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空維度看巴蜀文學:在中華文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巴蜀文學的發展歷經兩千餘年,在中華文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間的發展演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著多個階段性,呈現出多姿多樣的發展面貌。

  巴蜀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蘊深厚。巴蜀文化與巴蜀文學的發展並非同軌運行,直到西漢文翁入蜀興學,巴蜀文學才逐漸發展起來。令人詫異的是,巴蜀文學剛剛起步時,就出現了以蜀中四賢為傑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學高潮,中間沒有醞釀期,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晉代左思《蜀都賦》稱讚道:「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曄而秀髮,揚雄含章而挺生。幽思絢道德,摛藻掞天庭。誇四海而為雋,當中葉而擅名。」漢代巴蜀文學的代表是漢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甘泉賦》《河東賦》《長楊賦》《羽獵賦》《蜀都賦》,王褒的《洞簫賦》,流風所及影響漢代的辭賦創作。上述各篇儘管描述的內容不同,但辭賦辭採飛揚、體制宏偉都是一致的,代表了漢帝國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魏晉有南北之分,南朝詩歌創作興盛,而蜀中卻無一知名作家,僅少數旅蜀詩人如張載、左思有些詩歌描寫蜀中山水與風物。到了唐代,巴蜀文學重新又煥發出光彩,迎來了又一個文學高峰。陳子昂在唐詩發展史上的貢獻如日月高懸,彪炳千秋。唐代兩個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長在蜀至二十四歲始離開四川,後者旅居巴蜀達九年,其絕大部分詩歌創作於四川,尤其是律詩名篇。其他如李頎、張素卿、仲子陵、薛濤、蘇渙、雍陶、符載、朱灣、唐求等,都以詩歌擅名。五代時期四川為地方勢力割據,但文學創作呈現出興盛局面,尤其是後蜀時期,西蜀成為詞創作的中心。《花間集》收錄的18位詞人除皇甫松、和凝與蜀無涉外,其餘皆活躍於五代十國的後蜀,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顧敻、牛希濟、歐陽炯、孫光憲等,花間詞派影響後世詞曲創作。

  宋代是繼唐代之後巴蜀文學創作的另一個高峰。宋代對文官的優待以及崇文輕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濟濟,導致宋代巴蜀文學繁榮昌盛。蘇舜欽、三蘇、田錫、張俞、文同、韓駒、唐庚、張孝祥、魏了翁等,都是宋代文壇上的名流。這種繁盛局面維持到宋端平三年(1236)蒙古鐵蹄南下破蜀,便發生了變化。從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戰爭創傷,人口急劇減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創難以復原。加上明清時期經濟與文化中心向江浙轉移,經濟的衰退導致文教的式微,元明清時期巴蜀文壇難以如唐宋時期輝煌,但也出現了元代虞集、明代楊慎、清代張問陶、李調元、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為巴蜀文學發展史上的一抹餘暉。

  上述情況可以將巴蜀文學的發展劃分為三盛二衰幾個階段。據各種書目文獻統計,漢代巴蜀作家約有40位,唐代約有80位,宋代約有400位。而且這些作家中名家不乏其人,在當時的文壇上佔據重要地位。魏晉和元代,巴蜀文壇顯得略微沉寂,幾乎沒有知名的作家。出現這種巴蜀文壇盛衰周期的原因有多種。漢、唐、宋三朝是中國封建時代發展的鼎盛期,同樣也是巴蜀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期,此時巴蜀文學的發展與全國同步,譜寫了輝煌的樂章。

  巴蜀文學的發展從漢代開始,便具有多姿多彩、敢為天下先的顯著特點,呈現出豐富的多樣性。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創新精神,站在當時文學創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個文壇的最高成就。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向來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之說,而其中漢賦、唐詩、宋詞的傑出代表者就是巴蜀作家,從而獨領風騷而萬世流芳。漢賦是在司馬相如手中定型的,他的辭賦創作完成了從騷體賦到散體大賦的轉變,為漢代辭賦創作奠定了基礎。唐詩中的傑出作家陳子昂、李白,在促進唐代詩風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最高,他的《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代表了盛唐詩創作成就。薛濤是唐代最為出名的女詩人,與宋代李清照一樣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傑出女作家代表。五代時期西蜀成為詞創作的中心,歐陽炯、孫光憲、李珣等都是當時最著名的詞人。宋代巴蜀作家又一次引領風騷。蘇軾的詩、文、詞創作代表了宋詩、宋文、宋詞的最高成就,成為宋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人物。唐宋八大家巴蜀就佔了三位,雄踞宋代文壇。

  上述巴蜀作家都是在離開四川後才揚名於世的,但也有一些作家是入蜀後才聲名漸顯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自古詩人例到蜀」。「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諸人皆曾入蜀。盛唐兩位邊塞詩人高適和岑參,也都來四川為官,留下了許多吟詠蜀中山水風物的詩篇。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到四川定居,足跡踏遍蜀中各地,在這裡寫下了近九百首詩,其中就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贈花卿》《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詠懷古蹟五首》《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秋興八首》這樣的名篇。杜甫的七律是在蜀地定型的,同樣也代表了唐詩中七律的最高成就。白居易在忠州刺史任上寫下了《竹枝詞四首》,後經時任夔州刺史劉禹錫的大力變革,創作出《竹枝詞十一首》,這種詩體大行其道。此外,元稹、賈島、李商隱、溫庭筠、韋莊、李珣、孫光憲、黃庭堅、陸遊、範成大等著名唐宋詩人都曾入蜀。陸遊不僅留下了《入蜀記》《天彭牡丹譜》,表示自己「心未嘗一日忘蜀」,而且還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劍南詩稿》。

  無論是走出夔門的本地詩人,還是自外省入蜀的文人,似乎都能沾染到蜀地的靈氣,寫出優美壯麗的詩篇來。巴蜀作家似乎天生具有浪漫氣質,巴山蜀水鍾靈毓秀,古蜀大地悠久的神話傳說孕育了詩人們的豐富想像。在創作方法上偏向於浪漫主義,在風格上偏向於崇高壯美,作品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漢賦和唐詩最能顯示巴蜀文學的崇高壯美風格。司馬相如在《答盛覽問作賦》中說:「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也。」總結出其賦作崇高宏麗的美學特徵,仰觀宇宙、俯察萬類的氣勢和胸懷,正是漢賦所獨具的風格。這種風格在王褒、揚雄的賦作中得到繼承和發揚,進而為漢大賦的創作定下了壯美的基調。陳子昂大力倡導漢魏風骨、風雅寄興,他的組詩《感遇》《薊丘覽古》《登幽州臺歌》諸篇慷慨激昂、骨氣端翔,錚錚有金石聲。陳子昂詩開啟盛唐之音,本身充滿了浪漫的氣質和崇高的風格。李白最能代表中國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和崇高氣質,他那傲岸群雄的不羈性格,追求自由個性的精神,天馬行空的創作範式,奇特大膽的想像,無不是盛唐氣象的典型表現。蘇軾是繼李白之後蜀中最有影響的作家,也是最接近李白氣質的巴蜀作家,後人推為豪放詞派之祖。張孝祥意氣豪邁慷慨,平生善詩工詞。其詞上承蘇軾下啟辛棄疾,為豪放派詞中堅。這些不同時期的巴蜀作家,創作體裁與內容各不相同,但都表現出同樣的崇高壯美風格。

  巴蜀文學多才女作家。中國古代文學史算得上是一部男性創作史,古代女作家寥寥,但巴蜀文學卻不乏女詩人,甚至代有其人。如漢代的卓文君,唐代的薛濤,五代的李舜弦、花蕊夫人與黃崇嘏,宋代的蒲芝、史炎玉、謝慧卿,明代的黃峨,清代的王淑昭、林頎、沈以淑、左錫嘉、梁清芬等。巴蜀多女作家的一個前提是家族文學的興旺,從宋代眉山三蘇起,直到清代綿州三李,中間出現數量眾多的文學家族,這是巴蜀文學發展的一個突出現象。此外,巴蜀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藏羌彝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和睦共處,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中,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學作品。

   (作者:王永波,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從時空維度看巴蜀文學
    巴蜀文學的發展歷經兩千餘年,在中華文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間的發展演變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有著多個階段性,呈現出多姿多樣的發展面貌。  巴蜀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蘊深厚。巴蜀文化與巴蜀文學的發展並非同軌運行,直到西漢文翁入蜀興學,巴蜀文學才逐漸發展起來。
  • 漢賦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西漢中期的論說散文,反映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文學創作空前繁榮的特點。這一時期的散文除了繼續保持西漢前期散文的一些特點之外,又有其自身的特色。一是出現了為朝廷歌功頌德的散文,如司馬相如的《封禪文》、《諫獵疏》、《諭巴蜀檄》、《難蜀父老》等作品,對漢朝天子極盡頌揚之能,在形式、語言和文風等方面,帶有辭賦特點。二是出現了一些士大夫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牢騷不平、憤俗嫉世的散文作品。
  • 人文關懷在文學中的維度與要義
    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應該體現當代人文精神或有人文取向的價值尺度。當代人文精神除了精神內涵外,還應作為一種思維範式和方法來理解。其核心就是一個維度,兩個要義。一個維度是指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性維度,兩個要義即文學應是人類對自身活動及其本質力量顯現的印證;是植根於社會現實生活的終極關懷。
  • 馮夢龍在通俗文學的貢獻,在中國以及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明中葉後,由於商業的興起,大量市民階層出現,封建正統文化,已不適合他們的口味,滿足不了他們在精神上的需求。明代文壇形成一股顆敗的文風,文壇失去生氣,於是有人如李夢陽、李攀龍等人提出復古,仿效漢唐,歷史是不斷發展的,明代的社會面貌,與漢唐時代大不一樣,如果想用復古,仿效漢唐來改革明代的文風,那當然是難以行通的。
  • 文學社會作用的兩個重要維度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道德理想建設則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建構具有當代特色、符合當代社會歷史發展的道德理想,文學藝術責無旁貸。因此,在中國文學現代性的探索過程中,教育與審美的相互包容性關係仍然是應該重視的問題。
  • 時空視野下的秦漢文學研究
    評審意見從三個方面肯定了拙作的學術價值:  其一,運用自然地理學與歷史地理學的方法研究文學,拓寬了秦漢文學研究領域,並藉助文化區域的劃分,使秦漢文學地理有了更直觀的體現,從而使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其二,運用歷史發展觀念,使文學地理研究既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徵,同時又能充分注意特定地域文學興衰更替的歷史軌跡,使研究鮮明地表現出時空交融的特色。
  • 文學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細看之後,方知厲害!
    文學史在歷史上也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國文學史上,有無數的詩人,但是,能叫得上是大詩人的只有四位:屈原、陶淵明、李白和杜甫。甚至是連蘇軾他老人家都不能叫做大詩人。從先秦一直到近現代出現了那麼多的詩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的文學史如此的燦爛奪目。
  • 《文學回憶錄》:一場跨越時空維度的大型文人交友盛宴
    ,我看你,往事如煙,人生似夢,昔在,今在,永在。泥上偶然留趾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作家所寫的東西,於他而言只是在如飛鳥在泥上偶然留下的趾爪之印一般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然而這一筆對於後人卻有如精神糧食一般,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唐宋時期巴蜀文學發展風貌
    ,該時期的巴蜀文學在外在形態與內在演化上都具有相同規律和特點,呈現出較為相似的總體風貌。宋代是繼唐代之後巴蜀文學創作的另一個高峰。唐宋著名的作家幾乎都與巴蜀有關係,「自古詩人例到蜀」是巴蜀文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引領潮流富於創新唐宋巴蜀作家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詩文質量和創作水平也較高。繼承前賢勇於擔當唐宋巴蜀作家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在於他們善於學習和繼承前賢優秀的文學傳統,具備較為先進的文學思想。
  • 文學景觀歷史時空的可視化呈現
    文學景觀研究有多個層面,歷史層面主要考察文學景觀的形成與變遷過程,文學層面著重揭示文學對形塑景觀和傳播景觀的意義,文化層面側重研究影響文學景觀變遷的文化因素。而歷史研究是基礎,探討景觀的歷史變遷離不開具體時空,歷史時空除了流動的時間外,還包括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和空間形貌兩個空間要素。  文學景觀的地理位置可從點、線、面、群四個層面來考察。點指景觀所在具體地點。
  • 俄羅斯油畫,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畫家作品精選
    俄羅斯偉大的文學家為人類肩負苦難,他們的文學因真誠而高貴而不朽。俄羅斯的繪畫也與文學出自同一個藝術心靈,充滿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獨特性。——何懷碩 俄羅斯油畫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強的民族性,俄羅斯與法國、義大利是世界上三大油畫國度。
  • 海內外學者論道華文文學:中華文化始終是世界華文文學核心內涵
    所涉及的議題十分廣泛,內容豐富多元,覆蓋了世界華文文學的發展和特點、學科建設的歷程與成就;世界華文文學與中國改革開放的關聯和「中國夢」、「一帶一路」的書寫;世界華文文學與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論同、移動與傳播、融合與發展等;世界華文文學的創作思想、方法、敘事特徵等;臺灣文學的歷史經驗與民族根性以及兩岸文學交流與合作的回顧展望;港澳文學的時代特徵和文化意義;世界華文文學百年經典作家作品研究等。
  • 管窺時空門檻上的東歐文學
    管窺時空門檻上的東歐文學 2020年04月20日 08:4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宮磊 劉麗芬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型巴蜀珍稀歷史文獻叢書《蜀藏...
    《巴蜀珍稀山水文獻彙刊》封面這套叢書所收錄的巴蜀山水文獻,特色鮮明,絕大部分都未影印出版,也不見於各類叢書之中。內容上,所收錄的巴蜀山水文獻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的搜集和整理。在資料搜集和編纂時,叢書儘量選擇時代較早或稀見的版本,尤其重視對蜀刻本的搜集,以期反映歷史上蜀刻圖書在中國雕版印刷業中的地位和水平。
  • 中國文學外譯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承載著建構中華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 關鍵詞:文學作品;中國文學;文化;翻譯;文明;民族性;文本;再現;文學外譯;對話 作者簡介:   【核心提示】中國文學的外譯是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途徑,是中國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載著建構中華文明形象的重要使命。
  • 努力為中國文學發展提供湖南維度
    純文學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總體看是「文壇在變大,文學在變小」,刊物挺多、作品挺多,但社會影響力和文學影響力有限。在創刊40周年之際,文學期刊《芙蓉》雜誌迎難而上,啟動改革,成立了新的編輯委員會、全面提升改質、聚攏作家資源、打造當代文學高地,還將舉辦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芙蓉文學大獎評選,努力為中國文學發展提供湖南維度。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友權說:《芙蓉》改版後面貌一新,很吸引人的目光,作品質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 談「紅色文學經典」的價值:彰顯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
    彰顯超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談「紅色文學經典」的價值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恆的情、浩蕩的氣。
  • 中國詩歌論壇||楊克:打通傳統巴蜀和川渝新時代的時空
    打通傳統巴蜀和川渝新時代的時空文/楊克我還是小學生時,李白《蜀道難》即使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成都重慶仍是一省之內的「雙子星」,而當時四川又是中國現代詩運動最如火如荼之地,引領潮流。(1985年我過四川大學,十幾個寫詩的大學生,趙野他們,叫到一個出租房,議論,要搞第三代詩歌運動)如今中國詩壇的中堅,吉狄馬加、葉延濱,也是當年與他們在成都相遇。
  • 常考的中國歷史上的文學名人群體
    關於中國文學常識的考題頻頻見於各類招考類考卷中,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其中一些重要的線索和重要的文學群體,通過這些文學群體的學習,一方面可以達到應對針對性考題的目的;同時,通過這些整合知識點的學習,可以進一步拓展中國古代文學學習範圍和學習內容,達到遊刃有餘的應對考試的目的。
  • 時而重要,時而卑微:「戀愛文學」地位變遷史
    作為一個經典的文學母題,「愛情」自古以來在文學作品中就不斷出現。但若將「愛情」放在東西方文學對比的視域下來看,其所佔比重,以及各自的地位實則有很大差別。在《陰翳禮讚》一書中,谷崎潤一郎分析了「戀愛文學」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歷史地位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