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集團全景天窗生產車間內景。(資料圖片)
1988年3月27日福耀集團開業現場。(資料圖片)
福耀集團生產車間內,技術工人正在進行鍍膜玻璃的生產操作。(資料圖片)
應用最新工業機器人的生產線。(資料圖片)
創業幾十年,他從不被「賺快錢」所幹擾,始終懷揣著實業報國的夢想,一心撲在製造業上。他就是曹德旺,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站在改革開放40年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曹德旺表示,回首往昔他有過意氣風發,品過酸甜苦辣,但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的初心始終未變。「從不為到有為,從農民成長為企業家,我始終堅定做製造業,做負責任的企業家。什麼是負責任的企業家?負責任的企業家要始終以國家強大、社會進步、人民富足為己任,更要有社會責任感、有報效祖國的決心。」曹德旺說。
銷售員承包玻璃廠
1946年生於上海的曹德旺,兩歲那年跟隨父母遷回福清市高山鎮農村。成年後他做夢都想離開農村,去城裡闖一闖。
1976年機會終於來了,已過而立之年的曹德旺決定和明溪縣二輕局採購員吳異璜、明溪農場林庶乎兩位好友策劃辦一個鄉鎮企業——高山玻璃廠。
彼時,改革開放的春潮在祖國大地上湧動,各地陸續創辦鄉鎮企業,農村推廣包產到戶,國家將興辦經濟特區並引進外資的消息開始見諸報端。
曹德旺的目標很明確,乘著這股「春風」,說服高山公社領導辦廠創業。1976年初,高山公社批覆同意成立高山異型玻璃廠籌建處,公社企業辦主任方仁欽任項目負責人,曹德旺成為廠裡的採購員,每月收入40元。
然而高山異型玻璃廠在投入生產後就遇到了大難題,日常生產需要大量平板玻璃,但那時的玻璃不能隨便買賣,需要指標。而指標只有兩種來源,一是政府每年按照計劃安排,就像糧票、布票、糖票一樣,這叫計劃內指標。二是市場調劑,也叫計劃外指標,這就要靠企業採購員各顯神通了。當時,一個採購員有沒有能耐,關鍵看能不能拿到計劃外指標和政府手中的批件。
高山廠是鄉鎮企業,計劃內指標基本沒戲,只能從計劃外想辦法。曹德旺想到了福州的老朋友、福建省原化建公司的鄭寶貴。「指標我們有很多,但都在省外,要不回來,你若能要回來,這些指標要多少給你多少。」鄭寶貴說。
那時,幾乎所有東西都要指標,這使得省與省之間需要協作交流才能互惠互利。福建是林業大省,木材資源豐富,經常用木材和其他省份交換資源。可僅有木材指標還換不來外省的玻璃,還須有車皮指標配合運輸。能不能用排列組合原理,找到最合理的組合,既滿足各地指標需求,又節約車皮等成本?此時,曹德旺利用福建省物資廳採購員的「臨時身份」,借用全國訂貨會成功換到其他地區的玻璃指標,更通過資源整合節約了車皮指標。
指標有了,生產所需材料齊了,但作為缺乏技術人才的問題又冒了出來。為此,高山廠從上海耀華玻璃廠搬來了「救兵」,在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高山廠開始運轉。但好景不長,在「救兵」走後,高山廠的玻璃產品又陷入了質量問題怪圈。1977年至1982年的6年裡,工廠換了6位廠長,高山公社投資的10餘萬元也全打了水漂。
1983年初,公社領導找到曹德旺:「高山廠是你提議建起來的,虧到現在,公社可以認賠,但18個工人和4個幹部怎麼安置?中央一號文件前幾天剛剛出臺,鼓勵承包,方仁欽也提出了這個方案,認為你來承包最合適。」
公社領導提到的一號文件,是1983年發布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這份文件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作出進一步肯定,並特別指出,有的企業可以試行經理(廠長)承包責任制。
曹德旺敏銳地感到時代賦予的機會來了。經過多次商議後,曹德旺牽頭,聯合高山儀表廠的翁祖禮、林傳官、林文振等5人,共同籤訂承包合約:每年上交公社6萬元利潤,完成承包任務後,在超額返利中,曹德旺佔60%,其餘4人各佔10%。
勇做改革探路者
過去的高山廠,工人拿固定工資,每月18元至22元不等,幹好幹孬一個樣。承包高山廠後,曹德旺要學習國家改革開放的精神,對高山廠進行改革,改變職工吃「大鍋飯」的現象。
「改革始於推廣管理會計制度,樹立會計的權威性。同時,我還對工資結構進行調整,工人由原來固定的8小時白班,變成3班倒,設備24小時不停運轉。為此,又向社會新招了60名工人,月薪提高至100元。」曹德旺說。
管理機制的改革極大調動了員工積極性,產量與承包前相比翻了幾倍。「承包才4個月,我們就賺到了全年應該上交的6萬元承包費。」曹德旺說。
此時,企業承包正在全國轟轟烈烈展開,國務院發布《國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規定,國營工業企業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的經濟組織,企業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和黨委領導下的職工代表大會制。
據此,高山廠開始探索鎮政府與私人承包者合資經營,鎮政府以帳面資產入股,曹德旺和其他承包者以現金入股,兩方各佔50%股份,投入的現金用於設備升級改造。此後,其他承包者先後退出,而曹德旺選擇咬牙堅持,將自己的房子抵押給福清市農業銀行,用貸款繼續承包下去。就這樣,曹德旺成為個人股中的最大股東。
198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曹德旺持續擴大經營規模,興建中外合資福建耀華玻璃工業有限公司。「那時,其他幾個承包者罵我是傻子,如果承包政策變了,我們就會變成投機倒把分子被抓。但我堅信政策只會變得越來越好,改革開放一定會取得成功。改革總得有人先行一步,我願意做一個探路者。」曹德旺說。
事實勝於雄辯,1988年5月份投產的汽車玻璃業務在隨後幾年大放異彩。到1989年,福耀成立2年後,產量和品牌在國內鄉鎮企業中獨樹一幟。
第一步算是成功了,後面該幹什麼?上世紀90年代初,很多鄉鎮企業痴迷於多元化發展,福耀也曾參與興建房地產項目「工業村」,並涉足裝修、加油站、配件、貿易等行業,看起來似乎發展得很好,但每年忙忙碌碌,利潤卻很有限,企業發展也進入「瓶頸期」。
充滿疑惑的曹德旺去求教證券投資人士,得到的回覆卻是一通「大罵」:「你這個是垃圾股,要是投資者喜歡玻璃就會投資玻璃股,喜歡房地產就會投資房地產股,可你這個小企業什麼都做,誰敢投資你們?」
一語驚醒夢中人,1989年前後,曹德旺開始謀求真正的轉型,集中力量做強主業。新加坡一家銀行的負責人仰波告訴他:「企業發展主要靠品牌技術、管理和資本三大要素。上市可以提高企業知名度,設置期權安撫和激勵管理層。上了市,更有利於集中力量做好主業。」
此時,讓福耀上市的種子已深深埋在曹德旺的心底。一次偶然的機會,曹德旺偶遇福建原省政府秘書陳元魁,得知省裡正在找一家企業做國內證券市場上市的試驗品。
「我推薦你和福耀怎麼樣?」陳元魁說。
「可以啊,福耀本來就是改革開放的試驗品,省政府需要試驗,就拿去試吧。」曹德旺說。
1991年春節過後,福建省原體制改革委員會和人民銀行組成工作組,專程討論福耀上市事宜。在福耀之前,福建省沒有公司上市,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最後討論的結果是進行股份制改革,把福耀1990年時的淨資產6100多萬元,按每股1.5元計算,分成4085萬股,面值1元,實際上等於沒有溢價。其中,有1000多萬股很快就賣完了。
但是,福耀的上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一晃兒股改2年多過去了,福耀還是沒有掛牌,社會上開始流傳謠言——曹德旺想要圈錢跑路。此時,部分質疑者要求曹德旺回購股票,不得已他借錢回購了400萬股。
後來,在股東的協調和幫助下,曹德旺終於成功遞交申請上市報告。1993年6月10日福耀玻璃(證券代碼600660)正式上市,開盤價44.44元。這意味著3年前股改投入的資金翻了近10倍。
在市場中錘鍊企業家精神
置身製造業40餘年,曹德旺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很少有人能用一兩句話說清楚。
在他的老部下、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財務總監陳向明眼中,曹德旺是絕頂聰明的人,是能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
人才一直是「稀缺資源」,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初,各行各業都需要有才能的人,求賢若渴的曹德旺為招聘人才絞盡腦汁。但是,那時像福耀這樣的非國營企業不能接受大學生檔案。技術上「引智」有障礙,怎麼辦?曹德旺不信邪,他一趟一趟跑福建省人事局,三番五次拜訪人事部門。
終於,曹德旺的建議得到有關部門重視。1989年福建省作為試點率先成立全國首個人才交流市場,即中國海峽人才市場。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終於在曹德旺等人的努力下,開始加速放到「無形之手」裡自由調節。2年後,全國各地效仿福建人事局的做法,陸續建立起人才市場,代辦外地人才就業接收、落戶以及工齡計算等,如今司空見慣的人事代理事項,開始在全國流行開來。
在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福清汽車玻璃事業部四包裝廠廠長俞義雲眼中,「曹老闆」是錚錚鐵骨的民族企業家。美國反傾銷官司,福耀一打就是3年多。與美國商務部、跨國公司PPG、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等各方打交道,曹德旺從未向任何人屈服。
2001年3月,福耀獲悉美國商務部對其產品立案調查,理由是美國3家同類公司起訴中國玻璃傾銷。在此前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反傾銷案例中,中國企業從未勝訴過。2001年4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步裁決,中國產部分玻璃對美國產業造成實質損害。福耀的傾銷稅率從9.67%增加到11.8%。
接到仲裁結果,其他企業退縮了,但曹德旺沒有,「除了向美國法院上訴,福耀玻璃還向美國商務部提出年度行政覆審,我對打贏此案很有信心。」曹德旺說。
但是,經過2年交鋒,曹德旺發現自己有點「幼稚」,反傾銷官司不但曠日持久,而且耗費資金巨大,高額的稅單、保證金等開銷就足以把一般企業拖垮。曹德旺想到利用銀行開信用證的辦法,解決了保證金問題。接著,經過多方斡旋,福耀又與北京對外經貿大學成立中國反傾銷研究所,邀請業界、學界、政府官員就國際反傾銷熱點問題進行探討。
曹德旺已經忘記到底經過多少次聽證和舉證,反正直到2004年10月15日,美國商務部終於公布行政覆審終裁結果,福耀玻璃此前11.8%的預繳反傾銷稅作廢。這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首個反傾銷勝訴案例,成為中國企業反傾銷勝訴的經典案例。
在商場上強勢的老闆,在員工眼中卻充滿了人情味。「2001年時,我老婆剛生完孩子,兒子名字還是曹德旺給起的。兒子生下來就生病,在福州治療,我一個外地人,對這裡一點都不熟悉。當時公司在福州買了一些房子,我就問能不能借一套房子給我?曹德旺當時就說,『可以讓你老婆孩子住到我家裡』,他的人格魅力讓我在福耀有了歸屬感。」如今已是福耀浮法公司總經理的黃中勝說。
在曹德旺自己眼中,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追求的都是一種奉獻精神和境界。「回首改革開放40年的創業史,優秀的企業應該具備這些品德——憑藉高度負責的精神,充滿前瞻的智慧與膽識,藉助市場各方的力量,憑藉人格魅力創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持續創新,換取良好的效益與可持續發展的力量。」曹德旺說
加速國際化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深入,福耀集團的發展也進入了新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福耀的國際化戰略開始提速,在與奧迪、大眾、通用、寶馬等汽車廠商打交道過程中,他一步一步開始謀劃全新的海外辦廠戰略,瞄準海外成熟市場和先進技術。
2011年至2017年間,福耀投資10億美元,先後在俄羅斯、美國、德國等地興辦海外工廠。其生產的玻璃「徵服」了大眾、通用、克萊斯勒、寶馬、奧迪等全球知名整車企業。
在海外戰略順利落地之時,國內關於曹德旺「跑路」的謠言也開始出現。「我人在中國,家在福清,公司在A股上市,國內也投資大批工廠,『跑路』之說是天方夜譚。」曹德旺笑著回應質疑,「奔馳、寶馬、奧迪、通用、福特、豐田,這些跨國集團都在全球各個國家有投資,難道他們也是從自己國家跑了?福耀為全球汽車廠家提供玻璃,汽車工業是全球採購,福耀必須具備全球化的供貨能力」。
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健康發展。在曹德旺看來,福耀是這一戰略的堅定踐行者。「我們在江蘇蘇州的汽車玻璃智能工廠和研發設計中心即將完工,一條全新浮法玻璃生產線也剛在遼寧本溪投產。」曹德旺說。
在回答為何積極「走出去」時,曹德旺表示,一方面是為了堅定執行國家的大政方針,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學習先進的製造技術。鍍膜玻璃能有效阻隔紫外線,降低夏季汽車溫度、減少油耗,由於製造工藝複雜,被譽為世界汽車玻璃王冠上的「明珠」。鍍膜技術在歐美發展已久,相關專利被發達國家壟斷,國內企業若要突圍,必須自主創新。
曹德旺和福耀人在鍍膜玻璃市場「突圍」需要闖三關:一是專利研發技術,二是產品升級換代,三是研發成果如何量產上市。
經過2年多的攻關,吸收、借鑑和不斷自主創新,福耀終於推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應用磁控真空濺射技術的Low-E鍍膜汽車玻璃。鍍膜環保玻璃的成功量產,讓福耀在國內市場獲得更多汽車廠商關注,鍍膜玻璃的環保指標也引領了汽車玻璃的發展方向。
曹德旺並沒有滿足一時的創新成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質量和創新就是福耀立業之本。5年來,福耀不斷加速『走出去』步伐,製造符合環保理念的汽車玻璃。這是福耀人要面對的更大挑戰,也是中國製造業技術升級的必經之路。」曹德旺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