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德內涵與服務精神

2020-12-04 抱樸講堂

儒家學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基礎位置,因為儒家最基礎也是最高明的內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內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進而治國平天下。

孔子對於「仁」的標準已接近聖王的標準。孟武伯曾問孔子關於哪位弟子達到了仁的標準。在孔子看來,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的子路沒有達到仁的標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的冉求沒有達到仁的標準,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的公西華也沒有達到仁的標準。

大概在孔子看來,仁有很豐富的內涵,甚至是永遠追求而達不到的標準。其諸多弟子只是學習了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雖然是很難完全達到的。卻有至誠無息的工夫。只要持續不間斷的一直做工夫,總會越走越近。所以,仁既是堯舜其猶病諸的高標準,也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切實工夫。

仁不僅是自己的修身的工夫,也是一個儒生待人處事的態度,對社會對百姓的責任。便是儒家的服務精神。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為惡的人多是出於自己的私利,以仁作為自己修養目標的君子,多考慮別人而非自己,故不顧私利為社會服務,當然無惡。故志於仁的標準便是為己或是為人。非言事事要為他人。是在遇到利益或其他矛盾衝突時選擇自己或是別人。雖然如此,儒家的君子並非是事事愚善,縱然人告之曰井有仁焉,也會逝而不顯,可期不可罔。因為一個仁者也必是一個智者。

《孟子》中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一章中舜為其父隱殺人之罪,是否與孔子相悖?

相關焦點

  • 傳統武德的儒家文化內涵
    儒家思想蘊含著非常深厚的宗教文化,它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儒家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乃至當代社會的百姓都非常深刻的意義,對我國傳統物德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儒家文化內涵。
  • 儒家思想的 基本精神之仁的內涵與培養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五個字:仁、禮、恕、和、省。這五個概念都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各有豐富內涵,彼此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靜態看,可以構成儒家思想的理論框架;動態看,又是一個可以操作的實踐過程,可稱之為儒家思想的實現路徑。本部分的重點,是試圖通過分析這五個字的內涵與關係,搭建起儒家思想的理論框架,探明其實現路徑提起孔子,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文天祥的「孔曰成仁」。
  • 「德」文化的精神傳承,上古五帝之帝嚳「仁德」治世,樹治國典範
    「道德」精神的傳承是華夏文明的獨有標誌,「道」和「德」的文化內涵深沉厚重,給予我們華夏文明的內在延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從「德」的精神傳承上看,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個人淺見,看看我們先祖們是如何在歷史進程中把「德」的精神傳承融入我們的血液和靈魂的!
  • 「德」文化的精神傳承,上古五帝之帝嚳「仁德」治世,樹治國典範
    「道德」精神的傳承是華夏文明的獨有標誌,「道」和「德」的文化內涵深沉厚重,給予我們華夏文明的內在延續發展的強大動力,從「德」的精神傳承上看,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個人淺見,看看我們先祖們是如何在歷史進程中把「德」的精神傳承融入我們的血液和靈魂的!
  • 挖掘殷商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
    商丘是殷商文化的發源地,殷商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在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治國理政和育人功能。我們要深入挖掘殷商文化的精神內涵,讓它煥發新的時代價值。商湯「選於眾,舉伊尹」的做法是「選賢與能」用人原則的代表。商湯是孔子稱道的君王楷模,與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並提。
  • 殷商文化的精神內涵
    根據歷史文獻資料記載和考古發現的成果,我認為殷商文化的精神內涵大致可歸納為8個方面,現簡述如下,以供商榷。一、尊重自然的天道哲學殷商部族是善於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民族。在上古五帝的帝嚳時代,帝嚳就遷其子契到商丘觀察大火星,以火星的運行變化的規律來確定一年四季的變化,以此來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並逐步完善確立一年24個節氣。
  • 天心是否仁德之爭論
    儒家文化賴以存在的哲學基礎是在《中庸》一書中,其核心思想是「誠」的觀念。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儒家所倡導的君子效法天地之誠,要以仁德之心對待世間萬物,先成己而後成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如《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以天地之品德為榜樣,君子要內修其心,外練其用,最後要有事功於社會。在儒家的這種哲學思想影響下,古代君子以成聖成王為精神追求,達則兼濟天滴,窮則獨善其身,一代代仁人志士前僕後繼,譜寫了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
  • 儒家思想:提升中國企業家精神文化內涵
    照韋伯的看法,西方近代資本主義精神是以不斷獲取利潤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為「手段」。如果我們把「目的」與「手段」的問題改變成為:以增進人類社會福祉和提高企業家個人精神境界為「目的」,而以一切最理性的方法不斷賺錢為「手段」,從這個視角考慮經濟的「目的」與「手段」的關係,也許比較符合儒家的理念。  《周易繫辭下》說:「何以聚人?曰財。」
  • 科學發展仁德文化 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昌平二中繼往開來,開拓創新,用執著與智慧實現學校的科學發展,始終堅持「仁德興校」的教育信念,全面融合儒家經典文化與現代教育優勢,充分發揮「以仁育人,彰顯個性,和諧共進」的育人特色,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加速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已形成豐碩的教育成果。科學發展創京北歷史名校,奮勇爭先引領區域教育。
  • 中國茶德的儒家精神,講求中庸和諧,要求仁民愛物
    中國茶德的儒家精神,講求中庸和諧,要求仁民愛物物質經濟的快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上的富有,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給人們的心靈加上了一層浮躁煩悶的陰影,受著外在世界的誘惑,心無所安,性無所守,或爭名於朝,或竊利於市,
  • 學習儒家,學習為大家服務
    孝仁禮:《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代表作,孔子追求做「仁者」,孟子追求行「仁政」,都將孝與禮作為了實現「仁」的基礎。 「孝」以從小培養在家孝順友愛父母兄弟的品格為基礎起點,從而培養關愛天下人的胸懷與仁德之心。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儒家商道與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守正歸一
    【摘要】基於儒家思想而成長起來的儒家商道文化汲取了傳統儒家哲學的精髓,促進了中華民族商業的發展,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商業智慧。從儒家商道與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具體內涵來看,二者的商業理念同源。在新時代,必須要引領傳統儒家商道與企業家精神走向歸一,不斷豐富企業家精神的內涵,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 仁:儒家精神的家園
    「仁」是孔子學說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論語》中出現了109次,可見孔子對「仁」的重視程度。但是什麼是「仁」?有爭議的是如何理解「裡仁」,絕大多數的名家解讀這句話時認為,「裡仁」就是選擇有仁德之風的鄉裡居住,或者選擇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居住,意思大同小異,都是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環境對一個人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
  • 弘揚志願服務精神 孔子博物館志願者帶你解讀儒家文化
    弘揚志願服務精神 孔子博物館志願者帶你解讀儒家文化 2020年12月07日15:48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胡士忠 禹震
  • 儒家文化與時代精神
    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具體又包括以下幾個分論題:    一、儒家文化的本質及其在構建時代精神中的地位、作用、意義    儒家文化從古至今不斷發展,其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本質。換言之,從古至今儒家文化有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這實際上也關係到儒家文化對於當代的時代精神構建能夠發揮何種作用的問題。
  • 武德觀念是武術的內涵
    在武德理論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一直居於封建社會正統地位的儒家仁學逐漸形成了傳統武德的主要內容。孔孟仁學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愛心來待人接物,處理一切人際關係。武德的仁學中心首先表現在練武與修身的統一,習武既是人生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要求習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與宏大的胸懷和氣魄。
  • 從儒學「人格主義」解讀西遷精神的內涵
    本文按照群己的維度,將西遷精神的內涵分成三部分,結合儒學「人格主義」進行解讀,以揭示其兼具集體奉獻與個體尊重的理論性格,並進一步指出西遷精神的現實意義。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使得儒家提出了「仁」「禮」這一對範疇,並根據這一對範疇建構了一套套政治秩序、倫理秩序、制度秩序……這些秩序強調的價值內涵穩定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其中能夠與西遷精神的內涵「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對照的是儒學「人格主義」中強調社群性的一面。西方社會由於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孕育出了自由主義精神,並由此形成了自由民主等政治制度,但也導致了「個體主義」大行其道。
  • 國學經典集錦:匯集儒家思想之精華——《論語》
    匯集儒家思想之精華——《論語》《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體系和儒家思想內涵的可靠資料,雖然千百年來,研究者對於《論語》各篇各章的真偽,意見各異,但是,大家認為,從《論語》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主張和活動的真實性來看,則是可靠的。古往今來,研究孔子,研究孔儒,《論語》都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總體上看,孔子的文化思想是充滿智慧的,是向前看的,但是,他的政治主張卻是迂闊、不現實的。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
  •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昌文解讀論語:仁德在,性命就在!
    《陳昌文老闆社群》陳昌文 解讀:孔子說,有志氣的有仁德的人,沒有為了求生就損害仁德,但有犧牲性命以成全仁德的。這一句論語在整個論語裡是非常特殊的,我們談過很多段論語了,都是明哲保身,不可則止,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也就是碰到不對的君主,無道之人,我們肯定不跟他死磕,我們就走了,卷而懷之,這是我們倡導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