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在杭正式開槌。
儘管今年秋拍市場的回落與「調整」早已是不爭事實,但作為本年度大型藝術品拍賣會的收官之戰,本場拍賣依然獲得高度關注,更是出現了秋拍罕見的座無虛席的爆棚場面。
開拍首場,西泠就亮出了自己的強項——古代書畫,並以86%的高成交率,振奮市場信心。
調整中的市場是一份考卷,考驗的不僅是作品的真正價值,還有市場人士對藝術品的「忠誠度」。
古代書畫專場,現場座無虛席,成交率頗高。相較此前部分北方大型拍賣公司的書畫專場,暖意明顯。這也是總經理陸鏡清的成功策略:「信心對市場非常重要,大家口袋裡並不是沒錢。」
今年,西泠依然堅持「選擇當下市場能夠接受的題材和價格」。而從昨天看來,古代書畫部分,高價拍品數量減少,幾萬塊錢的拍品比比皆是。在趨冷的大環境影響下,藏家出手顯得理性而克制,昨天以最低估價成交的作品數量不少。
當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代表藝術家水準、價格又能被更多人接受的拍品,依然受到追捧,尤其是趙之謙等金石大家的作品。
譬如,古代書畫圖錄的封面是一幅起拍價500萬的趙之謙作品《異魚圖》。估價雖然不高,但作品能夠代表趙之謙一生的藝術水準,代表海派的藝術理念。經過數輪競價,《異魚圖》最終以1150萬元成交。
此外,「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文徵明的《輞川別業圖》以2300萬成交。此作為文徵明耄耋之年所作,代表了成熟的吳派山水的藝術特色。
從春拍的猛漲到秋拍的調整,這樣跌宕不僅洗鍊了市場,也讓真正懷著喜愛之情而非投機之心的藝術品收藏者浮出水面。
昨天記者遇到江蘇省南社研究會的潘慈中先生,這次他送拍了幾件自己珍藏數十年的名人手札,其中一件徐悲鴻與廖靜文的書信,是他在上世紀80年代花費三個月的工資購買的。
送拍後,他有些後悔,昨天到場觀戰,甚至忐忑地希望「不如流拍吧」,「因為心裡總是有點猶豫,覺得這些東西和自己有緣分,應該留下來好好保管。」
還有許多藝術品愛好者奔著首屆明清竹雕和首屆紫砂盆專場而來。200多件拍品,絕大部分是幾千元的價格,非常適合工薪階層。
目前國內大型的拍賣公司中,很少有公司拍賣幾千元錢價位的拍品。陸鏡清認為:「價格不能完全體現拍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歷史積澱。市場需要更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內涵和藝術價值,同時又能讓更多藏家買得起的藝術品。」
從上海趕來的一位蔡先生,特別中意這些紫砂盆,甚至鼓勵記者也前去舉牌。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