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此,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代範圍

2020-12-19 哈姐談史

長陽人遺址在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城西南45公裡、趙家堰下鍾家灣附近,關老山南坡。為一海拔約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約2米,闊約6米,平面呈不規則狀。1956年以來先後發現人類的上頜骨和牙齒及共存的古脊椎動物等化石。經鑑定,人的上頜骨和牙齒比之北京猿人具有顯著的進步性質,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徵。其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約10餘萬年,故定名為「長陽人」。洞穴處於高山丘陵盆地,四周山巒起伏,怪石嵯峨,三五村舍,疏林掩蔭,半隱於山坳之中,別具情趣 。「長陽人」化石洞, 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鍾家灣村,距長陽龍舟坪縣城45公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19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就出土於這裡,「 長陽人」的發現,證明在遠古時期,長陽境內就已有人類生存活動。

化石洞,呈兩邊分布之勢,一左一右,一個傾斜,一個稍平直。「長陽人」化石是在較傾斜的洞中發現的。那是1956年,這一帶的農民在巖洞中挖「龍骨」即挖古脊椎動物化石賣時,挖出了一個完整的人形頭骨化石。在人們爭相傳看時,不小心將頭骨摔碎。後來摔碎 的頭骨被供銷社收購。消息傳到縣一中,當時的生物教師陳明治帶著學生到供銷社察看,他們從龍骨堆中找到了一塊古人類上顎骨,上面還附有兩枚牙齒,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 究院賈蘭坡教授鑑定,確定為古人類化石,命名為「長陽人」化石,其地質年代屬舊石器時 代範圍,距今約19萬年。伴隨「長陽人」出土的還有大象、熊貓、梅花鹿等動物化石。「長陽人」是我國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遠古人類之一。賈蘭坡教授在《長陽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動物群》一文中說:「『長陽人』的發現,不僅給江南動物群增加了新的種屬,並為地層的劃分提出了新的證據,同時給人類本身的分布與演化提供了新的資料」。「長陽人 」的問世,說明了長江流域以南的廣闊地帶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

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動物化石珍藏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中國歷史館陳列展出。「長陽人」已寫進《辭海》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站在這究古亭前,目睹怪石嶙峋間的動物塑像,那冉冉升起的思古幽情,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十多萬年前的清江兩岸,我們祖先與遍地猛獸生死搏鬥的動人場面仿佛又呈現於眼前。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東南0.5公裡的清江北岸的香爐石遺址,是我國長江以南鄂西清江流域夏、商、周時期一處古文化遺址。東距長陽縣城97公裡,屬清江中遊,遺址中心區長70米,寬10餘米,西南面臨江,距清江河面垂直高度約30餘米,東南和西北兩面緊靠陡峭山巖,東北面還矗立一座垂直於江面的方形巨石,故人傳為香爐石。遺址中心地處在兩巖之間的平槽之內。屬典型的河旁山寨型遺址。它的地理環境獨特,一般不會引人注目。該遺址1983年發現。1988年、1989年、1995年先後三次進行發掘。獲得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物近萬件。

從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和大量甲骨揭示出,它不僅時代較早,內容新疑獨特,而且有我國古代巴人早期文化的突出反映,並可窺其來龍去脈。遺址的面積不大,中心位置僅700平方米,但文化層堆積厚、已發掘的部分厚度已達5米以上。有7個自然堆積層次。第7層的時代最早,碳十四測定距今4090±100年,為夏時期;第6層距今3520±130,為早商時期;第5層為晚商時期;第4層根據陶器組合關係以及甲骨的鑽孔形態分析。應為西周時期;第三層為東周時期。它已是楚文化的風格了。這時的楚人已進入到清江巴人的腹地,並很快控制了這一地區,離香爐石遺址僅7.5公裡的外村裡遺址,便是楚人大規模專門生產瓦類建築材料的基地。

香爐石遺址出土的巴文化遺物以圜底釜、罐為主要文化特徵,出土的石器有斧,錛、鑿、鏃、矛(雙刃、類似劍)等。陶器有釜、缽、豆、盤、杯、罐、紡輪、網墜等。銅器有矛、鏃、鉞、錐、鑿、魚鉤等。骨器有簪、鏟、鑿、勺、紡輪等。川東三峽地區巴文化遺存中一向被普遍認為是受外來影響的常見器物大口尊、缸在香爐石遺址中一概看不見。這就證明香爐石文化未受外來的影響。 佔卜術在香爐石遺址的先民中尤為盛行。出土的甲骨數量多,時代早,更令人注目的卜骨的製作材料新穎別致,多用較大的魚類鰓蓋骨製作,而有別於過去人們常見的用牛、羊、豬的肩胛骨製作的卜骨。這在我國卜骨發現史上尚是前所未有的發現。

1995年11月,我們對香爐石遺址進行了第三次發掘。找到了生活在香爐石遺址的先民們的墓葬區,這是前兩次發掘沒有發現過的新遺存。共清理早商時期巴人墓葬5座,其中3座有隨葬品,出土了大型卜骨,骨匕、圜底陶釜、罐、石斧、貝幣等。卜骨隨葬在一死者的頭部,是用牛的左肩胛骨製作而成的,與前兩次在遺址中發掘出大量用魚的鰓蓋骨製作的卜骨不同,是早期巴人遺物的新發現。卜骨全長42釐米,是我國發現的最大卜骨之一。這些卜骨的發現,對我們理解《世本》記載的「廩君之先,故出巫誕」的含義,有了新的認識。骨匕是用大動物的肢骨為材料製成的,全長26.6釐米,隨葬在死者的右腿部,其製作細,用材巧、造型美、葉壁薄、體形大、實屬精品。隨葬品中具有斷代作用的兩件陶器與遺址早商地層中出土陶器完全相同,就年代而論,也與卜骨的時代相吻合。

香爐石遺址出土了兩枚陶璽印,印面一為圓形,一為橢圓形,均為陰刻,兩枚璽印出土在西周地層中。其年代至遲應與之相當。研究古文字的專家們,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淥先生認為兩印文一為「蔡」一為「鮫」,前者與有些甲骨文相近,後者與有巨口有利齒的水生動物有關。其年代應比西周時期要早。比殷墟的青銅印要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公柔先生則認為該兩璽印出在早期巴文化遺址西周時期地層中,當然應是巴人比較早的璽印。也可能比西周時期還要早一點,從印文形制看,跟我們已知的「巴蜀文字」應有淵源關係。我國著名的歷史與考古學家張政火良 先生也認為該兩印應屬巴文字系統,與中原文字系統不同。中國文物研究所劉紹剛先生在《印史研究》撰文中,認為長陽夏、商遺址出土的兩方璽印,是目前在科學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最早的璽印。它的發現,揭開了古代璽印起源之謎。

清江流域考古發掘的實物資料表明,這裡不僅有19萬多年前的「長陽人」,9—12萬年前的人類用火遺蹟、一萬年前的古文化遺址、5—6千年前的大溪文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發現了3—4千年前的早期巴文化——香爐石遺址及其墓葬區。證明巴人起源於鄂西清江流域有了豐富的實物資料,為揭開長陽這塊古老神奇土地之奧謎,將寫下光輝的篇章。

相關焦點

  • 甘肅發現16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考古發掘中,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揭示白石崖溶洞遺址已發掘地層主要形成於19-3萬年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層、出土豐富考古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16萬年前古人類曾在此活動
    萬年前古人類曾在此活動。白石崖溶洞遺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體質人類學、古蛋白和鈾系測年技術分析,確認為距今約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為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研究發現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現於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前後,其中距今6萬年左右的丹尼索瓦人DNA與南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的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最緊密的遺傳聯繫
  • 山東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距今約20萬年
    山東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距今約20萬年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2014年11月15日12:04 (攝影 杜愛峰) 人民網濟南11月15日電 記者從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委宣傳部獲悉,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該縣城南白莊村發現一處距今約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 東至縣華龍洞出土古人類完整頭骨化石
    原標題:東至縣華龍洞出土古人類完整頭骨化石   1929年12月,北京周口店發現的距今60萬年的北京猿人頭骨,震驚了世界。   11月20日,東至縣華龍洞考古發掘現場,以中科院周忠和、吳新智兩位院士為代表的考古界人士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來,那就是親眼目睹30萬年前古人的「尊榮」。
  • 揭秘200萬年前,中華文明最早的古人類
    龍骨坡牙床化石1985年和1986年,考古專家在重慶市巫山縣的龍骨坡,發現了古人類的下頜骨化石和牙床化石,經碳十四測定,古人類生活過的年代為200萬年前,被命名為巫山人。同時出土了數十件與人類化石同一層次的巨猴、劍齒虎、雙角犀等化石。
  • 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 證明16萬年前古人類曾在此活動
    白石崖溶洞遺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體質人類學、古蛋白和鈾系測年技術分析,確認為距今約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為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研究發現丹尼索瓦人
  • 澎湖發現人類化石 研究證實是舊石器時代直立人
    (圖:臺灣「中廣新聞網」)中新網1月27日電據臺灣「中廣新聞網」報導,臺灣考古研究有重大發現,科學自然博物館研究團隊在澎湖水道海域,發現「澎湖原人」人骨化石,研究證實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直立人」,也使臺灣發現古人類化石的紀錄,大幅往前推到距今至少19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科博館指出,「直立人」是舊石器時代最早期的人類。
  • 平邑確定一處距今約20萬年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平邑訊日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平邑縣白莊村西邊小西山丘陵發掘出24件石製品,鎖定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地點,距今約20萬年,約相當於北京猿人生活的時代。同時,對小西山裂隙中的化石堆積進行了科學試掘,獲得一批珍貴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標本,距今30萬年。
  • 中國學者在皖發現30萬年前古人類化石
    同號文、李強、裴樹文/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武、吳秀傑、裴樹文及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蔡演軍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對位於安徽省東至縣的華龍洞進行連續5年的系統發掘,發現距今約30萬年的古人類化石30餘件,並研究揭示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人類已經出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提供了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區域連續性以及從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新證據
  • 河南出土史前頭骨化石,距今近10萬年,推翻了中國人非洲起源說
    河南挖出一塊史前頭骨,距今近10萬年,推翻了非洲起源說大家都知道,關於人類的起源,我們國家有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而在西方也以神話當中亞當夏娃為先祖。當然,&34;也是有它的科學依據的,一些研究人類起源的科學家曾經在非洲、亞洲、歐洲等等5個不同的地區選取了147名志願者,並且對他們的基因進行很長時間的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現在所有的現代人都是20萬年前一個非洲女性的後代
  • 新疆通天洞遺址,發現四五萬年前古人類遺蹟,填補了新疆考古空白
    新疆在古代稱為「西域」,近代新疆各地的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前,新疆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的遺蹟。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都出現了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蹟,出土了像石器形制、陶器等。
  • 河南出土史前頭骨化石,距今將近10萬年,推翻了中國人非洲起源說
    河南出土史前頭骨化石,距今將近10萬年,推翻了中國人非洲起源說大家都知道,關於人類的起源,我們國家有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而在西方也以神話當中亞當夏娃為先祖。當然,"非洲起源說"也是有它的科學依據的,一些研究人類起源的科學家曾經在非洲、亞洲、歐洲等等5個不同的地區選取了147名志願者,並且對他們的基因進行很長時間的研究和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現在所有的現代人都是20萬年前一個非洲女性的後代,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非洲起源說"。
  •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距今19萬年?抓一把泥土,告訴你關於祖先的...
    此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團隊曾八上青藏高原,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Nwya Devu)。 高星等人對尼阿底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人類大約在4萬到3萬年前嘗試徵服青藏高原這一高海拔極端環境。
  • ...異形契約》沒告訴你的事:中國境內有哪些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
    事實上,在舊石器時代,地球上就活動著早期人類。舊石器時代是指距今約300萬年至距今約1萬年的漫長時期,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舊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以下這些:1、祿豐古猿:這是在雲南省祿豐縣發現的人猿化石,距今約七八百萬年。
  • 這裡曾生活著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前的「北京人」
    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建於1953年。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
  • 2.5萬年前人類化石現身 山頂洞人70年後又出土
    「山頂洞人」化石1933年首次出土,自1941年在戰亂中遺失後,成了世界之謎和人類文明史的遺憾。這次發現使人類隔了62年後重新見到這一時期的人類化石。  屬山頂洞人晚期智人化石  據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朱敏介紹,這些化石是在周口店以南的田園洞出土的。
  • 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更難以想像的是,200萬年以前,這裡是一個面積達到9000多平方公裡的大湖——湖中魚蝦成群,湖邊有廣闊的森林,大量哺乳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古人類也在這裡繁衍生活。大約在1.8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湖底上升,交錯移動,湖水大部分流走,大湖逐漸消退,泥河灣地層裸露出來。
  • 靈井許昌人遺址首次發現古人類肢骨化石 距今十萬年
    股骨頭上有啃咬痕跡  這次出土的肢骨化石中,一件為左側股骨遠端後面殘片,另一件為左側股骨近端殘段,股骨頭的骨松質上有啃咬痕跡。這兩件古人類化石均屬未成年個體,專家分析,由於化石同出土於13號探方,相距較近,可能屬同一個體。  關於未成年個體股骨頭上的啃咬痕跡,李佔揚認為是食肉動物所為,但也不排除人類食用股骨頭營養物質的可能性。
  • 湘西保靖縣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 距今5到10萬年
    本報6月2日訊(通訊員 江世炎 葉茂 記者 熊遠帆)昨天,保靖縣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員在酉水流域中遊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處距今約5到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位於保靖縣城北部的龍馬嘴倉庫,屬酉水河二級臺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 距句容城東南,史村放牛山舊石器時代遺址
    1999年5月,句容市博物館工作人員陪同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員在春城境內調查時發現,春城第二磚瓦廠內有敲不碎的石塊,這種石塊,就是古人類製造、使用過的舊石器,距今年代大約在數十萬年前。在第6、7層分別發掘了兩組4件可以拼合的標本,分布在平面相距5米之內、深度相差不到20釐米的範圍內。它顯示了古人類在該地曾有過製造石器等活動的跡象。發掘確定了放牛山舊石器地點石製品的原生層位。根據沉積物的性質初步觀察,放牛山地點含舊石器的堆積物為原生堆積,石器地點的性質為古人類臨時性停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