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逛博客、玩豆瓣,那麼想必對「一直特立獨行的貓」不陌生。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本名趙星,江湖人稱「星姐」。她身上的標籤很多,公益人、暢銷書作家、全職自媒體人、星光成長計劃……標籤是認知一個人的捷徑,但這些仿佛都不足以囊括趙星的人生。
得知自己獲選北京青年榜樣,趙星覺得「挺突然」,「候選人都特別優秀,相比之下覺得自己沒做什麼。」
其實,十多年來,不管是公益還是寫作,趙星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寒門學子、職場新人和追夢路上迷茫的年輕人奉獻著、輸出著。正如一個讀者說:「星姐不『熬雞湯』,她只是把自己活成了勵志的樣子。」
「用一點點努力照亮他們多一點點人生」
趙星家的臥室裡擺著一幅畫,色彩明亮、富有童真,能看得出是小孩子畫的畫。這幅畫經過仔細裝裱,被擺在最顯著的位置上。幾乎每個看到這幅畫的人,都會問:「這是你的孩子畫的畫嗎?」她說:「不是,我不知道是誰畫的,但這幅畫,是為我畫的。」
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趙星的大學室友辭去了心理諮詢師工作,到四川綿竹漢旺鎮一所小學支教。她告訴趙星,震後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備,但學校圖書室依然簡陋陳舊,根本無法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求。她知道趙星喜歡書,也買了很多書,遂向趙星求助。
趙星馬上籌集了一批書寄過去,與此同時,她的一位在澳大利亞當中文老師的朋友聽說此事,也寄了一批英文原版書到漢旺。從未見過英文原版書的山區孩子們,捧著這些有溫度的書,愛不釋手。大學室友拍了很多照片發給趙星,滿是孩子們閃光的眼睛、燦爛的笑臉。趙星開始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接連給幾所山區小學捐贈圖書之後,又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星參加了一所北京打工子弟小學的關愛活動,每周給孩子們講課、做遊戲、讀書等等。通過幾次接觸,她發現受限於學校條件,這些孩子很少接觸美術、體育、音樂課,有限的幾個老師,也是身兼數職,既教語文又教數學。
「我開始想要儘可能多的貧困山區的小學校捐助彩色筆、畫紙、畫板、小黑板等繪畫用具,讓長期以來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孩子,激發內心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他們通過五彩繽紛的畫筆,認識大山之外那個色彩斑斕的大世界」。就這樣,「星光成長計劃」應運而生,趙星期待,儘可能讓更多的山區孩子認識到「五彩繽紛」是什麼樣子,讓豐富的色彩和想像滲透孩子內心的成長,幫助他們看到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然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怎麼選擇學校、到哪裡找有需求的學校是首要難題。
一天,在刷朋友圈的時候,趙星看到有位好友在山區小學支教,並且了解到朋友所在學校當時還沒有開設美術課。於是二人一拍即合,開始了這次公益行動。「我們給每一個孩子都買了一套彩筆,和當地老師們一起,給孩子們帶來了美術課。」在贈送彩筆之前,趙星特意囑咐支教老師「不要讓孩子們知道有人捐助,也不要讓孩子們知道我是誰,讓他們隨心所欲的畫畫就好」。
本以為日子就會這樣平淡無奇地繼續,趙星沒想到,有一天,支教的朋友先是發了張照片給她,然後激動地給趙星打電話:「當時那個孩子穿過操場跑過來,很靦腆地遞給我一幅畫,跟我說『謝謝老師』,我打開一看,就是用你捐贈的彩筆畫的,名叫《樹上是我家》。星姐,這幅畫是畫給你的。」
看著眼前這幅畫,趙星無法想像,一個沒上過美術課、幾乎沒用過彩筆的八歲孩子,無論是線條、配色還是構圖,都令人驚嘆不已。她十分珍視這幅畫,收到畫後,她決定裝裱起來掛在家中。
小時候,趙星也學過幾年美術,在她的回憶中,身邊畫畫很好的人都是從小上美術班。因此她一直固執地認為,藝術天分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但這幅畫,包括後來趙星收到的很多孩子的畫作都向她證明了一件事:山區的孩子們一旦有了條件和機會,會展示出不輸任何人的天賦和才華。
從那之後,趙星愛上了做公益,「星光成長計劃」實施三年來,已經有數以千計的孩子們用上了彩筆、畫紙,盡情塗抹著他們的想像和自己的小世界。趙星說,她特別享受「因為自己多付出一點點,而能讓一個孩子的世界多一點點光亮的感覺」。
近些年來,趙星資助過因患有先天疾病而被拋棄的孩子,也經常給各種貧困的孩子捐錢,持續性地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的學費、生活費。同以往一樣,她一直匿名捐助,只因不想在孩子們窘迫的時候,以施捨的姿態出現在他們面前。
「我現在資助一個山西孩子,家境特別貧寒,三口人住在土窯洞裡,父親身體不好。就這樣,那個孩子今年考上了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在縣裡排前幾名。」每次聽到這些消息,趙星都很慶幸,「感謝他們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能夠用一點點努力來幫助他們照亮更多一點的人生」。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高考意外失利,趙星考上了二本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剛入校時,正趕上蓋新校區施工,「招生簡章上的小河還是土溝,小橋還是磚頭,到處都在大興土木」。從小學起就成績優異,一路上名校的趙星,隱約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
入學不久,大四學姐在學校擺攤賣書,路過的趙星看到一本《新東方精神》,一下吸引了她的注意。彼時新東方正火遍大江南北,「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的名句也在大學生中流傳甚廣。
多年之後趙星回憶,裡面的內容「確實有點雞湯+雞血」,但當時她被真真切切地觸動了:「看到那些案例,我意識到不能讓高考定義我的人生,不一定非要有名校、名師才能出眾,主觀能動性很重要,我突然有了學習的欲望,自己的三觀都變了。」
那時她經常看一本名叫《大學生》的雜誌,裡面講的大多是北上廣頂尖名校的學生都在學校學習什麼、校外體驗什麼。於是趙星也學他們,考託福、託業、GRE。「當時看到校園裡有大學英語四級培訓班的宣傳海報,都沒搞清楚四級是什麼就去報名;當時託業考試剛進中國,學校圖書館只有一套教材,我早早借出來看;為了省錢,買了空磁帶去錄資料;東北的冬天,凌晨五點起床背單詞、練口語……」她說,雖然自己與名校的學生依然有很大距離,但「至少沒有因為這些失去機會」。
回顧大學生活,趙星對自己的母校充滿感激,而其中最想感謝的人是渤海大學校長秦秋田。「秦校長是位很有情懷的學者,他去國外常青藤盟校參觀訪問學習,學習歸來開始進行改革,比如打破院系限制,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混住宿舍;比如與國內名校聯手,把學校的優秀學生在大三輸送出去等等。」每每看到學校的各項新舉措,趙星都被秦校長勇於創新和學習的精神深深打動和鼓舞著,也就是那時,她被學校送到了北大。
大三那年,專業成績第一名的趙星被交流到北大漢語言文學系,學習一年。來到北京後,世界向她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北大學生的優秀和對學習的熱情,深深感染著她。「期末考試之後,還有很多學生在圖書館上自習,讓我這種考試後就『放飛自我』的人意識到,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我還有什麼理由懈怠呢。」
大三下學期,趙星到處找實習的機會。偶然間她在一個招聘平臺做了職業測評,結果顯示自己適合做「公關專家」。回憶起大二時在學校接觸的公關課程,她知道公關起源於美國,就去圖書館借了一本厚厚的美國版公關教材,逐頁讀完後,引起了她的興趣和好奇。加之當時實習了其他幾個行業都「不在狀態」,趙星把目光投向了公關行業。
山區小學的孩子,用趙星捐贈的彩筆畫的作品《樹上是我家》
要做就做到最好。趙星接連申請了兩家業內享有盛譽的國際公關公司,在實習了大半年之後,她把目標瞄準行業頂尖的博雅公關。「向來只招名校生的博雅公關,那年只招了四個人,其中兩個國外名校研究生,一個國內名校本科,還有我。」來自普通二本的趙星,順利經過全英文面試、筆試,成功進入博雅公關。
其中有個小插曲。筆試題目中,有幾個不同的品牌項目要寫方案,雖然只要求寫梗概,但趙星大多都給出了2-3個不同方案,並且在卷子上寫下「我還有不同想法,時間有限寫不完了,想知道的話可以打電話給我」。事後她猜測,可能是自己的這個「膽大之舉」,促成了這一切。
在博雅實習六個月,轉正後又工作三年,每個職場人經歷的辛苦、迷茫和喜悅,趙星無一例外的都經歷過。她笑言「只是大腦內存太小,現在回頭去看都不太記得了。」
寫作初衷來自趙星轉正籤合同的時候。當時的HR對她說:你的英文還不如母語好,自己加強一下。當時趙星覺得自己英文水平不錯,但在對外語要求極高的國際公關公司,需要英語達到如母語的水平,「前臺的英文都比我好」,趙星還是感受到了差距和壓力。面對現實,她感到自己短時間內也彌補不了這項短板,索性另闢蹊徑,培養絕對競爭力,鍛鍊中文寫作,讓中文成為自己的強項,在同事中找到與眾不同的特長。
2009年,趙星註冊了「一直特立獨行的貓」的ID,開始在新浪博客上「碼字」,分享自己的職場經歷、感悟,其中也不乏自己的思考、解決方案等。每天都保持一篇1500字左右的更新,這對工作強度很高的趙星來講並非易事。「即使我12:00下班回家也會寫到3點,當時不覺得累,感覺真的是有無數的話想說」。
在工作中的思考和經驗教訓,趙星想把它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避免走彎路。剛畢業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從中能收穫到很多「乾貨」和積極的正能量。「不少比較迷茫的年輕人都說對他們幫助很大,就像當年《新東方精神》那本書影響我一樣」。
三個月突破100萬點擊量,半年突破1000萬點擊量,創下了當時新浪博客職場類博主的記錄,幾乎每篇文章都會被推薦到首頁。筆耕不輟的寫作,23歲的趙星為自己慢慢開闢了一條工作外的新路。
「照亮年輕人五顏六色的憧憬」
寫作這件事,趙星至今堅持了十二年。
23歲初入職場,開通新浪博客,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體會。三個月後,得到出版社談約出書。「那時候覺得自己的文筆太稚嫩太張揚,思想也比較單純和偏激」,於是趙星婉拒了。
24歲,為實現自己17歲的夢想去了祖國的寶島臺灣環島遊,遇見了很多可愛的人、溫暖的事。她把遊記寫在博客上,被很多臺灣同胞看到後,轉載到論壇上,在當地「火的一塌糊塗」。於是國內第一本民間臺灣自由行遊記《從北京到臺灣,這麼近那麼遠》出版。
接下來幾年,《挺住,意味著一切》、《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自己》、《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你自以為的極限,只是別人的起點》、《餘生好貴,請勿浪費》接連出版。關於選擇、關於奮鬥、關於職場、關於成長,趙星期望用自己「千錘百鍊的青春,照亮年輕人五顏六色的憧憬」。
趙星的書一時間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枕邊書,很多公司和學校集體購買,發給新入職的員工和學生。有讀者留言:「趙星的文字,是從自己切實的體會或身邊的事例出發,誠懇記錄在工作生活、學習奮鬥中的迷茫困惑、焦躁傍徨、所見所聞、思考探索等等,給我們一些堅持下來、努力下去的動力和啟發。」
時光從不辜負堅持和努力的人,這個過程裡,她從一個風風火火、莽莽撞撞的職場「萌新」,轉身成為連續三年名列作家榜、新浪豆瓣微博微信全平臺粉絲及閱讀上億、豆瓣Top20的「紅人」,也是中國最年輕的教育類新浪名博。
但趙星從不以作家自居,「我覺得自己只是個作者」。謙遜如她,覺得自己在寫作方面的天賦並不突出,但是在十幾年的堅持中,慢慢就發現自己的文字開始有了一些讓自己「滿血復活」的力量,也為很多人帶去了感動。
曾有一位叫伊心的女孩,患上抑鬱症,一度想到輕生。後來看了趙星的文章和經歷,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勇氣,並嘗試像她一樣寫作。後來伊心在26歲出版了兩本暢銷書,成為了一名「治癒系」青年作家,也一度成為「人民日報」公眾號轉載文章數目最多的正能量作者。「我最喜歡看到的就是他們通過我的文字和故事,改變了自己,變成更加優秀的人。」
越來越多的讀者知道趙星的經歷後,詢問她的寫作心得,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些書,都是趙星利用下班時間寫的。「下班後的兩小時,決定你將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趙星才意識到,原來還有很多人,都渴望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實現夢想。於是,2016年她創辦了「下班後」寫作訓練課品牌,在網上開設寫作課,帶領年輕人在下班後實現自我增值,帶領更多愛好寫作的人們通過文字表達自我,記錄生活,書寫自己的人生……
趙星如今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在幾年前辭去了工作,成為了全職自媒體人,繼續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鼓舞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努力奮鬥。現在的她,開始學習兒童心理學,研究國內國外各種教育體系和學習方法,專心陪伴孩子成長。她說,因為有了孩子,自己的文字好像也變「柔軟」了。
未來的她,無疑還會把寫作這件事堅持下去。她想把自己遇見的一切寫下來,記錄自己人生裡的每一次內心的波動與思考,告訴每一位正在獨自奔跑拼搏奮鬥的人:別傷心,別難過,你看,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別怕,跟我一起來。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0年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