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登樓遠眺,寫下一首詩道出心中愁苦,這樣的「詩仙」極為少見

2021-01-10 慶餘說詩詞

對於「詩仙」李白而言,他的詩歌作品大多是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譬如,膾炙人口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等。即便是抒發內心的情感,也多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般豪邁。

縱觀李白的詩歌作品,似乎很少有直接表露心中愁苦的詩作。而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登新平樓》,便是一首流露出李白壯志未酬、處境困窘的愁苦之作。這首詩是李白初入長安,後失意西遊邠州新平登樓遠眺時,有感而發的一首五言律詩。

在這首詩中,李白便通過自己登樓遠眺所見到的暮秋悽涼景色,表現出對長安的極度思念之情,以及塑造出了懷歸憂國、報國無門的愁苦詩人形象。全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尤其最後一句「目極令人愁」,更是直接道出了心中愁苦。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登新平樓》:

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天長落日遠,水淨寒波流。秦雲起嶺樹,胡雁飛沙洲。蒼蒼幾萬裡,目極令人愁。

首聯「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意思是說,李白離開了國都長安登上了新平樓,面對寥落的暮秋不禁產生了懷歸之情。這裡所說的樓,指新平樓,在今陝西彬縣。可見李白在長安失意後,西遊途中見到暮秋景色,觸景生情,產生了想要回到長安的心思,也就是說,李白雖然壯志未酬,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時「傷暮秋」三字,也奠定了這首詩愁苦的情感基調。

頷聯「天長落日遠,水淨寒波流」,則是李白登樓遠眺所見到的具體暮秋景色。即天空遼闊,夕陽在遠方逐漸落下,河水泛起寒冷的微瀾,靜靜向遠方流淌。這是一幅悽涼的暮秋景色,也是李白心中懷歸憂國,但又無可奈何的愁苦心情的真實寫照。而從大處落筆,則更能突出這種情感的流露。

頸聯「秦雲起嶺樹,胡雁飛沙洲」,意思是說,雲朵從山嶺的樹林上升起,北來的大雁飛落在沙洲。依然是李白登樓遠眺時的所見,也依然是悽涼的暮秋景色。「胡雁」,指北方的大雁。而暮秋時節,正是大雁南飛的時候。從側面表露了李白懷歸憂國的情思。結合前面寫景之句,可見情與景關聯得緊密。

尾聯「蒼蒼幾萬裡,目極令人愁」,即眺望著祖國蒼茫的幾萬裡大地,它使我極為憂愁。一方面,自古便有「悲秋」之說,李白這裡無疑有這種情緒。另一方面,則是透露出李白為祖國的前途命運而感到憂愁。同時,也有自己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愁苦蘊含其中。

綜觀李白的這首詩,雖是抒發心中愁苦,卻不失闊大的氣勢。寥寥數筆,卻情意深長,極富韻味。總的來說,這首詩表現出了「詩仙」李白極為少見的一面,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千古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李白獨自登樓寫下一首詩,開頭第一段就驚豔了,美得令人心醉
    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身份,都會喜歡上李白,喜歡上他的詩。 杜甫誇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蘇軾贊其有:「英瑋絕世之姿」連大詞人辛棄疾都寫了一首《憶李白》,將他對李白的敬佩盡數傾賦於詩中。 李白寫下的好詩三天三夜都談不完,今天選說的是李白在人生失意時,獨自登樓寫下的一首令人美到心醉的詩。
  • 一次普通的登樓,李白卻寫出了一首仙氣十足的詩,驚豔世人!
    登高、登樓詩是一類典型的詩詞類型,憑欄遠眺、登高寄情是古代詩人最喜歡的事情。古代有很多「樓」因為一些詩人的千古佳作而聞名遐邇。古代文人墨客之所以如此鍾愛與登高 遠眺,是因為只有在高處才能看到平時看不到的、感受日常不能感受到的,他們也正是由於登樓望遠,才會有感於寄託思鄉懷人之情,或慨嘆家國身世之悲,或抒發離人惜別之意。
  • 李白情感最複雜的一首詩,感情跌宕,一波三折,豪情沖天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誰都有痛苦與鬱悶的時候,就連「詩仙」李白都一樣。一直以來,李白都是灑脫和瀟灑的代表,但是他也有煩心的時候。李白喜歡喝酒,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喝一杯酒,寫一首詩,看似瀟灑不在乎,其實這種痛苦只能自己默默的承受。
  • 杜甫登樓遠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雄渾的盛唐氣象令人讚嘆
    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到了盛唐後期,由於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等因素,它又表現為憂國憂民的仁者情懷,傲對權貴的抗爭精神,以及超脫痛苦的自由意願。因此這個時期的詩歌形成了一種雄渾悲壯的盛唐氣象,杜甫的詩歌是其中代表。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杜甫的一首詩《登樓》,來共同感受一下雄渾悲壯的盛唐氣象。
  • 柳永登樓遠眺,寫下一首詞,最後14個字堪稱千古第一情話!
    如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便是一首著力抒發相思之情的詞作。《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是柳永登樓遠眺,觸景生情,所寫下的一首千古名作。這首詞可以說是全文都在描寫登樓遠眺所引起的無限離愁,但是在詞的最後,柳永卻以健筆寫柔情,留下了14個字的動人情話。歷來為人所稱道,且至今仍然被有情人引用來表達愛情的堅貞不渝。
  • 李商隱登樓遠眺,寫下一首絕美的詩歌,短短4句美得令人心醉!
    這樣才能將最尋常的景色,營造出高超優美的意境。才能使人讀起來如身臨其境,激發人意。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霜月》,便具有這樣的特點。《霜月》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李商隱登樓遠眺所寫下的深秋月色。身為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詩,無疑將詩美體現的淋漓盡致。
  • 杜牧登樓遠眺,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7字驚豔世人!
    如李白就曾寫過膾炙人口的思鄉之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也有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而在眾多思鄉的古詩中,杜牧的《題齊安城樓》最為特別。《題齊安城樓》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杜牧登上齊安(今湖北武漢)城樓思念故鄉時所作。
  • 只是普通的登樓,李白卻寫出一首仙氣十足的詩,驚豔世人!
    因此古代文人常常會登樓望遠,或寄託思鄉懷人之情,或慨嘆家國身世之悲,或抒發離人惜別之意。而早在東周春秋末期,孔子也說過:「君子登高必賦」。總之,登樓望遠成為了古代文人一種比較常見的文化現象。以詩為例,歷代詩人就不乏膾炙人口的登樓詩。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崔顥《登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
  • 杜甫與李白分別,心中不舍,寫下一首狂放之詩,成為千古名篇
    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李白,收到了一封來自長安的信,看到信的李白,激動不已,開心地寫下了一首千古名篇。這封信不一般,是唐玄宗召李白入京的詔書;這首詩也不簡單,名字叫做《南陵別兒童入京》,詩的最後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謂口口相傳,經久不衰。
  • 崔顥的《黃鶴樓》連「詩仙」李白都嘆為觀止,不愧為七律之首
    唐朝是我們國家詩歌大繁榮的時期,整個詩壇星光熠熠,其中影響最大的詩人當首推「詩仙」李白,但是就算才如李白面對崔顥寫的《黃鶴樓》也只能寫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只因崔顥題詩在上頭,自嘆不如。那麼崔顥的這首讓李白都自嘆不如的詩歌到底有什麼神奇魅力呢?
  • 李白最無奈的一首詩,理想與現實總是矛盾的,對此詩仙也犯難了
    在被賜金返還後,李白也有過失落,有過痛苦。公元753年秋,李白來到宣州,恰好他的一位叫李雲的族叔將要離開,於是他們同登謝朓樓,李白其餞別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詩。《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唐.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 李白陪友人登樓,隨手寫下一首千古絕唱,沉醉了歲月,驚豔了時光
    在這一點上,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李白,就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作為一個詩人應該具有的特質。一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寫得天馬行空,千年來無人能及。這是李白陪友人登樓,隨手寫下的一首千古絕唱,沉醉了時光,驚豔了歲月。
  • 李白陪友人登樓,隨手寫下一首千古絕唱,沉醉了時光,驚豔了歲月
    一首《宣州謝鑾樓餞別校書叔雲》寫得天馬行空,千年來無人能及。這是李白陪友人登樓,隨手寫下的一首千古絕唱,沉醉了時光,驚豔了歲月。因為歷史上,這裡曾經有一位詩人,讓李白十分地敬仰。他就是南北朝時的著名南齊詩人謝朓。謝朓曾任宣州太守,並在城中建了一座謝朓樓。李白每到宣州,必要登樓感懷一番。公元753年秋,李白客居宣州。他的一位故人李雲也遊歷到了此地,但是不久就要離開了。於是,李白陪他登樓觀賞,並設宴送行。席間,詩人感懷萬千,隨手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 李白、杜甫在嶽陽樓各寫下一首詩,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卻高下立判
    唐肅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李白在安史之亂中跟錯了隊伍,導致叛亂平息後被逮捕,幸而遇到大赦,撿回一條命的他決定即刻啟程,縱遊山水。途徑江夏洞庭湖,李白登上著名風景名勝嶽陽樓,頓時詩興大發,寫下名篇。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 詩仙李白寫了一首懟人詩,詩聖杜甫也寫了一首,兩首讓人無言以對
    盛唐時期,以詩歌最為著稱,而在這一時期,詩歌卻以李白為首,故曰其為詩仙。當然詩仙之名也是名副其實,千古絕句朗朗上口,只不過詩仙也有情緒,有情緒就會喝酒,喝酒之後詩意就會大發,比如那一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將進酒》氣勢磅礴,不過也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心煩之事,遇到一些看不慣的人,醉意上了梢頭,一時不爽,寫了一手懟人的詩,以此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 一首詩難倒「詩仙」李白,這位詩人怎麼有這麼大能耐?
    ,被後人譽為「詩仙」。 唐朝的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就曾誇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而另一位詩人賀知章更是被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採所傾倒,將其稱為「謫仙人」。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神級的人物,居然被他人的詩歌難倒,陷入了「眼前有景道不得」的窘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李白晚年的一首詩,就算在人生低谷,依然大氣磅礴,不愧是詩仙
    說到李白我們都很熟悉,雖然他是唐代的以為詩人,可卻總是有種他在我們身邊的感覺。多少年過去了,他留下的詩詞依舊是廣為傳頌,他的故事也仍舊是被人們津津樂道。太多的人喜歡他,太多的惹崇拜他,也有很多人試圖去模仿他,但是卻無可代替。
  •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很悲傷,王安石看了後反駁寫下一首大氣的詩
    李白和王安石原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一個是「詩仙」,另一位是偉大的政治家,但是兩個由於寫過同類的作品,在文學裡面應當說也是有著共同點,例如李白就寫了一首很悲傷的《登金陵鳳凰臺》,有人說他寫這首詩其實是想與崔顥一較高低,當時他正好讀到了崔顥的《黃鶴樓》,所以也令「詩仙」都羨慕不已,他也就寫下了這首詩
  • 晚年李白被流放夜郎,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5字道盡心中愁苦!
    以寫景詩為例,抒發思想感情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融情於景。而更高層次的,便是情與景的有機融合,最終達到渾然一體,也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上三峽》,便是一首達到情景交融的千古經典。《上三峽》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它是晚年李白被流放夜郎途經三峽時的作品。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是長江最險峻、最難走的一段。
  •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李白遇赦作一首詩,開啟嶽陽樓成名先河
    滕王閣因為初唐才子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久負盛名;黃鶴樓因為盛唐詩人崔顥的一首《黃鶴樓》,名揚天下;嶽陽樓因為北宋名臣範仲淹的一則《嶽陽樓記》,千古流芳。這樣看來,嶽陽樓之名好像其他兩座樓,晚成名兩三百年。然而,事實卻非如此,早在唐代嶽陽樓便成為遷客騷人憑欄弔古傷今的名勝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