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就「加強市場監管 維護市場秩序」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整場發布會歷時1個小時,12個問題中,提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多達9個,涉及保健品、打假、海淘等熱點話題。會後,記者繼續向張茅提問了鴻茅藥酒、直銷、國產奶粉和網絡餐飲等多個問題。張茅說:「有些直銷漸漸變成傳銷、金融詐騙,要加強對直銷行業的監管,打擊傳銷行為。」
食品安全監管
實行「四個最嚴」
針對食品安全問題,張茅稱:「食品安全、打假這兩個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當前,食品安全確實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說農獸藥殘留超標、微生物和重金屬汙染、食品添加劑使用不規範,制假售假時有發生,環境汙染對食品安全影響也逐漸顯現。」
張茅表示,市場監管部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實行「四個最嚴」:一是建立最嚴謹的標準。解決目前標準缺失、標準落後的問題,完善和提高標準水平,特別是要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強化標準的實施。
二是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從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比如說,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的餐飲業提倡「明廚亮灶」,去年達到了20%,今年要再提高到30%以上,爭取做到餐飲行業有三分之一達到明廚亮灶,在校園食堂中已經達到了50%,今年準備朝著70%的目標努力。
三是對於食品安全還要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包括巨額懲罰制度、巨額補償制度、重獎舉報人制度。總之,要依法加大、提高違法成本,嚴厲打擊違法犯罪。
最後是堅持最嚴肅的問責。嚴格落實中央做出的新規定,關於《地方黨政領導幹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的責任。市場監管總局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的指導、督查和協調。
提高違法成本
使制假售假者傾家蕩產
張茅稱:「去年,我們處理的假冒偽劣產品案件有129萬件。當前和今後要做的工作要突出重點,把群眾最關心、危害最大的食品藥品、兒童用品、老年用品這些領域作為重點,加強監管。要採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
假冒就是侵犯了智慧財產權,就要嚴厲打擊。要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使制假售假者傾家蕩產;公開曝光造假者,讓他在陽光之下無處藏身。同時,還要加強企業自律,形成社會的信用系統。「通過我們的努力,不敢說『天下無假』,只能說逐步做到『天下少假』,讓群眾少一份擔心,多一份放心。」張茅說。
多部門推進
建疫苗監管長效機制
針對記者關注的疫苗問題,焦紅表示,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正在推進建立疫苗監管的長效機制。對我國疫苗,總體評價應該是安全的。
焦紅稱,為建立長效機制,正在採取以下舉措:第一,起草了《疫苗管理法(草案)》。草案中,明確提出疫苗具有戰略性和公益性,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實行最嚴格的監管。對疫苗的研製、生產、流通、預防接種全過程,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對疫苗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嚴厲查處,對監管的失職瀆職行為,也要嚴肅問責。
目前,《疫苗管理法(草案)》已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圍繞進一步做好疫苗監管工作,我們也在修訂《藥品管理法》相關內容。目前,正在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研究制定相關配套規章和制度,為實施做好準備工作。」焦紅說。
疫苗監管方面,疫苗生產企業,應該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產品安全追溯體系,落實疫苗產品風險報告制度,保證疫苗產品質量。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強化省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生產企業的現場檢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在屬地管理的基礎上,強化巡查和抽查,一旦發現違法違規的,要嚴肅查處。
整治「保健」市場
改革保健品註冊制度
張茅表示,1月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13部門在全國開展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到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效果。截至3月1日,一共立案4865件,案值達到51.7億元。
「近一段時間,『保健』市場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群眾反映比較大,亂象比較多,必須加強整治。」張茅表示,提出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整治工作不會局限於百日,必須長期進行,同時要加強科普宣傳,要改革目前的保健品註冊制度,要更多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他進一步稱,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食藥同源」的傳統,很多食品對某一方面都起到了保健作用。比如吃棗補血,吃芹菜降血壓,但是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保健的作用要因人而異。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不能在保健作用方面為企業背書。張茅強調,未來改革的目標就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擴大企業自我聲明的範圍。「這個食品對身體有什麼樣的好處,由市場來檢驗,由消費者來檢驗,減少政府的鑑定。所以這種宣傳,要從廣告法等法律法規進行嚴格限制,必須要依法宣傳,不能誇大宣傳。」對於出現的問題,要依法進行懲處。
七天無理由退貨
實際上是「雙贏」
張茅稱,網絡消費作為新的消費方式,給群眾帶來便利的同時,大家也反映有假冒偽劣、送貨不及時等問題。市場監管總局在這方面要不斷提高監管能力,堅持以網管網,充分發揮大數據等新技術的作用,發揮好第三方平臺的主體作用,落實《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特別是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中,規定了「七天無理由退貨」的措施。當然一些商品排除在外,比如生鮮類就不適用「七天無理由退貨」了。
「我覺得『七天無理由退貨』實際上是雙贏,消費者利益得到了保護,企業的信譽、聲譽得到了提高。當然,對於存在的問題,比如假海淘的問題、涉及壟斷的問題、假冒偽劣的問題,我們要加大懲處力度,線上線下用同一個標準,嚴格監管,嚴厲懲罰。」張茅說。
隨機抽查
53萬戶進「黑名單」
會上,有記者提問「國務院出臺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意見之後,市場監管總局將如何進一步創新監管方式,以此確保我們的監管水平不斷提升?」
對此,張茅稱,「雙隨機、一公開」是創新市場監管方式的重要內容。過去我們的傳統監管方式是巡查方式,是企業年檢方式,現在我們把年檢改為年報,把巡查改為抽查,這個改革應該說取得了初步效果。去年,企業的年報率達到91%,超過過去年檢時80%左右的數量,說明企業自我約束意識在增強。
「去年,我們隨機抽查了5%的企業,其中經營異常名錄的企業超過500萬戶,佔到14%,真正納入『黑名單』的是53萬戶。」張茅說,「雙隨機、一公開」檢查中,不能有免檢企業。
名牌認定
政府榜單只有黑榜沒有紅榜
在機構改革之前,原工商總局就已經取消了所謂知名商標、著名商標的評比,同時還取消了對「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的評比,現在市場監管總局正在對各地評選著名品牌、知名品牌進行清理。
在談到名牌認定清理工作時,張茅說:「企業是不是名牌,是不是知名和著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是消費者選擇的結果。過去有一種觀點往往認為,提高產品質量、創造名牌產品,要通過政府來進行評比和獎勵,實際上是扭曲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影響了市場的公平競爭,會對消費者產生誤導,為此我們曾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同時也容易產生政府的尋租腐敗行為。本來是一個企業的產品,政府既然背書了,就要承擔責任,就要被問責,被追責。」
「在政府的榜單上只有『黑榜』沒有『紅榜』,『紅榜』是消費者的口碑,是企業應該做到的,『黑榜』就是違法經營要受到懲處。要正確處理好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不要為企業的行為背書站臺。」張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