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誰需要當代的《四庫全書》?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評論:誰需要當代的《四庫全書》?

○李 清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是相當有影響的古代文化工程。毫無疑問,今天我們需要傳承歷史文化,也需要整理古籍文獻,並且多年來也一直在做這些方面工作。然而,今天我們需不需要像二月河所說,集中人力和財力,再造類似於《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那樣的文化工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究竟是什麼東東?查資料可知,前者是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的類書,採擇和保存古代典籍七八千種;後者編纂於清朝乾隆年間,共收錄古籍3500多種。明清兩代之所以要編纂這樣的大型類書,一個重要原因是古代圖書出版、保存不容易,文獻典籍經常失傳或傳抄、轉印中發生訛誤。很顯然,圖書出版、保存各方面技術大大提高的今天,將幾千本書籍內容匯集到一起,已經是一件相當輕鬆的事,根本不需要去費力編纂這樣的當代《永樂大典》、《四庫全書》。

當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各只收錄了幾千部書籍,是因為當時能夠收集到的有價值書籍數量有限。但今天,圖書寫作和出版形勢都已天翻地覆,幾年出版的圖書能相當於古代幾百年的,而且圖書的內容不容易丟失。如果要對現當代書籍也作彙編的話,那將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事情。那麼多的圖書館,還有網絡檢索系統,都是幹什麼用的?其做古籍校注、整理的事,很輕鬆。

還要說的是,永樂皇帝修《永樂大典》,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固然體現出他們的「聰明」,也保護了許多古籍,但古代皇帝修這些大型類書,更重要目的是根據自己需求刪改古籍,以更好地統治老百姓,為他們的文化專制服務,乾隆甚至蓄意銷毀了大量古籍。《永樂大典》編撰完成後,永樂皇帝朱棣作序說:「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很顯然,今天我們即使能編出比它們更好的大型類書,也不需要「齊政治而同風俗」的政治文化形象工程。

其實,這些年我們已經有多家機構在雄心勃勃地搞當代永樂大典或四庫全書。比如北師大某歷史研究中心編撰的《中華大典》,就是「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被宣傳為「當代永樂大典」。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單位,都宣稱要打造「當代四庫全書」。筆者當然不能否認這些大型叢書的意義。但筆者想提醒他們,古代皇帝親自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因保存不力毀損大半,當代永樂大典四庫全書或能很好保存,恐怕只能放在房間裡發黴。網際網路資訊時代,誰會去問津這樣的東西?

相關焦點

  • 評論:編撰現代《四庫全書》說易行難
    評論:編撰現代《四庫全書》說易行難 這些以皇帝主導的文化工程的確起到了傳承文化的作用,但囿於階級立場與時代的限制,《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無論是在典籍的選擇還是取捨上卻難言公正。而《四庫全書》的修訂更是身處「文字獄」的背景之下。二月河先生認為朱棣、康熙、乾隆都是很聰明的政治家,可也正因如此,《四庫全書》之類的文化工程的確是為這些聰明的政治家服務的。
  • 當代偉業曠世盛舉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出版
    版本目錄學專家李致忠先生是《續修四庫全書》的常務副主編,也是本項目的創意者之一,他告訴記者,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朝每代都會有一批人自覺地承擔起「為往聖繼絕學,為來哲存真籍」的責任。從乾隆中期到辛亥革命以前,中國學術又積累了大量的重要成果,當代人同樣有責任對之進行系統的整理,為後人留存可供借鑑的文化遺產。
  • 《四庫全書》的歷史命運
    《四庫全書》的纂修正是這一要求的反映。而乾隆年間呈現出的「盛世」景象,又為大規模文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乾隆帝出於「文治武功」的需要,通過纂修《四庫全書》,顯示其「超越漢唐」、「稽古右文」的文治政策,也借「稽古右文」之名,達到「寓禁於徵」的政治目的,對全國書籍作一次全面、徹底地審查、評論和總結。
  • 世人皆知《四庫全書》,可你知道《四庫禁書》嗎?
    01編撰《四庫全書》另有隱秘《四庫全書》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官修叢書。它的內容豐富至極。《四庫全書》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編撰,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編成。共收書3461種、79309卷,分為經、史、子、集四部,號稱「千古巨製,文化淵藪」。至今人們仍從其中汲取歷史的經驗與智慧。可是誰又知道編撰這本書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
  • 乾隆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又有怎麼樣的故事?說說四庫全書
    所以很多人有機會說我這書有些是前朝的書,裡頭對這個大清有些不敬的,我獻上去,就把我抓著弄死了,所以一開始誰也不敢整。到後來乾隆皇帝御筆親批就告訴各位,你們獻上來的書,無論裡面內容有多悖逆,都赦你們無罪,沒事,你拿上來。而且這還不算你獻出的越多,朝廷還給你獎勵,像《古今圖書集成》這樣的珍本還送你一本。
  • 乾隆編纂了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又有怎麼樣的故事?說說四庫全書
    當時浙江大學的校長是竺可楨,在他的幫助下,把《四庫全書》分批運到劍閣,隨後又轉移到龍泉。但不久後龍泉也遭到日軍飛機轟炸,竺可楨建議把《四庫全書》移往大後方貴陽。所以在1938年3月27日,140多箱的文瀾閣《四庫全書》從浙江龍泉出福建省經浙贛鐵路,再從江西到湖南桂陽,經過整整一個月的日夜兼程,終於在1938年4月30日深夜文瀾閣《四庫全書》平安運抵貴陽。
  • 《四庫全書》與河北的不解之緣
    纂修如此巨製鴻篇,不僅需要巨大的財力和物力,還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大量學者的共同參與,此外,一位總覽全局、博學多才的「通儒」對於編纂工作至關重要,而紀昀就是這樣的一個學術巨人。 紀昀,字曉嵐。他生於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的一個世族大家,從四歲起開始讀書問學,以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被稱為「神童」。乾隆十二年(1747),他在順天鄉試中一舉奪魁。
  • 袁新雨:瑰寶《四庫全書》
    所以,乾隆皇帝需要這樣一部縱貫古今而規模最大的叢書來彰顯自己的文治之能,這也使他為參與修書的人提供了諸多便利。  從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四庫全書》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抄錄了3500多種書籍的叢書是一部近乎傳奇的圖書集成,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搶眼的外在表現之一。
  • 《四庫全書》如何評價嶽飛
    他為了說明《四庫全書》如何「篡改」、「清剿」漢民族文獻,煞有介事地說:「我們清醒地看到《四庫全書》對於漢民族的民族英雄,是抱著抹殺和消滅的態度的;以愛國赤誠感染和薰陶了無數代中華兒女的民族英雄嶽飛,《四庫全書》對他的事跡隻字不提,《四庫提要》只說:"事跡具宋史本傳。
  • 鉤沉|《四庫全書》與河北的不解之緣
    纂修如此巨製鴻篇,不僅需要巨大的財力和物力,還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大量學者的共同參與,此外,一位總覽全局、博學多才的「通儒」對於編纂工作至關重要,而紀昀就是這樣的一個學術巨人。紀昀,字曉嵐。他生於直隸獻縣(今河北獻縣)的一個世族大家,從四歲起開始讀書問學,以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被稱為「神童」。
  • 千古巨製——《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至乾隆四十六年年底,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一部《四庫全書》共計79337卷,裝訂為36315冊,230萬頁,9.97億字。被譽為中國文化史上的萬裡長城。
  • 紀昀與《四庫全書》
    恰在此時,一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即《四庫全書》的纂修正在乾隆帝的主持下緊鑼密鼓地展開,歷史的機緣把紀昀推向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頂峰。《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囊括了清朝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文史百科典籍。纂修如此巨製鴻篇,組織和人選是關鍵。為了如期如願完成大業,清廷特設四庫館,任命總裁主管館事,總裁之下又設總纂官,總攬編纂事宜;又設總閱官、總校官總管各書的審定工作。
  • 《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總纂官紀昀、陸錫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諭令,將抄入《四庫全書》的書籍,依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逐一登載。有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問題,則略記數語。此書於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實際上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分類,始於西漢劉向的《七略》。到了西晉荀勖,創立了四部分類法,即經、史、子、集四大部門。
  • 不需要現代版《四庫全書》
    長江商報消息 沈嘉柯 (作家)作家二月河近日提出盛世修文,「如今我們這麼大的國力、財力,可以集中一批有識之士和專家,對我們自身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梳理,把哲學、歷史政治、社會科學、宗教、民風民俗等文化分成板塊進行研究,可以造就一批文化工程,類似於《四庫全書》《永樂大典》。還可以成就一大批權威性的文化大家、文化巨匠。」
  • 瑰寶《四庫全書》
    所以,乾隆皇帝需要這樣一部縱貫古今而規模最大的叢書來彰顯自己的文治之能,這也使他為參與修書的人提供了諸多便利。 從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角度看,《四庫全書》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抄錄了3500多種書籍的叢書是一部近乎傳奇的圖書集成,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搶眼的外在表現之一。 然而,對於《四庫全書》的評價卻難一概而論。
  • 四庫全書年表
    民國17年任松如撰《四庫全書答問》,上海啟智書局出版。民國17年秋奉天地方政府通電全國,擬印文溯閣《四庫全書》,並擬續修、校勘並舉,倫明建議再修。民國17年底奉天地方政府正式成立「文溯閣四庫全書校印館」。1930年民國19年7月故宮博物院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查檢文淵閣《四庫全書》,至11月結束。全書共3459部,36078冊。
  • 馬世年作客金城講堂談《四庫全書》
    本次特邀嘉賓是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馬世年教授,他穿越歷史煙雲、立足當代語境,為廣大市民帶來一場題為《文溯隴上——<四庫全書>漫話》的專題講座,生動地講述了這套巨型叢書的「前世今生」和當代意義。「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家園,具有記憶和傳承功能。
  • 《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什麼關係?
    看鑑君要用120秒來告訴你《四庫全書》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者之間的關係
  • 文淵閣《四庫全書》亮相太原
    本報太原8月7日訊(記者 王佳)記者從太原市新華書店了解到,近日,由國內高端藏書品牌三希堂藏書承制的原大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首次亮相太原書城。
  • 文淵閣與《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詔徵書,開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華殿後之皇宮藏書樓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淵閣,用於專貯第一部精抄本《四庫全書》。  天一閣是清代江南地區最負盛名的私人藏書樓,其命名、構造以及藏書方法都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