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文/易禹琳
曾有一把油紙傘,如花朵盛開在江南的雨季裡。它情意綿綿,為西湖邊的許仙和白娘子牽線搭橋;吉祥喜慶,映紅過無數新嫁娘的臉龐。它與雨巷裡的丁香姑娘相逢,是那麼詩意憂傷;又在油畫裡陪伴青年毛澤東堅強地踏上革命徵程。但不知何時, 油紙傘結束了遮風擋雨的使命,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今天,我們驚喜地看到,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正格外美麗地從湘潭縣的石鼓鎮走來。
A 石鼓油紙傘600年榮辱浮沉
被稱為湘潭「西藏」的石鼓鎮,因一處農田中橫臥一高6米,直徑7米,形如大鼓的石頭而得名。明洪武年間「江西填湖廣」時,江西人把油紙傘製作工藝帶到了這裡,在石鼓代代相傳。加上南竹、湘妃竹、雜木、桐油等制傘原材料充足,做油紙傘在石鼓變成一門很吃香的手藝,制傘人家一般家底豐厚,兒不愁娶女不愁嫁。還有很多手藝人跑到外地開傘店發了財。在今年51歲的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鼓油紙傘傳承人趙文超的童年記憶裡,家裡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叔叔姑姑,每個人都繫著黑圍裙、戴著袖套,在堂屋裡做傘。15歲,爺爺把制傘技藝傳給了趙文超。但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因輕便的尼龍摺疊傘出現,石鼓的油紙傘鋪相繼關門。趙文超也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直到2002年,趙文超意外在南嶽發現一家工藝傘廠,師傅竟全是當年跟爺爺在石鼓做傘的。隱藏在趙文超心中多年的油紙傘情結又復活了,2004年,趙文超創辦石鼓第一家油紙傘廠。剛開始請了40多個工人,年產量6萬把左右。很快,隨著國內旅遊業的興起和傳統文化的復興,油紙傘成為了人們喜歡的旅遊商品,可收藏的工藝品,石鼓做傘的人家也越來越多。
B 82道工序做一把傘
在石鼓,手工做一把紙傘不容易。
先到山上找南竹,然後刮青、劈傘骨、制傘杆、制傘軲轆、分邊、穿藝、糊傘、撕邊、打口、畫花、收傘等11個大的工序。每個大的工序又分為若干個小工序,整個制傘過程分為大小82道工序。傘骨的原材料是南竹,刮青主要是去掉表皮,打平節巴,除掉雜質,這樣做出來的傘骨才會勻稱,經久耐用。劈傘骨是一項技術活,每一根長短、大小、粗細都基本一樣,非熟練工人不能勝任。然後再在上面進行挖梯、切腰、挖槽等精細活。傘軲轆是紙傘質量的關鍵環節,根據傘的大小分為20槽到40槽不等,然後通過手工將傘骨裝進去,完成紙傘整體骨架的組裝。分邊和穿藝主要是通過彩色絲線對傘骨進行固定。之後,再通過糊傘將紙整體均勻粘在傘骨上,至此,紙傘基本成型。畫花是整個紙傘工藝中文化含量最高的程序,要通過手工用水性顏料在傘面畫上梅花、牡丹、桃花、竹子等圖案。畫花人都是言傳身教,一個帶一個,需要兩年以上才能單獨繪畫。最後,通過收傘的工序,一把紙傘就基本完成了。如果是油紙傘,則還需要在紙傘上噴桐油(熬桐油很關鍵),經過風乾、收攏、定型等工序,才能最後成為產品出售。
C 石鼓油紙傘正成為旅遊名片
如今石鼓的制傘業,隨著市場的需要,分旅遊、工藝、裝飾三大系列,傘面由傳統油紙拓寬到花紙、綢布、絲絹、青花布、真絲等,傘畫題材也由中國畫的梅蘭竹菊、喜鵲、仙鶴等拓展到了剪紙、工筆畫,現在傘的種類500多,花面近40個。功能由單一的擋雨,拓展為擋雨、遮陽、欣賞、裝飾、饋贈、收藏,並廣泛應用於廣告、商務禮儀、食品點綴、攝影和舞美道具。傘,石鼓的油紙傘,不只是一把傘了。
目前,在石鼓鎮及附近從事油紙傘製造者有近2000人。14家成品傘廠,40多家配件廠,形成了完整的制傘產業鏈。油紙傘年銷售額達到2000餘萬元,佔到了全國工藝傘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在這些企業中,竹緣工藝傘廠的油紙傘無論從品種、產量、技術、銷售都居第一。據老闆趙文濤介紹,他現有工人約200人,因場地局限,採取分散加工的方法,僅留後期製作在廠裡完成。
石鼓油紙傘都銷往哪裡呢?廠長趙文濤說大部分都出口到發達國家去了,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都有。因為是外貿和經銷商間隔下單,所以利潤不高。近幾年,內銷也越來越多。北京、杭州、福州、泉州、桂林、南嶽等大中城市風景名勝區都有。
湘潭市旅遊局、湘潭縣旅遊局都看好石鼓油紙傘這張特色旅遊名片,2013年在長沙和2014年在郴州主辦的全省旅遊商品博覽會都組織石鼓油紙傘與會,五彩繽紛的油紙傘成為展會上的靚麗風景,也為石鼓的制傘人帶來了更多旅遊景區的訂單。石鼓鎮也希望把油紙傘與當地的旅遊景區緊密結合,發展石鼓的旅遊經濟。計劃整合資源,在石鼓做一個油紙傘的展覽館,打造一個佔地約30畝的旅遊工藝傘工業園。竹緣工藝傘廠的老闆趙文濤對油紙傘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能得到政策扶持,計劃年底新建一座油紙傘廠房,擴大生產。
人們對美的追求,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熱愛,加上政府的扶持,我們相信,石鼓的油紙傘將像花兒一樣開遍海角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