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基礎位置,因為儒家最基礎也是最高明的內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內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進而治國平天下。
孔子對於「仁」的標準已接近聖王的標準。孟武伯曾問孔子關於哪位弟子達到了仁的標準。在孔子看來,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的子路沒有達到仁的標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的冉求沒有達到仁的標準,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的公西華也沒有達到仁的標準。
大概在孔子看來,仁有很豐富的內涵,甚至是永遠追求而達不到的標準。其諸多弟子只是學習了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雖然是很難完全達到的。卻有至誠無息的工夫。只要持續不間斷的一直做工夫,總會越走越近。所以,仁既是堯舜其猶病諸的高標準,也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切實工夫。
仁不僅是自己的修身的工夫,也是一個儒生待人處事的態度,對社會對百姓的責任。便是儒家的服務精神。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為惡的人多是出於自己的私利,以仁作為自己修養目標的君子,多考慮別人而非自己,故不顧私利為社會服務,當然無惡。故志於仁的標準便是為己或是為人。非言事事要為他人。是在遇到利益或其他矛盾衝突時選擇自己或是別人。雖然如此,儒家的君子並非是事事愚善,縱然人告之曰井有仁焉,也會逝而不顯,可期不可罔。因為一個仁者也必是一個智者。
《孟子》中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一章中舜為其父隱殺人之罪,是否與孔子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