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2020-09-04 學習時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境界」時,專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個審美範疇。「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一區分,自提出以來就備受理論界推崇。毛澤東詩詞意境高遠,蘊涵豐富,藝術表達了毛澤東的心路歷程、偉岸人格和光輝思想。毛澤東詩詞因為「有我」,顯得自然真切;因為「無我」,彰顯偉岸崇高。毛澤東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毛澤東詩詞所創造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也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審美境界,更是一種光耀千秋的精神風範。

小我:我返自崖君去矣

1936年7月,埃德加·斯諾進入陝北蘇區採訪。毛澤東多次與他徹夜長談,這是他唯一一次對外披露個人成長曆程。1937年10月,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由倫敦戈蘭茨出版公司出版。書中《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成為人們研究毛澤東生平的珍貴史料,後來風行全國、版本眾多的《毛澤東自傳》即由此演化而來。但斯諾筆錄的「自傳」,只反映了毛澤東從誕生到長徵的前半生經歷,顯然不完整。

毛澤東筆耕不輟,從早年到晚年一直寫詩填詞。他一生中的奮鬥足跡和人生體驗,在毛澤東詩詞中或多或少都有所反映。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詩詞具有鮮明的「自傳」色彩,人們可以將其作為毛澤東的個人履歷和心靈獨白來解讀和品味。「嗚呼吾母,遽然而死」「我懷鬱如焚」「君行吾為發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我自欲為江海客」,這些詩句中的「我」或「吾」,是生活中的「小我」,是一個本真的毛澤東。作者眼光向內,寫「我」的事,發「我」的感,抒「我」的情。這種筆觸更多地出現於毛澤東早期作品中,即便不出現「我」字,但內容都是以「我」為中心,如「思君君不來」「管卻自家身與心」「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揮手從茲去」「攜來百侶曾遊」。這些「我」或隱或現,原原本本,是敬重慈母的孝子,是志同道合的友人,是情意綿綿的丈夫,是四海為家的旅者,是風華正茂的書生。

晚年毛澤東也寫過類似詩詞,比如上世紀50年代創作的《五律·看山》《七絕·莫幹山》《七絕·五雲山》《七絕·觀潮》,可算是純粹模山範水的山水詩。毛澤東忙裡偷閒,置身於自然懷抱,寄情於山水之間,他政暇賦詩,無關乎重要事件,不涉及嚴肅主題,輕鬆而愜意,平實而真切。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此類作品無論是藝術性還是思想性,都算不上毛澤東詩詞的精品力作。

大我:狂飆為我從天落

早在青年時代,毛澤東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隨著鬥爭實踐的不斷發展,毛澤東從一個呼喚革命的熱血青年到投身革命熔爐,不斷成長為革命領袖,人生舞臺日益壯闊,視野胸襟更加廣博。毛澤東詩詞的題材和內容不再局限於小我的經歷和感受,而是描繪中國革命的風起雲湧,謳歌人民戰爭的磅礴氣勢,更加貼進現實,更加緊跟時代。「我自巋然不動」「狂飆為我從天落」「而今我謂崑崙」「唯我彭大將軍」「我失驕楊君失柳」,這些「我」已擺脫了利己主義的羈絆,實現了從「小我」向「大我」的提升,不再單純指作者本人,既是自我,也是我們;既是個體,也是群體。以「我自巋然不動」為例,這既表現了毛澤東從容應對「敵軍圍困萬千重」的大將風度,也顯示了英勇紅軍堅不可摧的鋼鐵意志,展示了人民群眾同仇敵愾的頑強精神。

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毛澤東的敘述,已經開始脫離『個人歷史』的範疇,有點不著痕跡地升華為一個偉大運動的事業了,雖然他在這個運動中處於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為個人的存在。所敘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們』了;不再是毛澤東,而是紅軍了;不再是個人經歷的主觀印象,而是一個關心人類集體命運的盛衰的旁觀者的客觀史料記載了。」毛澤東當然不是中國革命戰爭的「旁觀者」,他是參與者、見證者,更是指揮者、領導者。

古往今來,以詩歌形式記載英雄業績、表現英雄行為、歌頌英雄品質、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計其數。但是這些作品往往側重表達個人之志,抒發個人情懷,所謳歌的對象要麼是以個體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麼是由個體英雄形象組成的集合。而毛澤東詩詞卻獨樹一幟,作品內容不是他個人的奮鬥史或徵戰史。他不是著眼於描述個體英雄形象,而是致力於塑造革命軍民的英雄群像。他們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昂揚的戰鬥意志,剛毅的英雄性格。毛澤東的軍旅詩詞中,除《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專門頌揚彭大將軍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沒有具體所指。作品所渲染的軍事行動,如黃洋界保衛戰、反「圍剿」戰役、萬裡長徵、解放南京等等,都不是單兵作戰,不是個體行為,而是革命武裝的統一行動,人民群眾的協同配合。「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這些英雄群像頂天立地、光輝燦爛,具有扭轉乾坤的無窮力量。正如1962年4月毛澤東在談到土地革命時期六首詩詞創作情況時所說:「這些詞是在1929年至1931年在馬背上哼成的。文採不佳,卻反映了那個時期革命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們的心情舒快狀態,作為史料,是可以的。」

無我:為有犧牲多壯志

1910年秋天,毛澤東外出求學,他改寫一首詩留給父親,表達一心向學的志向:「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然而,「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的殘酷現實,促使他放棄追求自我實現的個人夢想,毅然投身於「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圖大業。「憑割斷愁絲恨縷」「從此天涯孤旅」,他割捨個人私情,成為義無反顧的職業革命家。「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為尋求救國之策,他上下求索。「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大革命失敗後,他痛定思痛,奮起抗爭。「黃洋界上炮聲隆,報導敵軍宵遁」,他在井岡山點燃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戰地黃花分外香」,他忍辱負重,坦然面對個人逆境。「猶記當時烽火裡,九死一生如昨」,他不畏艱難險阻,南徵北戰。「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他統率人民軍隊摧枯拉朽,徹底砸爛了舊世界。「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他領導中國人民奮發圖強,建設新中國。「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得知江西省餘江縣消滅血吸蟲的喜訊,他「浮想聯翩,夜不能寐」。「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幸福生活,他「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殫精竭慮,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清代沈德潛《說詩碎語》有云:「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寫道:「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高聳挺拔的山峰像利劍刺破青天,自身鋒芒完好如初;如若天塌下來,山峰一柱擎天。天地之間山為峰,山高人為峰。這首詩描繪山的巍峨峭立,彰顯的是毛澤東對人生價值的深邃思考以及擔負起天下興亡的使命擔當。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不斷磨礪小我,融入大我,達到了無私無我的精神境界。隋代王通《中說·魏相》曰:「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毛澤東心中只有人民,一切為了人民,「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頂天立地,敢作敢當。「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他勵精圖治,始終維護人民利益和民族尊嚴。區區十六字,但蘊涵豐富,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品質的真實寫照,是毛澤東偉岸人格的詩意禮讚。這是毛澤東詩詞感人肺腑、歷久彌新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境界」時,專列「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萬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我,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一區分,自提出以來就備受理論界推崇。毛澤東詩詞意境高遠,蘊涵豐富,藝術表達了毛澤東的心路歷程、偉岸人格和光輝思想。毛澤東詩詞因為「有我」,顯得自然真切;因為「無我」,彰顯偉岸崇高。毛澤東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
  • 政法學苑 | 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毛澤東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毛澤東詩詞所創造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也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審美境界,更是一種光耀千秋的精神風範。小我:我返自崖君去矣1936年7月,埃德加·斯諾進入陝北蘇區採訪。毛澤東多次與他徹夜長談,這是他唯一一次對外披露個人成長曆程。
  • 「文化視野」毛澤東詩詞中的小我大我
    毛澤東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毛澤東詩詞所創造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是一種爐火純青的藝術手法,也是一種回味無窮的審美境界,更是一種光耀千秋的精神風範。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詩詞具有鮮明的「自傳」色彩,人們可以將其作為毛澤東的個人履歷和心靈獨白來解讀和品味。「嗚呼吾母,遽然而死」「我懷鬱如焚」「君行吾為發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我自欲為江海客」,這些詩句中的「我」或「吾」,是生活中的「小我」,是一個本真的毛澤東。作者眼光向內,寫「我」的事,發「我」的感,抒「我」的情。
  • 毛澤東詩詞: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
    important} 毛澤東詩詞因為「有我」,顯得自然真切;因為「無我」,彰顯偉岸崇高。毛澤東錘鍊「小我」,強化「大我」,追求「無我」。正因為如此,毛澤東詩詞具有鮮明的「自傳」色彩,人們可以將其作為毛澤東的個人履歷和心靈獨白來解讀和品味。「嗚呼吾母,遽然而死」「我懷鬱如焚」「君行吾為發浩歌」「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間知己吾和汝」「我自欲為江海客」,這些詩句中的「我」或「吾」,是生活中的「小我」,是一個本真的毛澤東。作者眼光向內,寫「我」的事,發「我」的感,抒「我」的情。
  • 毛澤東詩詞中的長徵
    《清平樂·六盤山》詞意圖 傅抱石作 毛澤東詩詞中的長徵詩詞,是其整個詩詞創作中的一個重頭,可謂成就最高、影響最大可以看出,長徵前後是毛澤東詩詞創作的一個高峰期。詩人著力創作的幾首詩詞,生動再現、描述了紅軍長徵中那些崇高壯烈、激動人心的戰鬥場面和情景。 細數毛澤東長徵詩詞作品,大體有《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念奴嬌·崑崙》《七律·長徵》《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沁園春·雪》等7首。
  • 毛澤東詩詞中的十百千萬
    用實數強化史詩色彩 毛澤東在《〈詞六首〉引言》中寫道:「這些詞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一年在馬背上哼成的。文採不佳,卻反映了那個時期革命人民群眾和革命戰士們的心情舒快狀態,作為史料是可以的。」毛澤東詩詞是詩史與史詩的和諧統一,善用數詞使毛澤東詩詞的史詩意味更加鮮明、更加具體。 數字既有實數又有虛數,實數又可分為確數和約數。
  • 我酷愛毛澤東詩詞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4周年之際,筆者拜訪了原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研究員王高宣。王老離休後,認真學習和研究毛澤東詩詞,成果頗豐。  王老酷愛書法和篆刻。與其他書法愛好者不同的是,王老將全部精力用在了學習、鑽研、書寫和篆刻毛澤東詩詞上。  王老1927年出生,1949年參軍,1986年離休。
  • 毛澤東詩詞中的帝王將相
    毛澤東詩詞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多年,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將相,毛澤東每有所感,就有評說。這些評點,雖只區區三言兩語,卻折射了他的歷史觀,反映了他的是非觀,也表現出「掌上千秋史」的豪情壯志。 五帝三皇騙過客魯迅在小說《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 小我於大我
    小我是我們意識層面所認可和認知的內容,大我是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我境界越高,人生格局越高。
  • 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智慧
    毛澤東很欣賞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邁和不畏權貴,稱讚他的詩「文採奇異,氣勢磅礴,有脫俗之氣」。李白一生壯志未酬,政治上鬱郁不得志,但這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創作才氣。毛澤東很喜歡李白的詩風,因此他的詩詞中經常會化用李白詩中的詞彙,但在描寫上卻別有一番風韻。
  • 毛澤東詩詞中的「興觀群怨」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興觀群怨」   毛澤東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認為「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興觀群怨」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 毛澤東詩詞的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其創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說,「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是毛澤東詩詞廣為傳頌、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毛澤東詩詞中多次出現「我」或「吾」字。
  • 毛澤東詩詞中的春
    作為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新中國主要締造者的毛澤東同志,除了其驚人的政治素養和搏擊風雨、力挽狂瀾的魄力外,於此道亦是爐火純青。當年郭沫若所作《滿江紅·讀毛澤東詩詞》一詞中,對毛澤東詩詞高度讚賞,評價其乃「經綸外,詩詞餘事,泰山北鬥」。  細覽毛澤東詩詞,其內容極為豐富,內涵博大精深,選題包羅萬象。
  • 毛澤東詩詞中的冬
    每臨此景,古人詩詞中多有寫雪之作,且錦篇迭出,汗牛充棟。而作為一代偉人、詩人的毛澤東,在其詩詞中也不乏詠雪的佳構。 臨窗奉讀主席詩詞,跳入眼帘的一首,偏巧就是首冬天寫雪景的《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詞曰: 漫天皆白,雪裡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 此行何去?贛江風雪迷漫處。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
  • 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喜怒哀樂 陸機《文賦》曰:「詩緣情而綺靡。」白居易《與元九書》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詞之美,美在深情。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問世間情為何物」一句,迷倒了無數人,也難住了無數人。毛澤東一生讀詩、解詩、論詩、賦詩,箇中必有一個「情」字,深邃、豐富、厚重。毛澤東詩詞究竟抒發了一些怎樣的感情?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沒有直接寫東風和南風,但多處提到了西風和北風,如「西風烈」「紅旗漫捲西風」「西風漫捲孤城」「正西風落葉下長安」「徵馬嘶北風」。強勁秋風和猛烈西風充滿挑戰,也更能磨礪意志。最典型的是「要似崑崙崩絕壁,又恰像颱風掃寰宇」,初稿曾為「我自欲為江海客,更不為暱暱兒女語」,修改之後更能凸顯毛澤東為革命事業而「憑割斷愁絲恨縷」,絕不沉湎於兒女情長的英雄本色。
  • 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解讀毛澤東的詩詞「餘事」,不僅能擺脫無限拔高的窠臼,真正回歸詩詞的本質,也能使毛澤東的偉人形象更加真實、更加可親可近。舉重若輕主沉浮在「改造中國與世界」的歷史洪流中,毛澤東始終以舊世界改造者和新世界創造者的姿態挺立潮頭。毛澤東詩詞見證了諸多重要歷史事件,涉及不少社會現實問題,但它終究不是原原本本的歷史紀實,更不是立說立言的政論文章。
  • 毛澤東詩詞中的古往今來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古往今來   1963年12月,由毛澤東親自編定的《毛主席詩詞》出版,山東大學教授高亨填詞《水調歌頭》予以點評,「掌上千秋史」一句高度凝練了這本詩集的歷史蘊涵。毛澤東詩詞縱覽天下風雲,俯瞰歷史興衰,感受時光飛逝,把握時代潮流,反映了毛澤東的歷史觀和人生觀,浸透著歷史智慧,洋溢著壯志豪情。
  • 毛澤東詩詞中的江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全詞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悠悠流水,不舍晝夜,流出了歲月,流出了人文歷史。在激昂的詞句中,展現出青年毛澤東凌雲壯志、磅礴氣概和遠大抱負;洋溢著青年毛澤東特有的精神風採。   這首詞最早見之於蕭三《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一書,後經毛澤東親自審定,正式發表於1957年創刊的《詩刊》上。這是毛澤東最早借吟詠江水直抒胸襟的一首詩詞。
  • 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原標題:光大毛澤東詩詞中的中國精神   汪建新簡介: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著有《毛澤東詩傳》《毛澤東的詩人情懷》等,主講電視系列片《毛澤東的詩人情懷——閱盡人間春色》。2005年8月至今,致力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2017年11月,在人民網開設《汪建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