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

2020-07-22 社會學吧
新書|《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從邊緣視角解讀族群現象人文社科必讀經典,暢銷二十年,全新修訂再版)

著者:王明珂

定價:79.00

出版時間:2020.6

出版社: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書號:978-7-208-16389-8

開本:32開 148*210

字數:321千字

頁數:512

插圖:黑白14幅

裝幀:精裝

讀者對象: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學生和研究者,歷史愛好者

普通關鍵詞:王明珂、華夏、中國人、中華民族、中原、遊牧、邊疆

學科關鍵詞: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

事件關鍵詞:

編輯推薦——————————————————————————————————————

著名學者王明珂成名作,從另類視角解讀中國與中國人

人文社科必讀經典,暢銷二十年

·什麼是中國人?華夏認同如何發軔演變?

《華夏邊緣》試圖以「華夏」或「中國人」為例,建立解釋族群現象的一般性理論。以深入考察族群自我認知的「邊緣研究」,取代描述性概括族群特徵的「民族溯源」,即從回答「我們是誰」,到回應「我們為什麼要宣稱我們是誰」。

·以邊緣視角理解族群,在歷史記憶中反思認同

《華夏邊緣》突破性地採取從族群邊緣看整體的研究思路,創造了族群問題研究的全新範式。王明珂提出,應從長程歷史觀察民族問題。以人類生態為基礎,通過歷史的記憶與失憶,人群建構集體想像、凝聚情感、確立邊界,鞏固和擴張群體資源以供內部分享,這是族群問題的歷史本相。

·人文社科研究必讀書目,經典再版

《華夏邊緣》甫一出版就曾引起兩岸三地學界的強烈反響,出版二十餘年,至今暢銷不衰,仍是理解中國民族形成與認同的關鍵性著作,也是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必讀書目。此次再版新增代序《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一篇,是王明珂近年來對「華夏邊緣」問題的研究反思和方法提煉。

內容簡介——————————————————————————————————————

《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王明珂認為,「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起來像個圓形。」他視「華夏」為長程歷史中的人類生態,而「華夏邊緣」不僅是時間上的邊緣、地理上的邊緣,也是認同上的邊緣。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環境分配中,在集體性的記憶塑造與失憶選擇中,華夏邊緣的形成、變遷、維持,亦可說明華夏族群及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華夏邊緣》是具有理論範式意義的經典著作,出版多年暢行不衰。書中第一部分主要陳述了全書的理論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說明了華夏族群邊界形成的人類生態背景;第三部分闡述了華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礎,即周人的族源傳說與歷史記載,並通過荊楚吳等例子,說明了邊緣族群華夏化與非華夏化的往復遊移;第四部分著眼於近代華夏邊緣的再造,通過40年代民族調查過程中的微觀事例,分析了個人、族群與社會在認同建立過程中的張力。王明珂運用社會人類學理論、考古發掘報告、歷史文獻史料等各學科理論與資料,結合個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經歷,深入探討了資源環境與族群邊緣關係,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相互滋長,個體與集體記憶和認同的差異,等等問題,以期為當下的民族與族群認同問題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作者簡介——————————————————————————————————————

王明珂

著名歷史人類學家,1952年出生於南臺灣黃埔軍校旁的眷村,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1983),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1992),臺灣「中研院」第30屆人文社會科學組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語所所長。長期從事於結合華夏與華夏邊緣,以及結合人類學田野與歷史文獻的中國民族研究,其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東緣羌、藏、彝族地區。主要著作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遊牧者的抉擇》《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以及《尋羌》《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等田野雜記及隨筆集。

專業評論—————————————————————————————————————

王明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圖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來像個圖形……他的研究並非只是描述華夏的漢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個少數民族的少數民族史。而是以「華夏邊緣」的歷史變遷來說明古代華夏到近代中國的深刻變化,並由此旁及「邊緣」內外群體間的資源競爭、壟斷、衝突,以至於在當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過程。

——羅豐

這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從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探討華夏民族生長和擴張的歷史,從而以十分新鮮並充滿魅力的論證,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範例。

——羅新

王明珂提出一個講法,他認為我們要探討什麼叫作中華民族,或者什麼叫作中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對「中國人」的內容或者內涵下一個定義,而是想辦法去透過「中國人」這個族群的邊界,來找它大概的意思。

——梁文道

基於對華夏形成一元論和多元論的質疑,作者利用多種工具,提出並論證「邊緣理論」在華夏形成、變遷中的重大意義。「族群認同」、「歷史記憶」,是支撐此一理論的兩個關鍵概念,作者對此所做的歷史、邏輯敘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學思的根本立腳點和志向,即學問與生命的關係——在學術職業化、工具化的今天,這一學術立場尤為可貴可敬。本書為華夏一族通向自我認知的道路打開了一扇大門,遠非就事論事者所能比擬。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劉蘇裡

王明珂對華夏的界定,採以繪畫「烘雲託月」的手法,有別於華夏中心主義的傳統視角,他被稱為學界的「毒藥貓」,在打通歷史、人類學、人文地理的扞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人開闊視野。

——岱峻

◆目錄—————————————————————————————————————

代序 如何觀看與了解邊疆

1997年版序言 什麼是中國人?

2013年版序言 「什麼是中國人」再思考

2013年版增訂說明

第一部分 邊緣與內涵

第一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

第二章 記憶、歷史與族群本質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

第二部分 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

第七章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

第八章 華夏對西周的記憶與失憶

第九章 邊緣人群華夏化歷程:吳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第十一章 漢人的形成:漢代華夏對四方異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第十二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的微觀過程

第十四章 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結語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參考書目

相關焦點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華夏,這個人口龐大、文化多元、歷史久遠的族群,在人類歷史上無疑是一個罕有的族群現象。不僅對於許多研究者而言,華夏是個難以理解的「民族」,對於現代許多自稱或被稱為中國人的華夏而言,究竟什麼是中國人(或華夏)也經常是個困惑或有爭論的問題。在本書中,我由一個新的角度——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歷史記憶——來詮釋這種族群現象。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不僅對於許多研究者而言,華夏是個難以理解的「民族」,對於現代許多自稱或被稱為中國人的華夏而言,究竟什麼是中國人(或華夏)也經常是個困惑或有爭論的問題。在本書中,我由一個新的角度——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歷史記憶——來詮釋這種族群現象。
  • 從「邊緣」看「華夏」:歷史的真偽與社會記憶的構建
    來源:第一財經從「邊緣」看「華夏」: 歷史的真偽與社會記憶的構建作者: 維舟按人口計算,以「華夏」為核心的中國自從兩千多年前秦漢一統天下起,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族群共同體。雖然每個中國人都身在其中,但也正因為它太大、太複雜,歷史也太悠久,要從整體上把握「中國人是怎麼來的」反而成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使命。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在《華夏邊緣》中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路徑:從「邊緣」的視角切入,通過邊緣的形成及其與「中心」的互動,來理解「中國」的形成和複雜意涵,以及如何在反思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國民認同和共同體意識。
  • 「邊緣」讓圓形成立丨人類學經典著作《華夏邊緣》再版
    在書中,他以深入考察族群自我認知的「邊緣研究」,取代描述性概括族群特徵的「民族溯源」,即從回答「我們是誰」,轉為回應「我們為什麼要宣稱我們是誰」。《華夏邊緣》突破性地採取從族群邊緣看整體的研究思路,創造了族群問題研究的全新範式。王明珂提出,應從長程歷史觀察民族問題。
  • 好書·推薦丨「邊緣」讓圓形成立
    在書中,他以深入考察族群自我認知的「邊緣研究」,取代描述性概括族群特徵的「民族溯源」,即從回答「我們是誰」,轉為回應「我們為什麼要宣稱我們是誰」。《華夏邊緣》突破性地採取從族群邊緣看整體的研究思路,創造了族群問題研究的全新範式。王明珂提出,應從長程歷史觀察民族問題。
  • 文景×大象共讀會丨我們為什麼自稱華夏?
    「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圖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來像個圖形。」王明珂教授在其成名作《華夏邊緣》中提出了這一形象比喻,提出從邊緣視角反思族群現象,在歷史記憶中反思認同,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華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華夏」與其「邊緣」在長程歷史中激蕩共生進而發生變遷。
  • 讀書會︱張經緯、維舟:歷史記憶與華夏的塑造
    「華夏」對中國的民族身份認同有很重要的作用。華夏認同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呢?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教授在他的成名作《華夏邊緣》中討論了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問題,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這本書出版二十年來因為其富有解釋性的框架和極具啟發性視角,成為討論中國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繞不開的重磅研究,也成為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必讀書目。2020年9月25日,知名書評人維舟和上海博物館副研究員張經緯受邀在陸家嘴讀書會分享他們對「華夏認同與歷史的記憶」的理解和體會。本文系文字整理稿,有刪節,經授權,澎湃新聞發布。
  • 族群認同下的「華夏記憶」 拱嶼「純如軒」十番樂隊調查報告
    其存活的生態組織,音樂事項背後的族群認同、文化接受,純正的華夏之聲在這樣一個知名的華僑之鄉是怎樣得以保存、發展和傳承的,這讓我們不禁去深思。    近年來,隨著「民族尊嚴」概念的不斷提升,關於「中國性」的認同也不斷擴大,而流淌於「華夏記憶」血液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也逐漸受到重視並得以保存。
  • 《歷史沒有如果》果敢民族的族群意識與身份認同
    外界一直對緬甸的民族劃分有批評,包括中國對民族的識別工作,至今仍存在爭議和難以識別的小族群存在於56個民族之外,可見,民族的形成摻雜著多種因素和歷史偶然性,有一些是屬於血緣和文化因素形成的民族,比如佤族和傣族;有一些是因宗教信仰和文化形成的民族,比如猶太民族和回族;但更多的是由文化和政治關係形成的民族,比如中華民族和德意志民族。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
  • 王明珂:「華夏」是如何形成的?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國歷史與民族的關鍵讀本;從邊緣視角解讀族群現象,人文社科必讀經典,暢銷二十年王明珂認為,「當我們在一張紙上畫一個圓形時,事實上是它的『邊緣』讓它看起來像個圓形。」他視「華夏」為長程歷史中的人類生態,而「華夏邊緣」不僅是時間上的邊緣、地理上的邊緣,也是認同上的邊緣。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環境分配中,在集體性的記憶塑造與失憶選擇中,華夏邊緣的形成、變遷、維持,亦可說明華夏族群及認同的形成與變遷。
  • 長城外的少數民族,如何融入「華夏」超級共同體?
    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在《華夏邊緣》中給出了一個全新的解釋路徑:從「邊緣」的視角切入,通過邊緣的形成及其與「中心」的互動,來理解「中國」的形成和複雜意涵,以及如何在反思的基礎上,形成新的國民認同和共同體意識。自1997年問世以來,這本書早已成為名著,也是王明珂「華夏邊緣」系列的第一部著作。
  • 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說,民族認同不是唯一的身份,唯一的精神出口 |...
    比如他的代表作《華夏邊緣》就產生了很大影響。這本書試圖從「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的角度出發,探究「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等問題。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曾評價道:「(《華夏邊緣》)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作……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範例。」
  • 溯源研究與邊緣理論,哪個能更好的解釋族群的發展
    因此,民族溯源法不僅不準確,而且不現實。既然不能以溯源來確立民族的本質,那麼民族的本質應該如何確立呢?王明坷的「邊緣理論」很好的解釋了族群邊界如何形成和變遷,如何通過改變「族群記憶」改變族群邊界等問題。
  • 「邊疆時空」薦書|《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本書通過對這些地區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長時段調查和多層次探討,展現了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變遷,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這是一本凝集了作者十幾年田野考察經驗的傾情力作,是對羌民幾千年生存繁衍狀態的一次深刻解讀。
  • 中國歷史早期,華夏族的「南進運動」,是怎樣與當地族群融合的?
    引言: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中國南方的開發史,實際上也是華夏民族對南方被稱為「蠻人」和「越人」等族群的同化史。這其中又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隨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早期的南方族群在秦漢至唐以前的中國歷史典籍中,記載長江流域生活著大量的少數族群,如武陵蠻、板楯蠻、豫州蠻各種蠻人、「山越」和「賨人」。為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談談中國早期的地方形態。歷史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的族群融合也是一步步進行的。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 (二)國寶:華夏文明的表徵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民族獨有的特質。國寶作為歷史文物,承載著民族的記憶與文明,它的誕生與流傳皆源於文化血脈的精髓,同時又反哺於發展著的博大文化。作為一種器物媒介,不僅僅為今天的人們所欣賞和收藏,更是華夏文明的表徵。
  • 從王明珂《華夏邊緣》說起
    第四,中國大陸主要以華南學派為代表,溫春來、劉志偉、趙世瑜等人是其中代表,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是中國歷史人類學的重鎮。我們國家歷史人類學主要集中於研究經濟史、社會史、民族史方面,同樣的,儀式等無意識的東西也會納入研究範疇,比較有特色的是我國學者相比較其他流派,更加祖先記憶與族譜的研究。
  • 歷史連載20——華夏民族與華夏文明的起源(1)
    很多上古傳說還被收入華夏正史,由此構築出華夏民族所獨有的以祖先為紐帶的家國同構思想體系。面對前人留下的這些傳說故事,我們每個人都會由衷感嘆華夏歷史源遠流長,何止區區五千年。偏偏歷年來的考古發掘卻很難支持這樣的認識,反倒是那些祖上只留下些神話故事的國家和地區,卻時不時傳出考古新發現,將其文明形成的時間上限往前推了又推。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因為只有人,才是歷史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