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穿 閩寧情長——記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下)

2020-12-19 東南網

東南網7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吳毓健)他們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篳路藍縷、馳而不息,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模式」。

他們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接續奮鬥者,是社會扶貧的創新發展先行者,是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積極探索者。

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久久為功,滴水可穿石;接續奮鬥,坎坷皆踏平。

誓言無悔,接續奮鬥見真情

一次塞上行,一生閩寧情。

1996年9月,福建和寧夏結成幫扶對子。1997年3月11日,春寒料峭,一個大規模的福建先遣考察團來到寧夏西海固地區實地考察。

「那時,兩省區不通直達火車,也沒有飛機航班,坐汽車至少要走3天。」儘管早已聽聞西海固「苦瘠甲天下」,但這次訪貧問苦,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依然為之震驚,「農戶家連碗筷都沒有,在灶臺上挖幾個窟窿,小孩就站在邊上吃飯。」

「沒想到這麼窮,我們一定要幫!」返閩後,林月嬋向省領導作報告,得到了堅定的回覆。當年4月,福建黨政代表團赴寧夏開展為期六天的考察工作。其間召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確定今後每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建立福建設區市與寧夏貧困縣結對幫扶機制,設立幫扶基金,派遣掛職幹部。

從彼時開始到2007年退休,林月嬋往返閩寧40多趟;從吊莊移民到坡改梯,從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聯辦醫院到援建學校,從菌草推廣到招商引資,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傾注著她的心血與熱忱。退休後,每一批援寧掛職幹部仍由林月嬋親自送去,再親自接回。時至今日,這位寧夏老百姓口中的「林大姐」,手機通訊錄裡儲存的號碼,大部分歸屬地還是寧夏。

以林月嬋為代表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

24年間,一股又一股挑戰貧困的力量從八閩大地向六盤山地區匯集。他們躬身為橋戰貧困,接力攀登擔使命。他們的事跡如珍珠一樣灑落於西海固的溝溝坎坎,像火種一般閃爍於寧夏大地。

「雜糧、馬鈴薯粉絲等六盤山品牌系列產品,賣得咋樣?」儘管已圓滿結束援寧任務,但第十批援寧幹部李仲福每周依然雷打不動致電福州市六盤山特產館負責人林錦雲,詢問「寧貨閩賣」消費扶貧開展情況。

2016年11月,李仲福赴固原市原州區掛職。兩年間,他先後招商引資20多個項目,推動在福州設立六盤山特產專賣店,為寧夏好物找尋市場出路。2017年,妻子陳瑩主動請纓赴寧支教,一同前來的還有年僅11歲的兒子。攜家帶口援寧,李仲福的故事在西海固傳為佳話。

2016年是脫貧攻堅的首戰之年。11月,作為福建第十批援寧掛職幹部,樊學雙作別剛滿四個月大的兒子,加入援寧隊伍。兩年後,第十批援寧工作隊工作期滿,他又主動申請加入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作為援寧幹部,我們從前輩手裡接過了閩寧協作的接力棒,就一定要把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完成好。」他說。

廈門市人民檢察院援寧幹部林國榮,不顧家人勸阻,克服水土不服、語言不通困難,在西海固推廣沿海地區先進經驗,為固原市檢察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掛職期滿返閩途中,年僅39歲的他不幸殉職。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檢察院為其追記一等功,獎勵一萬元。林國榮的愛人又把這筆獎金悉數捐給六盤山地區的希望工程。

多方求索,扶貧開發探新路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村民劉昌富有記帳的習慣。

「以前,一年只產兩三百斤土豆,再無別的收入。」劉昌富的帳本顯示,改變發生在1998年。當時,福建「扶貧狀元」、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長林佔熺,帶來已在福建廣大鄉村成功實踐的科研成果——「以草代木」種蘑菇。

菇棚怎麼建?種什麼菇?用什麼原料?怎樣種?如何開拓市場?時年55歲的林佔熺沒日沒夜開展科研攻關,舉辦培訓班,手把手教農民種菇,甚至帶著菇樣北上包頭、南下蘭州,天南海北找市場。

1998年秋天,劉昌富收穫第一茬蘑菇,賣了800多元。從菇販子手中顫巍巍地接過16張嶄新的50元鈔票時,他激動得說不出話。這一年,劉家增收2.9萬元。

「在這個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經過科學創新,把荒漠變成充滿希望的熱土。」林佔熺說,作為閩寧協作落地的第一個產業,菌草產業如今已在寧夏步入科學化培植、規模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軌道。

如何消除貧困因子,構建可持續的脫貧體系,實現從「輸血」到「造血」改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始終以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姿態,孜孜以求,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擺脫貧困的創新路徑。

這個過程中,「愛拼才會贏」的閩商群體,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一支生力軍。他們帶著資金、技術、理念,赴寧夏投資辦廠,開展經貿合作,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為扶貧開發注入市場元素,與寧夏一起同呼吸,共命運。

福建籍僑商陳德啟看上賀蘭山東麓一塊10萬畝荒灘地,投資15億元,栽種500萬株防護林,種植2萬畝有機釀酒葡萄,把戈壁變成了綠洲,吸納2000多名農民就業。在「拓荒英雄」帶動下,百萬畝葡萄長廊芳容初現,千億元葡萄產業正在養成。

仿真花,不限氣候、場地,全年均可生產,是就業扶貧的好項目。在德隆縣,閩商潘文賢把人造花工廠建到村民家門口,專門定製生產線,並選擇工藝相對簡單的產品,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為老年人、留守婦女、殘疾人提供就業平臺。

福建食用菌名人曾仲明,在同心縣開展「南菇北種」事業,採取「公司+基地+村集體+農戶」模式,公司負責基地大棚、生產線等產業配套建設,並回收、銷售食用菌,解決產品銷售「最後一公裡」難題,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顧無憂創業。

「寧夏南部山區的貧困根源在於自然條件太差,傳統種養業受到限制。只有把人放到產業鏈上,才能真正打破傳統產業結構,實現造血式扶貧。」2010年,福建省第七批援寧幹部林珍發、林超雄提出在西吉縣建設產業園區,把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西海固,打造寧夏南部山區產業集群。

「如果產業園區建不起來,我倆繼續掛職,不回了。」林珍發、林超雄立下「軍令狀」。第一批50名企業家來了,看了,搖頭,作罷。二人不氣餒,背著十幾公斤馬鈴薯,坐著火車滿世界招商,最終才說服國聖食品公司入駐園區,從事馬鈴薯加工。

如今,援寧群體在西海固播下的產業種子,正在茁壯成長。一批閩寧產業園區發展壯大,為當地扶貧事業注入內生動力。

西吉的馬鈴薯產業衝破制約,打通全產業鏈,成為西海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樣板;涇源已建成牛肉加工、草畜飼料、農民養牛合作社體系,發展成為西北地區肉牛生產、加工、銷售集散地;隆德的中藥材基地聯合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帶動家家戶戶種植中藥材,傳統產業迎來新春天。

深度協作,山海相連奔小康

每隔一周,寧夏姑娘王巧琳總要給福州的「爸爸媽媽」打一個視頻電話。但實際上,她跟兩位老人並無血緣關係。

20多年前,王巧琳的父親在山坡上種地時不慎跌下懸崖,在炕上一躺就是8年。這一摔,也讓王家的生活跌入谷底。「頓頓吃土豆蘸鹽,麥子要攢起來換錢,供弟弟妹妹讀書。」王巧琳說,貧困遮住了自己的未來。這時,遠在2000公裡之外的福州十八中教師李丹將助學捐款打到她的帳戶上。那一刻,王巧琳感覺自己重新拿到了一張通往大山外世界的通行證。

2006年,李丹瞞著家人來到德隆縣二中支教,決心「用一年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支教結束回到福建後,她卻不幸罹患白血病。彌留之際,李丹依然牽掛著教育扶貧事業:「把剩餘的醫藥費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吧!」

在李丹幫助下,王巧琳的命運得到改寫。她考到了九江的一所學校,實現了走出大山的夢。出於感恩之情,王巧琳把李丹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斬斷窮根,教育先行。年僅27歲的李丹走了,更多的「李丹」來了。24年來,福建1146名優秀教師和267名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與支教團的優秀學子來到寧夏支教,把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溫柔地播撒在孩子們心中,引領他們走出大山,去看比海更廣闊的世界。

援寧幹部來了,企業家來了,援寧醫生來了,支教老師來了,科研工作者來了……他們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由單一的經濟合作發展為教育、醫療、文化等多領域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開創多方參與、協同與共的扶貧開發新格局。

苦水、風沙、遺傳和缺醫少藥,導致西海固群眾膽結石、眼部翼狀胬肉、先天性心臟病等地方病高發,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成脫貧路上的絆腳石。1996年至今,福建先後派出近千名醫療專家和青年志願者,援建婦幼保健院和各類醫療衛生院所323個,為數萬名山區百姓開展義診和疑難雜症治療。

深度協作,孕育內生動力,形成了反哺故鄉的力量。

通過勞務輸出,一批又一批寧夏鄉民走出西海固,在福建掌握了技術,積累了經驗,開拓了眼界,積攢了資金。在第九批福建援寧幹部領隊陳星的呼喚下,他們回到西吉縣震湖鄉創辦閩寧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創辦黑山羊養殖合作社,成立珍珠雞養殖家庭農場,開辦再生塑料加工廠……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聯農帶農,在短短三四年時間培育起本土產業集群。

攜手奔小康,山海亦相通。

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接力棒的最新傳遞者,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領隊黃水木動情地說:「援寧成了我們人生重要的經歷,寧夏也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我們將接力攀登,以水滴石穿的韌勁,為建設美麗新寧夏貢獻力量。」

相關焦點

  • 閩寧在銀川共同召開「時代楷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代表...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 大力弘揚「時代楷模」精神閩寧在銀川共同召開「時代楷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代表座談會 于偉國陳潤兒講話 王寧鹹輝主持9月3日晚,閩寧在銀川共同召開「時代楷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代表座談會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的福州教育人系列報導③|羅彬:支教是...
    海峽教育報記者 羅小春編者的話截至2019年,福州市共向寧夏派出18批230名教師,每人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以李丹等教師為代表的支教先進群體以濃濃師愛詮釋了高尚的師德和人生價值。今年7月初,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 福建省美術館舉辦「閩寧情」固原市書畫藝術家四人作品展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2月12日訊 (記者 吳鵬 通訊員 鄭思妍)12月11日,為加強福建和寧夏兩地文化交流,由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福建省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辦公室主辦,福建省美術館、固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閩寧情」固原市書畫藝術家四人作品展在福建美術館舉辦。固原市柴培科、金玉葆、周建設、馬振文四名書畫藝術家赴福建省美術館展出書畫作品。
  • 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來莆 採集閩寧協作口述歷史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9日訊 據湄洲日報報導 12月6日至8日,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來莆,開展「閩寧協作口述歷史」採集工作,通過我市部分援寧親歷者的訪談,記錄閩寧協作24年來取得的成果、發生的變化以及兩地幹部群眾間的深厚情誼。
  • 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來莆採集閩寧協作口述歷史
    12月6日至8日,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來莆,開展「閩寧協作口述歷史」採集工作,通過莆田市部分援寧親歷者的訪談,記錄閩寧協作24年來取得的成果、發生的變化以及兩地幹部群眾間的深厚情誼。寧夏文史研究館一行在莆期間分為2個小組,分別採訪了援寧醫生黃益朱、林璜、陳建方,援寧教師戴建浜,以及在莆投資的寧夏企業負責人孔安生等,了解莆田援寧人員在西吉的工作生活、幫扶舉措以及寧夏企業在莆投資、發展等情況
  • 「閩寧情」書畫藝術作品展在榕舉辦
    12月11日上午,固原市文聯副主席馬金蓮帶著固原市文藝界對福建人民的深厚情誼,攜柴培科、金玉葆、周建設、馬振文等四位寧夏書畫家專程來閩「走親戚」,舉辦「閩寧情」書畫藝術作品展。活動由福建省文聯、福建省婦聯、閩寧辦主辦,福建省美術館、固原市文聯承辦,開幕式在福建省美術館舉行。
  • 福建方志辦:讓閩寧扶貧協作歷程「活」起來
    他表示,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其中,閩寧扶貧協作被譽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生動例子」和典範,為國際減貧事業和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提供了「中國樣板」。深度挖掘展現閩寧扶貧協作案例,有利於鼓舞士氣,增強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人民網願與福建省方志委合作,共同以創新的方式來立體地展現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目的就是激發更多的力量積極投身扶貧減貧工作中來。
  • 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央廣網銀川12月15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15日從寧夏脫貧攻堅新聞通氣會上獲悉,經過24年的久久為功,閩寧結對扶貧成功探索出東西部攜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據了解,24年來福建省先後選派11批183名援寧掛職幹部,寧夏也選派了20批344名幹部到福建掛職鍛鍊。
  • 共話閩寧兩省區深厚情誼共謀新階段對口協作大計把習近平總書記...
    11月29日,閩寧協作和對口支援座談會在福州召開。會上,兩省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共話閩寧兩省區深厚情誼,共謀新階段深化閩寧協作大計。
  • 援寧幹部周凱:一顆心留在原州
    六盤山詩情又畫意 清水河流淌著甜蜜 那山腳下小路我常行 那水浪花激情四溢 新的徵程路上堅強決心 援寧不做客 援寧幹實事
  • 寧夏西吉:閩寧對口扶貧讓新莊村變「新莊」
    閩寧示範村新莊村位於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西吉縣,是個深度貧困村,2400多常住人口中,約三分之一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近年來,通過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閩寧對口扶貧項目資金支持,這裡大力發展草畜業,已於2018年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63%。
  • 「砥礪奮進六十載塞上寧夏譜新篇」山海結盟廿二載 閩寧扶貧協作...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聶崢):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是一片黃土高原乾旱區,也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22年前,福建和寧夏建立了「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創造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範。
  • 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案例入選國務院扶貧辦「志願者扶貧案例50佳」
    廈門網訊(本網記者 沈偉彬 通訊員 歐陽桂蓮)近日,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公布了2020年志願者扶貧案例名單,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閩寧幫扶記使命廿載扶貧潤初心」案例成功入選全國「志願者扶貧案例50佳」。
  • 閩寧教育協作 | 閩侯永春與隆德同心攜手譜新曲
    福建閩侯&寧夏隆德閩寧協作再邁步5萬元為進一步落實好2020年雙方籤訂教育發展幫扶協作的具體措施,11月16日,閩侯縣教育局舉行閩侯隆德教育幫扶協作座談會暨兩地學校結對幫扶協議籤訂儀式,籤訂2021年教育發展幫扶工作協議,組織帶領思政課教師赴隆德跟崗學習培訓,使隆德「紅色思政」落地生根,
  • 江蘇代表團到陝西推進對口扶貧協作
    中國江蘇網12月24日訊 (何壽孫) 12月20日-21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受省委書記婁勤儉和省長吳政隆委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樊金龍率江蘇省代表團赴陝西,就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重要指示精神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部署要求,深入考察交流,共商對口扶貧協作合作。
  • 在扶貧協作中加強文化交流
    近年來,泉州與吳忠兩市在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中,在抓經濟抓產業抓項目的同時,注重文化交流,推動文化扶貧,對口扶貧協作見真情出實效。在兩地的扶貧協作過程中,泉州市開展的「文化扶貧」在吳忠市大顯身手,展示出積極而特殊的作用,為吳忠市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著精神支撐、創造著產業價值、營造著發展氛圍。
  • 閩寧對口幫扶 情灑黃土地的莆田系優秀兒女們
    #福建與寧夏,在黨中央東西對口扶貧協作戰略搭起的橋梁中緊緊相連。自1997年開始,一場扶貧協作「接力長跑」。23年來,送技術、引資金、抓項目、聚英才,莆田的幫扶在西吉一一落地;閩寧示範村、閩寧希望小學、工業園區,西吉大地上深深烙刻下莆田印記。23年,是一段攜手脫貧共赴小康的行程。23年裡,西吉留下了太多動人的莆田故事。
  • 【新常態 光明論】閩寧攜手脫貧20年秘訣何在
    因此,在新形勢下,東西部協同發展的省會不妨來個長長久久的約會?  相伴而行:點對點、一對一的結對幫扶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總有些原因會讓對的人與你擦肩而過。閩寧扶貧中採用了點對點、一對一的結對幫扶方式,將扶貧精準落在實處。避免了這樣的「錯過」,相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