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江畔的中國式建築——哈爾濱大劇院設計師馬巖松談設計理念

2021-01-08 經濟網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4期)

8月19-20日,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聯合主辦的太陽島論壇暨東北振興論壇在哈爾濱大劇院隆重開幕。作為哈爾濱市標誌性建築,哈爾濱大劇院美侖美奐的設計與營造給論壇嘉賓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劇院的設計者馬巖松先生也在第一時間關注到論壇的報導。近日,國際知名設計師、MAD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及合伙人馬巖松先生,專門為本刊撰文分享哈爾濱大劇院的設計理念。

大劇院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

中國大多數城市已經成為海外明星建築師的試練場。此前,中國建築項目的主角都是國外建築大師及其他大牌國際團隊,而哈爾濱大劇院是貨真價實的中國設計、中國建造。整個項目設計團隊、施工團隊、監理團隊,所有參與單位都來自中國。

哈爾濱大劇院從立項、設計到建造經歷了 6 年時間。這六年中,哈爾濱市政府、業主執行團隊的項目二辦及各個顧問方,都有著共同的理念——追求品質和認同建築設計概念。其間,從設計到施工克服的工程難度難題數不勝數。最終完成度不僅實現了最初的設計概念,並且在細節、材料、工程質量上達到了國際新高度,幾近完美,令西方媒體驚嘆。 劇院於2015 年底完成後,登上世界各大專業權威雜誌封面,獲得諸多國際大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作品。這是對近年來國際媒體(包括權威建築媒體)對「浮躁中國」、「中國速度」輿論的一個最有力的回擊。

哈爾濱大劇院設計圖 MAD 建築事務所提供

人文、藝術、自然的親切交融

MAD對大劇院的設計切入點延續了事務所一直以來的哲學和設計理念,源自中國傳統美學對意境的追求,自然寫意而生的感性表達,完全有別於西方建築學序列、幾何的理性邏輯思維。 哈爾濱大劇院規劃用地1.8平方公裡,總建築面積7.9萬平方米,由包含1600 座的大劇場及 400 座的小劇場組成,是一座出落於北國自然風貌的公共文化建築。

哈爾濱大劇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環繞周圍的溼地自然風光與北國冰封的地貌特徵為設計靈感,從溼地中破冰而出。建築宛如飄動的綢帶,從自然中生長而立,成為北國延綿的白色地平線的一部分。對比松花江江南的城市天際線,自然之美與獨特存在於此,使哈爾濱大劇院在具備功能性的同時成為一處人文,藝術,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觀。

建築的白色表皮仿佛是會呼吸的細胞,在北國陽光的照耀下發生「光合作用」。大劇院頂部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將室外的自然光納入室內。自然光灑落在劇場中庭的水曲柳牆面上,凸顯了牆體結合當地材料純手工打造的匠心獨運,也使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感受到日光傾瀉的通透與空靈。

 哈爾濱大劇院內的大劇場 攝影 Adam Mork

小劇場的後臺也設計為透明的隔音玻璃,使得室外的自然環境成為了舞臺的延伸和背景,為小劇場的舞臺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大劇場的室內主要以當地常見木材水曲柳手工打造。柔和溫暖的氛圍,自然的紋理和多變的有機形態讓人感受到空間的生命感。建築空間好似一個放大的樂器內部,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看到聲音在空間中的流動。簡單純粹的材料和多變的空間組合為最佳的聲學效果提供了條件。逆光中的塵埃仿佛也在提醒這裡是一個超敏感的空間,置身其中觀眾也成為了被觀察者與表演者,在劇目上演之前,人們的意識已開始進入了某種抽象的、剝離現實的空間。

與一般地標性建築孤立地佇立在城市中不同,哈爾濱大劇院是一座從四面八方都可以進入的「親切」建築。哈爾濱大劇院的設計強調市民的互動與參與。建築頂部的露天劇場和觀景平臺向市民開放,成為公園的垂直延伸,在那裡可以看到松花江江南、江北的城市天際線以及周邊自然景觀。即使不進劇場觀看演出,市民也可以通過建築外部環繞的坡道從周圍的公園和廣場一直走到屋頂,用身體近距離接觸建築的戲劇化的體驗和意境。

音樂家孔巴略曾說:「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哈爾濱大劇院為產生這樣的聲音提供合適的氛圍場所,並成為了一座從物理上到精神上與人和自然互動的建築,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

2016年第34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相關焦點

  • 哈爾濱大劇院聲學設計_2020年哈爾濱大劇院聲學設計資料下載_築龍...
    大劇場地上8層,地下1層(主舞臺臺倉及樂池部分為地下2層);小劇場地上3層,地下1層(舞臺臺倉地下2層);總投資約12.79億。地下車庫地下1層,高度6.6m。基礎埋深2.3m,大、小劇場基礎均採用樁筏基礎,車庫採用樁基礎、柱下獨立承臺。
  • 哈爾濱大劇院的聲學設計_2021年哈爾濱大劇院的聲學設計資料下載...
    大劇場地上8層,地下1層(主舞臺臺倉及樂池部分為地下2層);小劇場地上3層,地下1層(舞臺臺倉地下2層);總投資約12.79億。地下車庫地下1層,高度6.6m。基礎埋深2.3m,大、小劇場基礎均採用樁筏基礎,車庫採用樁基礎、柱下獨立承臺。
  • 哈爾濱大劇院方案分析_2020年哈爾濱大劇院方案分析資料下載_築龍...
    主入口大堂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 將自然光納入室內 哈爾濱大劇 查看詳情 哈爾濱大劇院,馬巖松的MAD式「建造自然」,你懂幾分?
  • 人物| 蓬皮杜永久收藏MAD建築模型 馬巖松以「山水理念」影響世界
    「MAD X」展覽現場對於建築圈外的人來說,也許MAD聽上去有點陌生,但提起新北京的「朝陽公園廣場」、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哈爾濱大劇院、星球大戰之父喬治·盧卡斯創建的世界級博物館「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首個海外項目夢露大廈……相信不少人會恍然大悟地驚嘆一聲,而這些,都出自MAD的手筆。
  • 第一個中標國外地標建築的中國設計師,來看看這些天馬行空的建築...
    ,中國成了國際建築師的試驗場,國內的重大標誌性項目的設計權紛紛被國外設計師獲得,甚至有的項目在招標中竟規定,國內設計單位必須和國外設計機構組成聯合體,才能參與投標。 中國設計師中標國外地標建築方案 在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建築設計方案確定的宣布儀式,市長親自宣布結果,當地市民和媒體對設計者的關注如同搖滾明星。 而這位明星就是剛剛三十歲的中國建築師馬巖松。
  • 哈爾濱大劇院 / MAD Architects
    Harbin Opera House / MAD ArchitectsMAD建築事務所在北國冰城設計的哈爾濱大劇院近日終於竣工。It features a grand theater that can host over 1,600 patrons and a smaller theater to accommodate anintimate audience of 400.
  • 令「巴黎鐵塔」顛倒的中國設計師,中國鬼才馬巖松!
    2019年,以馬巖松為首的MAD建築事務所對外公布了「哈爾濱機場T3航站樓方案設計」,國人稱之為「北國冰花」,再一次驚豔世界。一直以來,哈爾濱都有著「冰城」的美稱,為了回應中國北方平原遼闊起伏、冰天雪地的地理環境特點,馬巖松設計的「哈爾濱機場T3航站樓」就像一片晶瑩閃爍的雪花一樣,靜靜飄零在中國北方遼闊的平原上。
  • 哈爾濱大劇院:中國最美的建築之一!
    哈爾濱大劇院,這裡是中國最美的建築之一,得到了國內外一致的好評。已經成為了哈爾濱的新地標。在哈爾濱的母親節松花江邊,這座建築再次讓冰城哈爾濱走進了世界人民的視野。整個建築採用曲面的外觀造型設計,流線型讓整個建築與松花江融為一體。
  • 建築師馬巖松首次發布家具系列,據說主題是火星
    要去火星設計家具NASA 設想了火星棲息地的著名設計事務所 Foster + Partners被譽為建築設計金童的馬巖松也將以此為靈感,在瑞士巴塞爾的 Design Miami 上,發布一個名為「MAD Martin」的家具系列。這是他設計的第一套家具,由他所主持的 MAD 建築事務所與 Gallery ALL 聯合發布,為此,雙方花了兩年時間進行研究和設計。
  • 開講啦:建築設計師馬巖松用建築來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談未來!
    小編又來跟大家來說《開講啦》,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建築設計師馬巖松。設計了世界第一高樓八百米的建築設計師馬巖松,表示自己不想強調高度和力量,就設計了自然有曲線的「夢露大廈」。馬巖松稱當年經濟困難,耶魯大學主動為他加獎學金。做建築不應該有名利的負擔,但他坦言曾經有過一段不純粹的時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馬巖松到底在給我們講述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吧!
  • 對話|蓬皮杜的「馬巖松時刻」與不安分的「建築青年」
    一個「不安分」的設計師,往往有著一個不那麼循規蹈矩的童年。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北京,「胡同泡泡32號」「社會住宅」不論從項目擇選還是設計成型,都依稀帶有馬巖松成長的地域與時代色彩。我覺得那個時候大家在建築思考上是迷茫的,基本上是「暈菜」的狀態,正因為我們不知道要什麼,所以才會盲從別人給什麼是什麼。那個時候不想要任何的復古,任何的折中,我們認為這樣就代表中國開放了,大劇院、央視新樓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到今天,我認為一個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靈魂和追求。其實不僅是北京,一個好的城市都應該是開放且包容的,這該是一個大基調。
  • 建築藝術的驚世之作——哈爾濱大劇院
    完全可以媲美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它在2015年建成時被著名建築新聞網站ArchDaily評選為年度世界最佳建築,哈爾濱大劇院作為中國唯一獲獎建築,被評為「最佳文化類建築」。哈爾濱大劇院從設計到建成橫跨六年時間,期間一直被國際媒體關注。
  • 馬巖松:建築就是要天馬行空
    馬巖松  他所設計的哈爾濱中國木雕博物館,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與之同時完工的,是一個充滿著歐陸風情的高層住宅建築群。他受到各類業主的歡迎─同期在建的還有在天津、南京、安徽等城市所設計的各種大型建築群。「在中國,大建築就是城市的現實。」他說道。這些建築物都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和地形地貌結合在一起。如果從上面這些渲染圖的角度,它們與自然融為一體。但如果湊進了看,它們依然是夢露大廈式的建築物,扭曲的不規則立面帶來一種張揚的感覺。
  • 文化人物|馬巖松:每個人的心中皆有山水
    2002年馬巖松於美國創立了MAD建築設計事務所。2004年回國成立北京MAD建築設計事務所。在事務所成立的16年中,馬巖松以北京2050、胡同泡泡32號、鄂爾多斯博物館、哈爾濱大劇院、北京朝陽公園廣場、三亞鳳凰島等多個充滿創意的項目得到業界矚目。
  • 馬巖松:「山水城市」理念貫穿「麗水山居圖」
    中國著名建築設計師馬巖松,一直都在貫徹自己的「山水城市」設計理念,甚至於自己的名字裡,都有中國傳統山水的印記。「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首倡的『山水城市』,是把中國傳統山水園林思想和整座城市結合起來,讓每個市民都能生活在山水之間。」馬巖松多次來麗水,讓他真切感受到麗水的山水之美和生態文明底蘊。他想在麗水嘗試,把山水和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拔節、生長,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評審,他對「麗水山居圖」的要求極其嚴格。「我最願意看到的『麗水山居圖』,是兼具實操性和理想主義於一身的設計作品。」
  • 「陌生的」馬巖松:人的感知首先是自由的
    馬巖松MAD建築事務所創始人、合伙人哈爾濱大劇院Adam Mork採訪時間約定在他的上海TED演講後。哈爾濱大劇院Adam Mork哈爾濱大劇院Hufton+Crow姚微微:您在2006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的城市概念作品「北京2050」讓我印象深刻,包括了被綠色森林覆蓋的天安門廣場、在北京CBD上空漂浮的空中之城、植入到四合院的胡同泡泡等
  • 馬巖松+黑川雅之+1000場設計活動,歐汶萊2019想幹嘛
    據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最新數據,2018年全國1265家規模以上建築陶瓷企業,137家企業退出歷史舞臺,營收下滑28.09%。建陶行業一方面業績面臨斷崖式下滑,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加劇,銷售渠道多元化日益明顯,設計師渠道成為終端渠道轉型的重點。當下,現代品牌如何有效連接設計師資源?
  • 著名建築師馬巖松在嘉興設立建築事務所
    今天下午,MAD建築事務所在嘉興舉行落戶揭牌儀式。市委書記張兵,副市長沈曉紅,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秘書長敖考權,MAD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馬巖松、合伙人黨群等出席儀式。馬巖松:1975年出生於北京,曾就讀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現北京建築大學),後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馬巖松於2004年成立MAD建築事務所,主持設計一系列標誌性建築及藝術作品,包括盧卡斯敘事藝術博物館、加拿大「夢露大廈」、鄂爾多斯博物館、哈爾濱文化島、朝陽公園廣場、魚缸、胡同泡泡。
  • 馬巖松:建築不應是權力紀念碑 央視大樓是帝國式建築
    其為重建紐約世貿中心而設計的作品「浮遊之島」模型被中國國家美術館收藏,作品還有夢露大廈、鄂爾多斯博物館等。(圖/梁辰)談到為什麼回國,馬巖松說,因為中國建築的問題出在方方面面。他被稱作「中標國外標誌性建築第一人」。2005年,30歲的他憑藉「夢露大廈」的設計贏得加拿大多倫多的一次國際設計競賽,一舉成名。
  • 哈爾濱大劇院
    哈爾濱大劇院,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區的文化中心島內,包括大劇院(1600座)、小劇場(400座),建築採用了異型雙曲面的外型設計,是哈爾濱的標誌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