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從邊緣視角解讀族群現象,人文社科必讀經典,暢銷二十年,全新修訂再版)
著者:王明珂
定價:79.00
出版時間:2020.6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書號:978-7-208-16389-8
開本:32開 148*210
字數:321千字
頁數:512
插圖:黑白14幅
裝幀:精裝
讀者對象: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學生和研究者,歷史愛好者
普通關鍵詞:王明珂、華夏、中國人、中華民族、中原、遊牧、邊疆
學科關鍵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
事件關鍵詞:
◆ 編輯推薦——————————————————————————————————————
著名學者王明珂成名作,從另類視角解讀中國與中國人
人文社科必讀經典,暢銷二十年
·什麼是中國人?華夏認同如何發軔演變?
《華夏邊緣》試圖以「華夏」或「中國人」為例,建立解釋族群現象的一般性理論。以深入考察族群自我認知的「邊緣研究」,取代描述性概括族群特徵的「民族溯源」,即從回答「我們是誰」,到回應「我們為什麼要宣稱我們是誰」。
·以邊緣視角理解族群,在歷史記憶中反思認同
《華夏邊緣》突破性地採取從族群邊緣看整體的研究思路,創造了族群問題研究的全新範式。王明珂提出,應從長程歷史觀察民族問題。以人類生態為基礎,通過歷史的記憶與失憶,人群建構集體想像、凝聚情感、確立邊界,鞏固和擴張群體資源以供內部分享,這是族群問題的歷史本相。
·人文社科研究必讀書目,經典再版
《華夏邊緣》甫一出版就曾引起兩岸三地學界的強烈反響,出版二十餘年,至今暢銷不衰,仍是理解中國民族形成與認同的關鍵性著作,也是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必讀書目。此次再版新增代序《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一篇,是王明珂近年來對「華夏邊緣」問題的研究反思和方法提煉。
◆ 內容簡介——————————————————————————————————————
《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王明珂認為,「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起來像個圓形。」他視「華夏」為長程歷史中的人類生態,而「華夏邊緣」不僅是時間上的邊緣、地理上的邊緣,也是認同上的邊緣。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環境分配中,在集體性的記憶塑造與失憶選擇中,華夏邊緣的形成、變遷、維持,亦可說明華夏族群及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華夏邊緣》是具有理論範式意義的經典著作,出版多年暢行不衰。書中第一部分主要陳述了全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說明了華夏族群邊界形成的人類生態背景;第三部分闡述了華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礎,即周人的族源傳說與歷史記載,並通過荊楚吳等例子,說明了邊緣族群華夏化與非華夏化的往復遊移;第四部分著眼於近代華夏邊緣的再造,通過40年代民族調查過程中的微觀事例,分析了個人、族群與社會在認同建立過程中的張力。王明珂運用社會人類學理論、考古發掘報告、歷史文獻史料等各學科理論與資料,結合個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經歷,深入探討了資源環境與族群邊緣關係,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相互滋長,個體與集體記憶和認同的差異,等等問題,以期為當下的民族與族群認同問題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 作者簡介——————————————————————————————————————
王明珂
著名歷史人類學家,1952年出生於南臺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1992),臺灣「中研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長期從事於結合華夏與華夏邊緣,以及結合人類學田野與歷史文獻的中國民族研究,其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主要著作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及隨筆集。
◆ 專業評論—————————————————————————————————————
王明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圖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來像個圖形……他的研究並非只是描述華夏的漢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個少數民族的少數民族史。而是以「華夏邊緣」的歷史變遷來說明古代華夏到近代中國的深刻變化,並由此旁及「邊緣」內外群體間的資源競爭、壟斷、衝突,以至於在當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過程。
——羅豐
這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從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探討華夏民族生長和擴張的歷史,從而以十分新鮮並充滿魅力的論證,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範例。
——羅新
王明珂提出一個講法,他認為我們要探討什麼叫作中華民族,或者什麼叫作中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對「中國人」的內容或者內涵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辦法去透過「中國人」這個族群的邊界,來找它大概的意思。
——梁文道
基於對華夏形成一元論和多元論的質疑,作者利用多種工具,提出並論證「邊緣理論」在華夏形成、變遷中的重大意義。「族群認同」、「歷史記憶」,是支撐此一理論的兩個關鍵概念,作者對此所做的歷史、邏輯敘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學思的根本立腳點和志向,即學問與生命的關係——在學術職業化、工具化的今天,這一學術立場尤為可貴可敬。本書為華夏一族通向自我認知的道路打開了一扇大門,遠非就事論事者所能比擬。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劉蘇裡
王明珂對華夏的界定,採以繪畫「烘雲託月」的手法,有別於華夏中心主義的傳統視角,他被稱為學界的「毒藥貓」,在打通歷史、人類學、人文地理的扞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人開闊視野。
——岱峻
◆目錄—————————————————————————————————————
代序 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
1997年版序言 什麼是中國人?
2013年版序言 「什麼是中國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訂說明
第一部分 邊緣與內涵
第一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
第二章 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
第二部分 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
第七章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
第八章 華夏對西周的記憶與失憶
第九章 邊緣人群華夏化歷程:吳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第十一章 漢人的形成:漢代華夏對四方異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第十二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的微觀過程
第十四章 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結語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