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為什麼需要文學藝術翻譯獎?

2020-12-07 澎湃新聞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聯、市作協、市譯協共同發起設立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以下簡稱「翻譯獎」)正式啟動。

據介紹,此次設立的「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作為中外文藝交流的「大碼頭」,上海從未缺少文藝名家和作品:上世紀二三四十年代的文壇主將魯迅、茅盾、鄭振鐸、巴金等,都曾大力譯介外國文學作品;在戲劇、電影、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領域,李叔同、陳歌辛、鄭正秋、徐悲鴻等人一邊引進世界優秀文藝作品和理論著作,一邊開展原創,不少優秀的作品被翻譯到了海外,傳播廣遠,成為佳話。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隨著上海打響文化品牌的步履日益加緊,此次翻譯獎的設立,一方面將提升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碼頭」的能級,推動上海國際文化翻譯中心建設;另一方面,將助推上海原創文藝作品「源頭」建設,著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創」,推進新時代的上海文藝創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

此次翻譯獎的設立將推進新時代的上海文藝創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

上海文聯 圖

文學:繼承傳統,促進翻譯在新時代發展

「上海一直是外國文學藝術翻譯的重鎮,現在設立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就是為了傳承和豐富傅雷、草嬰等譯壇巨擘開創的光榮傳統,促進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在新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德文系教授魏育青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在他看來,通過公平、公開、公正地評選和表彰近年來優秀的文學、藝術譯作,能讓全國、全球的文藝精品更多地進入上海,也使新時代的滬上文藝創作更好地走向全國、擁抱世界。在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的相關工作中,上海翻譯家協會要秉承 「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崇德尚藝,明道利器、守正創新;堅持「海納百川」,譯介國外優秀的文藝成果,增強「文化自信」。

「努力探索讓上海文化、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徑,守護文明成果,傳遞高尚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的跨文化交流,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這是魏育青的期待,也是上海翻譯家們的集體願景。

戲劇: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翻譯是溝通的平臺和橋梁

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眼中,翻譯對於舞臺藝術格外重要,它是中國戲劇與世界戲劇前沿進行對話的基礎。「以前,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等無數大家的戲劇作品正是因為翻譯而走入中國,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戲劇的發展,甚至把話劇帶到了中國。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外的舞臺作品正被引進到中國演出,這首先就得進行翻譯,而中國的舞臺作品要想走出國門,翻譯是必須進行的第一步。」

舞臺劇的翻譯不同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它更需要專業的知識與儲備,要與當代的觀眾發生連結,就更需要專業的打磨。將一臺倫敦上演的莎士比亞戲劇搬到中國,中間可能要經歷7至10個修改步驟,絕非僅僅將文字從英語譯成中文,此中難度重重,曲折繁複不計其數。在喻榮軍看來,上海要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就更需要翻譯來搭建溝通的平臺和橋梁。上海領全國之先設立翻譯獎,順時而為,將對行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激勵作用。

作為一名合格的舞臺劇翻譯,不僅要有專業的語言素養,更要熟悉舞臺藝術,在相關人才緊缺的背景下,國內的舞臺作品走出去仍然任重而道遠,作為中國的文藝工作者,既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有視野與眼光。「對於從國外引進作品,對照自己,不能妄自菲薄;對於要走出去的作品,更要了解別人,切忌狂妄自大。」

電影:讓「好電影」走出國門,讓「好翻譯」深入外國友人的心

一百多年前,電影傳入中國,讓國人有機會不出國門就領略到世界各地的風情,在這一過程中,影視譯製也應運而生。如果說電影是一門藝術,那麼電影翻譯就是一門「譯術」。

上海電影譯製廠翻譯負責人夏恬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對於這門「譯術」,它不應該只是簡單的文字轉換工作,更多的應該是對原作的一種詮釋和一種二度創作。好的譯製作品不僅是不同文化、思想溝通的橋梁,更是美的藝術作品在他國的一種延續。「中國有著值得世人矚目的人文情懷,把我們的『好故事』拍成電影,讓我們的『好電影』走出國門,讓我們的『好翻譯』深入更多外國友人的心,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實踐。」

在她看來,優秀的翻譯不僅需要出眾的業務能力,更需要一顆敬畏的心。例如,在將今年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譯成英語版本時,有一句臺詞為:「我們畢業於北外西語系」,譯者起初將「西語系」譯為「西班牙語系」,但在審片時,有眼尖的觀眾指出,西班牙語系在1952年之後才成立,因此「西語系」應該譯為「西方語言系」。類似的細節,不斷考驗著譯者的自我素養,使他們面對翻譯,時刻懷抱嚴謹和仔細的態度。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的設立,正是給了眾多翻譯愛好者一次絕佳的實踐機會和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以此為契機,可以吸引更多翻譯愛好者加入進來,用影視譯製的形式,讓世界聽到中國文藝創作者的聲音。

附:

評選範圍:

首屆「翻譯獎」將於2020年正式運作,申報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後擬定為每3年舉辦一屆。

「翻譯獎」的評選和表彰對象為近年來專業水平上乘、社會影響廣泛的優秀文學、藝術翻譯作品。作品能有效地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與文藝事業、文化產業合作;能準確地移譯原作的各種信息和文化符碼,符合翻譯倫理和藝術標準並有一定的創造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在譯入語讀者群和譯入語社會中的影響)。

作為地域性獎項,在評獎年限內的評獎作品及翻譯者範圍包括:將上海出版或上海原創的以及上海作者(暫限當前上海戶籍或上海市居住證)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翻譯為外文,並正式出版、進入當地市場或公開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譯者;將國外文學、藝術作品翻譯為中文,並在上海正式出版或在上海公開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譯者;上海翻譯工作者(暫限當前上海戶籍或上海市居住證)翻譯中、外文的文學、藝術作品,正式出版並進入當地市場或公開演出、上映、展出的。

獎項設置:

「翻譯獎」受益人為翻譯者,評獎只在申報時在世的翻譯者的作品中進行。

1.文學翻譯獎:

中譯外(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

外譯中(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

2.表演藝術翻譯獎(舞臺表演、影視表演)

中譯外(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主要語種):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

外譯中(首屆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主要語種):5部作品及翻譯者(或以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辦公室剛剛發布公告,宣布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選正式啟動。  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
  • 上海創設「文學藝術翻譯獎」明年開評
    原標題:上海創設「文學藝術翻譯獎」明年開評 昨天對外發布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引發業內關注。突破同類獎項一般注重文學翻譯的局限,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將視野擴大至舞臺和影視表演藝術。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正式發布
    去年12月25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宣布啟動。四個半月後,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申報公告正式發布。首屆獎項的申報截止日期為2020年8月31日。
  • 傳承海上「外國文學翻譯搖籃」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項目今日啟動
    東方網記者潘麗娟12月25日報導:東方網記者從今天下午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今日正式啟動。該獎項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為進一步活躍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鑑平臺;進一步助推中外優秀文藝作品更多地在滬出版、展演、展映,著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創」;進一步激勵和表彰文學藝術翻譯人才,推動和促進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發展,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面向全球徵佳作
    2020年啟動的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以下簡稱"翻譯獎")對標國際最高水平,正面向全球徵集優秀作品。首屆「翻譯獎」的評選和表彰對象為近年來專業水平上乘、社會影響廣泛的優秀文學、藝術翻譯作品,申報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後擬定為每3年舉辦一屆。 首屆「翻譯獎」受益人為翻譯者,評獎只在申報時在世的翻譯者的作品中進行。
  •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丨對標國際最高水平,「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今起...
    「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以下簡稱『翻譯獎』),將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積極打造一個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高規格、高品質、高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翻譯獎項,推動新時代上海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的發展。」今天下午,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新聞通氣會上,市文聯黨組書記、首屆翻譯獎組委會副主席尤存介紹說。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啟動:開始接受申報,僅限機構推薦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為進一步活躍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搭建展示和傳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鑑平臺;進一步助推中外優秀文藝作品更多地在滬出版、展演、展映,著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創」;進一步激勵和表彰文學藝術翻譯人才,推動和促進文學藝術翻譯事業發展,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
  • 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即日起開放申報,評選範圍和標準看這裡→
    >>>相關閱讀:第一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公告正式發布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翻譯家協會三方共同發起設立「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昨天正式發布公告,就第一屆評選的獎項設置、評選標準、
  • 上海首設文學藝術翻譯獎,對標國際最高水平,首屆作品申報即日啟動
    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評獎範圍為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出版、演出、播映的作品,設文學翻譯獎和表演藝術翻譯獎兩個類別。參評作品申報截止時間為今年8月31日。改革開放後,尤其是新時代的上海,傳承、延續、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文化底蘊和精神。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首屆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組委會副主任尤存表示,上海文學藝術翻譯獎的創設正是對這一文化底蘊和精神的具體表現,成為新時代上海文藝翻譯事業繼往開來的新平臺、再創輝煌的新引擎。
  • 他希望用積蓄設立文學翻譯獎
    關於鄭克魯身後的願望,朱振武透露,先生希望用自己的積蓄設立翻譯獎,來激勵更多的人從事文學翻譯。「你給世人留了什麼,你為社會做了什麼,這是鄭先生最想告訴大家的,也是我們繼承他精神財富最重要的一部分。」上海譯文出版社買下版權後,鄭克魯不畏艱難,願意翻譯,查證了大量資料,為中國讀者還原了作品的原貌,終於讓讀者能夠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版本。2012年鄭克魯也正是憑藉這本譯作榮獲傅雷翻譯出版獎。
  • 林少華、李繼宏上海書展發布新書,暢談東西方文學翻譯
    央廣網上海8月18日消息(記者周洪)8月16—17日,上海書展迎來了林少華、李繼宏這兩位重量級譯者的新書發布會以及3場深度對話,暢談東西方文學翻譯的魅力。在今年書展限流的背景下,依然有許多讀者來到上海書展現場和鍾書閣書店,更有北京、浙江、江蘇等地讀者特地坐飛機來聽兩位名家的對談。
  • 上海國際文學周開幕 翻譯魅力令文學交流消弭國界
    中西文學都默契地把鳥鳴都寫進了詩裡。昨天下午,在上海科學會堂開幕的上海國際文學周上中外嘉賓的探討迸發出多次的默契,諾獎得主維·蘇·奈保爾等十幾位中外著名作家、詩人、翻譯家參加了這場名為《文學與翻譯:在另一種語言中》,翻譯的魅力令文學交流消弭了種族與國界。
  • 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頒發 為城市文化擴容蓄水
    時隔5年,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近日在滬舉行,向那些在各自領域勤奮耕耘的文學藝術家們致以敬意。  「上海文學藝術獎」始創於1991年,一直致力於評出品德高尚、藝術成就突出的文藝家,推動並見證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文脈流傳。
  • 上海文學藝術獎丨文學藝術大家,是城市文化的中流砥柱
    上海文學藝術獎獲得者,不僅僅是文學藝術大家,更是城市文化的中流砥柱。在藝術殿堂裡,他們就是支撐殿堂的一根根立柱;在歷史長河裡,他們就是一處處經得起各種浪潮衝擊依然巋然不動的中流砥柱。今天,獲得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的王文娟、何佔豪、陳少雲、周慧珺、黃宗英,以及傑出貢獻獎的辛麗麗、張靜嫻、陳燮陽、茅善玉、韓天衡,以自己的扛鼎之作為城市文化扛鼎。
  • 北大王東亮、陳曉明分獲「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翻譯獎、理論評論獎
    )獲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魯迅文學獎每三年評選一次。目前包括以下各獎項: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全國優秀詩歌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全國優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
  • 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在莫斯科頒獎
    第三屆「品讀中國」文學翻譯獎在莫斯科頒獎 2018年05月31日 09:43   來源:人民日報
  • 「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揭曉 五人榮獲終身成就獎
    「上海文學藝術獎」評選揭曉 五人榮獲終身成就獎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19-09-26 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是:王文娟、何佔豪、陳少雲
  • 英國文學在上海的翻譯與傳播
    外國文學的譯介為促進中國文學的創作手法、敘事方式和藝術表現發揮了重要作用,助推了文學觀念的變革和文學思潮的興起,為中國20世紀的文學發展提供了典範文本,極大地拓展了中國讀者的文學欣賞與閱讀視野。英國文學作品是這一過程中的重要媒介和內容。   ——在此次上海圖書館的展覽中,有兩件值得紀念的展品令我特別感慨。一是朱生豪先生翻譯莎士比亞戲劇時所用的詞典。
  • 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揭曉 王文娟、何佔豪等5人獲「終身成就...
    「上海文學藝術獎」旨在表彰和獎勵為促進和繁榮上海文學藝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作品,是上海文學藝術界的最高獎項。此前,分別於1991年、1993年、1995年、1998年、2002年、2014年成功舉辦六屆。自2014年第六屆起確定每五年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