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靜濤:漢字的簡化與繁化

2020-12-05 中國臺灣網

古代的繁簡變遷

漢字屬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之一。甲骨文由圖畫發展而來,即象形字,描繪事物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體與繁體之別。簡體字,相對繁體字而言。一個漢字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形體,這幾個形體筆畫多的叫繁體字,筆畫少的叫簡體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至小篆,字體逐步變為以線條符號為主,字形逐漸固定,由簡趨繁。

春秋戰國時期,諸國文字不一,阻礙交流。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文字統一的重要性。《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載,「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秦始皇統一中國,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參照其他諸侯國文字,確立小篆為全國通用文字。這是中國最早的規範化字體。文字統一是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和標誌。

國家版圖不斷擴大,各種事務與日俱增,為了使文字更為準確地記錄社會生活,漢字字數不斷增加,新詞層出不窮。東漢許慎編《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至清朝初年,《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漢字由簡至繁是一個漸進的、自然的過程,不斷累積,推陳出新,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學習、書寫難度隨之增加。

為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簡化漢字應運而生。西漢以來,隸書逐漸取代篆書,以簡馭繁。南北朝至隋唐,楷書、行書、草書漸興,繁簡結合。但篆書不是甲骨文的簡化,楷書不是隸書的簡化,而是增加筆劃,繼承創新,予以繁化,豐富美感。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簡體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現在日常使用的簡化字,如「萬、無、善、法」等,已見於北魏《龍門二十品》。

漢字字體總趨勢是從簡趨繁、從繁至簡,不是簡化否定繁化,或繁化否定簡化,而是共生共存,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漢字的形式與內容,絕非越簡越好。

隸書取代篆書,但篆書沒有消亡,仍在使用。東漢後期,隸書完全成熟,但篆書的正統性、權威性仍然維持,《西嶽華山廟碑》、《尹宙碑》、《張遷碑》、《鮮于璜碑》、《西狹頌》等漢碑的碑文使用隸書,但碑額仍書篆字。唐朝楷書經典《顏氏家廟碑》,碑文為正楷,碑額為篆書。一直至清朝,皇家碑文多使用楷體,碑額多使用篆字。自西漢至晚清,歷朝玉璽使用篆字。民間治印,使用篆字為主,稱為篆刻。

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推行漢化,魏碑楷體漸趨成形,但《孝文帝吊比幹文碑》碑文用楷書,碑額仍用篆字。對於新生的楷書,王公貴族看法不一,有所保留。東魏、西魏對峙,出現復古潮流。北周《華嶽廟碑》使用隸書,雜以楷書,七隸三楷,饒有古意,別具一格。

唐朝開元盛世,楷書趨於成熟,基本定型,成為日常書體,為大眾接受,但唐玄宗推崇隸書,追慕兩漢,泰山封禪,撰《紀泰山銘》,「稽虞典,繹漢制」,昭告天下,用隸體大書,刻石勒碑,歷經千年風霜雨雪。嵩山巨碑,《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頌碑》,徐浩隸書,神採飛揚。

古代簡化漢字,用行草書,主要是為了增進書寫速度,節省時間,在一定範圍內傳播,通用字體仍然是楷書。明朝、清朝,宋體字普通使用於雕版印刷。

簡化字普及基礎教育

近代中國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一些知識精英反躬自省,開始在文化層面上探尋積貧積弱的原因,廢除科舉、改革文字成為一種取向。

漢字不僅是語言符號,亦是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載體。1902年,維新志士吳汝綸赴日本考察,遍訪各界賢達,虛心求教。日本教育家小村俊三郎指出,「變法必先變俗,變法屬政事,變俗關教學」。古城貞吉勸告:「勿廢經史百家之學,歐西諸國學堂必以國學為中堅。」「移易風俗,聖賢猶難,五方交通,學有長短,如廢貴國之文學,則三千年之風俗無復存者,人則悉死,政則悉敗矣。是故英國有保守黨,以制西人之趨輕浮狂簡也。」章太炎傳播國學,告誡學子,「文字一滅,國必滅致亡」。赤子之心,忠言逆耳。

血氣方剛的激進青年不為所動。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升高。近現代中國的簡化漢字,不僅僅是簡化筆劃,更有奇想,視漢字為腐朽落後之物,必欲去之,實現拼音化、拉丁化。甚至有學者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已超出文字改革、簡化漢字的範圍,是要革漢字的命。

1920年,語言學家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主張推廣簡體字。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社會各界對此貶褒不一,文字簡化的方案被迫擱置。

在中國傳統社會,士農工商,讀書人從秀才考至舉人、進士。傳統漢字僅為少數人掌握。所謂的書同文,僅限於知識階層。大部分農民不識字,為文盲。至1949年,中國大陸約4億人,文盲率大約為80%。對工農大眾來說,漢字確實是字多、形多、讀音多,難認、難讀、難寫、難記、難檢排。

以高玉寶為典型的勞苦大眾,出生貧寒,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輩朝天,勞其一生,為溫飽奔波,被愚弄、被嘲諷、被欺壓,受盡了沒有文化的苦處。年幼的高玉寶哭喊,「我要讀書」,是億萬工農大眾心靈深處的呼喚。高玉寶們不識字,絕非愚不可教,亦非漢字如何高深,而是缺乏求學的起碼條件。

毛澤東指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堅持文字改革的基本方針。為了早日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掃除文盲是當務之急。將一部分漢字簡化,降低難度,有助於工農大眾在短期內,學習約2000個漢字,初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在當時有其合理性與必要性。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全面推行簡化漢字。

根據各地使用情況,這個方案略有調整。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第一表收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收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收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954個簡化字,共2238字。簡化字主要有兩種,一是簡體,多從俗字、古字、草書中演變而來;二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

大多數簡化字有其由來。傳統漢字,如「農、窮、讓、藝、曬、傷、鐵、為、衛、無、鬱、憂、總、雜、鑿、邊、幣、龜、機」等,予以簡化,可以降低識別難度。

但亦有個別簡化字值得商榷。多個偏旁簡化為「又」,例如,將「漢」簡化為「漢」,「權」簡化為「權」,「僅」簡化為「僅」,「難」簡化為「難」,「勸」簡化為「勸」,「歎」簡化為「嘆」,「對」簡化為「對」,「觀」簡化為「觀」,「雞」簡化為「雞」,「鳳」簡化為「鳳」,「戲」簡化為「戲」,「樹」簡化為「樹」。如此頻用「又」字,無從類推,易致紛歧。

總體上看,中國大陸推廣簡化字,使幾千萬民眾在短期內認識了一些漢字,普及了基礎教育,推動了社會進步,成效卓著,功不可沒。文革期間,工農子弟學習簡化字,提高了文化水平,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簡化漢字,主要為了降低難度,亦有一減再減之念。1977年12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布,簡化漢字853個,引起廣泛爭議,不久叫停。

根據全國人民的普遍意願,1986年6月,國務院正式宣布,廢止第二套簡化字方案,「今後對漢字的簡化應持謹慎態度,使漢字形體在一個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中國大陸的簡化字運動,經20餘年的實踐,終於告一段落。

繁簡應該適度

漢字對東亞地區影響深遠,古代朝鮮、越南、琉球等國普遍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日文源於漢字,加以改進。

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部分改革人士就主張廢除日文,用西方字母文字代之,首先廢除日文中的漢字,遭到抵制,未能如願。幾經反覆較量,日本民眾終於捍衛日文的正統性,繼續使用傳統漢字。

古代朝鮮取法中華文化,士紳以使用漢字為榮。日本對朝鮮推行殖民統治,推行日語,沒有廢除漢字。戰後南北朝鮮相繼獨立,去殖民地化,廢除日文。韓國部分人士反對繼續使用漢字。1970年,韓國政府開始下令,所有政府公文、書籍、報刊雜誌等,不得使用漢字,一律使用朝鮮本國文字。此種操切做法雖有助於朝鮮文字的普及,卻使韓國文化發生斷層,一代知識精英無法閱讀朝鮮古籍,難以傳承民族文化。中國大陸迅速發展,又喪失了一門非常實用的外語。30年後,韓國朝野反思廢除漢字,追悔莫及,鼓勵年輕一代重新學習傳統漢字,主動融入中華文化圈。

文字改革的過程,也是文字損失的過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從文言文至白話文,從五律七律至自由詩,從傳統漢字至簡化字,降低了學習中文的難度,但也不應忽視其負面效應。由於缺乏傳統漢字教育,在中國大陸,即使一些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民眾,看舊版四書五經如讀天書,進博物館不能欣賞古代的書法繪畫,訪名勝古蹟讀不通對聯長文,登三山五嶽難以辨識摩崖刻石,面對博大精深的祖國傳統文化,如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望字興嘆,徒喚奈何。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傳統漢字有筆劃少的字,如「一、乙」等,一筆字,可謂至簡,亦有多筆劃字,如「龍、龜」等。繁簡只是相對而言,過簡則不易區隔,過繁則不易識別。

鑑於漢字字數不斷擴棄,難度一再增加,採取簡單化的做法,一簡再簡,就會致一部分漢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已經背離了普及文化的初衷。

漢字亦非愈繁愈好。筆划過多,不易學習,如入迷宮,不知所措,書寫亦有困難,故有俗字、行草,予以簡化。狂草一般限於專業人士,大眾很難識別,作為一種藝術,有其存在價值,但對於社會大眾,識別難度超過傳統楷體字,增加了繁化程度。繁簡必須適度,尋求平衡點。

對於推廣、普及簡化字,中國大陸行政部門立場堅定,以立法的形式加以鞏固。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明確規定,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規範漢字是國家通用文字。「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一)文物古蹟;(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2018年底,中宣部推出大型政論片《我們一起走過》,使用毛澤東行草手書作為標題,「過」書為「過」。「學習強國」平臺上線,直接使用毛澤東行草手書「學習」兩字,成為「學習強國」。2019年1月,政論刊物《旗幟》直接使用毛澤東的行草手書「旗幟」。

毛澤東的草書龍飛鳳舞,氣勢雄健,將漢字的宏大氣象推至新的境界。而對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因未系統學過傳統漢字,識別行草「幟」、「過」、「學習」,有些難度。

文化自覺與「一國一字」

商務印書館版《現代漢語詞典》收字約13000個,大陸的簡化字總共2238個,簡化字佔通用規範漢字約六分之一。兩岸四地使用的漢字,約六分之五一致,共同處居多。從識字率、使用漢字率,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至現在,在全中國範圍內才基本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書同文。這主要歸功於中國大陸的基礎教育,簡化字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

商務印書館版《新華字典》封面,「新華字典」用簡化字,手書「商務印書館」則有3個繁體字。商務印書館版《現代漢語詞典》封面,「商務印書館」用簡化字,手書「現代漢語詞典」則有3個繁體字。《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對所有簡化字,均附有對應的繁體字,為從學習簡化字至繁體字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在中國大陸,中小學生人手一冊《新華字典》,大學生多備《現代漢語詞典》。一部分學生通過查閱這兩部字典,經常閱讀中華書局舊版《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史記》、《漢書》,可以基本解決閱讀傳統漢字的問題。書寫傳統漢字則因人而異,個人之間交流會出現,但較少。

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大陸已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人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基本實現小康。198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基本掃除文盲。高玉寶的後代已不再滿足了簡單的初等教育,從「我要讀書」,到「我要讀好書、古書」,提高文化層次,成長為知識精英。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一些精英人士主張廢除簡化字,恢復傳統漢字。這顯然沒有考慮到,如此做法,將使60歲以上的老人成為半文盲,不利於他們安度晚年。要求40歲以上的民眾再去學習傳統漢字,存在現實困難。這批人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約50%。從維護社會穩定的大局出發,斷然廢除簡化字實不可取。

中國大陸的行政管轄權尚未及於臺灣地區。中央政府根據特別行政區法,承認香港、澳門使用傳統漢字。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臺灣、香港、澳門仍將繼續使用傳統漢字。

兩岸四地的人民幣、新臺幣、香港幣、澳門幣,均使有傳統漢字「壹、貳、伍、拾、佰、圓」等,不約而同,基本一致。中國大陸規定,貨幣的準確數字必須書寫傳統漢字。「一國一字」在貨幣版面上已基本實現。

在中國大陸恢復傳統漢字的學習,對於約2000個繁體字,是一個增量學習的過程,考慮到難易、文化程度等因素,可以分階段、分步驟、分地區、分職業、分年齡,循序漸進。

高玉寶一代漸漸遠去,高玉寶的後代正在茁壯成長。作者建議,推廣傳統漢字,要從娃娃抓起,傳統漢字要進課本、進課堂,先從常用字做起,在近10年內,鼓勵中小學生能夠認識約500個常用繁體字。由少至多,由易至難。

對於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輕人,特別是中文、歷史、哲學專業的人士,應能夠熟練掌握傳統漢字,閱讀古籍,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四大名著、二十四史、《資治通鑑》。這是從事專業學習、研究的最起碼要求。

對於國臺辦、統戰部、臺盟、臺聯等部門的工作人員,應要求能夠認識、書寫傳統漢字,以便於開展實際工作及對外交流。

一些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如西安、洛陽、蘇州、杭州,可以鼓勵廣大市民學習傳統漢字,積累經驗,穩步推廣。其他城市可以適當借鑑。

簡化字作為規範漢字,在書刊雜誌、新聞媒體、政府公文照常使用。但在特定研究領域,如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歷史、古代哲學,可以使用傳統漢字,如撰寫論文、研究報告。由民間組織召開的關於中華文化的學習研討會,可以使用傳統漢字於海報、會標、會議手冊、論文等。

毛澤東的手書,如「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新華日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新華書店」,家喻戶曉。對於「讀書學習、寫詩賦詞、漢語復興、農業豐產、龍飛馬騰、國懷憂樂、長壽時間、親愛遠鄉」等幾十個承載中華文化精神的傳統漢字,可集古代碑帖楷書,用於書報雜誌等媒體的大標題。這在現有法規允許的範圍內,有先例可循,評估效果,從長計議。

在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並沒有引起知識階層的強烈反對,因從繁體字至簡化字,是一個減量過程,降低了書寫的難度,不存在太多困難。

隨著兩岸四地交流的不斷深入,臺灣、香港、澳門地區的年輕人,在繼續使用傳統漢字的過程中,也應學習書寫簡化字,這對於在中國大陸生活、工作有其必要。而且,這些簡化字,許多是傳統漢字的行草書,多掌握一些書寫手法,可以增長見識。

漢唐往事,百年迷津。物換星移,大浪淘沙。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之奮鬥終生的新中國已經屹立於世界的東方。知識精英正在走出歐洲中心主義的陰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兩岸四地惺惺相惜,相向而行,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年輕人做起,逐步實現全中國範圍內的書同字,共同傳承古老文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褚靜濤,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漢字演變的四個規律:繁化、簡化、異化、聲化
    從歷時的觀點來看漢字形體結構,古今雖不斷演化,但無外乎四個方面:即簡化、繁化、異化、聲化。簡化和繁化兩者總是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繁化是為了好讀好認,增強字符的區別度。而簡化則是為了好寫快寫,增加漢字的符號效率。但歸根結底是向簡化的方向發展。
  • 漢字仍可繼續簡化?專家:漢字進化的唯一路徑
    反對  只為方便不該簡化  之所以認為「漢字還有繼續簡化空間」,除了所謂「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方向」,相關專家給出的理由實際上主要是,強調「漢字難學難寫」,繼續簡化可以讓「漢字好寫好記」、節省書寫時間,如「假如按平均一天寫500字,每個字平均少寫10筆計算,一人一天則少寫5000筆,平均按每秒寫
  • 一千年前的兩種文字,都源自漢字,一個簡化漢字另一個繁化漢字
    ,其態度不外乎是兩種模式:一種是完全照搬漢字。其文字系統完全照搬漢字的體系。因此對於古代士大夫來說,中韓越三國的古書典籍,其實是可以通讀的。不過,在當下,韓國和越南也都不再使用漢字了。西夏文西夏文其實是一種漢字的繁化狀態。
  •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 漢字規範被曝仍存問題
    漢字既有繁化的階段也有簡化的階段,例如金文、大篆比甲骨文總體上要繁化,小篆比大篆總體上要簡化,隸書、草書又比小篆更簡化,而楷書的繁體階段比隸、草總體上繁化,現代的簡化字楷書系統又比繁體字楷書系統簡化。  由此可見,漢字的繁簡不是單線條發展的,只是我們正處於簡化的階段,所以感覺簡化成為總趨勢。  簡化是為了便於書寫,而繁化則是為了表達清晰或者美觀。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從漢字近四千年的形體演變歷史來看,總的趨勢是簡化。簡化的過程反映了人們運用 文字的 基本要求。由甲骨文、金文發展到小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小篆又簡化成隸書,隸書又簡 化成草書和楷書,楷書又簡化成行書。廣義的草書,則是各種字體的簡化。
  • 簡化和音化的矛盾
    漢字簡化有兩個方面:一是減少筆畫,一式減少字數。現在政策的簡化和漢字的簡化同樣的道理01健康飲食,簡化食材,優良選用漢字的簡化就和健康飲食一樣,簡化食材,優良選用。一九五六年公布的《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則,所以實行起來也比較順利。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解放後的國民識字率低得嚇人,就我知道的長輩,年輕時候沒有幾個識字的。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古今漢字的演變
    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範化。  簡化是漢字發展演變過程中最為明顯的規律。
  • 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可見中國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中國漢字始終保持著獨特的魅力。而漢字在建國後的大陸地區被不斷簡化,最終呈現為現在《新華字典》中的模樣。在漢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古人的審美生活和遙遠的神韻。漢字自其誕生以來便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過程,發展的總體形勢本就是通過減省筆畫由繁入簡,逐漸簡化的,但有時也為了使文字表意更明確,也有文字繁化的現象。
  • 漢字簡化並非割裂傳統文化
    支持繁體字復活的人非常看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在因素,他們甚至把傳統文化傳承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漢字簡化的過錯。他們認為繁體字蘊藏了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愫,漢字簡化後,依靠繁體字傳承的中國傳統文化被割裂了,失去了漢字的靈魂。他們甚至舉例說:「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等等。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漢字身為記錄和傳播知識文明的載體,勢必隨著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而得到發展和演變。由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發展到商朝甲骨文,後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在近代新文化運動和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推進之下,演變成今日通用的中文簡體。總的來說,漢字的演變之路,雖偶有繁化,但大體上是遵循由繁到簡的規律。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漢字身為記錄和傳播知識文明的載體,勢必隨著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而得到發展和演變。由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發展到商朝甲骨文,後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在近代新文化運動和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推進之下,演變成今日通用的中文簡體。總的來說,漢字的演變之路,雖偶有繁化,但大體上是遵循由繁到簡的規律。
  • 當年漢字簡化作下的孽,全都成了語文書裡令人費解的知識點
    委員會認為,拼音化是漢字改革的最終目標,在現階段應先對漢字進行簡化以適應當前的迫切要求。換言之,漢字簡化在當時只是作為權宜之計,其必然是成本小適應性高的。因此,漢字簡化的方案並沒能足夠的規範化。同一年,委員會就擬出了第一稿簡化草案,收錄簡體字700個。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漢字與中華文化認同——由兩岸漢字繁簡之爭說起
    但篆書不是甲骨文的簡化,楷書不是隸書的簡化。至唐朝,漢字字體基本定形。其總趨勢是從簡趨繁、從繁至簡,不斷變革,交相輝映,絕非僅僅從繁到簡,越簡越好。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近代中國開啟了被迫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痛苦歷程。遭受歐風美雨的衝洗,一些知識精英反躬自省,開始在文化層面上探尋中國積貧積弱的原因。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
  • 漢字需要進一步簡化
    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文字。文字的本質是一種工具,是一種記錄和傳播的工具,作為工具一定不是越複雜難用越好,應該越簡單容易越好,因此漢字需要進一步簡化。任何東西,人們長期使用習慣了就很難接受它的改變,即使改變是正確的必要的。例如早期科學界最有名的「日心說」替代「地心說」,當人們習慣了「地心說」時,即使「日心說」是正確的,當年有幾個人能接受「日心說」?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那麼漢字為什麼要簡化?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中國漢字博大精深!那麼漢字為什麼要簡化?對於一種語言和文字來說,從古至今多少都會出現簡化過程,比如我們使用的普通話就比方言簡單,現代漢語就比古漢語簡單。這種簡化過的字雖然看似不夠標準,但是當時的很多人都接受這種寫法。在中國大陸印刷的書本中,漢字都是經過簡化了的,只有在香港、澳門、中國臺灣還有海外華人圈,還在繼續使用繁體字。漢字簡化方案已經實行了大半個世紀,而對於漢字簡化的討論還在繼續。
  • 新中國漢字簡化過程揭秘
    許多有識之士主張先從簡化漢字著手進行中國的文字改革。  1950年7月,吳玉章在全國文字改革協會幹部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  直到此時,簡體字的研究和選定工作才真正開始。  述而不作  文字變化牽扯麵廣,如何簡化漢字成為社會各界關心的問題。
  • 談漢字簡化的優化原則
    新中國的漢字簡化政策在不少方面借鑑了民國時期的做法。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這既是當時建設新中國的需要,也是漢字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對此前楷書簡體字的集中整理和正式認可,在漢字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64年編制的《簡化字總表》(1986年重新發表),是對《漢字簡化方案》的進一步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對漢字簡化工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