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中,5人曾被擬授大將,還有2人資歷堪比大將,他們都是誰

2021-01-16 文史書院

1955年,新中國舉行首次授銜,有10人被授予元帥軍銜,10人被授予大將軍銜,5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175人被授予中將軍銜,798人被授予少將軍銜,被授銜的將帥總計1050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57位開國將帥中,曾有5人被擬授大將軍銜,還有2人資歷堪比大將,那麼,他們都是誰?

先說5位曾被擬授大將的開國上將。

第一位是蕭克。蕭克,湖南嘉禾人,出生於當地一個貧窮的知識分子家庭,17歲從軍,參加過北伐戰爭,原為葉挺麾下連長,蔣介石叛變革命後,毅然投身武裝鬥爭反動派的洪流。

蕭克的資歷極高,有人認為他是元帥資歷,可授大將。紅軍時期,蕭克擔任過二方面軍副總指揮,而總指揮正是賀老總;抗戰時期,蕭克被任命為八路軍120師副師長,而師長也是賀老總;解放戰爭時期,蕭克與林彪搭檔,任四野參謀長。

不過,由於蕭克相對缺乏擔任軍事主官的資歷,加之解放戰爭時期的資歷稍顯不足(我軍戰鬥序列中,參謀長地位不高,四個野戰軍的參謀長都是上將或中將),所以最終只被授予上將軍銜,但位列開國上將第一。

第二位是王震。王震,湖南瀏陽人,出生於一個佃農家庭,少年時代,有感於舊社會的黑暗和不公,萌發反抗壓迫的思想,遂憤然從軍。

王震的資歷也很高,但與蕭克相比,遜色一籌。紅軍時期,王震擔任過紅六軍團政委;抗戰時期,王震最初只任359旅副旅長,後因旅長陳伯鈞調離,才升任旅長;解放戰士時期,任一野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第三位是張宗遜。張宗遜,陝西渭南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7歲讀私塾,18歲考入黃埔軍校。

張宗遜的資歷完全夠得上大將,他參加過秋收起義,紅軍時期,擔任過紅四軍參謀長;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120師第358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與彭老總搭檔,任一野副司令員。

第四位是宋任窮。宋任窮,湖南瀏陽人,早年當過小學教師,入黨後,組織農民打土豪鬥劣紳,後參加秋收起義。

宋任窮的資歷也夠得上大將,紅軍時期,他曾接任劉志丹,任紅二十八軍政委;抗戰時期,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四野第四兵團政委。

第五位是周純全。周純全,湖北紅安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曾就讀於湖北省立第一模範小學讀書,16歲時因家貧輟學,到漢口當工人,後參加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與以上四位上將相比,周純全的軍事生涯比較特殊,他主要從事軍隊政治和後勤工作,也是五位擬授大將軍銜的將軍中唯一的副兵團級。不過,周純全的資歷也是非常之高,紅軍時期,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抗戰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四野後勤部第一部長。

那麼,這5位曾被擬授大將軍銜的將軍,為何最終只被授予上將?

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將名額有限。在最初的授銜方案中,大將的名額是15人,後縮減到10人,於是這5被將軍便成了上將。

再說兩位資歷堪比大將的開國上將。

第一位是劉亞樓。劉亞樓,福建武平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幼喪母,父親無力撫養,將他過繼給同姓好友劉德香。劉德香的家境雖然也不好,但對劉亞樓非常關心,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劉亞樓先後就讀於湘店高等小學、省立第七中學,後回鄉任小學教師,受校長劉克模影響,參加革命。

劉亞樓建國前的資歷並不算特別高,紅軍時期,他擔任的最高軍事主官是紅1軍團第2師師長;抗戰時期,劉亞樓任抗大教育長,後留學蘇聯,就讀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四野第十四兵團司令。

以劉亞樓此時的資歷,授上將不高不低。然而,建國後,劉亞樓出任空軍首任司令員,憑這份資歷,就完全可授大將。要知道,我軍海軍司令員、裝甲兵司令員肖勁光和許光達,都是大將。

第二位是許世友。許世友,湖北麻城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入少林寺當俗家弟子,後加入紅十一軍。

許世友早年的資歷,確實難夠大將軍銜。但是,解放戰爭時期,他的表現異常出色,率山東兵團所向披靡,橫掃陳金城、王耀武等國軍名將,基本上解放了山東全境,使華東、華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

據說,許世友也認為自己可授大將。不過,綜合各時期資歷和戰功,全面考慮,組織上最終授予他上將軍銜。

相關焦點

  • 一份22人的開國大將預授名單,12位最後只授上將,分別是誰?
    在前面文章裡我們提到,在最初評選大將授銜人選的時候,國防部部長彭老總和總幹部部長羅榮桓向毛主席提交的預授名單中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準備授予15人大將軍銜,除開最後授銜時的十位大將外,分別是張宗遜、宋任窮、蕭克、王震、周純全,我們也做了簡單介紹。
  • 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中,最長壽的分別是誰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開國將帥們因為經歷過戰爭年代艱苦的環境,負傷是家常便飯之事,身體狀況也是受到了影響,因此,很多人去世較早。
  • 開國將帥:主動要求辭元帥、辭大將、辭上將的有哪些高級將領
    1955年授銜,我軍評出了開國十大元帥、十大將軍、55位上將(後增補到57位),中將175名,少將800名。授予元帥和大將軍銜的名單經過反覆權衡,多次調整,授予其他將級軍銜的名單也經過了多次斟酌。但是,其中有些將領對於自己的軍銜是不滿意的,比如許世友上將、王必成中將,王近山中將等人。
  • 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大將、上將、中將分別是誰
    在1955年授銜的開國將軍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都已經不在人世了。那麼在這些革命先輩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分別是誰呢?最後一位去世的元帥是聶榮臻。在聶帥七十多年的革命歲月中,經歷了太多的波瀾壯闊,也書寫了太多的輝煌篇章。一向有著儒將之稱的聶帥,留過法,旅過蘇,大革命時期入黨,還曾在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並參加了北伐戰爭。無論哪段經歷,聶帥都稱得上是人中龍鳳。留學法國時,聶帥是旅歐的革命者中唯一一位拿到學位的,大革命時期,他又是黃埔軍校的政治教官,資歷、威望、能力都是絕對的佼佼者。
  • 「開國將軍」中,排名第一的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
    「開國將軍」中,排名第一的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分別是誰?現在我們國家發達軍事強大。而從建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現在的繁榮也僅僅經過了幾十年。我們現在強大的國家是當時那些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軍人們換來的。他們戎馬一生,用生命譜寫了今天的成功。
  • 最可惜的開國中將:部下出了兩位大將 15位上將
    不過,要說資歷,這兩人都比不過這個人——倪志亮。  在紅軍時期,倪志亮是紅四方面軍參謀長,跟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並稱四大巨頭,下面的軍級幹部、師級幹部中後來出了12位上將:許世友、王宏坤、周純全、呂正操、陳再道、王新亭、王建安、張宗遜、陳錫聯、陳伯鈞、李聚奎、傅鍾。  大名鼎鼎的王近山,當時還是倪志亮下面的一個師長。
  • 四野猛將擬授開國中將,毛澤東毛主席建議:解放海南大功應授上將
    毛主席建議將原定擬授少將的皮定均授予中將軍銜,以表彰他在戰略轉移時,率部殿後捨身忘死掩護中央機關遷移的特殊貢獻。  其實還有一名開國上將原本擬授中將的,也是毛主席根據他的特殊貢獻提議將他拔擢為上將。  是哪位將軍獲此殊榮?他又立下了什麼卓著功勳,讓毛主席念念不忘?
  • 此將是元帥的戰功,大將的軍銜,上將的資歷
    在開國將領中,有一位將領,他軍事才華出眾,在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中國戰爭史上的軍事奇才,而他指揮的一系列經典戰役,也受到後人的敬仰,因此大家都稱他為解放戰爭時期的戰神。其實除了這兩位,還有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戰神。只不過,他並非是元帥軍銜,而是大將軍銜。雖然,粟裕司令員是大將軍銜,但他確實名副其實擁有元帥戰功。可能熟知解放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革命戰爭年代最重要的解放戰爭,有兩位軍事統帥戰績最佳。一位是林總,還有一位就是粟裕司令員。
  • 第一個去世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是誰?多少歲了?
    人難免有一死,自古以來,生離死別,就是很正常的現在。只不過在我國近代歷史上,因為戰爭,很多無辜的人也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時期很多英雄戰了起來,他們願意為國家、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最終才得以建立起了新中國。
  • 兩位開國大將:一個被特批享受元帥待遇,一個主動申請上將待遇。
    為了表彰他們的革命精神,1995年,中央軍委第一次在北京中南海進行了軍銜授銜儀式。1042位將軍在本次授銜儀式中獲得了開國將領的榮譽。其中大將軍銜有10位,55位是上將軍銜。可想而知,獲得大將軍銜要多麼的出色。
  • 開國四大首將,第一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他們都是誰?
    當然,這其中必然伴隨著犧牲,但這卻絲毫嚇不退他們,他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家國理想奮戰,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不僅僅是一份銜級,這更是一份認同,一份本就該屬於他們的榮耀。這樣的榮耀共分為五個檔次,從高到低分別是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開國以來,十大元帥被很多人所熟知,所以今天咱們來講講第一大將、第一上將、第一中將、第一少將。
  • 四野唯一沒授銜的兵團司令,原本擬授大將,晚年官至副國級
    眾所周知,從四野走出的開國將軍是最多的,在57位開國上將之中,出自四野的有18位,幾乎佔了三分之一,四野不愧是名將如雲,卻很少有人知道,四野還有一位兵團司令沒有授銜。這位沒有授銜的兵團司令叫程子華,在四野他似乎沒什麼名氣,就連四野授少將銜的鐘偉都似乎比他名氣大,不過他的戰功是遠超鍾偉的,因為程子華原本是擬授大將銜的。程子華是山西運城人,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雖然家裡窮,但是他有遠大的志向,在太原讀師範期間就多次參加學生運動,受進步思想影響,1926年,21歲的程子華加入了我黨。
  • 此人是開國大將,曾多次申請降銜,賀老總說:「他應該授大將!」
    1955年,我軍開始大授銜,時任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對此,許光達將軍卻非但沒有欣喜,反而深感不安,他覺得授他大將軍銜是授高了!於是,許光達便多次提出對自己降銜的請求,可都未獲得同意,無奈之下,他只好直接向軍委主席毛澤東和各位副主席寫了一封要求降銜的申請書。
  • 57名開國上將中的六個「唯一」
    1955年,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由此誕生了一千多名開國將帥,十大元帥十大將作為國家軍隊的領導人,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關於他們有許多讓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那麼作為大將之下的高級將領,57名開國上將中(1955年授銜55人,後又陸續增補兩人),有哪些讓人難忘的話題呢,本期我們來看看57名開國上將中的六個
  • 開國將軍那麼多,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的區別到底在哪?
    經過一系列充分的準備,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軍銜授予典禮,此次授銜的除了毛主席,還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和800餘名少將。軍銜有級別,不同級別,待遇、權力、地位也隨之不同。軍銜的差別,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實際利益的差別。下面我們來詳細看一下,待遇究竟有何不同。
  • 五位曾入選上將預授名單,最終卻擦肩而過的開國中將
    先是在1952年,中央軍委在《評定各級幹部等級指示》中正式確定將軍隊幹部分為9等21級,為實行軍銜制度奠定基礎。  1955年1月,中央軍委召開座談會,討論了關於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的人員問題,之後由彭老總和羅帥聯名上報一份關於元帥、大將、上將的預授名單。
  • 共和國開國最後的中將、上將、大將、元帥
    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同志,因病於2015年9月3日17時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他是最後一位去世的開國中將,至此,所有的開國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全部離世。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曾有10名元帥、10名大將、57名上將、177名中將和1360名少將被授予或晉升軍銜,他們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帥」。而今,開國將帥僅剩少將50餘名。小編帶著您回頭看看,最後的將帥都是誰?
  • 這位開國中將資歷高,三個時期內都是軍長,還有位勤務員當了上將
    在戰爭題材電視劇《亮劍》的原著小說裡,提到過一段關於軍人資歷的故事:馬天生政委有一次看到一名上將給中將敬禮。 在歷史上當然也有原型,起因是三位將軍出自同一個班,而老班長被授予中將,兩名戰士被授予上將,比如開國中將陳先瑞將軍,韓先楚和劉震上將就是例子。
  • 他是最有爭議的開國大將,毛主席卻評價他:英名天下揚!
    許光達大將  在57位開國上將中,隨便說出幾人都比許光達的職務高、名氣響,蕭克就不用說了,他是紅二方面軍的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職務與級別都遠高於許光達。  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將軍  至於許世友,南京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濟南軍區司令員,楊成武,北京軍區司令員,這些人都赫赫有名,戰功累累,但他們都是上將,而名不見經傳的許光達卻被評為大將
  • 開國將帥中,最年輕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各是誰
    大將許光達 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大將之一。解放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坦克學校校長和裝甲兵學院院長,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時才47歲,成最年輕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