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書與人情世故

2021-03-01 洛克雜譚

點擊上方 洛克雜譚 關注我

我有一位法官朋友,稱得上精通律條、敬畏法律,不過卻被他的上司批評:你書讀多了,不懂人情事故。

這位朋友學富五車,也出版過不少專著,但他一直沒弄明白:為啥「書讀多了」和「不懂人情世故」成了因果關係。

我開導他說,這位上司的說法,在我們這裡並不罕見啊,民間故事裡有大量嘲笑書呆子的段子,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經常能聽到有人這樣評價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

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書上寫的是什麼?二是人情世故是什麼?

中國人是很重視讀書的,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評價一個人有修養、有本領,叫知書達禮、識文斷字。

比萬般都尊貴的聖賢書中寫的是什麼?是聖賢的道理,在古代是禮義廉恥,在現代是文明法治,總之離不開道德教化,目的是讓本來蒙昧狹隘的人類通過讀書接受道德教化,成為脫離低級趣味的、更為純粹和高尚的人。

柏拉圖說:沒有道德公義的書籍,讀的越多越讓人敗壞(大意)。

這就是讀聖賢書的最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人情世故呢?在中國,人情世故簡直就是徇私枉法的代名詞,只是用這個詞比用徇私枉法好聽,容易出口,甚至在指責秉公辦事的人時,很有些理直氣壯的感覺。

比如,上司強烈暗示你更改判決結果,你卻非要堅持從聖賢書上學來的那一套原則,你就是不懂人情事故。這一套在西方行得通,並且也沒有哪個上司膽敢對你做出這種暗示,因為幹預司法屬於重罪。

但是在某時某地,這種不懂人情世故的做法必然會被人情世故報復,嚴重的會被身敗名裂,或者抑鬱。

按說聖賢書已經流傳兩千多年了,科舉進士也都靠記誦考試這些聖賢道理,為什麼最終起作用的還是上不了臺面的「人情世故」呢?

原來,這裡的書分為兩種,一種是科舉用的聖賢理論書,一種是教導人情世故的實用智慧書。

關於讀書,還有一些名言:讀書只為稻粱謀;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學會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貨與,就是「賣給」的意思。讀書的目的是打入內部,賣給帝王譜系,謀取顏如玉、黃金屋。

什麼書呢?比如「至道學宮」販賣的那些《孫子兵法》、《三十六計》、《鬼谷子》、《商君書》、《三韜六略》,這些書是教人如何不擇手段、詭詐機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為君子之恥為。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即使是教導捨生取義、仁者愛人、民貴君輕的那些聖賢書,也都可以成為謀略的工具。

哪有什麼原則?服從權勢就是最大的、唯一的原則。懂得了這個,就算是懂了人情世故。

而這位法官朋友,可能是聖賢書讀得太多了,他考取的雙博士後、著述的大量法典解釋,如果不是始終浸淫在聖賢書中,是很難完成的。因此「耽誤」了他去思考人情事故的問題,也讓他中聖賢書的「毒」太深。

只有學會文武藝,沒有帝王可貨,才會杜絕蒼蠅嘲笑仙鶴、魔鬼嘲笑天使的醜劇。

相關焦點

  • 《我的第一本人情世故書》
    《我的第一本人情世故書》 聶凌風 著 華中出版社 定價:28.00元
  •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昨天是世界讀書日,趁著四月天裡的好春光,今天不妨來看看《十三邀嘉賓談書,以及一場場小型自我剖析》。圖片與文字素材來自由騰訊新聞、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的節目《十三邀》,你看到的只是片段的真實,完整版請移步騰訊視頻客戶端搜索「十三邀」。
  • 【恆南書院公益大講堂】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這是文天祥自贊語中的一句。文天祥就義以後,人們在其衣帶上發現了這首《自贊銘》。全文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古人有把訓誡書寫在衣帶上的習慣,書諸縉帶,是便於隨時提撕警省自己的言行。不想青史留名,只要及時行樂,現代人還要不要讀聖賢書呢?讀聖賢書,有何樂處?
  • 聖賢論:古之聖賢,歷盡蒼桑
    聖賢論孫述考 古之聖賢,歷盡蒼桑,遭遇磨難,體驗甘苦,察人閱世,以古方今,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集言成文,匯文成書,合書成卷。言為心聲,心與道合。故,聖賢成書,以身說法,以理渡人也。聖賢者,傳經授道。故,聖賢之書,不能不讀也。史無聖賢,天下無師。世無聖賢,世間寡教。心無聖賢,德偏行離。故讀聖賢書,見賢思齊,人人皆可成聖成賢也!
  • 讀書不懂聖賢的思想精髓,就像一個讀死書的書呆子
    【原文】 讀書不見聖賢【譯文】 讀書不懂聖賢的思想精髓,就像一個讀死書的書呆子;當官不愛屬下的老百姓,就像穿著官服的盜賊。【智慧啟示】 讀書有兩種,一種是聖賢之書,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一種是工具之書,講的是謀生的手段。 古人讀書,大多是聖賢之書。
  • 讀聖賢書,三觀正——讀經傳則根柢深
    「經傳」是指儒家經典和解釋經典的傳,以及佛家的經文,簡而言之就是聖賢之言。「根柢深」就是根基深厚,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三觀正。《錢氏家訓》教導我們多讀聖賢書,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古人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來教導人讀書,讀書人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引以為傲,更是以「學而優則仕」為最終奮鬥目標。
  •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是貶義嗎?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出自明萬曆《古今賢文》。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讀書人只是讀紙上書,不關心生活,社會乃至國家,是一種貶義。這或許是對「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一種解釋。「聖賢之書」在這句話創造的時候也許是指明朝政府規定的考試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也可以指我們讀的各學科的書和資料啊。因為這些知識也是根據近現代甚至古代的先賢聖哲和科學家的著述選編的教材內容,也是聖賢之書。學習這些教材和資料就是要專心一意,持之以恆,而不是知難而退。我們現在讀書雖然講的是終生學習,但是真正在校讀書的時間就是十多年。
  •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入芝蘭室不聞其香
    906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入芝蘭室不聞其香
  • 中學生應該讀什麼樣的書——以《歐陽修傳:世俗的聖賢》為例
    最近,我的好朋友章敬平出版了新書《歐陽修傳:世俗的聖賢》。這是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人文書籍。通讀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適合中學生閱讀的人文書籍,往往具有五個共同特徵。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書,是雅俗共賞的書。
  • 食品安全問題是人心問題 浙江人大代表籲讀聖賢書
    食品安全問題是人心問題 浙江人大代表籲讀聖賢書   尚舒蘭建議政府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上,要治標治本,要解決道德喪失問題就要接受教育,政府要從幼兒園開始給孩子們灌輸聖賢書裡的經典,比如孝、敬、仁、義、禮儀以及和平;家長在創造好環境的同時,要起到帶頭作用,不能把教育都推給學校老師;國家要從電視、報紙輿論上大力弘揚「正氣」的東西,傳播聖賢的經典。
  • 悟《水滸》裡的人情世故
    許是擔心年少閱歷淺,只看到書中快意恩仇,盲目的跟風該出手時就出手,卻夠不到書中真意。《水滸》位列古典四大名著之列,自有其精華在。更深的,《水滸》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人情世故,裡面每一個角色,每一個故事都經得住推敲,讀來亦是頗受點染。因小覷林衝自視甚高而自取其辱的洪教頭,收受人情前與後完全兩幅面孔的差撥,是否都透著一股人情世故?
  •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永遠是讀書人正確的選擇。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有人會說,那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是讓人變成書呆子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所說的讀書可不是單純的閱讀,主要還是參悟人生的哲理,也不是閉門造車,同樣也關心柴米油鹽,國家大事。
  • 立身出處,真實行處——聽文運老師講「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在琅琅讀書聲中,文運老師開始了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的講座。文老師娓娓道來,從大學期間開始讀誦南懷瑾老師的著述,並對傳統文化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在自己的職業發展生涯中不斷思考和踐行。那麼,讀聖賢書,有何樂處?讀聖賢書,有何用處?讀聖賢書,有何行處?既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是「大學之道,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勸君多讀聖賢書,莫學厚黑李宗吾!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不象其他文明那樣中途崩落,全在於中國有以儒道釋為主的聖賢文化。老子佛陀但是,社會上偏有些人不聽聖賢之教例如,《厚黑學》一書的作者李宗吾便是典型。他最喜好反駁聖賢及前人言論,提倡人性本惡,否定因果,詭辯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驚人言論以博取聲望名利。結果呢,不但名利難取,更是一生窮困,最後中風餓死,甚至被掘棺拋屍,值得後人警醒也!
  • 高陽《胡雪巖》出現的最多的一句話「人情世故熟透熟透」
    高陽先生的書中出現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人情世故熟透熟透」。這句話在書中被胡雪巖的家人下屬、至交好友多次用來誇讚胡雪巖,可見胡雪巖安身立命、崛起封神稱聖多半要靠他這一性格特質,用當今社會的話說就是胡雪巖情商極高。「經商要學胡雪巖,當官要學曾國藩」,高陽先生版《胡雪巖》一度成為現代企業家人士必看的圖書之一,據說馬雲看了五遍。寫胡雪巖的書很多,何以高陽版《胡雪巖》受到如此力捧呢?
  • 讀書好讀聖賢書更好,為什麼近代的國學名家沒有以前多?因為書
    讀書好,讀聖賢書更好,相信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先賢智慧孕育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精英,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物,其中的智慧能夠用於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出世入世、謀事從商,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讀呢?
  • 千年的人情世故,萬年的暗黑文化!人情世故奪走你的半生精力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人情世故,關鍵在於把握好這兩點:話不可說盡,事不可做絕。高明的人情世故,既可以錦上添花,更可以雪中送炭;不無事生非,也不落井下石。中國人的一生,離不開「人情世故」這四個字,從生到死貫穿始終。
  • 人情世故到底是什麼?
    是否了解人情世故,其實是為達到某個目的,選擇以某種方式,以滿足某人的利益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總和。為了提高這種能力,需要學習。而學習人情世故,只能身體力行,去看、去聽、去想,去實踐。為什麼無論哪個群體的人情世故,都不提倡多說話?不是不讓說話,說話是為了獲取或交換信息。滿足不了這個目的,就是無效溝通,多說無益,甚至有害,因為傳遞了錯誤的信息。不同的圈子和階層,人情世故各有不同。
  • 聖賢造句和解釋_聖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聖賢參考例句:1、自古聖賢成大業,未有不由學而成者。2、眾人裡面有聖賢,土石裡面有金銀。3、你非聖賢,就別為遲到早退找理由了。9、推見孔氏之學以上接聖賢之統。10、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聖賢有關的成語:1、前言往行(qián yán wǎng xíng):指前代聖賢的言行。
  • 書法定製,嚴仲良新作——行仁義事讀聖賢書,禪茶一味,厚德載物
    書法定製,嚴仲良行書法新作——行仁義事讀聖賢書,禪茶一味,無為而治,厚德載物,知足常樂,惠風和暢。王昌齡出塞。劉禹錫烏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