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知道鳥為什麼會飛,我們就會知道,整個自然界的動物是如何遵循著進化機制的。
鳥能夠會飛,是由其本身的生理條件與樹棲生活的特點所決定的,鳥的飛翔是經過了長期的演化才形成的.鳥的翅膀也是由它的前肢慢慢地演變而來的.
鳥與靈長類動物與人類的祖先古猿都是四足爬行動物,所不同的是:鳥與靈長類動物相比體形最小,最重的鳥也很難超過25公斤;非洲北部的雄性駝鳥身高可達2,74米,體重也就在15-——16公斤.亞洲\歐洲\以及非洲部分的大鴇,據稱是會飛翔的鳥類中體重最大的鳥,其重量在19公斤左右.禿鷹的體重一般在9——12公斤,但雄鳥張開翅膀後翼展可達3米以上.
現存最大的鳥是一種叫漂泊信天翁的,體重在22公斤左右.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勝文正是在對包括漂泊信天翁在內的28種飛禽的飛行情況進行分析以後指出:體重在40公斤左右的鳥類無法保障惡劣天氣的順利飛行,因此,史前的翼龍的體重超過了40公斤的極限,使其無法停留在空中然而不會飛。
最小的鳥是古巴的一種叫』蜂鳥」的,體重約1,6克,體長約57釐米.產於東南亞的黑腿遊隼和婆羅洲的白頭遊隼,其身長在14——-15釐米,體重約35克.可見鳥類之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從運動學來說,體形小的四足動物較適宜於跳躍,如蛙類.而蛙類是生活在水中,鳥類是生活在樹上,同在樹棲生活中的四足爬行動物,猿類與鳥類一樣,都是自然競爭下棲身在樹上,由於樹棲生活的特點;所有的四足爬行動物都更多的使用了前肢,鳥也不例外,正是因為鳥使用了前肢,也正因為鳥的前肢的生理特點,從而形成翅膀才能展翅高飛.
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最早的鳥類的腿長有飛行羽毛,可以利用後肢充當額外的翅膀飛行,這個發現證明了早期鳥類是從樹上開始學習滑行和降落的.這項研究的專家,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尼克\朗瑞指出:這項研究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鳥類和飛行松鼠一樣曾經生活在樹上,是從樹上學會了滑翔和降落」.
環境對動物的捕食方式起到重要的有時是決定性的作用,然而,功能的改變總是隨著新的需要而產生,新的需要就要有新的動作。
在樹棲生活中,較輕巧的四足動物就比較容易從一棵樹跳躍到另一棵樹,從而就更容易形成滑翔飛行.
飛猴又被稱為貓猴,它白天倒掛在樹上,晚上出來活動,它的食物與樹是分不開的;如樹葉\小蟲\樹果\小鳥等,飛猴也能和其它猿類一樣懸掛在樹上如蕩鞦韆一樣晃來晃去,在晃動中,飛猴會突然鬆開前爪,利用慣性向上沖天而起,並垂直向上飛行可達數米。飛猴的這一動作是與其捕食所需要的,它可以在空中捕捉到正在飛行的小鳥和小蟲,飛猴的身上從頸部一直到後尾端都有長毛的翼膜,使得身體下落時能產生阻力,飛猴的尾巴的擺動又能夠起到舵手的作用,從而使得飛猴可以象鳥一樣從這棵樹飛到另一棵樹.
飛鼠又稱鼯鼠,也是樹棲動物,白天它棲身在樹洞中,晚上出來活動,飛鼠與松鼠不同,飛鼠的前後肢之間有長滿了毛的飛膜,這種飛膜使得飛鼠能夠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飛鼠一般可以滑翔飛行數十米,它飛行的時候也是依靠它的大尾巴來控制前進的方向。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樹棲對鳥的飛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鳥的飛翔不是鳥自己想飛就能飛,而是經過了漫長地演化,這種演化是從跳躍到滑翔再到飛翔的演變過程;而這些動作的形成不僅是由於鳥的生理機能所能做到的,同時,也是由於樹棲環境的壓力所形成的,鳥的這些動作的出現,是由它的捕食方式和逃避天敵所需要的,正是由於捕食與逃避天敵,鳥的飛翔先是由跳躍開始,由於體形較小,鳥總是從這一樹枝跳到另一樹枝:也可以從一這棵樹跳到另一棵樹,而不必象猿類那樣攀爬.
在這種跳躍與滑翔的過程中引起了鳥類的一系列的功能變化:首先是視覺帶動頸部的變化,我們知道,鳥類的視力是動物中最好的,如鷹能夠同時注視兩個物體;因為鷹眼的視網膜上有兩個中央窩,中央窩中分布著密集的感光細胞,每個中央窩有150萬個感光細胞,
在樹叢中,鳥要尋找食物,如小蟲,必須眼睛前後左右四處張望,這就使得鳥的視覺比其它動物要好,同時,由於四處張望,頭部必須相應,從而使得頸部異常靈活,另外,鳥在跳躍前,總會探頭探腦瞻前顧後,常常有一個準備動作即頭部儘量往前伸展,看準方向\看準目標,這就會使鳥的頸部拉長,所以,鳥的頸部既長又柔軟自如,你也可以看到小鳥們可以把嘴伸到身體的任何地方梳理羽毛。
鳥的跳躍式向前在落腳時,由於不是停泊在地上,而是更多的停在樹枝頭或枝節或枝尾或樹上的其它地方,因此由於樹的特點,準確性要高。鳥在落樹前必須前肢展開,鳥要展開前肢,這就要求前肢能夠在空中拍打產生浮力進而向一定方向前行.我們知道,大海航行靠舵手,鳥的飛行也不例外,它的尾羽就是舵手,鳥靠的是它的前肢{也可以稱為手。特別是它的姆指與其它趾分開形成了鳥的小翼,其它趾形成了主翼,小翼可以與主翼拉開一定的間隙來阻擋部分氣流而防止失速,小翼與主翼就成了翅膀,使鳥自由自在的飛翔。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學的凱文\帕迪恩指出「所有的飛行動物都用手骨--------也就是手指飛行,只是方法各有不同」.這樣看來,鳥的前肢與人類祖先古猿的前肢在演化中有異曲同工之美.
總的說來,鳥會飛是因為生活在樹林中,由於鳥的身體輕巧,在捕食與逃避天敵時,可以跳躍在樹幹\樹枝\樹杈\樹冠之間,進而形成了慣性運動從而有了飛翔,在飛翔過程中,前肢用來支撐身體的功能移交。給了後肢,前肢慢慢地變成了在空中拍打的翅膀,後肢承擔了落腳及負荷的功能
從鳥的飛行我們可以看出:1、動物的結構決定了其功能,功能的變化又會引起結構的變化,但任何環境都無法改變動物的主體結構。2、結構的改變必須依賴動物本身結構的進化方向,也就是說,
動物功能的改變是在原結構的生理特點上才能形成新的功能。3、動物結構的形成與功能的形成是同步的,它們都有一個長期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