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南昌12月23日電 (時雨)歷經3個多月的建設,南昌市首條BRT工程終於開通,不過,從19日試運行至今卻遭遇市民的不斷吐槽,最多的反映是「快速公交不快速」。23日,本網從南昌市公交部門獲悉,BRT試運行不通暢有多方面原因,未來,將通過建設天橋等方法進行解決。
南昌市公交部門介紹,首條BRT開通試運行後,13條公交線路(1路、16路、23路、88路、K88路、89路、176路、179路、201路、203路、212路、234路、K158路)全部調入BRT通道內運行,同時啟用部分徐坊客運站、新溪橋、三店西路東口、何家坊、包家花園(單向)、廣州路西口、青雲譜區政府、華東工業博覽城等15個BRT站臺。
在連日來的採訪觀察中,本網發現,這條公交快速通道並不快速,尤其在尖峰時段,井岡山大道、徐坊客運站、廣州路等路段異常擁堵,社會車輛夾雜在專用通道內,導致公交車無法快速行駛,同時,由於站臺設置在機動車道的中間,這給上下車的乘客帶來諸多不便,乘客們只能冒險在機動車道上穿行到達站臺。市民們感覺,這和之前坐普通的公交車並沒有太大區別。
那麼,南昌誕生的首條BRT為何不遭市民待見?本網對南昌公交部門進行了採訪。
「BRT的運行有三大要素。」南昌市公交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是BRT站臺,二是BRT車輛,三是BRT專用道,「12月19日開始只是啟用了BRT站臺,專用道還沒有啟用,且目前允許社會車輛混行,加上社會車輛的運行習慣和慣有的思維,所以效果還顯現不出來。但至少讓乘客享受到BRT站臺候車,避免風吹雨打。」該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待BRT正式啟用後,將與社會車輛進行分離運行,進一步提升車速和運行效率,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同時,在近期,市政部門將會建設徐坊客運站、歐亞家居和三店小學門口的三座人行天橋,方便市民進出BRT公交站臺。
該負責人強調,井岡山大道的擁堵,不是因為BRT建設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日益增長的社會車輛與道路資源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其實,懷有對BRT建設造成擁堵的想法的人,多數是因為理念和觀念轉變的問題,需要一個過程。」該負責人說,試想一下,如果有了快捷、高效的專用道和BRT,公交車輛的周轉時間將得到保障,準點率將大大提升,這將吸引許多外出、上班選擇私家車、電動車等個體交通方式出行的人乘坐公交出行,不但緩解了道路上的交通壓力,有效減低交通堵塞現象,而且減少了大氣汙染,有利於環保。
此外,該負責人還介紹,許多國內外城市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已經證明,只有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的必由之路,其他任何方法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最終積重難返,又回歸到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上來,「給予公交路權優先,其實就是給普通老百姓出行讓路。只有公交快起來了,城市才會徹底通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