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神盤,它實現的4個奇蹟,其他項目實現1個都能吹幾年:
溢價3-4倍,還是當地超級銷冠
旁邊項目賣7000—10000,他家公寓賣2萬,別墅賣3萬。在溢價這麼多的情況下,這個項目2017的銷售額為30億,佔該新區同類地產項目的70%。
別家當營銷道具和負擔的配套設施,他家盈虧平衡了。
別的樓盤搞底商、服務設施等等,目的都是賣房子。可它的運動中心、食堂、咖啡館、馬場啥的,是長期持有。2017年,這些配套已經基本實現盈虧平衡。
老帶新超過90%,幾乎不需要通過廣告和渠道賣房子。
這個項目很少通過廣告、分銷賣房子,營銷費用基本都花在組織各種活動上了。
美譽度很高,產生了巨大的品牌效應。
很多業主在項目一、二、三、四期都有房子,而國內不知道這個項目的地產人,已寥寥無幾,
很多人想學習他們,複製了該項目的組織、服務乃至裝修,甚至挖了該項目的人,最終卻發現根本學不會。
為什麼呢?明源君認為,這個項目的真正秘密,在於其底層邏輯。地產下半場每一家房企都需要學習、完成轉變。
沒錯,明源君今天要說的這個項目是阿那亞……最近明源君對阿那亞創始人馬寅進行了一天的貼身採訪,其中有5個小時的對話。阿那亞最底層的秘密,一點點呈現出來……明源君下面從3個方面說這些秘密:
1、阿那亞的天時地利人和;2、阿那亞建築背後的4個初心……;3、阿那亞社群背後的3個初心……
01
阿那亞的天時地利人和
很多房企找到馬寅,希望能和他合作,複製一個阿那亞。
馬寅一一拒絕了,他認為阿那亞成功的前提條件,那些項目並不具備。
具體來說,有以下3個方面:
一、天時:價值觀轉變、社群的崛起
一個商業模式或者一個產品,先行半步會成功,先行2步則很可能會死。
阿那亞橫空出世的2013年,大家的價值觀開始變化,之前,是一個財富急劇膨脹的時代,很多人以炫耀財富為榮,一頓飯吃幾萬塊,一兩天打場高爾夫,非常在意這些外在的,表象的東西。
而2013之後,很多邏輯都變了,大家更加關注內在,注重分享,開始回歸。
最明顯的一個標誌就是很多富豪、大佬們不打高爾夫,改成跑步馬拉鬆了,因為跑步人人都能做,方便分享。
這一年,還有一個重要事件,那就是微信作為一個現象級產品上線。有共同價值觀的人們,可以在線上集合起來,隨時保持溝通。
馬寅接手阿那亞的時候,也恰好處在這個時代轉軌期,再按照過去的邏輯去賣房子,肯定不生效了。
於是他從自身出發,思考和自己類似的人「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他不再重複過去那種簡單的造房子,賣房子,而是認真地去打造一種生活方式。
自己喜歡美味,就做了一個人人喜愛的食堂;自己喜歡看書,就做了一個文藝有品的孤獨圖書館;自己喜歡水上運動,就有了有格調的水上運動中心。
阿那亞定把這種價值觀總結為一句話:「有品質的簡樸,有節制的豐盛」,並通過價值觀篩選業主,而業主們也就通過這種價值觀連接起來。
二、地利:作為一個文旅項目,可以避開純粹的價格競爭,做差異化
阿那亞不是一個城市中心的剛需或者改善項目,而是一個非常規的文旅項目,這是很關鍵的一點。
因此,奔著阿那亞來的客戶,即使看到周邊項目價格只有阿那亞的幾分之一,但是最終還是會回到阿那亞-----因為對於城市中心的住處來說,地段、價格、房子品質最重要,而對於文旅項目來說,價值觀、社區生活、各種配套更重要。
阿那亞介於第一居所和純粹的度假社區之間,它現在更像是一群北京人的心靈居所。
阿那亞的業主裡, 99%是北京人,1%是天津人,幾乎沒有本地人,所以這個社區更像是北京人在秦皇島一片飛地。
業主們工作在北京,但對生活所有的想像在阿那亞,在阿那亞認識的鄰居也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
冬天到了,來阿那亞過周末的人少了,可是阿那亞在北京舉行的各種社群活動卻如火如荼,業主演出的話劇、業主演出的芭蕾舞……他們人在北京,卻好像一直沒有離開阿那亞。
三、人和:馬寅是個精力無限的老闆,帶著價值觀直接處理各種「小事」,也是個好「政委」
跟了馬寅一天,明源君發現,他太忙了,他每天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
馬寅在幾十個社群裡回復,而且經常一回復就是好多字,大長文。他還具體去處理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一天下來何止幾十上百件。
為什麼一定要老闆來直接處理這些「小事」?放權不行嗎?立規章制度不行嗎?明源君最開始也不理解,但了解幾件事情的處理過程之後,就明白了。
第1個例子:紅包事件
阿那亞入住沒多久,業主在保安給他們幫忙之後,會直接給他們發紅包。而馬寅經過思考,不允許再這樣做了。
最開始業主不理解,認為自己喜歡發,保安喜歡收,馬寅管不了。
馬寅就給業主解釋,這樣時間長了,保安會有「分別心」,會對發了紅包的業主更好,這樣就影響到為別的業主服務。
經過討論,新的發紅包的辦法誕生了:
業主把紅包發給阿那亞人力資源總監,並告訴總監是想給誰,業主每發100、馬寅再加200,總共300。3個月後匯總一次,300中的200獎勵給業主指定的保安,另外100存起來作為公共基金,獎勵給其他優秀保安。
這樣一來,保安收到了更多紅包,有幹勁了。而因為不知道具體是誰發的,所以會對所有業主都有感激之心。
第2個例子:多演一場的話劇
剛成立話劇社的時候,只有10個女業主報名,導演說有一個話劇叫《8個女人》。
但是,還有2個女業主怎麼辦?
為了不讓業主失落,馬寅協調下,話劇社最終又招募到6名演員, 16個人互為AB角,演出2場,都上了臺。
類似的情況還有《戀愛的犀牛》,女主角「明明」只有一個,卻有2個人想演,最終,也是多演一場,2個人都登了臺。
在阿那亞,業餘演話劇演成專業演員,業餘唱歌進入專業樂隊的都有,這好像是人生的另一次開始。
▲業主演出《戀愛的犀牛》後,演員和觀眾合影。
第3個例子:擰燈泡
有個女業主在社群裡投訴,說外面路燈太亮幹擾睡覺。物業勸她可以把窗簾加厚,路燈沒法關閉,一關路就全黑了。但是該業主對這個回復不太滿意。最後馬寅讓保安把她窗口那盞路燈的燈泡擰了下來。
大家注意:
這些事情,都是死板制度無法解決的,不是老闆也無法拍板。每件事情後面都有一個價值觀,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變通的手段,也處理不好。
所以,這些事情只有馬寅自己來幹。
一天時間裡,明源君了解到的,馬寅具體幹的事情還有:
阿那亞食堂的1500種菜,每一道都是他定的。
入駐阿那亞的飯館菜不好吃, 他上門去督促整改。
阿那亞的一個酒店,剛開業沒多久就迎來了夏季高峰期,服務人員有些跟不上。明源君去那天,他白天看工地、忙著接待客戶,晚上又和酒店經營者談了一個晚上,說阿那亞的商業在培育階段,所有商業配套不能單純為賺錢。直到對方答應再旺也要空一些房間出來,寧可每天少賺幾萬,也要讓客戶體驗變好……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每天處理這麼多具體的事情,不覺得累嗎?
馬寅說:「既然這是一件有挑戰也有意思的事情,我自己又覺得很有價值,為什麼我不盡力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呢?」
當然,在馬寅等管理層之外,直接接觸客戶的服務人員更重要。
阿那亞大部分一線工作人員是在附近小縣城招的,入職之前,馬寅培訓重點講2件事情:
阿那亞人人平等,服務員服務業主,但業主必須尊重服務員,服務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阿那亞業主都是高淨值的精英人群,和他們一起生活,可以提升自己,也可能改變命運……
所以,阿那亞的服務人員,大多是發自內心認可自己的工作。不得不說,馬寅是個好「政委」。
阿那亞的成功,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馬寅深知這一點,也就不會隨便擴大規模。最近,他準備在北京附近再做兩個新項目,雖然項目的客群與阿那亞類似,但馬寅卻不敢掉以輕心,他知道,每做一個新項目,就是在重新打造一個小世界,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接下來就是要做產品了,阿那亞的建築,其實就勝在初心……
02
有了這4個初心,建築就有了生命
阿那亞的建築,看上去都不華麗,甚至有些低調。
曾有個土豪來阿那亞參觀,結果很失望,說「我以為這裡和杜拜差不多呢,沒想到看上去頂多就是四星」,他還說圖書館和禮堂竟然沒有做外立面……他不知道什麼是清水混凝土……
然而這些建築在得到了廣大業主的肯定,甚至有業主買完一期買二期,買完二期買三期……每期都有一套房。業內人士對這些建築也讚賞有加。
這個項目的建築和別的項目有什麼不同?
明源君發現,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些建築背後的4個「初心」……
第1初心:要靠服務賺錢,就要做好房子、好配套。因為如果要長期打交道,你耍的滑頭後面都會變成大坑
有的開發商學阿那亞做社群,結果微信群成了房屋質量吐槽群,開發商疲於奔命也解決不了,最後社群就死了。
為什麼呢?之前很多開發商是把配套當作營銷道具,房子質量也是得過且過。
賣完房子,特別是3年、5年保修期一過,一切都和自己無關。
而阿那亞一開始就不是這麼想問題的,
曾有開發商老闆來阿那亞參觀,偷偷問馬寅「這麼多配套,得賣多少房子才能拿回來啊?」
馬寅無語,因為阿那亞的大量配套就是要長期自持賺錢的。
阿那亞的社群裡,任何開發商責任的問題,都是要立刻反饋立刻解決的,任何部門接手都要一管到底不能推諉。
第一期項目馬寅是中途接手的,所以一開始問題還比較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馬寅認識到「前期所有耍滑頭省錢的行為,其實等於是在給日後的自己挖坑,所有的債都得還,而且得數倍的還」。
之後阿那亞就特別重視自己房子的質量,正像馬寅說的「一平米多投入2000塊錢,只要能溢價,很容易就把成本賺回來了,但是如果一平米多投入2000,那品質得有多好!」
因為要長期運營,阿那亞也不強調把錢花在客戶能看到的表面,而是把大量的錢投入到隱蔽工程上。因為這些工程也是和未來的服務息息相關的,怎麼讓未來的物業更省錢、怎麼讓未來的服務更省錢,也是開發階段要做的事情。
而事實上,硬體好、配套好,客戶總能發現,這也是阿那亞老帶新達到90%的重要原因。
2017年,阿那亞自持的配套設施,基本實現了綜合盈虧平衡。
綜合盈虧平衡是什麼概念?阿那亞的配套業態豐富,包括酒吧、馬場、水上運動中心,酒店、各種商鋪、圖書館、禮堂、小醫院、食堂等等,這其中既有那些能帶來現金流的營業場所,也包括「純賠錢」的公共配套,而這些配套能夠綜合實現盈虧平衡,對於一個地產項目來說,實屬不易,這也為阿那亞從地產業轉型為服務業奠定了紮實基礎。
▲馬寅(左)和明源地產研究院主編王恆嘉在阿那亞合影
第2初心:根據業主需求來做規劃,要做有用的建築
現在很多社區,是操盤手根據自己的想法,想當然的進行了全部的安排。
可是,你又不是上帝,你喜歡的,業主不一定喜歡,你安排的,未必就是對的。很多調研報告,也不過是在迎合甲方領導的想法。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古村落,古村落沒有總規劃,卻都很美。因為它是自然生長而成的,誰要蓋個房子都要和街坊四鄰商量,新蓋的建築和周圍的環境要和諧。
而阿那亞想賺服務的錢,就必須讓客戶持續在社區居住、消費,配套建築要能和業主之間發生高頻次的關係。
於是,有社群以後,下一步要做什麼建築,阿那亞都要在社群裡討論,不斷修正。
比如,要修一個美術館,就問大家覺得怎麼樣。社群反響不強烈,就說明日後使用率可能不高,就要修正,最後變成了美術館主題的早餐廳,可以看著日出吃早餐。
類似的事情還有把一個規劃中的廣場改造為足球場……
第3初心:公共建築要成為「萬能空間」,實現人和建築的互動
建築有3次生命:第一次是從理念到圖紙;第二次是從圖紙到實體;第三次則是建築和人的互動。很多建築,沒有第三次。
阿那亞的每個公共建築,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它能不能成為一個自由空間、萬能空間,能不能在建築本體之外,帶給人們更多生活延展的可能性。
阿那亞總體的思路是:
要給建築本身留白,變成萬能空間,未來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是給社區裡留幾塊空地,也不是在有需求的時候把某些建築拆掉重來。
建築本身沒有改變,但功能越來越多,最典型的當然是「孤獨圖書館」。
圖書館現在除了是閱覽場所,還是「社區家史博物館」。
更讓人覺得有意思的是,圖書館還是一個社區文化空間,經常會有業主們演節目、搞音樂會,也有外來的音樂家們舉辦如四重奏、鋼琴獨奏等音樂活動,為什麼呢?因為圖書館的設計有弧度空間,音效特別好。
而且,圖書館因為自己的高品位和知名度,成為北京很多時尚產品開產品發布會的一個地方。寶馬迷你、鄂爾多斯,愛馬仕、萬寶龍,都在圖書館拍片子、開發布會。
這樣的多種用途,是建設圖書館時完全沒有想到的。
還有的時候,建築外沒有改變,內部發生巨大變化。
比如,因為發現孩子們冬天沒有室內活動空間,阿那亞把會所的20間客房改造成了兒童餐廳……
第4初心:每做一個建築,要從物質、情感、精神3個維度進行思考
馬寅認為,好的建築師是一個哲學家藝術家,他知道你想要什麼。
所以,遇到覺得是同類的建築師,把阿那亞的生活形態講給他,往往就能一拍即合。
有理論認為,人們的生活可以分為3個時代:物質匱乏時代、物質豐富的平臺時代、個性化生活方式的時代。
馬寅認為,中國現在正在從平臺時代,過渡到個性化生活方式的時代。
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人對對房子的理解、建築的認知,一定不是單單從功能性和物質的角度去考慮。而要從物質、情感、精神三個維度進行思考。
情感維度要考慮如何重建人與人的關係。
之前的鄉村、大院,人與人是熟悉的,大家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可現在,很多對門的鄰居都不認識,人們的精神生活匱乏。
阿那亞試圖重建這種關係,線上社群之外還需要線下實體,而公共空間是鄰裡交流的一個最重要的平臺,就要思考怎麼更好地促進這種交流,
比如,社區有街角咖啡館,可以進行日常的社交。
還有,圖書館成為新的社交空間,業主們自己的音樂會在那上演,臺上臺下都是業主,大家有很好的心靈交流,大家在鄰居面前展示自己……
至於精神維度,那就是更高層次的追求了。
在圖書館和禮堂裡,人們可以面對自我、面對天地、面對神,進行交流、撫慰自我,那是精神空間、冥想和思考的空間。
公共空間的存在,也給社群提供了線下活動場所。
阿那亞的社群天下聞名,而決定阿那亞的社群成功的其實也是初心……
03
做社群的3個初心
曾經有競品這麼學習阿那亞:你是老闆在社群的當群主,我也是;你搞一幫叫「DO」的人當活動組織大使,我也來……但是,最終,他們的社群並沒有做起來。
而阿那亞的社群,成為一個線上的精神空間,每年能在線下搞1000場活動。
明源君認為,這裡面的核心差異,可能還是在初心……
第1初心:社群的背後,是公共生活教育,是價值觀
有的國人缺乏公共生活教育,也不知道基本的規則。
阿那亞的業主普遍素質比較高,但也沒有經過系統訓練,所以,社群一開始,其實是通過一件一件的事情,通過徹底的討論,去立規則。
舉個例子。
有業主家裡裝修,把一幫裝修工人弄到食堂去吃飯,工人們是從工地直接去的食堂,就有些髒、亂。
有的業主就在社群裡抱怨,說不應該讓工人去食堂吃飯。
又有業主站出來說「不應該歧視工人」。
兩方經過二、三天討論,終於達成一致「任何人都可以去食堂吃飯,但是必須乾淨整潔的去」。
最終,村規中多了一條:衣衫不整者,不得進入食堂。
阿那亞的《業主公約》,也就是在這樣的過程裡不斷完善的。
第2初心:社群是不斷進化的,是要滿足大家的精神情感需求
馬寅認為,社群是在不斷進化的,從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
社群是一個公共教育的過程,讓大家獨立思考的能力越來越強,主要是滿足大家的精神情感需求,而不是別的。
與此相對應的,如果一開始就衝著商業利益去搭建社群,最後都慢慢死掉了。
阿那亞很重視各種活動,話劇、音樂,尤其重視,為什麼?
馬寅認為,藝術可以起到公共教育、啟迪思考的功能。
古希臘有劇場,大家經常看戲,其實就是把每天發生在城邦裡的故事,變成藝術,通過戲劇的方式,讓所有人去思考:公共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第3初心:要持續做線下活動,要有儀式感
一個群如果只在線上,是發展不好的,1000次線上討論,不如一次線下聚會。要重建農村或大院裡那種熟人社會,需要面對面的交流。
阿那亞社群的線下活動,一年可能會有1000場。而大型的活動,也有戲劇節、音樂節、生活節、家史日……等十幾個節日。
有儀式感的節日和生活,是阿那亞很看重的東西。
演話劇要專業場地和行頭,琴道、花道、香道一定要去茶室……越是業餘,越需要儀式感提升自己。
▲業主演出「戀愛的犀牛」劇照
怎麼讓活動持續下去?核心是要解決費用的問題,這樣,活動在沒有營銷費用支撐之後也可以持續。
目前,阿那亞想出了2個解決辦法:
有些活動不花錢。
比如生活節,成了一些業主給另一些業主服務的節日,一些業主賣東西,另一些業主買東西,演出業主自己組織,搭建一個平臺不需要太多費用。
要花錢的活動,基金解決。
音樂節戲劇節,如果有10場演出,可能2場是專業演員帶來的,8場是業主自己組織的,自己的演出,不需要花太多錢,但還是有費用,請演員則要花錢。
怎麼辦,就由社區裡所有的酒店、民宿、飯店等經營機構,搞一個基金來出錢。因為:活動會給經營帶來客流,經營機構本身也需要搞活動。
馬寅經常被問到:你怎麼複製,怎麼擴大規模啊?
他通常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規模現在已經不是他所要追求的,他覺得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社區,自己被大家所需要、又有成長,已經很幸福了。他說「阿那亞是手工活,投入所有時間和情感,才有今天的溫度和情懷,一上流水線就沒有這些東西了。」
有了初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阿那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