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區跳蹬鎮石盤村長江邊的一片菜地裡,一塊長約20釐米的長江鵝卵石頭半截露在泥土外面,有點像半個梨子,一端略尖,一端略圓。你可千萬不要小瞧了它,它不是普通的石頭,可是一件難得遇見個大寶貝。 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說,它是舊石器時代的石斧,由8萬年前的成年智人打制而成,具有砍砸、切割、削刮等多種功能,凝聚了現在重慶人祖先的聰明才智,比發現遠古時期的大熊貓化石還珍貴。

普通石頭原來是個大寶貝 跳蹬鎮石盤村的村民每天無數次從發現石斧的菜地邊經過,在他們眼中,這裡滿眼都是大同小異的破石頭,沒什麼特別的,有時還嫌它們礙腳,直到被專家們「慧眼相中」,這塊村民眼中「普通的石頭」才體現出它原有的價值。 4月16日下午,國內古人類研究權威專家,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名譽所長黃萬波、所長魏光飈、研究員賀存定和大渡口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在對大渡口長江沿岸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石盤村的菜地剖面上散落著大量長江礫石,石頭好像人為加工過。 這時,他們的目光一直在菜地裡那些破損的石頭上打轉。突然,黃萬波和賀存定停下了腳步,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塊露出了半截的石頭。 「這個好像是一件我們一直苦苦追尋多年的石斧!是加了工的石器。」兩個人興奮得手舞足蹈,這塊石頭長約20釐米,半截露在泥土外面,有點像半個梨子,一端略尖,一端略圓。上面還留著人工加工的痕跡。 比大熊貓化石還要珍貴 「這可是個寶貝,比4月初在豐都探洞時發現的大熊貓化石還珍貴。」黃萬波激動地說到。這塊石斧是舊時代石器製造的石斧,是舊時代初期人類的重要工具,被稱為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據他介紹,距今5萬年到10萬年是研究現代人起源的關鍵時間段,而這個時間段的人類化石較少。現在發現這件有準確發現地點和層位的石斧,對研究當時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說明,大約8萬年前,重慶人的祖先便已經出現在現在的主城,打造自己的家園,他們是現在重慶人的祖先,現代的重慶人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 魏光飈說,考古工作人員曾在實驗室用8萬年前智人的手法打造石斧,熟練工都要10多分鐘,而且還不如對方打造出來的精美好用。由此可以推斷,當時這件石斧製造者,智力水平已經相當高了,有人的思維能力,「就像現在的高級技師一樣。」 目前,相關的考察工作還在進行當中,隨後專家們將根據這次考古發現,將發掘成果發表重要的學術論文。 貫徹《文物保護法》人大代表一線調研 4月17日和18日,受市人大委託,區人大組織市人大代表和區人大代表,對全區《文物保護法》的執行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市人大代表毛偉、於亞林、劉紅以及由區人大代表組成的檢查調研組,在區人大教科文衛工委、區文廣局相關領導和相關街鎮負責人的陪同下,前往大渡口區文物點思源公園、重鋼大軋車間遺址、跳磴鎮等文物保護現場進行執法檢查。 本次執法檢查的重點是:1.文物安全的情況;2.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關係的情況;3.文物流通領域管理的情況;4.執法能力建設和相關制度制定落實情況,以及進一步修改完善法律法規的意見和建議。 18日上午,執法檢查調研組一行來到跳磴鎮石盤村,查看剛發現舊石器時代文物「手斧」的原址。在現場,調研組聽取了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介紹,了解到「手斧」的發現,這在重慶地區屬於首次,它的發現填補了重慶地區舊石器考古發現的空白,為研究重慶主城乃至三峽地區舊石器考古學文化的演變、發展提供了線索,對研究長江上遊地區晚期智人的活動範圍以及遠古文化交流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調研組的人大代表們對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工作表示了感謝和慰問,還對大渡口區國學館、耗兒山文革題刻、石林寺、楊家嘴遺址和大河口遺址進行了檢查調研,並就文物遺址的保護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議。 本次對大渡口區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執法檢查工作從4月中旬開始,直到4月底結束。 此次發現否定「遠古東亞人智力低下」論斷 上個世紀40年代,人們陸續在非洲。歐洲發現了手斧。當時一位西方學者就提出了「莫氏線假說」,認為非洲人、歐洲人智力比較發達,製造了有多種用途的手斧,而同一時期的東亞人,只會製造、使用簡單的砍砸器,智力比較低下。 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黃萬波說,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在廣西百色盆地發現了第一件手斧,隨後又在漢江流域。丹江水庫等處陸續有所發現。當時就有學者推論,長江流域分布如此之廣,也應該有手斧蹤跡。 現在發現我市發現首件有準確地點和層位的手斧印證了學者們的推測,也進一步否定了一些西方學者所謂的「遠古東亞人智力低下,製造不出手斧」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