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5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175人被授予中將軍銜,798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被授銜的將帥總計1050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57位開國將帥中,曾有5人被擬授大將軍銜,還有2人資歷堪比大將,那麼,他們都是誰?
先說5位曾被擬授大將的開國上將。
第一位是蕭克。蕭克,湖南嘉禾人,出生於當地一個貧窮的知識分子家庭,17歲從軍,參加過北伐戰爭,原為葉挺麾下連長,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毅然投身武裝鬥爭反動派的洪流。
蕭克的資歷極高,有人認為他是元帥資歷,可授大將。紅軍時期,蕭克擔任過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而總指揮正是賀老總;抗戰時期,蕭克被任命為八路軍120師副師長,而師長也是賀老總;解放戰爭時期,蕭克與林彪搭檔,任四野參謀長。
不過,由於蕭克相對缺乏擔任軍事主官的資歷,加之解放戰爭時期的資歷稍顯不足(我軍戰鬥序列中,參謀長地位不高,四個野戰軍的參謀長都是上將或中將),所以最終只被授予上將軍銜,但位列開國上將第一。
第二位是王震。王震,湖南瀏陽人,出生於一個佃農家庭,少年時代,有感於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萌發反抗壓迫的思想,遂憤然從軍。
王震的資歷也很高,但與蕭克相比,遜色一籌。紅軍時期,王震擔任過紅六軍團政委;抗戰時期,王震最初只任359旅副旅長,後因旅長陳伯鈞調離,才升任旅長;解放戰士時期,任一野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第三位是張宗遜。張宗遜,陝西渭南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7歲讀私塾,18歲考入黃埔軍校。
張宗遜的資歷完全夠得上大將,他參加過秋收起義,紅軍時期,擔任過紅四軍參謀長;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與彭老總搭檔,任一野副司令員。
第四位是宋任窮。宋任窮,湖南瀏陽人,早年當過小學教師,入黨後,組織農民打土豪鬥劣紳,後參加秋收起義。
宋任窮的資歷也夠得上大將,紅軍時期,他曾接任劉志丹,任紅二十八軍政委;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四野第四兵團政委。
第五位是周純全。周純全,湖北紅安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曾就讀於湖北省立第一模範小學讀書,16歲時因家貧輟學,到漢口當工人,後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與以上四位上將相比,周純全的軍事生涯比較特殊,他主要從事軍隊政治和後勤工作,也是五位擬授大將軍銜的將軍中唯一的副兵團級。不過,周純全的資歷也是非常之高,紅軍時期,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四野後勤部第一部長。
那麼,這5位曾被擬授大將軍銜的將軍,為何最終只被授予上將?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將名額有限。在最初的授銜方案中,大將的名額是15人,後縮減到10人,於是這5被將軍便成了上將。
再說兩位資歷堪比大將的開國上將。
第一位是劉亞樓。劉亞樓,福建武平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幼喪母,父親無力撫養,將他過繼給同姓好友劉德香。劉德香的家境雖然也不好,但對劉亞樓非常關心,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劉亞樓先後就讀於湘店高等小學、省立第七中學,後回鄉任小學教師,受校長劉克模影響,參加革命。
劉亞樓建國前的資歷並不算特別高,紅軍時期,他擔任的最高軍事主官是紅1軍團第2師師長;抗戰時期,劉亞樓任抗大教育長,後留學蘇聯,就讀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四野第十四兵團司令。
以劉亞樓此時的資歷,授上將不高不低。然而,建國後,劉亞樓出任空軍首任司令員,憑這份資歷,就完全可授大將。要知道,我軍海軍司令員、裝甲兵司令員肖勁光和許光達,都是大將。
第二位是許世友。許世友,湖北麻城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入少林寺當俗家弟子,後加入紅十一軍。
許世友早年的資歷,確實難夠大將軍銜。但是,解放戰爭時期,他的表現異常出色,率山東兵團所向披靡,橫掃陳金城、王耀武等國軍名將,基本上解放了山東全境,使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據說,許世友也認為自己可授大將。不過,綜合各時期資歷和戰功,全面考慮,組織上最終授予他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