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2020-12-21 李中財說文史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有眾多史料證明我們國家的桑蠶絲業始於古蜀國的蠶叢時代,這也證明了我們國家的絲繡產業最先也是出自古蜀國。至於它是如何發展成了我們國家的繡娘天下四大名繡產業經濟帶的,我們在此來看看相關歷史記錄吧!

繁花似錦四大名繡

有《物原·衣原》:「有巢始衣皮。軒轅妃嫘祖始育蠶緝麻,以興機杼而成布帛。」及《路史·後紀五》「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月大火而浴種。夫人融褂而躬桑,乃獻蠶絲,遂稱織維之功。因之廣織,以給宗廟之服。」還有《農書》:「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更有《山海經》:中原之主黃帝、蠶桑鼻祖嫘祖兩人的後代,與蜀山氏有著密切聯繫。蜀山位於古蜀境內,古蜀開國之王蠶叢傳十三代,桑蠶絲極興古蜀國。唉這些史料無非就是說黃帝之妻嫘祖出自始興桑蠶絲的古蜀國,而且她還與古蜀開國之王蠶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說白了就是精通桑蠶技藝的嫘祖從古蜀遠嫁中原從了黃帝,還順便將桑蠶技藝帶到中原進而傳遍華夏。這其中當然包括蠶絲的利用,但這利用肯定只是僅限於初級的絲植衣著物,談不上什麼美學感官上的工藝。

古蜀國桑蠶絲之路

桑蠶絲出現工藝性的利用已經是漢代時的事了,《華陽國志》載: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便在成都夷裡橋南岸設"錦官城",置"錦官"管理織錦刺繡,這說明古蜀國在其被秦亡時,其織錦刺繡產業以相當發達,也難怪秦王要先拿下巴蜀再取中原了,因為巴蜀特別是古蜀國商業產業發達,而且其本身物產極豐。拿下巴蜀就等於有了最雄厚的資本去進霸中原乃至整個華夏。《華陽國志》還載:秦一統巴蜀後,立馬就很快開通了一條成都到緬甸及印度,乃至中亞及世界各地的商貿絲綢之路,歷史上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

蜀繡

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到了公元前220年的漢代,其規模已達到了最盛時期,而其蠶絲蜀繡製品由於競爭激烈關係已經到了商家無利可圖急需新品的時代,於是更高品質的絲織產品絲綢錦緞逐漸出現了,但是蜀錦與蜀繡不同,它不但需要更加複雜的編排織藝,更多的人工投入,而且同樣一塊成品,則需要更多的蠶絲才能織成。所以其成品價格相對於蜀繡貴了不少,雖然新品蜀錦對於商家肯定有利可圖,但一時半會其銷量肯定不會太好。而蜀繡雖然利潤少但不愁賣的,這樣的話當時那些商家就進入了蜀繡蜀錦都販運的時代。

蜀錦

但是蜀錦與蜀繡共存標誌著其蜀地桑蠶絲原料很快供應不上了。沒什麼利潤的蜀繡很快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境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它並沒有被淘汰,而是其整個蜀繡產業逐漸被遷移到了湘地,這才有了幾乎同一時期誕生事實上晚些時候產生的湘繡。所以現在普遍認為湘繡產生於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湘繡雖出自蜀繡,但其在產生的過程中,還集取了楚繡和漢繡的特點而最終形成的,所以湘繡最終能夠在各方面獨樹一幟也是不理所當然的了。

淡雅之湘繡

我們再來說蘇繡,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它的產生年代絕對不會晚,普遍認為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說與蜀繡基本上是同一時期興盛的,這其中肯定得益於嫘祖入往中原的傳藝,而其傳藝後技藝發展自成一派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不管蜀繡、湘繡還是蘇繡到了唐代,都被後起之秀廣繡即粵繡超越了。雖心有不甘但技不如人確實也沒辦法。有《杜陽雜編》載,唐順宗永貞元年即公元805年,粵南海有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其繡技壓群雄令人震驚。

蘇繡之豔

雖然從此廣繡驚豔亮相與蜀繡、湘繡及蘇繡竟爭,但前三者都不是等閒之輩,誰都不甘下風示弱,只能各自全面創新改革技藝奮起自保。從此華夏繡娘的天下,基本都是一直處在這四大名繡的競爭格局中,這種競爭格局到了宋代達到了最盛。而其中的蜀是不消參與其競爭的,因為蜀繡本就有獨一無二的升級產品蜀錦。但蜀錦成本價格貴市場份額少,誰都不想參與其中。所以後來的結果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在市場競爭中誰也沒討到什麼便宜,最後只能結伴而行發展到了今天。

廣繡之繁

相關焦點

  • 穿針引線繡傳承 寧海百名繡娘「繡」家訓
    2018-11-04 12:4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嚴穎穎 陳雲松 章勇濤 記者 陳醉「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11月4日,在寧海東方藝術博物館裡,來自躍龍街道的百名繡娘用一針一線,將這些中國傳統的家風家訓落於絲絹之上,銘記內心深處
  • 小鎮自古多繡娘,七繡八繡,繡出了一個蜀繡公園,美美噠
    蜀繡是中國的四大名繡之一。在四川有一個具有蜀繡傳統的安靖鎮,據說此鎮自古多繡娘,刺繡技藝代代相傳,改革開放至今,蜀繡也成為促進城鄉女性居家靈活就業的重要方式。 為了傳承和發揚蜀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將原有的繡房和蜀繡產品展館結合開發成獨一無二的蜀繡公園。
  • 土族繡娘 飛針走線「繡」出美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族繡娘 飛針走線「繡」出美好生活】8月21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姚馬村,76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麻寶琴一邊飛針走針,一邊樂呵呵地介紹著自己手中的盤繡作品。十多年前,麻寶琴背著自己的盤繡作品,到附近的景區售賣,開了姚馬村先河。原本婦女農閒時的手藝,竟然也能賣出錢來,從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加入了繡娘的行列。
  • 繡娘聊聊微繡旗袍
    微繡旗袍微繡旗袍是手工刺繡旗袍的精簡之稱,區別於機器繡,起源蘇州也稱為蘇繡旗袍,蘇繡旗袍發源於清代,由蘇州總製造局傳承至今。繡娘在刺繡旗袍蘇州是蘇繡的發源地,這裡的繡娘技術高超,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繡、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
  • 張留鳳:率領眾繡娘指尖闖天下
    大河網記者 何心悅「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將帶領我們的繡娘,傳承、發揚中國手工刺繡文化,使汴繡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手工刺繡,感受到汴繡的魅力和藝術感。我們將繼續努力,讓更多的繡娘留在家、陪爸媽、看著娃、繡著花,在家創業,幫助實現她們一個又一個人生的蛻變。」1月12日,河南一涵汴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留鳳在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時說。
  • 紅河州舉辦「最美繡娘」「最美繡品」評選
    9月8日,由上海市徐匯區婦聯和紅河州婦聯共同舉辦的「2020年度紅河繡娘大聯盟——巾幗奔小康,和諧萬物生『最美繡娘』『最美繡品』評選活動」在蒙自舉行。評委組從繡品內涵的獨特民族文化元素、圖案造型的創意理念、技藝的成熟度、針法的合理運用等方面綜合權衡,最終評選出10幅極具藝術性、原創性、工藝性和市場性的「最美繡品」,將送往上海市徐匯區婦聯,進行統一展示與宣傳,並在此基礎上聯合打造出一系列市場認可、消費者喜愛的民族刺繡文創產品。
  • 民間藝術瑰寶面臨後繼無人 四大名繡該如何傳承
    中國的蘇、蜀、湘、粵四大名繡,皆技藝獨特、個性鮮明,是集詩、書、畫、印、繡等中國文化元素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等獨有的藝術風格和技能特色。四川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構圖精簡,大多採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色彩豐富鮮豔,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
  • 涼山繡娘:直播間繡出更美好未來
    繡娘在直播現場演示廣繡技法的彝繡製作。繡娘吉克石良就是「主播」之一。涼山地處四川西南,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通過新電商平臺打通「三區三州」扶貧產品線上銷路,也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新嘗試。一根繡線,一根網線,連起了涼山彝族繡娘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彝族刺繡圖案豐富,色彩豔麗,獨具藝術和民族特色。彝族創世史詩《勒俄特依》在「支格阿龍」一章中記載,莆莫列依開創紡織技術。
  • 繡娘飛針走線展青繡魅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25日,第二十一屆青洽會青繡技藝展示體驗主題日活動在青海國際會展中心海東主題城市館舉辦。各民族精妙的刺繡藝術在一針一線間傳遞大美青海的文化與底蘊。25日下午,海東主題城市館人頭攢動,來自河湟地區的繡娘向省內外客商展示著青繡技藝。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來源:人民日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林三秀(右)在家中製作盤繡。互助縣美麗鄉村高原油菜花飄香。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 開州繡娘胡曉妮 一針一線將漢繡「繡出」國門
    2008年6月7日,漢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胡曉妮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漢繡。在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市非遺傳承人等名師的指點下,通過自己的勤學苦練,她的漢繡技藝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被稱為四大名繡的漢繡,它的針法有別於蘇繡、湘繡和廣繡,它採用的是一套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以『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
  • 雲南楚雄彝繡繡娘: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
    核心閱讀彝繡是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承載著文化記憶。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這項傳統技藝從小山村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創新產品闖市場、培訓繡娘助增收,不僅為老鄉帶來收入,也打響了品牌,彝繡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 四川這位繡娘,把樂山這座城繡在布裡,外國遊客如獲至寶
    ©胡東進嘉州繡是蜀繡的分支之一,迄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古時蜀繡能與蘇繡並列四大名繡,精美絕倫的嘉州繡功不可沒但作為蜀繡的重要分支,嘉州繡卻鮮少被人關注。這是蜀中繡娘人的一生,平凡的雙手,平凡的歲月,卻能夠靠精湛的針線活繡出精美的作品。
  • 繡娘繡郎繡奶奶,針線繡出富足,手藝傳承熱愛
    嘻哈繡郎表白蘇繡傅健,繡郎,從業20餘年非遺傳承人,嘻哈範兒靠著設計在一群阿姨繡娘參加的比賽中衝進前五畢竟年輕,在繡工上,遠不及幾十年功夫的阿姨繡娘們好,他更擅長亂針繡和素描,在設計上更有優勢。他說希望通過自己的設計,嘗試各種創新形式,讓更多人喜歡蘇繡,作為一名傳承人有義務把蘇繡傳承好、發展好。
  • "四大名繡"薈萃蘇州 千名臺商走近蘇繡圖
    10月5日,在國慶、中秋佳節來臨之際,"錦繡新蘇州"--首屆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在蘇州高新區白馬澗生態園隆重開幕,中國四大名繡大師們的經典作品薈萃高新區,將閃耀在近三個月的藝術節上。還有鎮湖9名高級工藝美術師和多名工藝美術師、刺繡新人創製的80多幅精品,其中高級工藝美術師姚惠芬的《鶴舞》、《奼紫嫣紅》為最近繡制的新作,針法細膩、內容新穎;高級工藝美術師朱壽珍的《油畫人物》形象逼真、質感動人,是肖像繡中的經典;高級工藝美術師王麗華的《銅車馬》光感突出、栩栩如生。同時,中國刺繡的四大名品中粵繡、蜀繡、湘繡代表作品也將匯聚白馬澗,共有30多幅。
  • 瑤族「繡娘」鄧生一妹:致力瑤繡傳承與發展
    日前,廣東醫科大學「瑤藍」三下鄉隊伍來到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拜訪瑤族「繡娘」鄧生一妹。她從2008年便開始投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繡」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盛京格格現場展示滿繡旗袍。 李晛 攝中新網瀋陽9月20日電 (李晛)中秋節來臨之際,2018瀋陽市「我們的節日·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9月20日在遼寧省法庫縣舉辦。盛京滿繡坊及錢家溝村「繡娘」現場展示的滿繡作品引民眾驚豔,氣氛溫馨熱烈。
  • 圖片故事:「青繡」繡娘的美好新生活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是「青繡」代表地區之一,尖扎縣的藏繡起源於公元九世紀,距今已逾千年。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繡技藝日臻成熟,廣受各民族群眾青睞。2019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相繼落地,尖扎縣稅務部門精準落實政策,主動上門服務,幫助小微企業防範稅收風險,為民族文創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 重慶苗家繡娘侯正芝:繡出五彩斑斕新時代的夢想
    解決18名留守婦女就業2017年,侯正芝在當地婦聯等單位以及家人的支持下註冊了微企。她希望通過「彩蒙繡閣」這個平臺,將苗族服飾技藝推向廣闊的市場。為使繡品更加完美,在繡制花帕等複雜的部件時,侯正芝先是手把手地教繡娘們搭配圖案,確定主花色後,再放手讓繡娘們大膽去創造。她定期在網上組織大家切磋技藝,共同提高刺繡水平。
  • 還原《延禧攻略》「瓔珞創意」,龍江繡娘一針一線繡傳奇
    為了向觀眾展示一個多彩的乾隆王朝,劇組曾請繡娘歷時數月縫製上百件戲服,還復刻了不少博物館珍藏的展品。而戲裡女主的「開掛人生」,也是從刺繡開始的。近日,生活報記者找到了幾位龍江繡娘,聽她們講述戲裡戲外與刺繡有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