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驚現舊石器時代石斧,比大熊貓化石還要珍貴!

2020-12-06 渝頭條

大渡口區跳蹬鎮石盤村長江邊的一片菜地裡,一塊長約20釐米的長江鵝卵石頭半截露在泥土外面,有點像半個梨子,一端略尖,一端略圓。你可千萬不要小瞧了它,它不是普通的石頭,可是一件難得遇見個大寶貝。 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說,它是舊石器時代的石斧,由8萬年前的成年智人打制而成,具有砍砸、切割、削刮等多種功能,凝聚了現在重慶人祖先的聰明才智,比發現遠古時期的大熊貓化石還珍貴。

普通石頭原來是個大寶貝 跳蹬鎮石盤村的村民每天無數次從發現石斧的菜地邊經過,在他們眼中,這裡滿眼都是大同小異的破石頭,沒什麼特別的,有時還嫌它們礙腳,直到被專家們「慧眼相中」,這塊村民眼中「普通的石頭」才體現出它原有的價值。 4月16日下午,國內古人類研究權威專家,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名譽所長黃萬波、所長魏光飈、研究員賀存定和大渡口區文管所所長李國洪在對大渡口長江沿岸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石盤村的菜地剖面上散落著大量長江礫石,石頭好像人為加工過。 這時,他們的目光一直在菜地裡那些破損的石頭上打轉。突然,黃萬波和賀存定停下了腳步,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塊露出了半截的石頭。 「這個好像是一件我們一直苦苦追尋多年的石斧!是加了工的石器。」兩個人興奮得手舞足蹈,這塊石頭長約20釐米,半截露在泥土外面,有點像半個梨子,一端略尖,一端略圓。上面還留著人工加工的痕跡。 比大熊貓化石還要珍貴 「這可是個寶貝,比4月初在豐都探洞時發現的大熊貓化石還珍貴。」黃萬波激動地說到。這塊石斧是舊時代石器製造的石斧,是舊時代初期人類的重要工具,被稱為人類最早的標準化工具。據他介紹,距今5萬年到10萬年是研究現代人起源的關鍵時間段,而這個時間段的人類化石較少。現在發現這件有準確發現地點和層位的石斧,對研究當時人類生活、生產方式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說明,大約8萬年前,重慶人的祖先便已經出現在現在的主城,打造自己的家園,他們是現在重慶人的祖先,現代的重慶人應該為他們感到驕傲。 魏光飈說,考古工作人員曾在實驗室用8萬年前智人的手法打造石斧,熟練工都要10多分鐘,而且還不如對方打造出來的精美好用。由此可以推斷,當時這件石斧製造者,智力水平已經相當高了,有人的思維能力,「就像現在的高級技師一樣。」 目前,相關的考察工作還在進行當中,隨後專家們將根據這次考古發現,將發掘成果發表重要的學術論文。 貫徹《文物保護法》人大代表一線調研 4月17日和18日,受市人大委託,區人大組織市人大代表和區人大代表,對全區《文物保護法》的執行情況進行執法檢查。市人大代表毛偉、於亞林、劉紅以及由區人大代表組成的檢查調研組,在區人大教科文衛工委、區文廣局相關領導和相關街鎮負責人的陪同下,前往大渡口區文物點思源公園、重鋼大軋車間遺址、跳磴鎮等文物保護現場進行執法檢查。 本次執法檢查的重點是:1.文物安全的情況;2.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關係的情況;3.文物流通領域管理的情況;4.執法能力建設和相關制度制定落實情況,以及進一步修改完善法律法規的意見和建議。 18日上午,執法檢查調研組一行來到跳磴鎮石盤村,查看剛發現舊石器時代文物「手斧」的原址。在現場,調研組聽取了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介紹,了解到「手斧」的發現,這在重慶地區屬於首次,它的發現填補了重慶地區舊石器考古發現的空白,為研究重慶主城乃至三峽地區舊石器考古學文化的演變、發展提供了線索,對研究長江上遊地區晚期智人的活動範圍以及遠古文化交流等都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調研組的人大代表們對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專家的工作表示了感謝和慰問,還對大渡口區國學館、耗兒山文革題刻、石林寺、楊家嘴遺址和大河口遺址進行了檢查調研,並就文物遺址的保護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議。 本次對大渡口區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執法檢查工作從4月中旬開始,直到4月底結束。 此次發現否定「遠古東亞人智力低下」論斷 上個世紀40年代,人們陸續在非洲。歐洲發現了手斧。當時一位西方學者就提出了「莫氏線假說」,認為非洲人、歐洲人智力比較發達,製造了有多種用途的手斧,而同一時期的東亞人,只會製造、使用簡單的砍砸器,智力比較低下。 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黃萬波說,在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在廣西百色盆地發現了第一件手斧,隨後又在漢江流域。丹江水庫等處陸續有所發現。當時就有學者推論,長江流域分布如此之廣,也應該有手斧蹤跡。 現在發現我市發現首件有準確地點和層位的手斧印證了學者們的推測,也進一步否定了一些西方學者所謂的「遠古東亞人智力低下,製造不出手斧」的論斷。

相關焦點

  • 廣元老城挖出珍貴石斧 來自新石器時代
    昨日,廣元晚報全媒體記者在市博物館看到一把石斧。據了解,這把其貌不揚的石斧來自遙遠的新石器時代,如今已成珍貴文物。看稀奇這把小巧的石斧系二十多年前從老城出土這把石斧長12.7釐米、寬4.8至5.5釐米,表面光滑、色澤灰褐,雖深埋地下數千年,但斧刃猶在。
  • 重慶珍檔 | 舊石器時代重慶主城就有人類活動?這個遺址來證明!
    學習強國重慶學習平臺消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慶大渡口因水而靈秀,因山而瑰麗,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文物古蹟。境內已發現的文物遺存證實,大渡口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馬王場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大渡口就有人類活動,大渡口區是重慶主城目前已知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 重慶大渡口:馬王場遺址證明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重慶大渡口因水而靈秀,因山而瑰麗,有許多值得珍視的文物古蹟。境內已發現的文物遺存證實,大渡口從舊石器時代起,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馬王場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大渡口就有人類活動,大渡口區是重慶主城目前已知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馬王場遺址位於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和九龍坡區九龍鎮桃花溪羊溪河旁階地上。
  • 澎湖發現人類化石 研究證實是舊石器時代直立人
    (圖:臺灣「中廣新聞網」)中新網1月27日電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臺灣考古研究有重大發現,科學自然博物館研究團隊在澎湖水道海域,發現「澎湖原人」人骨化石,研究證實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直立人」,也使臺灣發現古人類化石的紀錄,大幅往前推到距今至少19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科博館指出,「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
  • 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能證明磨製石器和農業的關係嗎
    扁平穿孔石鏟,出自商朝時期大約距今1.2萬年左右,更新世結束,全新世開始,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過去將陶器的出現也作為新石器時代的開端之一,但實際上,打制石器中出現石斧、石錛、石鋤等農業生產工具,但尚未見陶器時,農業即已產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出士於貴池區境內。
  •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
    記者今天(5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獲重大發現,在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早期現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業類型的石器,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說提供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 織金貓貓洞遺址|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時代石器時代
    採集到打制石核、石片、石錘、石砧、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磨製石斧等石製品28件,動物化石有食草類趾骨1件,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時代石器時代。
  • 中國編年史: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哪些?你可知道?
    △左鎮人1970年,在臺南左鎮鄉菜寮溪地層中發現人類頂骨化石一塊,長約8.5,寬約5英寸,是一個二十歲左右青年男性頂骨,被命名為「左鎮人」.經氟和錳測定,氟含量約0.75%,推定時間為一萬年前:錳含量約0.25%,推定時間為三萬年。
  • ...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 為人類多地起源說提供重要考古學...
    記者今天(5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獲重大發現,在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早期現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業類型的石器,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說提供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 舊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 ——高星先生《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轉記
    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莫斯特文化石器  十七至十八世紀,西歐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注意到人工石製品和業已絕滅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時還與人類遺骸共生的現象,這使一部分人開始對《聖經》所演繹出的人類只有幾千年歷史的說法產生了質疑
  • 2019年十大考古一: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2017年以來,為彌補秦嶺中西部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發現的短板,研究團隊在漢中盆地開展了洞穴專項調查,於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新發現了疥疙洞遺址。在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 遺址地層堆積厚約1.6米,可劃分為13層,其中第3-10層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人類活動面位於第4層以下,具有明顯的踩踏面。
  • 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鑑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洞穴處於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巒起伏,怪石嵯峨,三五村舍,疏林掩蔭,半隱於山坳之中,別具情趣 。
  • 人類的起源舊石器時代
    人類的祖先用石頭製作成工具和武器的時代,被稱為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依然帶有猿類的特徵,又被稱為猿人,時間大約25萬年前。 早期的猿人獲取食物的方法主要是採集和狩獵,用尖刺,石斧和劈砍工具來獵殺和切割動物,與此同時,他們採集各種植物的根莖和果實
  • 曾出土舊石器時代「石斧」的地方,成遊客打卡地
    2012年,該村發現一個「石斧」,經考古專家認定,屬於舊石器時代,其鋒利程度不亞於現代的「瑞士軍刀」,8萬年前就有古人在這裡生活。10多年前,當地開始發展柑橘的產業,主要品種有春見、卡拉卡拉,在溫暖溼潤的江風的諮詢下,柑橘在這裡紮下了根,開花結果,茁壯成長,幾乎年年都豐收,而且品質優良。
  • 重慶史前遺址大總結 主城遠古人類最早的活動地方原來是這裡
    《地圖》顯示,重慶發現的史前遺址包括龍骨坡遺址、中壩遺址、馬王場遺址、大溪遺址等。重慶史前文化發端於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在地球上的遺蹟分為兩類,一類是人自身骨骼化石的遺存;另一類是人類行為遺蹟的遺存,包括人類居址、活動遺蹟、勞動工具及其文化遺物等。
  • 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舊石器時代考古,以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的研究工作最為充分,並且在全國各個省區探索直立人、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及其文化遺存,填補地域與時代空白。在北方與南方都發現了接近200萬年的人類文化遺存,將人類在中國出現的歷史提前至接近距今200萬年。
  • 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
    原始社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5萬年-約1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主要是通過採摘果實、狩獵或捕撈等方法獲取食物。當時人們群居在山洞裡或部分地群居在樹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實、堅果和根莖為食物,同時集體捕獵野獸、捕撈河湖中的魚蚌來維持生活。在山洞中的遺蹟和遺物,已留下了很多,如元謀人石器。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特點就是洞居或巢居,採集和狩獵。
  • 陶器的使用,是否標誌著壯族地區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1956年,在來賓市橋鞏圩麒麟山蓋頭洞,發現了「麒麟山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柳江縣新興農場通天巖中,發現了「柳江人」化石,從其體質特徵判斷,「柳江人」比「藍田人」和「北京人」進步,但比「山頂洞人」和「資陽人」原始,大約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五萬年的人類化石。「柳江人」化石面部低矮,鼻梁塌,顴骨較高,下巴微突,具有南方蒙古人種的特徵,身體構造基本上和現代中國人一樣。
  • 阿爾塔米拉洞和西班牙北部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
    洞裡保持著久遠的石器時代面貌,有石斧、石針等工具,還有雕鑿平坦的巨大石榻。150餘幅壁畫集中在長18米、寬9米的入口處的頂壁上,是公元前3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繪畫遺蹟。其中有簡單的風景草圖,也有紅、黑、黃褐等色彩濃重的動物畫像:野馬、野豬、赤鹿、山羊、野牛和猛獁等。有的躺臥休息,有的撒歡奔躍,有的昂首翹尾,有的追逐角鬥或互相親暱,形象千姿百態。
  • 黔西觀音洞遺址:中國舊石器文化的三個代表之一
    作為長江以南迄今考古資料最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觀音洞不僅是貴州喀斯特地區的一個普通洞穴,而是以「觀音洞文化」的品牌享譽海內外,走進歷史教科書的。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黔西觀音洞遺址赫然入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