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說他「勵志得臉疼」
汪涵說他是「國民學長」
蘇芒說他是「雞血男神」
俞敏洪說他「 用最低的時間成本完成最高難度的進階,箭無虛發。」
他就是90後的學霸男神——李拓遠
10年前,他成功考取世界頂級名校耶魯大學,獲得4年獎學金,成為了300多年來耶魯在中國福建錄取的第一名本科生。
2013年從耶魯畢業後,他入職全球頂尖投資銀行高盛,成為行業裡備受矚目的年輕投資分析師。
工作兩年後,李拓遠放棄了近百萬年薪,考上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商學院,成長為大家口中的「學霸學長」。
如今,李拓遠歸國創業,創辦了基於共享經濟模式的旅行公司牛遊果,出任營運長。
留學之前,李拓遠還只是一個來自南方小城、家境普通、距離世界名校很遠很遠的男孩。留學之後,經過耶魯、哈佛的加成,投資銀行的歷練他已經成為大家口中的「雞血男神」。
小時候,李拓遠和我們身邊常見的男生一樣,對未來並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劃,每天的生活也都在按部就班中進行。直到他上高中時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新聞報導。一個國內高中生同時斬獲了哈佛、耶魯等多所世界級名校的錄取通知書,羨慕之餘,一股強烈的欲望擊中了他:「為什麼別人那麼優秀,而我這麼平庸?」他想走出國門,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見識更廣闊的世界。
有時候,人就需要那麼一次機緣被點醒,行動後,就能拉開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差距。李拓遠決定放棄國內高考機會,一心攻克美國名校耶魯。
那時候,他連託福和美國高考SAT都沒開始準備,想要達到目標談何容易。壓力和質疑撲面而來,老師擔心他輕率放棄國內高考機會,是對自己未來的不負責任,冒險申請美國名校,一旦失敗會影響他的人生;同學們議論他高估自己,畢竟整個福建省都從未有人考取過耶魯。
那段時光,李拓遠破釜沉舟,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被窩裡、餐桌上、洗澡的時候......備考期間,決心就是他的戰袍。
最終,他取得了讓老師和同學們都震驚的好成績:美國高考SAT1考得2200的高分,SAT2獲得滿分;託福116分(滿分120)。2008年,他收到了來自耶魯的錄取信,還有一份每年55000多美元的4年全額獎學金。
從前途未卜的青澀少年,到美國學成歸來的有為青年,可以說,李拓遠是美國名校留學夢的受益者。
1 通識教育讓人更好選擇未來發展方向
跟國內大學一入學就確定專業不同的是,美國大學本科階段可選的專業很少。李拓遠就讀耶魯本科生院時一共只有40多個專業,哈佛、普林斯頓等許多美國頂尖大學也是如此,而且,國內大學最受熱捧的學科如金融學、會計學、法學等專業,在本科裡都沒有。
這是因為,很多美國大學奉行「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鍛鍊與培養,如寫作能力、邏輯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等等。美國大學不鼓勵學生一上大學還不了解自己時,就盲目選定一門專業去投入,而是鼓勵學生在新生指導下,根據個人能力及學術興趣自由選課,每個學期從數學、經濟、心理、藝術、計算機、歷史、物理等課程中選擇4-5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
經過兩年的基礎課體驗後,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後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專業。這樣就避免了浪費掉4年的大好光陰,在不懂選課時誤讀了不適合自己的專業,或者不容易就業的學科,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和機會成本。
而且,通識教育也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塗抹上了豐富的底色,不僅是可以享用的精神寶藏,也能幫助一個人更清晰的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在耶魯上課的過程中,通過對多門學科的深入了解,李拓遠發現商科才是自己的熱愛所在,於是他為自己制定了畢業後先入職高盛,積累兩年工作經驗後再考哈佛商學院,為創立自己的公司積累豐厚的經驗。
2 學業嚴苛 有志者方能通關
在很多人印象裡,美國大學「很好混」,只要過了語言關,隨便上上課就能拿到美國畢業證了,其實遠非如此。
耶魯的本科學業負擔是全世界最重的之一。李拓遠說,在耶魯一學期雖然只上5-6門課,但其嚴苛程度容不得任何糊弄懶惰。美國大學多採用研討型小班授課,小班課的成績裡包括比重不低的「出勤與課堂表現」,如果你老翹課,如果課堂討論不認真,那麼你的期末成績也就離掛科不遠了。
這就是美國和國內大學教學風格的差異,雖然課程少,但課時作業量大,出勤要求嚴苛,每周都有上千頁英文書要讀透,對於中國留學生的閱讀速度來說實在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每月都要寫完一篇大的論文,還有每天必須參加的各種校園活動......一到考試季,一個月埋頭苦讀「不見天日」都是常有的事。
在這樣的環境下錘鍊4年,很難不培養出超強的毅力和堅韌的品格,而這些素質直接決定了一個人在社會上能否取得成功。入職高盛後,李拓遠終於體會到了傳說中的「地獄作息」,面對超強的工作節奏和巨大的工作壓力,有時候,只能靠毅力提著一口氣,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而他的工作表現也讓美國同事們眼前一亮,逐漸成為行業裡備受矚目的年輕投資分析師。
3 找到熱愛所在 你會獲得真正的幸福與成功
在國內,判斷一個畢業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就是有沒有獲得眾人羨慕的工作offer,是不是高年薪,是不是研究生被更好的學校錄取無可否認,這對人生很重要。而在美國,更重要的判定標準是你有沒有找到最想做的事情。這個「事情」,是你的熱愛所在,而不僅僅是薪水標準。
在耶魯、杜克等美國頂尖大學裡,經常有學生畢業後到最牛的大企業如高盛、麥肯錫、Google等拿高年薪,但也有很多人會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李拓遠的同學有去中美洲哥斯大黎加的鄉村教英語的,有到好萊塢從跑龍套開始尋求發展的,沒有人會因為你的職業不是社會主流就看輕你,妄下判斷。
只要是你熱愛的,願意為之投入的事業,都是值得尊重的。這種名校價值觀,讓無數敢於創新的學生打開了內心的枷鎖,並最終走上了屬於自己的那條成功之路,賈伯斯、扎克伯格,都是這種寬鬆氛圍的受益者。
美國大學生源多樣,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有富二代,有官二代,也有李拓遠這樣的普通二代。但是,哈佛耶魯等美國名校不是安樂窩,懶人和只會花錢的二代們很難獲得尊重,甚至無法生存下去。
想要獲得學校和同學的認可,最重要的屬性就努力上進,而這也是在社會上獲取成績最重要的素質。從進入高盛再到哈佛MBA,以及後續的歸國創業成功,李拓遠一次次打破人們對追求的局限。在他眼裡,不管是名校光環還是創業者的身份,都不是自己的終點,而是起點,而在起點,努力是一種常態,你要追隨內心熱愛的聲音,時刻準備著投入下一次徵程,可以西裝革履在CBD大樓裡談笑風生,也可以T恤牛仔褲動手搬運,只要你全力投入,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都希望到美國讀本科,去接受世界上廣受認可的本科教育,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牛人一起學習、生活,見識更大的世界,是度過寶貴青春的最好方式。
但是,成功從來不是易事,想要實現人生理想,你需要比常人更懂得如何去努力。全心投入,破釜沉舟,哪怕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