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復嘟嘟》(上下冊)一書今天在京東商城首發,隨後全網全渠道上架。一本圖書的命運,從此刻起,就會走出一個獨立的生命曲線。我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此刻的心情既忐忑,又很坦然。本書從拿到選題,籤定合同,到一遍遍編輯校對,十數次推翻調整設計細節,核對上傳視頻,後臺調整觀看體驗,選擇印廠選擇紙張,交換對接資源,一直到順利付梓,經歷了一年多的出版周期。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特別打動我的細節,在圖書還沒上市的時候,我需要專注其他工作,現在圖書上市,作為「生產者」的工作暫告一段落,我就可以把記憶裡的一些小細節翻出來,慢慢跟大家分享。
合影
作為《觀復嘟嘟》的責任編輯,我有時候需要找作者溝通稿件、拍封面、定各種方案。一般情況,我們會約在馬未都先生的觀復博物館見面。
因為特別喜歡觀復博物館的氛圍,也因為大北京的交通狀況,我通常會提前到,有時在博物館一樓會客廳看看有沒有新收的文物,或者院子裡一邊看魚一邊等他。
馬未都,人稱馬爺。據我觀察理解,能被人稱作爺的,要有三個條件,一是年齡,年齡沒到,叫爺會被人鄙視;二是江湖地位,所謂江湖,就是在自己專業領域的成就,能否做到數一數二;第三,是這人的行事做派要遵循一些古老的規則,比如一諾千金,比如情義無價。不過,我還是按照老習慣稱呼他馬先生,這是《百家講壇》和《收藏馬未都》時代的觀眾對他特有的稱呼。
通常在觀復博物館的院子裡看到馬先生,基本上就是下圖這樣,被粉絲松松圍住,之所以松松,是因為他的粉絲素質都挺高,不會撲上去,但是能夠見到「活的」也不會輕易放過,握手、寒暄、拍照三件套,基本上每個在場的人都會依次來一輪。我在旁邊觀察過很多回,他對每個人都表現得很熟稔,小孩子來合影,他順手就抱到腿上,然後附耳聊兩句「幾歲啦……你媽訓你嗎?…訓啊,別記她仇,都是為你好」。有的粉絲一時興奮想摟著他肩膀,他也沒有躲閃的身體姿態,從來沒有過不耐煩,哪怕一絲一毫,哪怕表情和神態。
馬先生在書中曾經說過,他在人際交往中通常會遵循著一些原則,其中有一條就是「生人要熟」,生人要熟,首先表明你承認大家在同一個文化圈內。其次是生人之間互相不交底,但是雙方又能在一個短暫的時間點,做一定程度掏心掏肝的坦誠交流,哪怕只有幾句話也非常有意思。
是什麼讓馬未都感到痛苦
《觀復嘟嘟》一書的內容來源於馬先生的一檔全域播放過20億的同名視頻脫口秀節目,他曾多次在各種場合表達過錄這個節目的「痛苦」。節目錄製經常是在周末,我有時候會去現場,在現場觀察到的有一些細節讓我印象深刻。也理解了他為什麼如此「痛苦」。
節目錄製的周期是這樣,先開選題論證會,在會上團隊和馬先生提出不同的選題,從政策、話題性、流行度、跟節目相關性等等角度進行充分論證,然後梳理出大綱。錄製的當天,大約從上午十點開始,馬先生到位,跟整個團隊一起復盤當天選題,每每涉及史實,不論記憶如何,團隊都要找資料核實細節,他也會告訴助理,在什麼書裡,搜索的關鍵詞是什麼,甚至會打電話向當事人核實細節,即使是一檔尺度相對寬鬆的網際網路節目,他也力求做到準確、真實。
在這個環節,他會把這個題目從頭到尾展開講一遍,團隊共同找笑點,找亮點,調整結構,到下午五點多,說了一天話的馬先生已經非常疲憊了,由於吃了東西難免會犯困,為了保持錄製時候的思路清醒,以及鏡頭上看起來瘦一些,他通常不吃晚飯。在保持體重這件事上馬先生可以說高度自律。小憩半小時後,博物館閉館後,就開始正式錄製,通常會錄到很晚。
由於是個人脫口秀,所以主講人這個過程會非常辛苦,他經常說,對著一個沒有反饋的鏡頭說話和對著人說話感受完全不同。在觀眾看來,他在節目當中妙語連珠,輕鬆幽默,根本看不出來他錄製前的焦慮緊張。
緊張,來自於在意,痛苦,來自於對完美的追求。馬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詼諧幽默博學下面,全都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對細節的不放棄。
錄製現場的呼嚕
有一天錄製《觀復嘟嘟》,任務量特別重,好像是因為馬先生要出國,那天要把一個月的節目量都趕出來。從六點多錄到了下半夜一點,終於到了最後一條的結尾,按照套路,馬先生拿起一件文物,再講一下該文物是如何點題的,就可以收工了。全場工作人員疲憊的面容中透出「曙光就在前頭」的喜悅,馬先生也越說越精彩。
這時場內突然傳來一陣鼾聲,呼嚕……呼嚕……拉著長音,收音師摘掉耳機氣道,誰啊這是!大家循聲一看,原來是主攝像,大家頓時集體崩潰,現場導演又怒又囧,要過去推醒他。馬先生立刻說:你輕點,別說他,小夥子肯定累壞了。
劇組下午到場,燈光場地布置完畢後一直候場,開始拍攝之後,連續工作六七小時確實也很辛苦,可是馬先生自己作為一個年過六十的人,從上午十點彩排開始,已經連軸轉工作十二三個小時了,而且是在高度集中狀態下,不停地說話也是非常消耗體力。且不論身份資歷,整個現場年齡最大,工作強度最大的就是他本人,我記得非常清楚,他那句話一出口,當時全場緊張氣氛立刻變得柔軟寬容。
馬先生曾經寫到,認真是對自己,寬容是對社會。社會不是為你一個人所設,所以一定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那麼寬容就會讓你快樂,人不要為歷史的局限和他人的錯誤讓自己付出高昂的代價。
耍大牌
《觀復嘟嘟》是我們下半年重點市場圖書,因此在付印前,營銷團隊就開始跟我提前對接這本書的情況。
第一次約營銷的團隊去觀復博物館去見作者團隊,商量整體營銷方案和排期。我們年輕同事有點緊張,說曾經聽說馬先生的配合度不是很高,不知道她們的一些想法能實現多少。
那天我們在博物館會客廳弧形玻璃窗那裡開會,討論一些框架性的方案。馬先生則在不遠處的茶桌旁邊接待他自己的客人。過了一會兒,馬先生送客人一起離開會客廳。
我們繼續開會,很快他又重新出現,坐到我們中間一起天南海北聊了很久,有八卦,有電影,有社會話題。馬先生曾在中國青年出版社工作過多年,挖掘了王朔等鼎鼎大名的作家,是出版界資深的前輩,他詢問了我們一些非常專業的問題,我們的同事都應對自如,侃侃而談,並向他虛心取經。
最後馬先生跟他的圖書團隊一起聽取了我們關於本書營銷發行的一些思路,當即表示會拿出他個人和博物館的資源,來共同推進本書的宣發營銷。
圖書下廠之後,我專門邀請了博物館各線上平臺的負責人來到出版社跟我們對接細節。然後建立工作群,每天各自同步各自的工作,溝通順暢,效率極高。現在首發在即,回想起當時對馬先生及團隊「耍大牌」的擔心,早已煙消雲散。
觀復貓
觀復貓最早來自於馬未都收養的幾隻流浪貓。雖然是流浪貓,但是馬先生充滿憐愛地給它們起了與眾不同的名字,大名鼎鼎的元老花肥肥、在譜的名貓雪裡拖槍黃槍槍、上了三聯周刊封面的黑包包,擅長高來高去的麻條條,最害羞顏值最高的雲朵朵……馬先生曾為博物館每一隻貓都寫過文章。
後來,收養的流浪貓越來越多,馬先生就指揮館裡的木匠蓋起來貓別墅,於是一發不可收拾,觀復貓成了觀復博物館一個獨有的文化品牌。逢年過節,一排觀復貓排排坐吃貓糧的樣子,萌化了來參觀的觀眾。
《觀復嘟嘟》拍攝封面和封底寄語那天下午,馬先生的狀態不是很好,雖然努力配合,但是攝影師對效果還是不很滿意。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很有經驗地抱了兩隻貓過來,馬先生頓時露出孩子般的笑容,他坐在羅漢床上跟貓玩了一會兒,攝影師果然拍到了我們想要的招牌式的笑眼。
編輯的話:
在編輯出版《觀復嘟嘟》的過程中,我經常會感受到馬未都先生身上有一種知行合一的力量,這麼想就是這麼做,然後又有極強的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把這個邏輯背後的思考清晰而幽默地表達出來。
所以書中不但有他講的人生故事,還有背後的道理,更加重要的是分享了他幾十年來思考的軌跡。可以這麼說,十年前馬未都先生的讀者,通過讀他的書,撿了財富的漏,繞過了很多古董的坑,現在《觀復嘟嘟》的讀者,可以通過讀他的書,撿到精神的財富,繞開很多人生的坑。
通過這些點滴細節的觀察和分析,很大程度幫助我更加了解我的作者,把握圖書基調和未來宣發的內容。作者是暖的,還是冷的?是有彈性的,還是有硬度的?營銷方案怎麼落地,《觀復嘟嘟》到底會走得怎麼樣,一切都是未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