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18:07:20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
父親開相館開了近半個世紀,兒子攝影12年,為家鄉拍攝照片50餘萬張,搜集家鄉老照片3000多張,最早的老照片可追溯到1910年前後......做這件事的,正是石柱縣西沱古鎮的「草根」攝影師譚紅建。他愛攝影,更愛自己的家鄉,他用手中的相機、心中的情懷,記錄下西沱古鎮的興衰沉浮,也為家鄉保留了難得的珍貴圖像資料。
「草根」攝影師譚紅建
淵源頗深
父親開了當時鎮上唯一的照相館
譚紅建今年52歲,現居西沱古鎮,任西沱古鎮沿江社區支部書記,此外,他還是民間組織「西沱守望者」團隊的元老級成員。提到攝影,於他來說,可謂淵源頗深,一波三折。
譚紅建鏡頭下的西沱古鎮風景
「我父親是開照相館的,上世紀60年代,我們家的『西沱照相館』,是古鎮唯一一家照相館。當時相館生意還不錯,父親用膠片機,給古鎮的人,拍了很多全家福、個人照之類的。從這些照片中,能隱隱看到當年西沱古鎮的風貌。」譚紅建回憶,雖然生在相館之家,但奇怪的是,他小時候對照相一點興趣都沒有。
「那個時候我比較貪玩,經常喜歡跟著一群人,從街頭玩到街尾,感覺沒精力去了解攝影。雖然也覺得相機很神奇,能拍下人物、風景的樣子,但要我靜下來學怎麼拍照,難。」譚紅建說,父親的照相館,一直開到2007年父親過世,照相館才正式關門。
從運輸大隊辭職回家
正式開啟攝影之路
「我對攝影真正產生興趣,是在2006年底。」2000年,譚紅建去廣州打工,他自嘲因為文化水平有限,所以當時就在一個運輸車隊搞運輸。運輸做了6年,他甚是想念家鄉。而那時,正逢家鄉西沱古鎮在參加「巴渝新十二景」活動評選。
譚紅建鏡頭下的西沱古鎮
「那時的西沱古鎮,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繁華,甚至開始呈現衰敗之相。我們從小到大有幾個好朋友,就召集說讓我回去,為宣傳家鄉、重振家鄉做點事。我當時思鄉、愛鄉心切,就回去了。也正是因為這次回鄉,開啟了我的攝影之路。」譚紅建表示,他回去後,和朋友們組建了西沱守望者團隊。「我們這個團隊成立,主要是為了給西沱拉票,讓它有機會入選巴渝十二景。我們為此組建了一個西沱古鎮網,網站上需要放古鎮的照片。」
那時古鎮上攝影根本沒有普及,而譚紅建也沒有自己的相機,但照片要得急,他只好用手機出去拍。「那時手機像素也不是很好,我盡力拍了一張照,傳到網站上,沒想到引起了特別強烈的反響。很多離開古鎮在外地居住打工的人,看到後都紛紛評論、轉發,網站的點擊量、投票量『蹭蹭』的漲。」譚紅建說,他知道當時那些人評論、轉發並不是因為自己照片拍得有多好,而是因為他們愛自己的家鄉,想積極通過自己轉發來為家鄉拉票。
「但那種感覺很神奇,沒想到一張照片,能勾起這麼強烈的思鄉之情和共鳴。從那以後,我決定開始攝影,想用照片來記錄家鄉。」
照片記錄變化
他為家鄉拍下50餘萬張照片
譚紅建的第一臺相機,是一個小卡片機。隨著對攝影了解越來越深入,他開始玩數碼、單反、全畫幅。「父親用膠片機,我用單眼相機,感覺像是一種延續。」譚紅建表示,喜歡攝影后,他似乎有點「收不住」,西沱古鎮的角角落落,甚至一草一木的變遷,他都想記錄。
「我從2006年接觸攝影后,每年都會去長江對岸的黃家鋪子取景,拍攝西沱古鎮的全景。從照片上,能明顯感覺古鎮的變化。」譚紅建說,從照片記錄的情況來看,起初,鎮上都是些矮房子,稍微高點的也就六七層樓,後來慢慢的,有18層樓高的房子出現,現在甚至還有33層樓高的。「這些高樓都修在古鎮核心街道的兩邊,而古鎮上那條垂直向上的老街,卻一直保護得很好,幾乎沒什麼變化。」
除開古鎮的全景照片,譚紅建還喜歡拍當地的風土人情,什麼玩牛、玩水龍、背鹽的照片,他都拍了很多,可謂看見什麼拍什麼,隨時隨地都在拍。現在前前後後加起來,他已經為家鄉拍了50萬餘張照片。
搜集關於家鄉的老照片
最早的可追溯至1910年前後
除了攝影記錄,譚紅建還喜歡搜集關於西沱古鎮的老照片。目前,他搜集的老照片有3000多張,其中年代最久遠的,是1910年前後的老照片。
譚紅建搜集的古鎮老照片
「老照片也是家鄉的一部分,新舊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西沱古鎮。」譚紅建回憶,前幾年,他路過西沱小學附近時,忽然看到一家人屋外放了很多老家什,比如舊時期時的那種喇叭。他覺得有意思,就上前去和屋主人攀談。
「那老人大概有八九十歲,名字已經記不清了,我們聊了很久,他給我看了很多他家裡存放的『老古董』,最後又拿出一本影集來。」譚紅建說,影集只有六七張照片,但老人捧著它,如捧至寶。「那幾張照片,除了人以外,還能看到以前西沱的樣子,我覺得很有意思,當場就把老照片翻拍了下來,從此也萌發了想搜集西沱老照片的想法。」
譚紅建是個「行動派」。那段時間,他正好在為還原西沱背鹽文化,四處搜集「背二哥」當年的「裝備」。「搜集這些東西,要挨家挨戶的問,每次問完,我都會再額外問問這些人,家裡面有沒有老照片。如果有,我就會當場翻拍下來。」譚紅建說,他把這些翻拍的老照片傳到網上,沒想到又引起共鳴。
「現在,老一輩的人都開始懷舊了,看到那一張張老照片,就像是時光倒流一樣。」為了解自己,也滿足別人的懷舊之情,2009年,譚紅建組建了「老瓦片」QQ群,開始用社交軟體,大範圍搜集老照片。不久以後,又建立了「老瓦片」微信群。
「通過社交軟體搜集老照片要方便很多,靠著人和人之間在網絡上的傳播,很快就有很多人慕名加到群裡,然後上傳自家跟西沱古鎮有關的老照片。目前,照片已經搜集了3000多張。」譚紅建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這些照片都很珍貴,可以說很多都是絕版。有反映西沱人在船上生活的照片,還有背鹽的照片等等。
其中有一張1983年的老照片,讓譚紅建印象最深。照片上,可以看到當時的西沱古鎮還沒有開發,兩邊都是農田,中間一條獨街,垂直向上,特別有西沱古鎮當年的味道。「這些翻拍的老照片,有的被陳列在我們鎮上的民間博物館裡,來往遊客,可以通過這些照片,看到不一樣的西沱古鎮。」
「他是西沱古鎮第一批玩單反的攝影師,是西沱古鎮背後的攝影師,也是帶著西沱古鎮走出去的攝影師。」家住西沱古鎮的李社華今年62歲,他是西沱攝影協會中的一員,也是譚紅建的「好搭檔」。「我們兩個經常一起去拍照,他拍的照片,沒經過什麼處理,幾乎是真實反映西沱的一面鏡子。而且他的照片,構圖、光線都非常美,水平在整個西沱來說,算是很頂尖的。我們認識了很多年,據我所知,他是我們古鎮第一批玩單反的攝影師,他對攝影的熱愛,我自愧不如。」李社華說。
「任何攝影題材,他都不會錯過,為了拍好一張照片,他也絕不吝惜自己的鏡頭。他的照片,我最喜歡的是那張西沱夜景風景照,照片是通過長曝光拍攝,拍了半個多小時。」李社華表示,很多人認識西沱古鎮,其實都是通過譚紅建的照片認識的。很多在網上四處傳播的關於西沱的照片,也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古鎮背後的攝影師,不為名不為利,只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家鄉,為家鄉的發展,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這些年,來西沱旅遊的人越來越多,西沱古鎮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我覺得他功不可沒。可以說我們古鎮,就是通過他的照片走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的。」李社華說。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範聖卿 受訪者供圖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