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有個普集,它的名字是這麼來的,你知道嗎

2020-12-12 飄零鄉間行

圖文/於夫

普集位於章丘東部,與淄博市毗鄰接壤。膠濟鐵路、濟青公路自鎮南、鎮中平行穿過,連接著大海之濱與省府濟南。在地理環境上,普集鎮南面是逶迤起伏的泰沂山脈,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長白山脈。兩面青山之間的距離,大自然神奇的造化出了一條衝積河谷平川。平川漫漫,蜿蜒坦蕩,形成了一片富庶的土地和一條古老的東西交通大動脈。

普集shiyusi

先有古道,後有寺廟、村舍

普集在遠古時代為東夷地區,是光輝燦爛的東夷文化發源地之一。周時為齊國所轄。周王朝為了加強對東方諸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統治,為了將大海之濱所產的海鹽順達運輸中原,便自統治中心洛邑(在今河南省內)開拓了一條通往東方的大道,名曰「周道」。周道經過古譚國(今龍山鎮城子崖)東進,穿過今天的明水、普集,通向青州、膠州和渤海、黃海之濱。這是貫穿山東省最早的一條交通運輸幹線。也完全可以這樣說,現在的膠濟鐵路、濟青公路是古老周道的歷史沿革。

當時,一位譚國大夫出於對周朝統治東方的不滿與義憤,寫下了一首叫《大東》的詩篇,被收錄在了《詩經·小雅》中,成為了目前濟南地區最早的史詩性篇章。詩中敘述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道平坦的如磨石,筆直的如箭杆)「小東大東,杼柚其空。」(利用這條道路,周王朝把東方的布帛都運走了。)從詩中不難讀出當時周道的宏闊與周王朝利用這條道路對東方統治的嚴酷。隨著歷史的發展進程,依附著古道誕生了烽火臺、驛站、遞鋪、寺廟、交易市場,乃至村莊城鎮的形成。在章丘域內的龍山鎮、明水鎮、普集鎮即是其中之一。村莊街市因古道而生存,因古道而興衰,是這些古鎮的共同特點。

以渠、寺得名說

普集,古為「普濟」,《續山東考古錄》載:「金普濟鎮,縣(今繡惠鎮)東南三十裡。唐萊蕪縣有普濟渠,當以斯渠得名,唐為萊蕪縣地。」這是「普濟」得名唯一見諸文字的記載。普濟渠早已淹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沒有了絲毫的蹤跡,也沒有留下其它的文字記載,因而無法去考證其位置。《續山東考古錄》中也只是用了「當以斯渠得名」的非肯定語。普濟鎮的得名,在當地民間則另有說法。傳說,在古道旁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廟,名「普濟寺」。後因在寺廟旁蓋起了房子,有了居民,漸漸發展形成了一個小村,村便以寺為名,叫普濟村了。

關於普濟寺,目前還沒有發現其文字記載。民間口頭流傳至今的是「大佛寺」,章丘最早的一部縣誌明嘉靖修補藍印本第二卷《祠宇》篇中記載的是「石佛寺,在縣治東南普濟鎮。」其寺遺址在今普集東西大街東首路南。寺東牆外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鴻溝,被當地百姓稱作「寺溝」。寺北是一座橫跨鴻溝的石橋,清道光年間的縣誌記載:「普濟橋,在縣治東南普濟鎮東,上有石欄,寬可容兩車。」石橋為白黃色砂巖石構造,每邊石欄由36個「和尚頭」連接構成。橋面長條石鋪就,磨損痕跡累累,承載著古道千百年東西交通的歷史重任。橋洞一孔,塊石砌碹,如劵門。上懸石匾,鐫刻「普濟橋」和一獸頭。普濟橋直至20世紀80年代章丘七中擴建時才被整體掩埋於群樓之下。

筆者經多方考證,「大佛寺」「石佛寺」即民間傳說中的普濟寺。普濟寺在清末民初時被改造為小學校。筆者在這所學校讀書時(1960年---1962年)寺廟大殿的青石八稜石柱斷塊尚存,直徑約在1米以上,可見當年寺廟規模之大。普濟寺始建於何年,現已無法考證。佛教在東漢末年傳入中國,公元四世紀以後,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是北魏建國以後,佛教逐漸與政治結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貴族都是積極倡導佛教的虔誠信徒。皇室的提倡極大地促進了佛教在民間的傳播,各地相繼出現了造像建寺熱潮,佛教也由中原地區沿著古道向東方傳播。在南北朝時期,山東地區的佛教傳播路線經許多專家論證,是由中原高僧沿著濟南——淄博——青州的古道路線沿途募捐,建立寺廟,致使山東的佛教傳播進入了空前的繁盛期。舉世聞名的「青州石佛造像」,便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由此推論,普濟寺可能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普濟」與「普集」的嬗變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普集在山東省章丘縣東南瀨河濱。道通淄川縣。地勢扼要,有兵房,膠濟鐵路經之。」瀨河,即今普集鎮北之季節河。其上遊、中遊、下遊又分別名青楊河、東巴漏河、漯河。瀨河源於章丘東南山區葦灣子泉,納東南山區諸流入普集鎮,再納長白山諸流經杏林水庫,最後在刁鎮境內入芽莊湖,是章丘境內的主要河流之一。

1999年10月出版的《章丘市地名志》載:普集「據考,該村由普濟、程家灣、範家辛莊、孟家、竇家莊等9個小村合併而成,命名為普集。」清道光年間編纂的《章丘縣誌》元明章丘圖考中記載:「金設延安、臨濟、明水、普集四鎮。」宋金時期,金兵南侵,濟南淪陷(公元1128年),濟南知府劉豫投降,成立偽齊政府,在章丘境內設立延安、臨濟、明水、普集四鎮,改「普濟」為「普集」。自此,「普集」二字成為了最早見諸於官書的地名。為什麼改「普濟」為「普集」呢?傳說是因在普濟設立了集市,並規定以每月中的「三、八」日為集市日(五天一集),讓百姓通貨貿易,方便生活,發展經濟。稱之曰「普濟集」。進而被簡化為「普集」。普集陰曆「三、八」集市日一直沿襲至今。計算歲月,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但是,金、元滅亡之後,到了明朝,名字又改了回去。根據是明朝嘉靖年間編撰的《章丘縣誌》中所記「六鄉十八鎮」明確記載為「普濟鎮」(六鄉:關廂鄉、清平鄉、西錦川鄉、東錦川鄉、明秀鄉、下三鄉。十八鎮:舊軍鎮、步村鎮、普濟鎮、水寨鎮、新家寨鎮、柳塘鎮、臨濟鎮、刁家鎮、文祖鎮、明水鎮、張家林鎮、魏郭林鎮、濛口鎮、大寨鎮、博平鎮、大野鎮、危山鎮、段家橋鎮。)志書其它地方凡涉及其名字時,也均以「普濟鎮」來記載。

明嘉靖七才子、散曲戲劇家李開先在《遊龍藏洞記》一文中也有記述:「洞去城七十裡,暑熱,即日不能至,宿於普濟鎮,次日早起……」龍藏洞位於今普集鎮南趙八洞村四暨山腰。從章丘城(今繡惠鎮)騎毛驢經相公莊、博平村至普集需半天時間,從普集經閻家峪、孟家峪至趙八洞又需半天時間。所以李開先一行從章丘城出發遊龍洞就必須在「普濟鎮」住一宿了。清道光年間編撰的《章丘縣誌》上,也均以「普濟鎮」用名。直到民國時期,可能是因為湖北省江陵縣、四川省旺蒼縣分別也有一個「普濟鎮」,才又重新以「普集鎮」而名,使用至今。

相關焦點

  • 探訪濟南章丘普集劉家胡同的三座青磚小樓
    很早之前,普集還不是一個整體村鎮,是由普濟、程家灣、範家辛莊、孟家、竇家莊等九個小村居組成。隨著人口聚集和集市的作用,幾個小村居延連成了一個大的街區,形成了普集鎮區的早期框架。主要布局:大致三橫三縱,依街道走向蜿蜒通達。
  • 探訪濟南章丘普集街道挺有名的南大廳,曾三易其主,看看啥情況
    圖文/王汝生濟南章丘普集街裡,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只要你問普集的「南大廳」,應該無人不知,甚至還能說出,南大廳是普東大財主劉家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民居能做鎮級政府使用,可見其規模和標準之高。但是,南大廳並不是普東劉家所建,甚至不是第二任房主,那麼怎麼說「南大廳」是普東劉家經濟實力第二次高峰的標誌呢?
  • 濟南章丘有個青野村,出了個五音戲大師明鴻鈞,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圖文/孫繼廣五音戲發源於濟南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被稱為中國地方戲曲奇葩。她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音調委婉,趣味性濃,娛樂性強,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近些年來,五音戲在有關部門扶持下,重新煥發了生機,青野五音戲劇團沿著齊魯古道,從齊長城腳下一路向北,從文祖唱到明水,又從章丘唱到了濟南、淄博。五音戲起源於明朝晚期的秧歌腔,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傳唱,早就成為中國戲曲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其中,一代五音戲藝術家明鴻鈞先生,從十歲學藝到九十六歲去世,度過了八十六年的梨園生涯,為五音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章丘這個百年大門匾額題有三個字,村裡人不知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去章丘普集街道的曹家村看過400多年的老槐樹後,發現街西邊離老槐樹不足50米的地方,有個老大門,大門把子是一色的青磚,屋頂覆蓋紅瓦,看樣子是近幾年才修繕的。大門整體建造的樣式及材料,屬明清建築風格,應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 濟南章丘胡山上有兩個名氣比較大的山洞,你知道是哪兩個嗎
    圖文/於夫胡山位於濟南章丘東南部,海拔693.8米,巍巍然而雄立,素有「小泰山」之稱,是章丘的名山。山上懸崖峭壁自然溶洞頗多,大大小小數十個,每個洞穴都很神秘,讓人充滿了好奇。在這些散發著神秘氣息的山洞中,朝陽洞、神仙洞這兩個是比較有名的。
  • 你知道嗎?濟南章丘有個郝莊村,是戰國時期陰陽學家鄒衍的故鄉
    濟南章丘相公莊街道有一個郝莊村,位於相公莊街道駐地正北6公裡,在長白山腳下,村北與豆辛、梭莊接壤,村西與王莊村相鄰。有一條筆直的柏油公路從相公莊通到了郝莊村頭(相郝公路),今年的5月18日,開通了相公莊到梭莊的214公交從村頭路過,村民出行非常方便。
  • 在章丘有這麼個草根藝人
    在濟南章丘就有位痴迷於文藝夢想的農民,他叫滕振國。滕振國,藝名「火燒哥」。一個普通的農民怎麼會有這麼些的頭銜和文藝作品?之後結婚、生兒育女,忙忙碌碌,但一直沒有放棄歌唱,在他30歲那年父母先後生病,並臥床不起,他和妻子放棄工作和生意專心在家侍奉父母,那段時間他迷茫過,還是唱歌和藝術創作使他從痛苦和迷茫中走出來,在父母生病臥床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他和妻子攤過煎餅,放過羊,賣過火燒,這"火燒哥」的稱呼就這麼來的。
  • 濟南章丘相公莊:舉辦「迎國慶•慶豐收」書畫展
    9月26日上午,濟南章丘相公莊街道主辦、章丘龍泉書畫院、章丘書協相公莊分會承辦的「迎國慶·慶豐收」書畫展,在街道文體廣場上展出,共展出書畫作品96幅,展現了新時期農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參加這次書畫展開幕式的有張三達
  • 濟南章丘有個董家趙莊,村裡的董氏家族竟建有兩個祠堂,看啥情況
    圖文/於夫在章丘普集街道辦事處東5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叫「董家趙莊」的村子。董家又何謂趙莊?趙莊又何為董家?原來,在元末明初之時,山東地區由於長期戰爭和瘟疫蔓延,人口死亡嚴重,十室九空,許多村莊都成了「空殼」。
  • 山東省聯合執法組現場整治章丘農村大集 曝光「自產」蜂蜜
    齊魯網濟南1月31日訊馬上要過年了,趕大集、備年貨成了老百姓的最愛。大集上的東西放心嗎?你敢買嗎?今天上午,省農業農村廳、公安廳、市場監督管理局、供銷合作社等部門奔赴章丘大集,開展假冒偽劣食品專項行動。
  • 濟南不只有趵突泉,還有一個與之齊名的泉水,就在章丘!
    提到濟南,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濟南的趵突泉和大明湖,但是濟南不只有這幾處景點可以遊覽,就像是濟南市的一個區:章丘,就有著很值得去一覽美景的景點。說起章丘,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縣城,人們可能會首先想到著名的章丘大蔥,或者被炒得炙手可熱的手工鐵鍋,或者朱家峪——《闖關東》的出發地。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章丘作為泉城濟南的一部分,也有一個景點叫——百脈泉景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跟濟南趵突泉地位並列的百脈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色吧!百脈泉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 濟南最大的室內石佛像,你知道在章丘哪裡嗎?
    位於濟南市章丘區曹範街道葉亭山村的興國寺,是章丘現存寺院中年代最久、規模最大、文物級別最高的寺院。興國寺正殿大雄寶殿內的石佛像為濟南最大的室內石佛像。有山門一座,大殿五間,東西配房各三間。院內保存有明清石碑數通。
  • 濟南章丘70多歲作家於夫,創作抗擊疫情小劇本,你那有類似事情嗎
    濟南章丘於夫 先生,是章丘當地比較有名氣的作家,1979年開始文學創作。1996年至2004年任章丘市作家協會第一屆、第二屆主席。代表作有長篇歷史小說《杜伏威》(1996年8月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章丘四大傳說(《章丘大蔥的傳說》《章丘鐵匠的傳說》《龍山小米的傳說》《明水香稻的傳說》)等作品。
  • 章丘縣誌(1940-1985)中章丘45年間的區域劃分,喜歡的來看看
    圖文/周玉虎濟南章丘境內區劃屢經變更,1503年(明弘治十六年),設6個鄉(城周為關廂鄉,東北為清平鄉,西為西錦鄉,東為東錦鄉,南為明秀鄉,北為下三鄉),103個裡,1.32萬戶。清代,轄6個鄉,56個裡,802個村,6.95萬戶。
  • 濟南章丘這個千年古村裡,有個300多年歷史的石獅子,傳說挺神奇
    圖文/劉清蒲博平村位於章丘區普集街道駐地西北4公裡處,村南濱東巴漏河,是一個距今1500歷史的地地道道的千年古村,是從東面的周村穿過章丘進入濟南的必經之路。村內分布著眾多年代久遠的傳統民居,2014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 章丘何以多「藍天」?濟南真得多學學了
    前三季度藍天數差了159天  提升「氣質」,省城該向章丘學啥  魯網10月31日訊 濟南15個空氣品質監測點位中,相比最「乾淨」的點位是跑馬嶺,市區是良的時候它是優,市區是汙染的時候它有的時候還是優
  • 濟南章丘有個千年古村道流村,村子歷史演變竟然可追溯到商周年代
    圖文/鄭中運章丘大地長白山脈,綿延起伏伸向遠方,巴漏河水靜靜地流淌,在這山河懷抱中,有著美麗神奇傳說的鳴羊山下,有個秀麗的村莊,這就是千年歷史文化名村道流村。這個地方恰好是明水、普集和相公三個街道接壤處
  • 濟南章丘有個孫鐵匠鋪,融融爐火中,鍛打著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
    章丘鐵匠,樹立起章丘人的雄心傲骨;章丘鐵匠,打造出章丘不朽的光輝史篇。本文中,講述的濟南章丘相公莊街道孫家莊的「孫鐵匠鋪」之前緣今世,就是章丘鐵匠的生動典範。鐵匠溯源 一曲悲壯之歌自商朝發現鐵之後,章丘鐵匠應運而生。但因冶鐵熔點高,鍛鐵工具缺乏,因而製作技術進度緩慢且粗糙。
  • 「章丘經驗」在全國推廣!這兩件大事你不知道就真的「OUT」了
    作為濟南東部新區,章丘區實現「一年拉框架、兩年見成效」的目標,呈現出發展速度快、質量高、後勁足的良好態勢。——科創項目聚集 產業邁向高端2003年,濟南經十東路的拓寬改造,引發了章丘的一場解放思想大討論。聚力建設濟南大城市框架下富而美的新章丘,開啟了由自我封閉向對接融合的突圍之路。
  • 2020央媒這樣點讚章丘!
    章丘高質量發展「了不起」,也成為媒體聚焦的重點。一年來,中宣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媒體紛紛宣傳章丘,擴大了影響力,提升了美譽度。在此,對中央、省、市各類媒體聚焦章丘、宣傳章丘、展示章丘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