驚人發現!遠古時代,十堰曾是國寶大熊貓的家園

2020-12-09 瀟湘晨報

考古專家曾在「鄖縣人」生活的學堂梁子遺址附近發現了兩件較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

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世界上少有發現。1990年,考古專家在發現「鄖縣人」過程中還發掘出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這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令人驚嘆的是,考古發現十堰境內的大熊貓化石比比皆是。毫不誇張地說,遠古時代的十堰堪稱國寶大熊貓的家園。

清朝《房縣誌》記載:大熊貓啃食銅鐵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被譽為「遠古活化石」。大熊貓現存的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從已發現的化石來看,遠古時期它們在中國分布廣泛。但是,隨著生態環境變遷,地理氣候變化和自身種群退化,特別是人類活動迅速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大熊貓生息繁衍受到嚴重威脅。

對於大熊貓的最早記載,出現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大雅·韓奕》:「韓樂韓土,川澤訏訏,魴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

這裡的「熊、羆、貓」是不是包含了大熊貓呢?有學者指出,極有可能。這是因為,羆是棕熊,按照漢語邏輯,前面的「熊」是黑熊;這裡的「貓」,可能指的就是大熊貓。而且貓作為大熊貓,大小與老虎相似,如果作為一般的山貓,沒有必要這麼寫。

那麼,史書中為什麼卻沒有關於大熊貓的記載呢?原來,古代大熊貓另有其名!古人對大熊貓的較早稱呼是「猛」「貘」「貊」。一直到明朝,歷史記載裡依然沒有出現大熊貓的字眼。其實,真正擁有其大名時,已經是晚清了。先秦時期的地理類史書《山海經》的「獸多猛豹」一語,注釋中提到:「卭來山,今在漢嘉嚴道縣,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文中的兩處猛豹分布區,正是現在大熊貓分布的兩個主要區域。

亦食銅鐵,或是大熊貓的真實寫照。「又有貘獸,食銅鐵,而不傷人」「又傳九道梁有貊,食銅鐵」。清朝同治版《房縣誌》卷十二「雜記」中記載,大熊貓看到老百姓的犁、刀、鋤、斧,直流口水,跑到縣城裡抱著城門鐵皮就開始啃。

難怪在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這也源於《山海經》把大熊貓記述得詭秘化了,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夠嚼食銅鐵。

驚人發現,「鄖縣人」遺址出土大熊貓化石

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用貘皮做睡墊,可防寒溼,驅瘟疫避邪氣。做膏藥,能穿透肌膚防治腫瘤,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而在原始人類眼裡,大熊貓也不過是嘴裡的一塊肉。古人類打獵時發現大熊貓體型巨大,獲取一隻抵得上好多野兔野鳥,於是開始四處獵殺食用。

在史前時期,大熊貓被三峽古人類當作主要食物。在距今數十萬年的「奉節人」的山洞裡,發現了大熊貓遺骨。經考古專家研究,是古人類吃剩下的部分。

事實上,大熊貓的演化與人類演化一樣,經過了較為漫長的歷史過程。少為人知的是,考古專家於1990年對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進行正式發掘中,發現一具完整的「鄖縣人」頭骨化石。與此同時,發掘出一批包括大熊貓下頜骨化石在內的伴生動物化石和石製品。根據測量數據和形態特徵分析,鑑定為武陵山大熊貓。

「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馮小波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從地理環境分析,「鄖縣人」遺址屬於中國南北兩大動物區系的過渡地帶,在秦嶺抬升之前,南北區系動物群的成員可以自由遷徙。「在該遺址發掘中,既有北方屬種的裴氏貓等,也有華南屬種的東方劍齒象等;既有第三紀的殘留種似劍齒虎等,也有早更新世的藍田金絲猴等。證明這些動物生活的年代為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0萬年。」

40多年來,十堰發現眾多大熊貓化石

早更新世是第四紀冰川更新世的第一個時期,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

那麼,什麼是武陵山大熊貓呢?馮小波教授進一步解釋說,大熊貓化石最先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祿豐縣晚中新世地層中,稱之為始熊貓。進入更新世時期以後,大熊貓在中國有完整的演化過程和較為廣泛的分布區域,先後經過了大熊貓小種、武陵山大熊貓、巴氏大熊貓演化階段。到了全新世時期,大熊貓演化為大熊貓現生種。

據了解,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但該階段的化石遺存極少。「鄖縣人」遺址是其分布區域中緯度最為偏北的地點,海拔高度和相對海拔高度都最低,並且還是其中唯一個階地環境埋藏地點,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江,其實是古漢水的一部分。作為中國內陸最古老的河流,漢水比長江要早誕生7億年。

「鄖縣人」遺址地處漢江左岸的第四級階地,遺址剖面堆積層上部為黏土狀堆積,下部為砂層。馮小波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在「鄖縣人」遺址所在地學堂梁子這個亞熱帶森林的邊緣,與「鄖縣人」一起生活的動物夥伴們,至少包括6個目、26個種,有武陵山大熊貓、東方劍齒象、中國犀、中國貘、雲南馬、小豬、麂、水牛等。馮小波教授說,到目前為止,「鄖縣人」遺址發現的整個動物群顯示以森林動物種類為主,也有少量屬於草地生活及多水地區生活者。

「從這些食草類動物大量死亡的年齡曲線分析,它們大量是自然死亡或災難性死亡。」他認為,「鄖縣人」遺址中的大量食草類動物的骨骼好像是快速堆積而成的,可能是因為漢水突然漲水形成了一個「陷阱」,還可見當時它們死亡時的情景,隨後被蜿蜒的河水掩埋。

馮小波教授說:「從史前環境學觀點分析,『鄖縣人』遺址出土的大型哺乳動物群,反映出當時這裡應該有足夠多樹林的環境。」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遠古時代的十堰堪稱大熊貓的家園。考古專家通過發掘,大熊貓化石在十堰境內比比皆是。1975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在鄖陽區梅鋪鎮的「梅鋪猿人」遺址,發掘出大熊貓等20多種伴生動物化石;2004年至2006年,湖北省考古所與中科院專家在鄖西縣香口鄉的黃龍洞古人類遺址,發掘出大熊貓巴氏亞種等伴生動物化石11目45種1500多件;2007年至今,中科院會同湖北省相關文博單位對鄖西縣安家鄉的白龍洞猿人遺址開展新的探查發掘,出土了大熊貓等5目29個種類的伴生動物化石。

遠古時代,古人類不可避免地會與大熊貓打交道。「大熊貓作為地球千萬年變遷的見證者,伴隨著人類走到了今天,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奇蹟。」馮小波教授說。(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 記者 朱江 編發:幻影)

【來源:十堰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遠古時代的十堰堪稱國寶大熊貓的家園
    考古專家曾在「鄖縣人」生活的學堂梁子遺址附近發現了兩件較為完整的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秦楚網訊(十堰晚報):大熊貓武陵山亞種是大熊貓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世界上少有發現。1990年,考古專家在發現「鄖縣人」過程中還發掘出武陵山大熊貓下頜骨化石,這對研究大熊貓的演化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十堰男子收藏遠古石器「四件套」:石器時代箭頭薄如紙
    「這些石塊都是遠古時期十堰地區古人類使用的工具,石斧用來砸東西,套紡輪則是用來打野獸。」張海鷹介紹,他從2008年開始收集石器,重點關注一些具有十堰地方特色的石器。多年前,他從十堰另一位石器收藏愛好者手裡得到了這些石器,視為珍寶。「這些年來,我一共收集到了200多件石器,這些都是上品。」張海鷹說。在這些石器中,有一枚箭頭狀物品引起記者的注意。
  • 這動物來自遠古時代,消失後又重新出現,竟比大熊貓還珍貴百倍
    想必人人都知道大熊貓是全世界非常稀有珍貴的動物之一,由於它們傳統的生育方式,所以數量少的驚人。外加它們異常的可愛和呆萌,無形中獲得了很多人們的關注和喜愛。其實在動物界還要一些動物比大熊貓還要珍貴的多。這種動物就是貓科動物中的非洲白獅,是獅子中非常罕見的一種,它們渾身雪白,眼睛是像天空一樣的藍色。
  • 憨萌國寶入駐《貓和老鼠》大熊貓聯動視頻發布
    該區域內由大熊貓領銜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由此孕育出了得天獨厚的大熊貓生態文化,並為國寶們打造了舒適宜居的快樂家園。為了讓大家有更真實的體驗,開發組來到熊貓谷進行實地考察,佛坪熊貓谷素有"秦嶺之窗、熊貓家園"的美名,現有「恆恆」和「安安」兩隻國寶大熊貓。熊貓科普體驗館中不僅有大熊貓日常照片,大熊貓保護知識,還有大熊貓的真實骨骼標本。
  • 憨萌國寶入駐 貓和老鼠大熊貓聯動視頻發布
    佛坪熊貓谷位於秦嶺南麓,是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區域內由大熊貓領銜的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由此孕育出了得天獨厚的大熊貓生態文化,並為國寶們打造了舒適宜居的快樂家園。 為了讓大家有更真實的體驗,開發組來到熊貓谷進行實地考察,佛坪熊貓谷素有"秦嶺之窗、熊貓家園"的美名,現有「恆恆」和「安安」兩隻國寶大熊貓。
  • 恐龍蛋化石、明代金龍……十堰博物館藏的這些寶貝讓你大開眼界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原始脈搏,十堰市博物館則以多角度多層次,演繹著這個地區的歷史文脈:「走入恐龍時代」「遠古人類家園」「仙山瓊閣武當山」「十堰與水」「車與十堰」「南水北調湖北庫區出土文物展」6個展廳包羅萬象,現有藏品3萬餘件。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為傳統的未來」。近日,記者走進十堰博物館,了解到了其中一些文物背後的故事。
  • 大熊貓是如何成為「國寶」的?
    那麼,這一胖乎乎毛茸茸、「只能拍黑白照」的動物,是如何登上「國寶」寶座的呢?在加利福尼亞州聖瑪麗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中國環境史學者宋雅蘭(E. Elena Songster)看來,大熊貓的國寶地位與現代中國的國家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走進書中的大熊貓國家公園 看看國寶和它的夥伴們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肖姍姍大熊貓,譽滿天下的中國國寶,世人皆知。那大熊貓國家公園又長什麼樣?來天府書展,「看」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工作人員結合大熊貓國家公園宣傳片,深入淺出地為現場讀者講解了公園的概念和範圍,以及公園對全球生態文明和自然保護的重要意義。在新的國家公園時代,自然教育正在被廣泛推進,人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渴望也日益增強。四川美術出版社策劃出版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大相嶺科普圖書《大相嶺飛羽》和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科普圖書《世界本來的樣子:唐家河鳥獸物語》在天府書展上首發。
  • 十堰國寶「鄖縣人」或將打包申報「雙遺產」
    原標題:國寶「鄖縣人」離世界文化遺產有多遠研究發現,古人類「鄖縣人」生活的這片土地,位於森林邊緣,有水量豐沛的漢江,可謂水草豐美。圖中紅圈部分為「鄖縣人」發掘遺址。人類老家,中國鄖陽。近日,在「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成立了「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
  • 十堰歷史 |「鄖縣人」震驚中外 改變「人類起源說」
    鄖西黃龍洞人」和距今100萬年的「鄖縣人」接連在十堰境內被發現。隨著對十堰古人類文化研究的深入,十堰被學術界譽為「古人類長廊」。學堂梁子遺址、梅鋪猿人遺址、黃龍洞遺址、白龍洞猿人遺址均屬於舊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遠古時期就有古人類在十堰這片土地繁衍生息。
  • 在遠古時代大熊貓真的是蚩尤的坐騎嗎?
    晉朝郭璞注釋的《爾雅·釋獸》中,大熊貓是這個樣子的,「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明代袁牧的《新齊諧初集》,熊貓更加厲害,「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可見熊貓的形象更加厲害,就連鋤頭都吃。。
  • 全球第一幅巨幅大熊貓唐卡在成都亮相 600餘只大熊貓栩栩如生
    首次亮相,來自各地的觀眾在此享受了一場「熊貓家園淨土阿壩」的藝術視覺盛宴。《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裡繪製的大熊貓圖案。安源 攝據了解,《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是以國寶大熊貓為主題、以阿壩州自然人文風情為底色。
  • 172米《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亮相成都
    10月11日,由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策劃、40多名阿壩州唐卡大師歷經一年創作完成的大熊貓巨幅唐卡——《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在四川省圖書館首次亮相,為觀眾帶來一場藝術視覺盛宴。省圖書館展廳內,《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從入口處徐徐展開,鋪滿整個展廳。參觀者能夠直接「走入」畫中,走進國寶大熊貓的故事,跟著熊貓暢遊「熊貓家園 淨土阿壩」自然人文風光。
  • 大熊貓作文:可愛的「國寶」
    你是否了解我國的大熊貓?今天,我就給你講講我國的國寶——大熊貓吧!大熊貓,屬於雜食目,熊科。它的頭圓圓的,尾巴很短,身體豐腴富態,遠看,就像一個黑白相交的大皮球。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物種,現主要棲息地為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它們生活在海拔2600米-3500米的茂密竹林裡。大熊貓吃食物時也很有趣。只見它左手拿一根細長的竹子,右手拿也抓著一根,悠閒地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著:它先把竹子的外皮咬掉,然後細嚼慢咽地吃了起來。活像一位穿著貂皮大衣的貴婦人。我看著它,不禁手舞足蹈起來。
  • 全球第一幅巨幅大熊貓唐卡在成都亮相
    《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裡繪製的大熊貓圖案 來源:中國新聞網據中國新聞網消息,由四川省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策劃、40多名阿壩州唐卡大師歷經一年創作完成的全球唯一的大熊貓巨幅唐卡——《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於11日在四川省圖書館首次亮相,來自各地的觀眾在此享受了一場「熊貓家園淨土阿壩」的藝術視覺盛宴。
  • 為什麼老虎、豹子不敢攻擊大熊貓?其實它曾有一個霸氣側漏的名字
    而這兩種動物都不敢攻擊我們的國寶大熊貓,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大熊貓曾有一個霸氣側漏的名字,這個霸氣的名字就叫做「食鐵獸」。在我國發現最早的熊貓化石已經距今800多萬年的歷史了,發現的地點在我國雲南和四川等地。在那時和熊貓一起生活的動物幾乎都已經滅絕了。熊貓則一直存貨到了現在。這也是熊貓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國寶的原因之一。這也體現了大熊貓的生存能力是非常強的。
  • 重慶驚現舊石器時代石斧,比大熊貓化石還要珍貴!
    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說,它是舊石器時代的石斧,由8萬年前的成年智人打制而成,具有砍砸、切割、削刮等多種功能,凝聚了現在重慶人祖先的聰明才智,比發現遠古時期的大熊貓化石還珍貴。比大熊貓化石還要珍貴 「這可是個寶貝,比4月初在豐都探洞時發現的大熊貓化石還珍貴。」黃萬波激動地說到。這塊石斧是舊時代石器製造的石斧,是舊時代初期人類的重要工具,被稱為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
  • 172米《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在四川省圖書館首次展出
    央廣網成都10月16日消息(記者賈宜超)10月11日至17日,由四川阿壩州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策劃、40多名阿壩州唐卡大師歷經一年創作完成的大熊貓巨幅唐卡——《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在四川省圖書館首次展出。《大熊貓百圖唐卡長卷》以國寶大熊貓為主題、以阿壩州自然人文風情為底色。整幅作品總長172米,高1.6米,是迄今為止以熊貓主題繪製的規模最大、長度最長、內容最豐富的唐卡巨作。
  • 老虎為什麼不攻擊大熊貓?看看上古時代蚩尤坐騎就知道了!
    大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他憑藉著呆萌的形象,可愛的舉動獲得了一大批粉絲,不少遊客不遠萬裡,跋山涉水的都要到四川熊貓養護基地一睹他們的風採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好像從來都沒有聽說過有什麼動物攻擊過大熊貓的,就連叢林之王大老虎也不曾攻擊過大熊貓。老虎為什麼不攻擊大熊貓?
  • 當萌萌的「國寶」與神秘的唐卡這樣邂逅
    》是以國寶大熊貓為主題、以阿壩州自然人文風情為底色。畫作主要內容共包括十一個部分,分別為:標題題跋、遠古走來、神話傳說、精靈傳奇、走向世界、多彩阿壩、九寨情緣、熊貓家園、劫後重生、和平使者、熊貓樂園。讓參觀者直接走入畫中,走進國寶大熊貓的故事,跟著熊貓暢遊「熊貓家園 淨土阿壩」自然人文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