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一首行書草書創作——(書法:張德進)

2020-11-04 金寶齋德進書法

1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出自唐代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其一》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已春深 一作:春已深)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2 唐代: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3 秋夜寄邱員外 /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

唐代: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空山 一作:山空)

4 採蓮詞

唐代:張潮

朝出沙頭日正紅,晚來雲起半江中。
賴逢鄰女曾相識,並著蓮舟不畏風。


5 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6 和尹從事懋泛洞庭

唐代:張說

平湖一望上連天,林景千尋下洞泉。
忽驚水上光華滿,疑是乘舟到日邊。


7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8 江上漁者

宋代:範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9 金谷園

唐代: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10 古詩《湯顯祖·青陽道中》原文賞析

溪山雲影杏花飄,衫袖凌風酒色銷。數到松杉殘日裡,春深立馬望華橋。


11 遺愛寺

作者:白居易

弄石臨溪坐,尋花繞寺行。

時時聞鳥語,處處是泉聲。

相關焦點

  • 張德進書法——經典名句草書創作
    張德進書法——經典名句草書創作
  • 米芾行書集字古詩10首,臨摹創作必備!
    其書法運筆凝重沉著,瀟灑凌厲,點畫富於變化,筆筆不同。在相同的字中,用筆輕重、方向、轉折、起收很少雷同,令人目不暇接,百看不厭。結字奔逸跌宕,變化多端,險中求穩,氣勢隨字而生,豪宕的氣勢,催人振奮。他作書時大刀闊斧,獨往獨來,而又出於法度,書法造詣很高。後代書者,很多人研習米字,不僅學習他的技法,還學習他學古不泥古,富於創新的精神。
  • 張旭的《桃花溪》這首詩用大草創作是最合適的了(書法:張德進)
    偶有所獲,即熔冶於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只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珍藏。張旭《桃花溪》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由於在線條的動蕩和質感上加入了盛唐的藝術氣息,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狂放的草書風格。
  • 書法史上最愛臨摹的書法家,臨祝枝山草書《古詩十九首》成名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陳洪標寫字說畫」在中國書法史上,有一位最愛臨摹的書法家,一直到逝世之前也在臨摹。他臨寫祝枝山的草書《古詩十九首》,竟然成了名作。他就是明代中葉著名書法家王寵。其中就有以臨寫比自己大34歲的祝枝山的草書《古詩十九首》最典型。【本號前期發過關於《古詩十九首》的圖文《490多年前祝枝山寫的行草<古詩十九首>,是真是假兩版本都很美》】這幅作品和他傳世的創作代表作一樣被後人列入名作。
  • 行書古詩創作的巔峰,被譽為現代書法的佼佼者,練字創作的必修帖
    行書的書寫筆法及書法創作簡述:行書書寫或是創作,都要注重取法自然縮勢多於伸勢,往往表現在豎畫的處理關係上。伸縮除了垂露用實搶,懸針用虛搶外,行書用伸則草書往往多用縮;草書用伸則行書往往用縮(95)。行書,乃正書(楷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這說明了行書簡便易認,而且書寫起來流暢而明快。因此,無論在實用範疇還是在藝術領域,行書都是很受人歡迎的一種書體。我們知道,行書的筆畫和結體形態是變化多端的,而且帶有一定的隨意性。
  • 胡秋萍草書橫向用力,左右揮灑帶有行書結構,與現代創作方式有關
    所以觀賞她的草書作品就會發現不但具有張旭草書古詩四帖的妙於肥,也有懷草草書鐵畫銀鉤一般的妙於瘦,還有王鐸草書的不拘一格,我書抒我情。當然,一位書法家的草書創作不能一味地屈服於前人的草書面前做書奴,還要有獨立面目的新風格,如果只能照帖寫帖,寫來寫去無非是匠氣而已,只有融會貫通自立面目才是草書的創新,用筆天也的新自由主義。
  • 中國書法-楷書、行書與草書
    中國古代書法從古至今為世人所喜愛和推崇,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淺述楷書、行書與草書的相關收藏知識,使您對楷書、行書和草書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唐代的書法人才層出不窮,湧現出許多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薛稷、柳公權、顏真卿等人。這些書法大家的藝術成就,不僅僅是繼承,更多的是創新發展,自成一派,百家爭鳴。二、自由靈活的行書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字體。
  • 趙孟頫行書集字古詩10首,從臨摹走向創作
    學習書法,從臨摹走向創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很多人苦苦臨摹了十幾年的書法,最後還是不會創作,他們把臨帖和創作割離開了,沒有做好二者的轉換訓練,帖臨寫的很熟練,一創作還是自己原來的字。 我們知道臨帖的目的就是為了創作,就是為了形成自己的字體,自由的去書寫,不以創作為目的,臨帖也就失去了意義。
  • 珍藏版:中國書法史上造詣最高的9幅行草書(附高清圖)
    顏真卿真跡:《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真跡:《古詩四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橫長195.2釐米,縱高29.5釐米,以五色彩箋紙草書古詩四首,人稱《古詩四帖》。
  • 龍開勝《行書七律數首》書法冊頁欣賞,共錄十一首古詩
    主要獲獎情況:首屆杏花村杯電視書法大賽金獎全國首屆行書大展一等獎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二等獎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一等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二等獎作品名稱:龍開勝行書七律數首作品形式:冊頁作品尺寸:70×50×11(總約35平尺)先不看內容,先看看形式。好的作品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這本冊頁採用的是中國冊頁第一品牌-紹興書畫社「海麗」精品冊頁,製作精細,包裝講究。
  • 張焱森(焱古)書法新作,行書、草書古詩
    擅長楷書、行書、草書,曾多次在全國書法大賽中獲獎。學習過美術、中醫,從事過教師、營銷策劃、平面設計、職業經理人等工作。喜歡學習傳統文化,尤其喜愛《道德經》、《金剛經》等傳統經典。曾創作過網絡小說《都市天才風水師》,發布在各大文學網站。因時間問題,寫了十餘萬字後中止了創作。曾以」焱古「之名在各大主流網站開通了書法自媒體專欄,發布了數百篇文章,累積有數百萬的閱讀量。
  • 王鐸行書《七言古詩21首》集字,那一首是你最喜歡的?
    今日小編分享:王鐸行書《七言古詩21首》集字,21首不論字,不知道各位喜歡那一首,如果論字其實都差不多,畢竟同一個人寫的,肯定是漂亮啊!王鐸草書自然是無可挑愓,但是行書也是很不錯的,喜歡的朋友歡迎分享和收藏,也請順便關注小編!
  • 陳傳席:談封俊虎草書
    「錐畫沙」、「屋漏痕」的筆法在這三位書家的草書或行書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俊虎以其獨特的審辨力,穿梭於張旭、懷素和黃庭堅的作品中,逐漸形成了取源於古人又有自己超妙自得,瀟灑多姿的風格。封俊虎的草書創作與當代的風氣相去甚遠,讓人感覺到他遠離塵囂,找到了自己大草創作的「桃花源」。
  • 12屆書法國展:有行書,有草書,為何缺少行草書?
    每四年一屆的全國書法篆刻展,把投稿類型分為楷書、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篆刻、刻字幾大類。筆者認為,這種把參展書體分為篆、隸、楷、行、草五體的做法是不科學也是不合理的。12屆國展行書、草書展廳這裡僅就行草書體而言,在古人書論中早已有明確論述,清劉熙載《書概》云:「行書有真行,有草行
  • 摘:草書的學習與創作
    正書與草書的筆法要求要不盡相同的,我們在書寫正書時(篆、隸、楷),筆法的應用是在相對緩慢的書寫狀態下表現的,且容易體會到法的存在,它由諸多易察的跡象可尋,並從筆法的相互轉換中發現作者微妙的心理變化;草書是在相對迅捷的狀態下一揮而就,筆法純粹地為我所用,為情所用,用筆的提按、轉換是在稍縱即逝的瞬間完成的,所以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說「作書須筆筆斷而後起,言筆筆有起訖耳,然行書筆斷而後起者易會,草書筆斷而後起者難悟
  • 書法入門可從學習行書開始嗎——書法基礎知識專題(二)
    這兩天在網上有人討論楷書和行書孰先孰後問題。作為票友,談談我的個人經驗和看法。以前,有一位天性灑脫、長發飄飄的老師曾告訴我們,「學書先學楷」這句話說得不對,楷書太過拘謹,在方格中練習太過束縛人,學書法可從行書練習開始。
  • 「第一書記」兩件作品入書法國展,行書厚重,草書瀟灑
    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湖南青年書法家劉宗迪有兩件作品(行書、草書)入展,成為為數不多的能在一屆國展有多件作品上展的作者之一。這說明他的創作實力還是很強的。他12屆國展入展的行書作品的創作,來自於夜間讀書時的偶然所感:當時正是酷暑,晚上讀到元結的《右溪記》,文中所記的景象與風物,讓劉宗迪想到家鄉的情境——他的老家正在山間,面臨小溪。正是有了文字上的「偶然欲書」,劉宗迪決定以《右溪記》為內容,來創作國展投稿作品。
  • 趙孟頫行書集字古詩20首欣賞:清秀俊逸、古勁絕倫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歷來崇尚「師古」,但「師古」不同於「復古」,在經歷魏晉隋唐的發展後,「二王」這一系統的筆法在宋朝受到了挫折,直到到元朝才又恢復。可以說,書法的發展潮流到了元朝是一個典型復古時期,而促進這一復古潮流的力量幾乎可以說是得益於趙孟頫一個人的力量。
  • 榮寶齋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獲獎作品欣賞(高清)
    榮寶齋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部分獲獎作品欣賞▼>▲陳清華篆書冊頁《唐詩三首》《魏晉南北朝賦三首》▲靳奉月小楷冊頁《李清照詞數首》《古詩四首》
  • 行書書法創作《龜雖壽》,淺談行書為何如此受人喜歡?
    聲明:本篇的圖文由馮彬藏墨獨家原創,書法作品版權歸馮彬藏墨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今天筆者創作了一幅東漢時期曹操的《龜雖壽》行書書法拙作奉獻給朋友們,筆者在眾多書體中尤其擅長行書的書寫,儘管寫得並不是很好,但是別無其他選擇。其實行書書法在眾多的書體中是極惹人喜愛的一種書體。行書為何如此受人喜歡l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