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鄉村振興與新時期文藝創作有機融合。鄉村壁畫創作中應當畫什麼?如何讓文藝更好地服務美麗鄉村建設?帶著這些問題,11月11日、12日,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茶山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鄉村振興戰略與新時代文藝創作"美術主題座談會。
來自中國美術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市海澱美術館等國內知名美術館和高校,與來自廣州、深圳和東莞的專家學者、藝術家一起,先後參觀了茶山鎮參觀茶山鎮超朗村、茶山鎮寒溪水村、莞城工農8號文創園,並在嶺南畫院就"鄉村振興戰略與新時代文藝創作"座談,展開討論。
("鄉村振興戰略與新時代文藝創作"座談會在嶺南畫院舉行)
用壁畫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20個字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個人覺得這20個字和文化的推動作用都是緊密相關的。"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汪港清是中國壁畫協會的發起人之一,他認為壁畫在我國起源最早、分布最廣,具有民族氣魄的,也是適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藝術形式。
專家認為,作為公共藝術的現代城鄉壁畫,是公共藝術形式之一,與大眾精神文明產生相應的共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關懷,能真正符合大眾審美,與公眾審美產生共鳴,能夠彰顯城市活力和引領文化風尚。
(座談會參會人員合影)
關於城鄉牆體彩繪創作,大家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人類學、藝術創作主題和風格、社會心理、民風民俗等角度分別展開了討論交流,認為既要尊重歷史傳統,尊重群眾審美心理,也應當敢於探索創新。
(茶山鎮超朗村村貌)
推出2個美術創作項目
會上,有關藝術家與活動策劃人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籌備主辦的"百年徵程 百圖紀實——東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創作工程"與"藝術為了人民——中國名家走進東莞採風寫生活動"進行了案例闡述分享。
據了解,今年啟動的"百年徵程 百圖紀實——東莞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創作工程",是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嶺南畫院承辦的跨度三年的美術創作活動,以美術的形式回顧黨的光輝歷程,發動美術家根據100個題材創作出100件美術作品。
明年,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和嶺南畫院將舉辦"藝術為了人民——中國名家走進東莞採風寫生活動"。以中國名家為主體與本土藝術家攜手,圍繞"藝術為了人民"的採風寫生主題,在未來三年中每年連續性開展系列採風創作活動。篩選代表性繪畫作品,以共同創研、聯合展覽形式走出東莞,展現東莞文藝成果,發掘東莞人文風情和時代風貌。
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調研員李粵梅在作總結髮言時表示,如何用文藝作品影響人們群眾的精神面貌,促進鄉風文明,讓他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堅守住精神家園,這是擺在面前的一項嶄新課題。"各位專家學者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為我們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對梳理把脈東莞美術創作走向、指導我市美術創作,有著很重要的參考意義。我們將充分吸納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用來指導今後的工作。"
與會專家名單
1、汪港清 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2、徐沛君 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
3、張 莊 北京市海澱美術館館長、朗弗美術館理事長
4、季曉楓 藝米創始人兼運營總監、中意雙年展創始人
5、石 磊 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6、江 衡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7、金仁貴 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創作中心、美林寫生創作基地常務副主任
8、葉向明 嶺南畫院院長、嶺南美術館館長
9、劉巖石 原嶺南畫院副院長
10、盧弘圳 塗鴉藝術家、牆粉藝術生活創始人
連結:座談會精彩發言
鄉村公共空間的性質,構成了壁畫設計在形式、材料展開當中的前提條件。在實施當中也要遵循"傳統工藝+當代審美"、"地域特色+公共意識"、"材料+形式"。特色特徵應該以地區的特徵為出發點,以地區適宜的材料為主,創新意識是繪畫理念上的創新和建築角度的創新,以及材料運用的創新。
——汪港清
昨天看了東莞茶山鎮的兩個村子,確實有很多讓人興奮的東西。但是我想,如果是在全國範圍,政府都在推進的話,那東莞做的事情就要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一些古村落,它延續了千百年的生活習俗,如果把新的繪畫、新的裝飾硬是插到裡面,我覺得還是要做一個方案上的論證,不要讓人覺得很不協調,很突兀。有的人覺得舊的東西好像不好,或者髒了,都想著翻新,但是,有的時候舊的東西是不可複製的,把它蓋掉反而是一種破壞。
——石磊
藝術節不僅催戲、催人,而且催生觀念、創意、市場和消費,能夠最大限度地開發藝術節的產業功能,激發社會認同與文化表達。通過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和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共同協作,達到活化古建築的目的。從本地出發,並回饋當地。爭取本地政府與民眾的支持,聯動當地藝術文化資源,強調社區參與。
——江衡
關於怎麼樣推動鄉村振興,文化方面一種最常見的辦法就是宣教,但是我感覺直接的宣教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日新月異的時代,美術在道德上的宣教功能已經在次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應該是美術的審美功能。比如說讓一件美術作品來承擔實事宣講功能,它比不上新聞聯播,甚至比不上一首歌曲。如果讓它承擔知識傳播功能,現在的手機、網絡的迅速發展,也遠遠把美術甩在身後。最重要的是它的審美功能,這種審美功能往往是最不實用的,但卻是最重要的。
——徐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