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會專家在敘永縣石壩鄉的「雞鳴三省」會議紀念館參觀調研
與會專家在敘永縣石壩鄉的「雞鳴三省」會議紀念館參觀調研
敘永縣石壩鄉副鄉長拿著寫有「紅軍魂」題詞的字畫從「雞鳴三省」會議紀念館前經過
遊客在「雞鳴三省」會議紀念館參觀
紅軍長徵入川80周年 四川專家再發倡議
19日,「紅軍長徵過瀘州80周年」研討會在瀘州敘永舉行。這是「紅軍長徵入川80周年」研討會的第一站。會上,十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長徵文化」展開研討。其中,「長徵路線申遺」再次成為最熱話題。
2011年11月,省社科院三位專家聯名倡議:「長徵路線」作為線路文化,申報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希望藉此對長徵精神進行宣揚和對長徵文化進行保護」。自此,長徵路線踏上漫漫「申遺」路。
4年時間過去,長徵路線「申遺」已取得哪些突破?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後強表示,從全球申遺案例看,申遺將是一條漫長路。「今年是長徵80周年,我們將進行最後一擊,最終燒開這盆水,讓長徵走向世界。」一件早該做的事
昨天研討會前,與會專家去了「雞鳴三省」會議紀念館。該館位於瀘州敘永縣石壩鄉。紀念館廣場旁,有三塊石頭,形似廂子,當地人更習慣把石壩稱為「石廂子」。
據多項史料考證,1935年2月3日晚至2月5日凌晨,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在石廂子召開會議。史稱「雞鳴三省」會議。這次會議,研究決定了三件重大事情,即根據遵義會議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了分工,決定博古交出黨中央的最高領導權,由張聞天在黨中央負總的責任;討論和研究了中央紅軍的行動方針,部署紅軍作戰轉移,從而擺脫了敵人重兵的圍追堵截;討論和研究了中央蘇區今後的行動方針等問題。
走出「雞鳴三省」會議紀念館,李後強和楊先農和專家們聊的話題,還是「那件早該做的事」——長徵路線申遺。
楊先農,四川省社科院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2011年11月,楊先農、侯水平、李後強3人經過調研,寫成《關於四川省牽頭組織「長徵路線」申遺和「國際長徵文化館」建設的建議》的報告,倡議將長徵路線作為線路文化,申報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
「長徵路線申遺這個事,真的是早就應該做了。」李後強說,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遠徵。其特徵是路線長、人員多、環境差、傷亡大、結局好。在整整兩年時間裡,長徵跨越中國15個省,轉戰地域面積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國土面積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山脈,其中5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這些特徵表明,長徵是一種精神,人類文明的標誌、象徵、重要節點、動力源泉。長徵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的豐碑。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人,無論持有何種意識形態,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徵給予人類的精神財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滅的信念。「所以,我們倡議將長徵路線申遺。今年,是長徵過川80周年。明年是長徵勝利80周年。我們將繼續深度挖掘,大力推動,進行最後一擊,最終燒開這盆水,讓長徵走向世界。」
「長徵路線申遺應該也必要。」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讓新教授為「這件早該做的事」點讚。王讓新說,長徵作為一種文化,本是世界文化,其價值具有普遍性。同時,在新時代、新常態下,實現偉大中國夢,需要大力發揚長徵精神。因此,現實告訴我們,長徵路線申遺極具現實意義。」
意識形態不是問題
4年前,「長徵路線申遺」由四川省社科院倡議提出後,迅即得到14個省市相關單位的積極響應。2011年12月12日至15日,華西都市報推出「長徵路線申遺」系列報導,全面解讀長徵路線申遺。據報導,長徵路線申遺得到眾多專家、學者以及紅軍後代的贊成。當然,也有人憂慮:長徵的意識形態色彩,會不會成為申遺障礙?
在昨天的研討會上,專家們給予回應:「長徵路線申遺,意識形態不是問題」。
楊先農說,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關於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條件,「長徵路線」作為舉世聞名的線性文化遺產,符合申報條件。線性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全新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從不迴避意識形態,評定標準體系中就包含『意識形態』因素。因此,長徵的意識形態色彩,非但不是障礙,可能反而是優勢。」
目前,全球有3個世界意識形態遺產,美國費城獨立廳、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遺址和美國自由女神像。楊先農說,這三個成功申遺案例,恰好揭示了意識形態遺產的「普遍性」,即一種思想意識,它應符合自由、獨立、平等的普遍法則,在母國歷史中具有根本性的重要價值。同時,它的影響力要超出單一國家範疇。「長徵所承載的思想訴求,即反封建、反殖民主義、反法西斯,實現民族獨立、自由、富強、民主,建設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這種思想意識的形成,推動世界歷史走進『新型政治文化』時期。」
「世遺語言」講「長徵故事」
長徵路線的「申遺路」,截至目前已走過4年時間。來自四川省社科院的報告,該院組織國內專家,展開了大量細緻的調查研究工作,並取得階段性進展。其中四川段的長徵文化資源調研工作,從面上來講,已基本圓滿結束。
不過,長徵路線申遺面對的挑戰,與會專家學者深有體會:從京杭大運河申遺路看,申遺路是一條漫長路,所有長徵路線申遺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那麼,長徵路線如何走好申遺路?
「長徵路線申遺面對的挑戰,我認為是其價值闡述,遺產各構成要素對價值的表達,遺產構成要素及相關環境的變化問題,以及其完整性問題。」楊先農建議,關於長徵路線的闡述,需從世界文化遺產中關於線路遺產的某些規定性內容,做出中國話語的闡釋;需用世界文化遺產的語言講「中國故事」表達長徵的價值。
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學院院長、教授林伯海指出,長徵路線申遺一定要用世界語言講述好「中國長徵故事」,讓全世界都能讀懂長徵價值。同時,可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專家,來一次重走長徵路,讓他們切實感受長徵路線沿線文化價值。另外,通過申遺,將長徵「終極目的」告訴世界,即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自由、富強和民主,建立人人平等、公平正義的的新社會。
中國走向世界的開放路線
研討會上,李後強提交了一份8500多字發言稿。這篇稿子中,李後強首次提出「長徵路線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開放路線」。
李後強認為,「長徵路線是群眾路線、思想路線、文化路線、生命路線、教育路線,同時也是今天的旅遊路線、交通路線、扶貧路線、生態路線、財富路線,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開放路線。「長徵路線上,四川時間最長、會議最多、範圍最廣、戰鬥最慘、詩意最濃、收穫最大,四川是長徵最精彩的篇章。」李後強說,從現實情況看,長徵沿線至今仍是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低的區域。以申遺為載體,加快實施交通、水利、扶貧、社會建設和文化旅遊、基層政權等六大工程,加大對外開放,如發展電子商務,把長徵沿線深山珍品賣出去。
「長徵文化線路上接北方大陸絲綢之路,下聯南方海上絲綢之路,把一帶一路串聯起來了。」楊先農認為,這條彩帶可以呼應「一帶一路」戰略,形成「一帶一路」的聯動效益,促進中國西部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徵路線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定海神針,為一帶一路提供強大的內在支撐。其不僅精神支撐,也能為一帶一路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文化、能源、人力資源和廣闊市場等產品。「目前,我們正在謀劃長徵路線四川段文化發展帶。如果這條彩帶能夠試驗成功,一旦揮舞開來,就像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一樣,肯定會給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帶來裨益,也給長徵路線申遺打下良好可持續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