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一把油紙傘從石鼓走來

2020-12-21 華夏經緯網

    五彩繽紛的油紙傘(資料圖片)

    石鼓藍印花油紙傘     易禹琳 攝

    走過江南雨季的石鼓油紙傘   (資料圖片)

    石鼓油紙傘成橘洲公園的風景

    劉尚文 攝    

    石鼓油紙傘製作中  易禹琳 攝

    協會二維碼

    請關注

  文/易禹琳

  曾有一把油紙傘,如花朵盛開在江南的雨季裡。它情意綿綿,為西湖邊的許仙和白娘子牽線搭橋;吉祥喜慶,映紅過無數新嫁娘的臉龐。它與雨巷裡的丁香姑娘相逢,是那麼詩意憂傷;又在油畫裡陪伴青年毛澤東堅強地踏上革命徵程。但不知何時, 油紙傘結束了遮風擋雨的使命,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今天,我們驚喜地看到,它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正格外美麗地從湘潭縣的石鼓鎮走來。

  A 石鼓油紙傘600年榮辱浮沉

  被稱為湘潭「西藏」的石鼓鎮,因一處農田中橫臥一高6米,直徑7米,形如大鼓的石頭而得名。明洪武年間「江西填湖廣」時,江西人把油紙傘製作工藝帶到了這裡,在石鼓代代相傳。加上南竹、湘妃竹、雜木、桐油等制傘原材料充足,做油紙傘在石鼓變成一門很吃香的手藝,制傘人家一般家底豐厚,兒不愁娶女不愁嫁。還有很多手藝人跑到外地開傘店發了財。在今年51歲的湘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石鼓油紙傘傳承人趙文超的童年記憶裡,家裡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叔叔姑姑,每個人都繫著黑圍裙、戴著袖套,在堂屋裡做傘。15歲,爺爺把制傘技藝傳給了趙文超。但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因輕便的尼龍摺疊傘出現,石鼓的油紙傘鋪相繼關門。趙文超也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

  直到2002年,趙文超意外在南嶽發現一家工藝傘廠,師傅竟全是當年跟爺爺在石鼓做傘的。隱藏在趙文超心中多年的油紙傘情結又復活了,2004年,趙文超創辦石鼓第一家油紙傘廠。剛開始請了40多個工人,年產量6萬把左右。很快,隨著國內旅遊業的興起和傳統文化的復興,油紙傘成為了人們喜歡的旅遊商品,可收藏的工藝品,石鼓做傘的人家也越來越多。

  B  82道工序做一把傘

  在石鼓,手工做一把紙傘不容易。

  先到山上找南竹,然後刮青、劈傘骨、制傘杆、制傘軲轆、分邊、穿藝、糊傘、撕邊、打口、畫花、收傘等11個大的工序。每個大的工序又分為若干個小工序,整個制傘過程分為大小82道工序。傘骨的原材料是南竹,刮青主要是去掉表皮,打平節巴,除掉雜質,這樣做出來的傘骨才會勻稱,經久耐用。劈傘骨是一項技術活,每一根長短、大小、粗細都基本一樣,非熟練工人不能勝任。然後再在上面進行挖梯、切腰、挖槽等精細活。傘軲轆是紙傘質量的關鍵環節,根據傘的大小分為20槽到40槽不等,然後通過手工將傘骨裝進去,完成紙傘整體骨架的組裝。分邊和穿藝主要是通過彩色絲線對傘骨進行固定。之後,再通過糊傘將紙整體均勻粘在傘骨上,至此,紙傘基本成型。畫花是整個紙傘工藝中文化含量最高的程序,要通過手工用水性顏料在傘面畫上梅花、牡丹、桃花、竹子等圖案。畫花人都是言傳身教,一個帶一個,需要兩年以上才能單獨繪畫。最後,通過收傘的工序,一把紙傘就基本完成了。如果是油紙傘,則還需要在紙傘上噴桐油(熬桐油很關鍵),經過風乾、收攏、定型等工序,才能最後成為產品出售。

  C 石鼓油紙傘正成為旅遊名片

  如今石鼓的制傘業,隨著市場的需要,分旅遊、工藝、裝飾三大系列,傘面由傳統油紙拓寬到花紙、綢布、絲絹、青花布、真絲等,傘畫題材也由中國畫的梅蘭竹菊、喜鵲、仙鶴等拓展到了剪紙、工筆畫,現在傘的種類500多,花面近40個。功能由單一的擋雨,拓展為擋雨、遮陽、欣賞、裝飾、饋贈、收藏,並廣泛應用於廣告、商務禮儀、食品點綴、攝影和舞美道具。傘,石鼓的油紙傘,不只是一把傘了。

  目前,在石鼓鎮及附近從事油紙傘製造者有近2000人。14家成品傘廠,40多家配件廠,形成了完整的制傘產業鏈。油紙傘年銷售額達到2000餘萬元,佔到了全國工藝傘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在這些企業中,竹緣工藝傘廠的油紙傘無論從品種、產量、技術、銷售都居第一。據老闆趙文濤介紹,他現有工人約200人,因場地局限,採取分散加工的方法,僅留後期製作在廠裡完成。

  石鼓油紙傘都銷往哪裡呢?廠長趙文濤說大部分都出口到發達國家去了,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義大利都有。因為是外貿和經銷商間隔下單,所以利潤不高。近幾年,內銷也越來越多。北京、杭州、福州、泉州、桂林、南嶽等大中城市風景名勝區都有。

  湘潭市旅遊局、湘潭縣旅遊局都看好石鼓油紙傘這張特色旅遊名片,2013年在長沙和2014年在郴州主辦的全省旅遊商品博覽會都組織石鼓油紙傘與會,五彩繽紛的油紙傘成為展會上的靚麗風景,也為石鼓的制傘人帶來了更多旅遊景區的訂單。石鼓鎮也希望把油紙傘與當地的旅遊景區緊密結合,發展石鼓的旅遊經濟。計劃整合資源,在石鼓做一個油紙傘的展覽館,打造一個佔地約30畝的旅遊工藝傘工業園。竹緣工藝傘廠的老闆趙文濤對油紙傘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能得到政策扶持,計劃年底新建一座油紙傘廠房,擴大生產。

  人們對美的追求,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熱愛,加上政府的扶持,我們相信,石鼓的油紙傘將像花兒一樣開遍海角天涯。

相關焦點

  • 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中國韻味
    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以前的油紙傘作坊就像裁縫鋪、鐵匠鋪一樣,尋常可見,石鼓鎮上很多人家世代以製作油紙傘為業,距今約有600年的歷史。
  • 她來了,撐著石鼓油紙傘!選用五年生楠竹,至少七十二道工序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說起油紙傘,您腦海中會浮現出怎麼樣的畫面呢?《白蛇傳》中,許仙與白蛇在西湖斷橋以紅傘為媒,結下千古奇緣;白牆黑瓦青石板,細雨小巷撐著油紙傘的姑娘。今天的第二站,我們就來到了湘潭石鼓,帶您走近湖南非遺——石鼓油紙傘。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湘潭縣石鼓油紙傘:歷經72道工序,用手藝傳承...
    一把小小的油紙傘,飽含著濃鬱的中國韻味和深深的中國情結。石鼓油紙(布)傘製作工藝是我國三大流派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初期,「江西鎮湖廣」導致大批江西移民遷徙到人口稀少的湖南湘潭,隨之帶來了紙傘製作工藝,此後油紙傘成了湘潭人謀生養家的好手段之一。
  • 組圖:凱莉撐油紙傘如「江南女子」 獲爭相合影人氣超旺
    新浪娛樂訊 當地時間2018年2月3日,聖地牙哥,凱莉·米諾出席某活動。  新浪娛樂訊 當地時間2018年2月3日,聖地牙哥,凱莉·米諾出席某活動。  新浪娛樂訊 當地時間2018年2月3日,聖地牙哥,凱莉·米諾出席某活動。
  • 二三油紙傘,撐起萬年愁
    二三油紙傘,撐起萬年愁。「江南雨,古巷韻綢繆。油紙傘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溼清眸,幽夢一簾收。」撐一把油紙傘,行走在如夢的古巷,煙雨朦朧,一切就很美好,只是,煙雨還在、古巷猶存,那把油紙傘終究換了模樣。油紙傘是中國傳統工藝品,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起初,它並不是油紙傘,而是如亭子般的雨傘。東漢蔡倫發明了紙以後,才出現了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的油紙傘,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宋時稱為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
  • 煙雨江南念油紙傘
    隨著盛唐的到來,油紙和工藝的技術發展,已經能製造出防雨的油紙傘了。經久耐用的油紙傘盛行長安,並且出現了一大批專門為油紙傘提詩繪畫的工匠。他們將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推向了巔峰,同時傳至國外,日本尤為盛行,幾乎今天為止也是日本女人出門必不可少的隨帶品,它彰顯的是一種文化而絕非簡單的工藝了。
  • 油紙傘,一方人的堅守
    這不禁使我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青石板的小路,悠長寂寥的小巷,伴著屋簷滴下的雨滴走來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這該是無數人夢中的江南吧。正值雨後,我和朋友漫步於江南的一條小巷,說說笑笑之際,一抬眼,便被頭頂那一片油紙傘吸引。
  • 在這煙雨騰衝,想起那美麗的油紙傘
    風裡雨裡,一把把騰衝油紙傘,撐起了不一樣的騰衝情懷,詩意飛揚地美麗了花街的故事。騰衝的雨,一般不大,瓢潑大雨的時候不多,一般都是這樣淅淅瀝瀝,清清涼涼的綿綿細雨。煙雨裡,撐一把雨傘優雅地走過花街,走過那座掛滿騰衝油紙傘和紅燈籠的石拱橋。看橋上那些騰衝油紙傘和紅燈籠在風中搖曳在雨中美麗,看那雨水在傘邊嘀嗒成絲,穿起流年。
  • 古裝劇中的七大撐油紙傘女神,看完之後令人心生嚮往!
    第二:周慧敏曾經風迷萬千少男少女的周慧敏女神,撐一把油紙傘走在街上,也是亮麗的一抹景色!第三:楊紫楊紫打著的粉色油紙傘,嬌俏樣子盡顯迷人之態。第四:劉詩詩仙劍三的龍葵公主撐一把油紙傘,簡直美如畫,猶如畫中仙!第五:楊蓉流連夢幻花海裡的楊蓉,撐傘回望天邊那一角,似心事重重!
  • 江南煙雨中,撐一把油紙傘
    江南煙雨中,撐一把油紙傘紙傘因要上桐油才能使用,又叫油紙傘、油傘。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 在這煙雨騰衝 撐一把美麗的油紙傘油:邂逅那遙遠的故事
    煙雨裡,撐一把雨傘優雅地走過花街,走過那座掛滿騰衝油紙傘和紅燈籠的石拱橋。看橋上那些騰衝油紙傘和紅燈籠在風中搖曳在雨中美麗,看那雨水在傘邊嘀嗒成絲,穿起流年。仿如走過煙雨江南,仿如穿越悠長的時空,邂逅騰衝的雨,騰衝的橋,騰衝的油紙傘。
  • 在農村看到一把「油紙傘」,很美很「仙」,若能配漢服就太美了!
    它可能是一把野菜,可能是一朵小花,也可能是一汪清水,更可能是——一把「油紙傘」!油紙傘在市場上有很多,一般都是在大中城市裡面的「仙女」姐姐們的標配,讓她們看起來美美噠,漂漂亮亮的,氣質提升了不少。油紙傘很美,即使不撐起來,光收著拿在手裡,也是極其美麗的;倘若一撐開,那回頭率少說也能達到百分之八十。在我的印象之中,油紙傘都是大城市的產物!但這次我在農村看到了美美噠油紙傘,才知道,好的東西,可能僅僅在民間,它們可能並不出名;的那貴在那一份堅守!
  • 她們撐著油紙傘,仿佛從時光中走來
    如圖,這是走在林間小道的兩位日本少女,她們撐著油紙傘的樣子是不是很可愛呢?兩位穿著和服的女孩仿佛在交換信件,同時也在交換自己的心情。幽靜的小院,藏著你不知道的美好。踩著木屐,撐著油紙傘的和服女孩正在緩緩朝你走來,看樣子仿佛剛剛下過小雨,遠處的景色朦朧清新,人和景色都美得一塌糊塗。
  • 如今古風文化盛行,你可喜歡油紙傘?傳承油傘古代文化,與時共進
    哪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能陪在她們身邊,至少還有傘,一隻小小的油紙傘去陪伴著她們。還是油紙傘在陪著她度過一天又一天?古代男人們通常會以酒寄思、卻也是愁上加愁,古代婦道人家卻在身邊時刻準備著一把油紙傘,是寄思,亦是一種支撐。
  • 好一把詩意的油紙傘
    本報記者 張曉欣 劉斐一把小小的油紙傘,一個生動含蓄的傳統文化符號。「白牆黑瓦青石板,小巷細雨油紙傘」,油紙傘從來不只是遮陽擋雨的工具,它還能給平淡的生活增添朦朧的詩意。江西婺源縣甲路村,世代制傘,名氣不小。有民謠唱:「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杭州的絲綢不用揀。」
  • 撐油紙傘的江南女子
    我喜歡江南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丁香雨淋溼的睡蓮,因為它能勾起無數詩人的幻想…我更喜歡從詩中走來,從畫裡飄來的江南女子,江南女子喜歡穿素衣印花旗袍,在細雨中撐著油紙傘從幽深的雨巷走來,此時,讓我想起現代詩人戴望舒《雨巷》的一首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 油紙傘,你不知道的那些美好寓意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相信我們很多人在高中時期都在課本上讀過的這首詩,丁香一樣的菇涼撐著油紙傘,在寂寥的雨巷,向著撐著油紙傘的你走來;我們在讀到這首詩時。是否在心中想像著這樣一幅畫面,江南水鄉,撐著油紙傘的一雙人在雨巷相遇,他們有一樣的油紙傘,一樣的彷徨。詩中除了寂寥的人和雨巷,剩下的便是那油紙傘了。
  • 撐油紙傘的古典美人,趙雅芝最經典,劉亦菲的動作一般人做不到
    娛小樂心想很多人都會想到戴望舒的雨巷,那個青石長階驀然回首的雨巷中打著油紙傘的姑娘。那麼我們娛樂圈的女藝人是如何演繹古典美人撐傘的形象的呢?我們今天不妨一起來盤點一下這些美人的經典造型吧!趙雅芝在《新白娘子傳奇》裡趙雅芝飾演的白娘子與許仙就是因傘結緣的,所以趙雅芝白娘子撐傘的形象也絕對是最經典的,白衣素裳斜撐一把油紙傘,襯託出了白娘子雅潔的氣質,就先白蓮花一般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 撐一把油紙傘,去「邂逅」那一場古代的煙雨
    今不妨撐一把油紙傘,去「邂逅」那一場古代的煙雨。一、油紙傘的故事百般風情道不盡的油紙傘,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歲月。自相關史料追溯,它由我國建築鼻祖魯班之妻「雲氏」所發明。上個世界70年代,使用便捷的洋傘漸漸取代了油紙傘,發展至今,油紙傘作坊對制傘工藝進行了革新,許多廠家直接採取電腦彩印,在批量生產的同時,未免也失去了那油紙傘上的靈魂。
  • 撐著油紙傘,走在煙雨濛濛裡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一個丁香一樣地喜歡那詩情畫意,喜歡那江南煙雨,喜歡那沾滿故事的油紙傘,喜歡那丁香的清幽,更喜歡戴望舒的哀傷浸潤的文字。也許在以後的日子裡,再也不會出現另一首《雨巷》和我的青春相融的文字了……一聲春雷送來了煙雨濛濛的春雨,拉開了春的序幕。陰沉的天幕壓得很低,空氣的密度似乎因為天幕的下壓而加大,呼吸不那麼舒暢,內心也壓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