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 08:3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葉曉楠 郭超凱
字號內容摘要:被譽為「天眼」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全景。十九大報告的目標明確、步驟清晰,中國正向著科技強國、教育強國的目標邁進。
關鍵詞:科教興國戰略;科技強國;新時代;戰略;創新驅動發展
作者簡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並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自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中國把科技創新和教育事業擺在重要位置,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領跑全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深入人心,全民科學意識覺醒,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良好環境,成為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永不枯竭的重要源泉。
科技創新 領跑全球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中國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從科教興國到人才強國,再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2年來,中共中央順應時代要求,將科技創新內化為執政理念的一部分,中國在創新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
過去5年,中國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在山東煙臺,全球最大的海上鑽井平臺「藍鯨2號」備受矚目。這個海上巨無霸,有37層樓高,甲板有一個足球場大。它可以在水深超過3000米的海域作業,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藍鯨2號」生產經理程騁是9年前來這裡,從9年前船上大部分都是洋面孔,到如今中國面孔佔據絕大優勢,程聘感覺到「有一股強大的中國力量在引領海工行業的發展。」
近期,在貴州平塘,「天眼」工程調試核心組組長姜鵬在帶領團隊執行「天眼」落成後最重要的饋源艙調試任務時,指揮用6根鋼索拉起饋源艙,將重達30噸的艙體,在高空精準定位,誤差不超過10毫米,這樣的工程難度世界上前所未有。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姜鵬卻帶領團隊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中國向海洋強國邁進的道路上,一個個世界領先水平的深水重器接連入水。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已經完成152次試驗性應用下潛,下潛深度世界第一;在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也有了中國深潛器的身影,「彩虹魚」號無人潛水器已成功下潛。
作為世界造船大國,中國的船舶訂單量、建造量和未交付訂單佔有率三大指標位列世界第一,世界上已有船隻類型95%以上中國人都能造。
航天航空領域的創新,中國同樣讓世界驚豔。2017年5月,C919首飛成功,中國收穫了又一個大國重器;此外,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AG600順利下線,促進了中國大型應急救援航空裝備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運20首飛成功,實現中國大型運輸機零的突破。
時下,「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行動計劃……一系列以科技創新引領的「大招」正在中國醞釀實施,將帶給轉型中的中國巨大的活力和經濟增長潛力,科學創新的力量不僅重塑著發展的形態與內涵,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億萬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