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言令色的仁德之人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這是傳說中的黃石公傳給張良的《素書》中對「仁」的解釋。我們一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善於花言巧語的人,基本上就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了。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但是他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單單是通過用美好的言語與和悅的表情來達到「仁」的境界,是不現實的。
-
岡倉天心:《理想之書》
天心認為,在亞洲大陸這種紛紛嚷嚷的戰亂,侵略和徵服中,恰恰是孤懸一島的日本,除了經歷內部的戰國之亂,從德川幕府開始,反而進入了一種穩定的局面。當然,這並不是歌頌德川幕府,而是說,日本的局面相比其他亞洲國家,要更加幸運得多。在明治之前的歷史中,日本從未被外族徵服。即便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也未能在日本的大地上立足腳跟,就鎩羽而歸。
-
劉備到底是假仁假義之人,還是真正仁德之士?看他怎麼對孟達
劉備到底是假仁假義之人,還是真正仁德之士?看他怎麼對待孟達三國時期群雄崛起,劉備也是其中的一位,作為漢朝的宗室,他帶領關羽張飛兩個結義兄弟,還收服臥龍先生諸葛亮為其所用,以仁德美名傳天下,在梟雄林立的三國中爭得一席之地。
-
天之高遠心之卓越「詩詞與天心」帶您品讀歷代大家與天心的故事
張瓊/攝紅網時刻長沙10月19日訊(記者 黃時中 通訊員 張飛虎 楊威)「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長沙市天心區處處散發詩意,歷久而彌新。10月19日,長沙市天心區「詩詞與天心」詩詞書法展在天心區政府一樓中廳開展,在這裡,在詩詞與書法中,您將品讀到歷代大家與天心的故事,感受到天心區深厚的文化底蘊。
-
岡倉天心的中國之行與中國認識
之後天心「中國無共性」的言論抹殺了天心自己曾勾畫過的中國獨立的美術史,解構了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獨立性。整部《日本美術史》已成功地梳理出中國「黃帝→夏→殷→周→漢→六朝→唐→宋……」的歷史脈絡,然而在《中國的美術》一書中,天心卻撇開自己曾經描畫過的歷史連續性,轉而強調時代和區域的差異性。
-
岡倉天心和他的《茶之書》
他穿上天心遺留的和服,面對悠悠蒼穹,滔滔海浪,動筆寫了一首詩:你的聲音朋友啊在我胸中迴蕩側耳傾聽猶如叢林間那低沉的海響嚶嚶鳴矣,求其友聲。岡倉天心的聲音,都匯融在他的名著——《茶之書》裡面。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用英文寫就,1906年在美國出版,即獲得世界性的聲譽,併入選美國教科書,至今已有十幾種語言譯本,暢銷百年不衰。本書在英文原版基礎上翻譯,結合日本古典美學,力圖還原岡倉天心構造的茶道世界,為讀者呈現至真至美的審美體驗。岡倉天心1863年出生於橫濱。
-
風水論——水破天心和水聚天心
凡穴前有此直水,或得池湖受之,或橫案遮之,差能免禍。賦云:為人無後,多因水破天心。以上原文出自《水龍經》穴前明堂正中處的水叫天心水,天心水一定要融聚,叫「水聚天心」,主富貴,若是此處的水穿堂直過就是「水破天心」主家財不聚,而且人丁稀少,水直穿是氣不聚的表現,所以在這個地方也是不能立穴的。古人云:為人無子只因水破天心。
-
雲中吟系列·天心
天心,或稱天地之心。最早出自《尚書》,《尚書·鹹有一德》:「惟尹躬曁湯鹹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三代之王,清明在躬,志氣如神,以其心即天心,守道惟一,德合天地,皆所以承天心而立人紀。天地之心,人人皆有,為民心所在,天心即應之。得民即得天眷,失民即天棄之。故曰:「克享天心,受天明命」。
-
儒家的仁德內涵與服務精神
儒家學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處於基礎位置,因為儒家最基礎也是最高明的內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內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進而治國平天下。孔子對於「仁」的標準已接近聖王的標準。孟武伯曾問孔子關於哪位弟子達到了仁的標準。
-
傳統風水什麼是「天心十道證穴」?
摘要:天下之地無論大小,必定有憑證方能發福,穴是否真,必定有證佐。所謂證佐,就是證穴真假的佐證,證佐也不在高低長短,凡在穴旁眼見者便是。真龍結穴,必有證佐,前則朝案美,明堂正,水勢聚;後則樂山峙,鬼星撐;左右則龍虎有情,纏護俱夾;穴下則唇氈正,四方則十道全,界水則分合明白。
-
爭論與啟示:白江之戰是否顛覆了東亞歷史
交戰雙方主要為唐朝和日本(當時國號為「倭」,訓讀為「大和」),新羅國軍隊和百濟復興勢力是否直接參戰仍有爭論,而且圍繞白江之戰本身以及東亞各國交錯的政治關係問題,學界也是爭訟不斷,尚存不少討論空間。近期日本文教教育學部教授中村修也新著《天智天皇的日本》對相關問題提出諸多「顛覆性」觀點,這本書讀者受眾廣泛,內容全面涉及《日本書紀》天智一朝記載的文獻考辨、學界的各種代表性觀點,不可置之不論。
-
「天心地膽」在河南?這個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符號為何一直被忽略?
和天心的高大上不同,「地膽」的存在很樸素,事實上,它的就是一塊古拙的石頭,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和天心配對,因為古人認為僅僅天有心太孤單了,所以地也應該有個膽與之匹配吧。例如郭沫若就曾說「天心」是天上的一顆星星,「地膽」那個圓石頭是大禹而不是周公埋下去的,儘管天心地膽仍然完整,但卻又有了另一種解釋。就像陝西曾與河南爭奪「中原」所在地的歸屬一樣,天心地膽也曾引起過爭論,但僅只是隔空喊了幾句話就煙消雲散,因為這次,天心地膽所在地確屬河南。
-
南懷瑾:一生志業在天心
乾坤亙古人常在, 欲起天心喚夢醒。 何謂「天心」?一般的解釋是指「天意」,其實依照「天人合一」的理念,應當是指本心。《尚書》有云:「鹹有一德,克享天心。」意思是保有純一之德,就能合天心。南懷瑾在《易經系傳別講》中引用邵康節釋「復卦」:「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他說,中國文化講「天心仁慈」「天心無改移」,天心是中國《易經》道家的話,就代表生命的本相。換言之,無改移就是莫忘初心。他在別的場合又明確指出:「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動(天)。」因此,可以說天心就是《易經》中所謂「中正之道」,學問之道,是修養之道。
-
天心 第一
自然曰道,道無名相, 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性命不可見寄之天光,天光不可見,寄之兩目。古來仙真,口口相傳,傳一得一。自太上見化,東華遞傳某,以及南北兩宗,全真可為極盛,盛者盛其徒眾,衰者衰於心傳,以至今曰,濫泛極矣!凌替極矣!極則返,故蒙淨明許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別傳之旨,接引上根。聞者千劫難逢,受者一時法會。皆當仰體許祖苦心,必於人倫曰用間,立定腳跟,方可修真悟性。
-
三國人物分析:金庸筆下以德服人,群俠傳之仁德天下劉玄德
三國人物分析:金庸筆下以德服人,群俠傳之仁德天下劉玄德群俠傳之仁德天下劉玄德蜀漢昭烈皇帝劉備劉玄德。劉備能在這戰火紛爭的亂世中奪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靠的不是技冠群雄的傲人武藝,也不是運籌帷幄的超世之才,而是他以德服人的仁德之心,這也正和武俠江湖中的俠義之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金庸小說中能與玄德公相比的人物,恰恰也有一位,那便是《射鵰英雄傳》中的主角郭靖郭大俠。
-
孔子:復興周禮與倡導仁德
孔子面對德禮分離現實,提倡形式化的禮背後的內在精神,並稱之為仁德。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陽貨》)禮的內在精神是仁德,如果失去了仁德的精神,不再實施和規範公平的權利分配和良好的社會秩序,那麼繁瑣的禮儀、行禮所用的玉帛鐘鼓,就成了徒具形式的儀式,卻失去了禮的社會價值和道德意義。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網紅長沙 紅在天心
>2天心之紅,紅在融會古今文化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意在天心區進行著奇妙的融合。>3天心之紅,紅在融合文旅消費在天心區,「食、購、娛、體」等融合消費已成為夜經濟消費新場景。夜間安全保障是否到位?怎樣增強夜經濟的營商環境軟實力?……一道道考題面前,天心區委、區政府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交出了一份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完美答卷,也為長沙夜經濟發展闖出了一條新路。
-
《論語》筆記|普通百姓也能做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歸:與。四書章集注)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目:條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秦始皇不殺功臣,是否真的是仁德表現?
最近有一種說法十分流行:秦始皇並非暴君,他在世之時,從未妄殺一個功臣,功臣宿將不但保全性命,還繼續享有權利。可見始皇心胸,比之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還要寬廣。要知道,封建時代講究的是「飛鳥盡、良弓藏」,秦始皇能夠如此對待功臣,確實難能可貴。
-
為天地立心為未來育人 天心教師之歌唱響新主題
一首《天心教師之歌》蕩漾在會場上空,曲調悠揚、溫潤人心。歌聲,是今年長沙市天心區慶祝教師節的專屬方式。為了謳歌教師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的高尚品質,9月9日,2018年天心區慶祝第34個教師節暨「天心教師之歌」主題教育活動在天心區青雅麗發學校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