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受到疫情的影響,經濟萎靡不振,對此,國內強大供給產業鏈顯示出鮮明的優勢。下半年來,部分產品的訂單轉移至我國,這也帶來了數個行業的外貿出口迎來「爆單」景象,家電行業和紡織行業都是十分火爆。
不過,下半年以來,原材料大幅漲價,海運費空前高漲,疊加人民幣匯率保持強勢,使得國內許多外貿企業陷入了「兩頭受壓」的尷尬境地。
1
家電行業訂單不愁但是利潤堪憂
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家電行業累計出口額達到590.69億美元,同比增長9.1%;累計進口額達到31.22億元,同比下降7.7%;累計順差額為559.47億美元,同比增長10.2%。
2020年11月,家電行業內銷市場持續回暖,出口依舊保持高速增長。其中,家用空調出口459.82萬臺,同比增長11.95%。冰箱出口量達386.5萬臺,同比增長64.1%,環比增長3.6%。洗衣機出口量同比增長12.3%。總體來看,我國家電行業出口勢頭不減,前景大好。
近幾個月來,銅、鋁、鋼材等家電主要原材料價格一路上漲。
數據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滬鋁指數累計上漲9.3%,滬銅指數累計上漲13.4%。高盛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分析師發布報告稱,銅的「牛市」正在全面展開,價格已達到201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最新發布的2020年12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顯示,近期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加之市場需求繼續回暖,推動製造業原材料採購價格和產品銷售價格加速上漲。當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68%和58.9%,高於上月5.4和2.4個百分點,均為2020年全年高點。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加大了企業成本壓力。
不過,這對家電等製造產業而言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家電行業普遍對銅、鋁、鋼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需求量大,原材料成本往往佔據總成本的七八成,例如空調龍頭格力電器2019年年報就披露,原材料佔公司當年營業成本比重高達86.66%。而在年末出貨高峰期,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更是讓家電製造企業苦不堪言。
對於家電外貿企業而言,成本上漲只是一個方面,匯率也從另一個方面帶來了「夾擊」。
相較於2020年5月27日在岸人民幣兌美元7.1765元的低點,至2020年末,人民幣已累計上漲超6000個基點,漲幅達8%。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預測,人民幣匯率預計在2021年將升至6.25左右。
不要小看這8%的升值幅度,卻能夠讓毛利率本就不高的家電外貿企業雪上加霜。「在原材料上漲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下,公司利潤已經變得特別微薄了。」中山艾利普電器企業主鄒世兵如是說。
「原本因為海外疫情接到了不少訂單,這幾個月加班加點生產,但臨到交貨期匯率升值這麼多,導致利潤大幅縮水,幾乎是白忙活一場。」佛山一家不願具名的家電外貿企業負責人也大倒苦水。
同樣是主營小家電外貿的廣州家博士電器也有類似感受,本來公司2020年外貿訂單整體有一定增長,但在成本上漲和匯率升值的雙重擠壓下,公司前期積壓的部分訂單甚至出現了虧本的情況。
2
家電企業多舉措應對成本壓力
面對兩頭受壓的局面,不同的企業應對措施也各有差異,有的企業選擇漲價向客戶轉嫁成本壓力,也有企業選擇暫不漲價,由自身承擔利潤的縮水。
前述佛山家電外貿企業負責人表示,由於該公司出口的小家電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貿然漲價可能會導致客戶流失,「現階段先把客戶保住再說」。
而另一位企業負責人則表示,目前該公司的全線產品已調價,對於不急的訂單,過年後視原材料價格情況再作調整計劃。中山艾利普電器企業主鄒世兵也表示,目前公司已經開始對海外部分客戶漲價了,但在這種壓力下,對於企業後續接單會有一定的影響。
針對原材料漲價和匯率波動的問題,新寶股份回應稱,針對原材料價格波動,公司產品報價及調價時會綜合考慮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同時公司會考慮原材料供求及價格波動情況,做一些戰略性採購安排。
對於匯率波動影響,一方面新寶股份有30%左右的進口材料進行對衝;另一方面公司有30%左右的新品會綜合考慮匯率等因素即時報價;另外,公司會加大收款力度,加強對匯率變動的分析,運用遠期
外匯合約等金融工具來降低匯率波動風險;同時公司會通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市場議價能力。
3
下半年訂單激增但無法彌補上半年損失
在2020年11月之前中國紡織品出口的表現就不錯,4月出口同比增速便已轉正,5月單月出口量超過200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77.3%。
「目前接到的訂單已經排到2021年3月,歷史少見,一般像毛巾這樣的家紡產品訂單會排到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左右。」孚日集團董事、副總經理於從海表示。
孚日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家用紡織品出口商,主要出口毛巾、床上用品等家紡產品,外銷佔比在80%~85%之間,美洲市場的銷售額達2.7億~2.8億美元。
於從海介紹,美洲市場的出口額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同比增幅很大,每月大概在15%。
在正常年份,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外貿訂單的高峰期,往年這個時段孚日集團的沙灘巾訂單會增加,為來年夏季備貨,但今年沙灘巾訂單量很小。隨著2020年下半年美洲市場訂單增多,出口產品的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家用、室內用的產品訂單明顯增多。「家紡產品整體表現都不錯。」於從海說。
除了家紡產品,面料的出口訂單也在激增。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紹興柯橋成交,當地發布的柯橋紡織指數中的外貿景氣指數顯示,2020年11月同比增長10.4%,達到911.77點,為2019年以來的最高值。
紹興市澤浩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嚴良敏表示,其產品90%出口到美洲市場,「從8月開始,每個月的出口額與去年同期相比都是增長的,通過8月到11月這4個月的增長把前面的損失補回來一些,一些月份出口額的增幅甚至超過50%。」
這似乎是諸多受訪紡織企業的共識,雖然下半年外貿訂單激增,但仍難彌補上半年的損失。柯橋區商務局提供的數據也顯示,即使經歷了三季度的訂單增長,2020年1月至10月,全區企業累計出口額下降超過20%。
「即使下半年有報復性增長,也沒有把上半年損失的出口份額彌補回來。尤其是第二季度同比下降幅度較大。」於從海介紹說。
4
海運費+匯率,出的越多虧的越多
一位家紡企業物流部門負責人回憶說,到美國的海運費用從2020年9月開始緩慢上漲,大概就是回流訂單增多時,「以前到美國是2000多美元一櫃,現在漲到6000多美元,而且還要繼續上漲。」
海運費用上漲的背後是緊俏的貨櫃供應。「之前即使漲價但依然可以找到貨櫃,但2020年11月底開始連貨櫃都很難搶到,即使很早就訂了艙位,但裝櫃時卻發現沒有貨櫃,導致貨物積壓在倉庫。」
「就像飛機票一樣,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票,海運艙位也是這個道理,而且即使有了艙位,也不一定有貨櫃裝貨。」前述家紡企業物流部門負責人表示,以往只需要提前一周訂艙位,現在至少需要提前半個月,也不一定可以訂到。「因為無法及時出貨,目前企業受到影響的貨值達到三五百萬美元。」
但談及海運漲價對於紡織品出口的影響,有企業負責人直接表示「太可怕了,把我們的利潤直接『吃掉』了。」
「紡織品比較佔空間,一個貨櫃的貨值,或者說附加值並不高,比如一個貨櫃機械設備的貨值可能有幾十萬美元,而一個貨櫃紡織品的貨值多在三四萬美元。」
「我們大部分訂單是FOB模式,但歐洲有一位客戶採用CIF模式,原來一個貨櫃3000多歐元,現在變成7000多歐元,運費佔貨值的22%,這就太恐怖了,已經嚴重虧損。」
零售價格難以上漲,同樣,企業的出廠價格的上漲幅度也有限。
前述家紡企業負責人表示,家紡行業本來就是微利,毛利在10%到15%之間,淨利潤在正常年份也只有3%到5%。「即使是FOB模式對於客戶來講也很難受,增長的成本要轉嫁給消費者其實很難,因為零售價格也不敢增長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