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有個青野村,出了個五音戲大師明鴻鈞,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2020-10-23 飄零章丘行

圖文/孫繼廣

五音戲發源於濟南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被稱為中國地方戲曲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委婉,趣味性濃,娛樂性強,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近些年來,五音戲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重新煥發了生機,青野五音戲劇團沿著齊魯古道,從齊長城腳下一路向北,從文祖唱到明水,又從章丘唱到了濟南、淄博。五音戲起源於明朝晚期的秧歌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傳唱,早就成為中國戲曲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其中,一代五音戲藝術家明鴻鈞先生,從十歲學藝到九十六歲去世,度過了八十六年的梨園生涯,為五音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明鴻鈞(右)演出的《王二姐思夫》劇照

賣身學藝受盡苦 勵精圖治學唱戲

明鴻鈞1907年出生於青野村,因為「走進青野莊,人人周姑子腔」,他從小聽著五音戲長大,幼小的心靈埋下了藝術的種子。因為家庭貧困,在他十歲那年,父親明先德把他賣到了戲班,開始了他那充滿離合悲歡、榮辱哀樂的梨園生涯。契約是這樣寫的:「立契人明先德,因無錢使用,願把次子狗等子(明鴻鈞的乳名)六十吊錢賣於戲班,學徒三年謝師一年。四年中不論打死還是病死,家中無權過問。如果偷跑或退班,賣主要賠償戲班一切損失。」

明鴻鈞拜戲班臺的柱子靳成章、靳成花兄弟為師,開始學習唱戲。大老師教戲詞、臺語,二老師教表演動作。邊背戲詞邊排練,念、做、科、白、唱,忙得團團轉。那時學戲沒有腳本,全是由老師一句句地教,學員一句句地學。由於他天賦異稟,加上老師要求嚴厲,半月時間就能把一齣戲的全部戲詞背個滾瓜爛熟,接著進入彩排。

他吃苦耐勞、聰明好學,很快學會了《張廷秀趕考》《梁山伯與祝英臺》《丁僧掃雪》《呂蒙正趕齋》等戲曲。二老師靳成花對他格外親近,冬天外出演唱,師徒二人合蓋一床被。冬日夜長,靳成花除了教他戲詞之外,還給他說戲講故事。

明鴻鈞在回憶錄《我的梨園生活》中寫下了靳成花講的青野村周姑子(肘鼓子)戲的淵流:「咱村周姑子戲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相傳明朝時候,明水有一位在京裡做大官的人,告老回家後,常和農民在一起,當他看到農民兩足泡在水裡插稻秧的時候,很是同情,於是編了些小詞曲來歌頌他們,經藝人加工演唱,逐步傳入民間,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秧歌腔。後來有一位隨皇姑逃難到王黑村的宦門秀女,因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尼姑,她下鄉化緣時,愛唱秧歌腔,時間久了,人們把她唱的秧歌腔叫成『姑子腔』,因她姓周,又叫『周姑子』。咱莊唱『周姑子』的有名有姓到我這一輩已傳五代了。第一代是譚湘子,二代張玉慶,三代王春清,四代趙國君、趙國慶,五代靳成章和我。」

藝海浮沉苦做舟 獲得成就甜心頭

這年冬天,他跟隨戲班去濟南演出,逐漸擔任重要角色,經常受到觀眾的好評,還能收到額外的賞錢,但賞錢都歸了班主,他作為學徒,是一文錢也得不到的。不但如此,他們這些學徒還經常受到班主的打罵。這更堅定了明鴻鈞學習藝術獨擋一面的決心。

正月初一,戲班子去文舉茶社演出。明鴻鈞和師兄趙明玉演《大捲簾》,唱梆子腔的老生郭洪福對他說:「你很有戲劇天分,表演很不錯。」業內人士的誇獎激勵著明鴻鈞努力學戲。他還經常觀看其他戲種的表演,從中汲取精華,演員們的一招一式他都默記於心,再轉化到自己的技藝中。

當他十四歲學徒屆滿的時候,學會的劇目已經有六十多個,在濟南地區小有名氣,許多公館、高門遇有喜慶大事,常指名要他去唱堂會,每次都能得到個人單賞,不論錢多少全歸班主和老師所有。1923年,明鴻鈞結束了四年的學徒生活,一直在濟南演出。那時候唱戲的沒地位,被稱作戲子,經常受到欺負。有一次掙到錢回家探親,路上還遭遇到強盜。他一直在濟南、鄒平、北京等地方表演,演技越來越高,演出陣容更加強大。

他一直敬畏藝術,不論演小生還是扮老生,都盡最大努力做到演誰是誰,努力把握角色的身份、特定處境,性格、言語、行動,做到了形是神同。每次登場都會進入角色,達到了出神入化感染觀眾的效果。每當演出獲得好評,他都有種成功的感覺,發誓要更好地去提高藝術水平。

人生猶如水上行舟,時而浪尖顛簸時而渦底回漩。舊社會,明鴻鈞在戲藝苦海裡浮沉幾十年,班主的巴掌,師傅的白眼,高門貴府的殘羹,師徒之間的等級,同行之間的妒怨……這些在他心靈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梨園生涯八十載 五音藝術演傳奇

1948年秋濟南解放,市民載歌載舞,發自內心地高呼:「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明鴻鈞他們也有了人民演員的光榮稱號,情不自禁喊出了「共產黨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組織他們去徐州演出,受到當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1950年,他們應邀去周村演出,京劇大師程豔秋看了明鴻鈞的表演後,誠懇地提出了意見,給了他極大的鼓舞。名演員張美玲很欣賞他扮演的小生角色,當面勸他改行唱京劇,為她配小生。他為了家鄉戲曲的利益,婉言謝絕了。


1952年,他與鄧洪山在博山合作演出,並改班為社。黨和政府為了振興發展周姑子這個為群眾所喜愛的地方戲,派戲曲專家來劇社進行調查研究,幫助整理傳統劇目,使劇社健康發展。1953年,在大崑崙演出,明鴻鈞、鄧洪山等人經過協商,正式把周姑子定名為五音戲。到1956年,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國營五音劇團,成立了淄博五音劇團,明鴻鈞任副團長。同年去北京參加中國戲曲講習會,明鴻鈞四次被毛主席接見。他還被吸收為中國戲曲協會會員。

1960年,他們劇團進京匯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與毛主席一起觀看朝鮮慰問演出。1969年劇團解散,他在淄博市圖書館工作。1980年劇團恢復,他重新與鄧洪山等人合作,在章丘、濟南、淄博等地演出,深受廣大觀眾歡迎。不管是舊社會還是新社會,明鴻鈞對待演出都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對藝術負責,對觀眾負責。他認為只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才能演出健康感人的戲劇。

上世紀八十年代,五音戲在青野村迎來新春,青野五音劇團應運而生。1988年,為了打造好家鄉的傳統劇目,青野五音劇團特意把早就定居淄博張店的明鴻鈞邀請回家。明鴻鈞傾心盡力對家鄉的五音戲傳人進行了藝術指導,為家鄉的藝術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幫助。他寶刀不老,八十一歲高齡再次登臺獻藝,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帶來了藝術享受,獲得了如雷般的喝彩和掌聲。當年他還賦詩一首:「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老天假我九十歲,再向梨園唱新曲!」

他老當益壯,身體健康,果然在九十歲還依舊能夠向人們展示自己的精彩藝術。


2002年,九十六歲高壽的明鴻鈞與世長辭,結束了他長達八十六年的藝術生涯!他無愧於五音戲藝術家的稱號,為家鄉戲曲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他的故事依舊在青野村被津津樂道,五音戲的傳人們,正在以明鴻鈞為代表的老藝術家為楷模,繼續演繹著撼人心魄的五音傳奇!

相關焦點

  • 中國地方戲曲奇葩——濟南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五音戲
    五音戲發源於文祖街道青野村,被稱為中國地方戲曲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委婉,趣味性濃,娛樂性強,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近些年來,五音戲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重新煥發了生機,青野五音戲劇團沿著齊魯古道,從齊長城腳下一路向北,從文祖唱到明水,又從章丘唱到了濟南、淄博。
  • 章丘「五音戲」溯源-中新網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發源於章丘市文祖鎮青野村。  皇宮怨女周姑子逃難  據當地老藝人回憶:清道光、鹹豐年間,一個皇宮周姓宮女(又說是尼姑),為逃避迫害來到章丘文祖鎮,並以唱戲為謀生手段四處雲遊化緣,人稱周姑子。她曾長期在西王村不遠的青野村居住,該村趙國慶因喜愛其唱腔,遂拜師學藝。
  • 五音戲 老腔老調最地道
    本報記者 張源源 攝  「濟南範兒——濟南城市文化符號評選」大型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作為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城,濟南在民間藝術文化方面有著深厚底蘊,其中,章丘青野五音戲發展已有200餘年的歷史,被列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章丘青野五音劇團第五代團長、五音戲繼承人馬乃轉告訴記者:「五音戲是山東地區獨有的漢族戲曲劇種,五音戲原稱『周姑子戲』,發源於章丘市文祖鎮青野村。
  • 章丘地方戲「五音戲」的起源與發展
    五音戲是章丘主要地方戲劇種之一,原名"周姑子",相傳因有位姓周的尼姑最善唱而得名。其傳統唱腔和曲牌,淵於清康熙年間文祖鎮青野一帶的民歌、小曲,優美、抒情、委婉動聽,具有濃鬱的地方色彩。從青野周姑子戲師祖譚湘子起,已師傳300年的歷史。
  • 濟南章丘有個普集,它的名字是這麼來的,你知道嗎
    圖文/於夫普集位於章丘東部,與淄博市毗鄰接壤。膠濟鐵路、濟青公路自鎮南、鎮中平行穿過,連接著大海之濱與省府濟南。在地理環境上,普集鎮南面是逶迤起伏的泰沂山脈,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長白山脈。兩面青山之間的距離,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出了一條衝積河谷平川。平川漫漫,蜿蜒坦蕩,形成了一片富庶的土地和一條古老的東西交通大動脈。
  • 你知道嗎?濟南章丘有個郝莊村,是戰國時期陰陽學家鄒衍的故鄉
    濟南章丘相公莊街道有一個郝莊村,位於相公莊街道駐地正北6公裡,在長白山腳下,村北與豆辛、梭莊接壤,村西與王莊村相鄰。有一條筆直的柏油公路從相公莊通到了郝莊村頭(相郝公路),今年的5月18日,開通了相公莊到梭莊的214公交從村頭路過,村民出行非常方便。
  • 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崛起的又一文旅名城竟然是章丘!
    2017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國家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公布全國100個「千年古縣」名單,章丘位列其中!章丘是全國第55個「千年古縣」,也是山東省第六個,是濟南第一個躋身全國前100名的「千年古縣」。
  • 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崛起的又一文旅名城竟然是章丘
    2017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國家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聯合公布全國100個「千年古縣」名單,章丘位列其中!章丘是全國第55個「千年古縣」,也是山東省第六個,是濟南第一個躋身全國前100名的「千年古縣」。
  • 濟南章丘有個孫鐵匠鋪,融融爐火中,鍛打著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
    章丘鐵匠,樹立起章丘人的雄心傲骨;章丘鐵匠,打造出章丘不朽的光輝史篇。本文中,講述的濟南章丘相公莊街道孫家莊的「孫鐵匠鋪」之前緣今世,就是章丘鐵匠的生動典範。鐵匠溯源 一曲悲壯之歌自商朝發現鐵之後,章丘鐵匠應運而生。但因冶鐵熔點高,鍛鐵工具缺乏,因而製作技術進度緩慢且粗糙。
  • 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周姑戲演變而成的五音戲,有何特點和價值?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戲,由周姑戲演變而成。起源於山東省的章丘、歷城一帶,因其旋律優美、語言風趣幽默,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而為人們所喜愛,傳播到周邊的城市濟南、淄博、濱州、濰坊等地,並與當地的民間生活及風俗方言等相結合,逐漸成了這些地區百姓衣閒時最好的文化娛樂活動。
  • 濟南章丘非遺之嘉靖才子李開先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章丘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是一個歷史承續久遠、文化積澱厚重、自然景觀優美的千年古縣。歷代先輩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我們在全區範圍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搜集、挖掘和整理,涵蓋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曲、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體育、民俗等78項。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山東省級非遺項目8項;濟南市級非遺項目32項;章丘區級非遺項目78項。
  • 講的是聊齋故事,五音戲《珊瑚》要來武漢演了
    琴臺大劇院提供長江網11月2日訊(記者梅冬妮)五音戲,是山東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1月4日,它將首次亮相琴臺大劇院,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將帶來劇目《珊瑚》。「聊齋題材五音戲」一直以來都是五音戲藝術創作的品牌,《珊瑚》是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創作排演的第九部聊齋題材五音戲。
  • 未來章丘泉水文化生態標誌區什麼樣?聽聽章丘書記怎麼說
    章丘城市核心泉水景觀首先總體構思定位十分準確。這個大膽的構想,給人以巨大驚喜,驚喜在他的定位上。定位是自然地,生態的,原汁原味的,是田園風格的,不是城市公園的定位,這還不讓人驚喜嗎?  大家都知道濟南是泉城,泉水眾多,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美譽,眾泉匯流而成的大明湖與城南千佛山構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光。
  • 濟南章丘胡山上有兩個名氣比較大的山洞,你知道是哪兩個嗎
    圖文/於夫胡山位於濟南章丘東南部,海拔693.8米,巍巍然而雄立,素有「小泰山」之稱,是章丘的名山。山上懸崖峭壁自然溶洞頗多,大大小小數十個,每個洞穴都很神秘,讓人充滿了好奇。在這些散發著神秘氣息的山洞中,朝陽洞、神仙洞這兩個是比較有名的。
  • 濟南發布春季十大主題自駕遊線路
    1.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華山歷史文化溼地公園-濟陽葛店段-章丘黃河鎮-章丘高官寨。沿黃河大堤駕車一路邊走邊遊,一路感受沃野千裡景象,一路領略黃河兩岸變幻多姿的風光,中午還能黃河岸邊帳篷露營、燒烤野餐,下午採摘章丘黃河鎮甘甜的西瓜,高官寨甜瓜,體驗自駕自由自在的樂趣。
  • 濟南章丘70多歲作家於夫,創作抗擊疫情小劇本,你那有類似事情嗎
    濟南章丘於夫 先生,是章丘當地比較有名氣的作家,1979年開始文學創作。1996年至2004年任章丘市作家協會第一屆、第二屆主席。代表作有長篇歷史小說《杜伏威》(1996年8月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章丘四大傳說(《章丘大蔥的傳說》《章丘鐵匠的傳說》《龍山小米的傳說》《明水香稻的傳說》)等作品。
  • 濟南春季十大主題自駕遊線路發布
    1.濟南百裡黃河風景區-華山歷史文化溼地公園-濟陽葛店段-章丘黃河鎮-章丘高官寨。沿黃河大堤駕車一路邊走邊遊,一路感受沃野千裡景象,一路領略黃河兩岸變幻多姿的風光,中午還能黃河岸邊帳篷露營、燒烤野餐,下午採摘章丘黃河鎮甘甜的西瓜,高官寨甜瓜,體驗自駕自由自在的樂趣。
  • 濟南最大的室內石佛像,你知道在章丘哪裡嗎?
    位於濟南市章丘區曹範街道葉亭山村的興國寺,是章丘現存寺院中年代最久、規模最大、文物級別最高的寺院。興國寺正殿大雄寶殿內的石佛像為濟南最大的室內石佛像。有山門一座,大殿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院內保存有明清石碑數通。
  • 《聊齋志異》中的章丘故事
    章丘,在清代屬於濟南府,現在仍屬濟南,是為章丘區。《聊齋志異》中的章丘故事約有七八篇,包括《快刀》《狐聯》《紅玉》(只是末尾小故事)、《顛道人》(亦在末尾)、《盜戶》(末尾)、《愛奴》(末尾)、《查牙山洞》《雲蘿公主》(末尾)、《乩仙》等。
  • 在章丘有這麼個草根藝人
    在濟南章丘就有位痴迷於文藝夢想的農民,他叫滕振國。滕振國,藝名「火燒哥」。、學篆刻、烙葫蘆 畫和文學創作,還搜集整理章丘的民間音樂,這些愛好和興趣豐富了他的人生,他和妻子雖然日子過的清貧些,但上有父母下有上學的兒女的日子過的很踏實,這也築就了他藝術道路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