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老人們說,做人一定要多積德,將來才會有福報,各種好事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那麼,「陰德」究竟是什麼?如何才能積累陰德,福佑子孫呢?所謂的「陰德」就是陰性、隱藏的,不為人所知的德行。「陰德」厚重的人,也是一個修行之人,他或許信佛或許不信佛,但終究是信因果的。
其實信佛不僅是尋找心靈依託,而更是要尋找生命意義。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此,竟然就這麼簡潔地被表達出來。
世間的人,總是以為佛教徒,是捨棄今生,寄託來生。實際上根本是一個誤會。其實佛教徒具有最積極的人生。我們可以來了解一下,就是樂天知命後的自強不息。
樂天知命,用佛教經典裡面的話來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造者是。」 所以今生的種種的遭遇,無非都有過去的因在裡面。
而未來的種種,確實掌握在當下的所作所為。所以遇到倒黴的事情,怪不得別人;遇到高興的事情,也不要得意,這個就是樂天知命。然而,佛教的因果觀不是宿命論,不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定下來的。
佛教認為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般來說,一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是善惡參雜的,和別人的關係也是有好有壞。這樣就形成了無窮無盡的組合,佛教裡面說,因緣和合。
所以一個人的命運,是有兩方面組成,一個是過去種下的因,還有一個是現在的緣,也就是外界環境。就好比一個堅硬的果實,放在冰天雪地裡面,千年也不會發芽,可是你把它放到草長鶯飛的江南,恐怕很快就有嫩芽破土而出。
如果一個人積德行善,那麼就好比在創造利於過去善因成長的環境,消滅適應惡因生長的條件。這個就是自強不息。
當然,因果關係,決非像我所說的這麼簡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壞事作盡的人升官發財,而忠厚老實的人卻厄運連連。這個簡單說來,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慣性」。
比如說一個農夫,去年很賣力,收成很好,家裡穀物滿倉,可是今年他不高興幹活了,也不播種也不耕地,可是他一樣是不愁吃喝;相反的,如果一個農夫,以前沒有好好幹活,家裡四壁空空,任他如何辛苦勞作,回到家還是食不果腹。
表面上看來,命運似乎對這兩個人很不公平。但是我們如果把目光看長遠一點,就能看到事情的真相。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並不是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
佛教非常看重發心。如果一個人發心很好,即便最後所做的事情不是很成功,但是他一樣有功德。如果一個人發心很壞,即便表面上看來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最後的反而沒有什麼功德,甚至是負面的。
我認為,今生要捨棄的,就是那些會導致惡果的種種欲望享受,可是我們絕對不會放棄享受正常生活,享受真正人生。
這種享受,是看破放下後的坦然,是無欲和無私無畏的大慈大悲。這种放下小我心繫眾生的境界,在我看來,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當然紙上功夫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那麼,如何為未來創造出最好的結果呢? 無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已。我們認為是為自己好的,為別人好的,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害了自己和別人。
真是愚痴啊! 其實要分辨也不難,只要抓住當下的心念,看看自己的真正想法是什麼, 正所謂「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諸位佛菩薩的教導。
「陰德」厚重的人,往往會表現出與「常人」不一樣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特點,正是由於這些特徵,才使得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後代都能福祿綿長。以下的這5大特徵,你的身上也有嗎?
第一、慈眉善目
擁有美好心境的人,必然具有「慈眉善目」之相。這樣的人人格魅力具足,身邊也常有諸多善友,為人處事都會得到比較多的助力,容易成事。
第二、慷慨布施
布施又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第三、少欲知足
能夠知足少欲,懂得人生的根本價值和意義所在,不受外物所困,找回真正的自我。這樣的人是真正有大智慧,大善根之人。
第四、性格溫和
性格溫和,脾氣好的人,比他人擁有更多的機會,與其說他們運氣好,不如說這些好運都是他們的好脾氣帶來的。
第五、戒殺放生
倘若能夠戒殺放生,一定會得善果,戒殺放生之人,福報將不可估量!
種善因,結善緣,得善果!感恩您閱讀、讚賞與分享本文。感恩您點點「關注」,如果你對此文有何看法或建議,請積極參與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