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4期)
8月19-20日,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聯合主辦的太陽島論壇暨東北振興論壇在哈爾濱大劇院隆重開幕。作為哈爾濱市標誌性建築,哈爾濱大劇院美侖美奐的設計與營造給論壇嘉賓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劇院的設計者馬巖松先生也在第一時間關注到論壇的報導。近日,國際知名設計師、MAD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及合伙人馬巖松先生,專門為本刊撰文分享哈爾濱大劇院的設計理念。
大劇院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
中國大多數城市已經成為海外明星建築師的試練場。此前,中國建築項目的主角都是國外建築大師及其他大牌國際團隊,而哈爾濱大劇院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設計、中國建造。整個項目設計團隊、施工團隊、監理團隊,所有參與單位都來自中國。
哈爾濱大劇院從立項、設計到建造經歷了 6 年時間。這六年中,哈爾濱市政府、業主執行團隊的項目二辦及各個顧問方,都有著共同的理念——追求品質和認同建築設計概念。其間,從設計到施工克服的工程難度難題數不勝數。最終完成度不僅實現了最初的設計概念,並且在細節、材料、工程質量上達到了國際新高度,幾近完美,令西方媒體驚嘆。 劇院於2015 年底完成後,登上世界各大專業權威雜誌封面,獲得諸多國際大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作品。這是對近年來國際媒體(包括權威建築媒體)對「浮躁中國」、「中國速度」輿論的一個最有力的回擊。
哈爾濱大劇院設計圖 MAD 建築事務所提供
人文、藝術、自然的親切交融
MAD對大劇院的設計切入點延續了事務所一直以來的哲學和設計理念,源自中國傳統美學對意境的追求,自然寫意而生的感性表達,完全有別於西方建築學序列、幾何的理性邏輯思維。 哈爾濱大劇院規劃用地1.8平方公裡,總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由包含1600 座的大劇場及 400 座的小劇場組成,是一座出落於北國自然風貌的公共文化建築。
哈爾濱大劇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環繞周圍的溼地自然風光與北國冰封的地貌特徵為設計靈感,從溼地中破冰而出。建築宛如飄動的綢帶,從自然中生長而立,成為北國延綿的白色地平線的一部分。對比松花江江南的城市天際線,自然之美與獨特存在於此,使哈爾濱大劇院在具備功能性的同時成為一處人文,藝術,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觀。
建築的白色表皮仿佛是會呼吸的細胞,在北國陽光的照耀下發生「光合作用」。大劇院頂部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將室外的自然光納入室內。自然光灑落在劇場中庭的水曲柳牆面上,凸顯了牆體結合當地材料純手工打造的匠心獨運,也使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日光傾瀉的通透與空靈。
哈爾濱大劇院內的大劇場 攝影 Adam Mork
小劇場的後臺也設計為透明的隔音玻璃,使得室外的自然環境成為了舞臺的延伸和背景,為小劇場的舞臺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大劇場的室內主要以當地常見木材水曲柳手工打造。柔和溫暖的氛圍,自然的紋理和多變的有機形態讓人感受到空間的生命感。建築空間好似一個放大的樂器內部,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看到聲音在空間中的流動。簡單純粹的材料和多變的空間組合為最佳的聲學效果提供了條件。逆光中的塵埃仿佛也在提醒這裡是一個超敏感的空間,置身其中觀眾也成為了被觀察者與表演者,在劇目上演之前,人們的意識已開始進入了某種抽象的、剝離現實的空間。
與一般地標性建築孤立地佇立在城市中不同,哈爾濱大劇院是一座從四面八方都可以進入的「親切」建築。哈爾濱大劇院的設計強調市民的互動與參與。建築頂部的露天劇場和觀景平臺向市民開放,成為公園的垂直延伸,在那裡可以看到松花江江南、江北的城市天際線以及周邊自然景觀。即使不進劇場觀看演出,市民也可以通過建築外部環繞的坡道從周圍的公園和廣場一直走到屋頂,用身體近距離接觸建築的戲劇化的體驗和意境。
音樂家孔巴略曾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哈爾濱大劇院為產生這樣的聲音提供合適的氛圍場所,並成為了一座從物理上到精神上與人和自然互動的建築,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
2016年第34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