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鄭中運
章丘大地長白山脈,綿延起伏伸向遠方,巴漏河水靜靜地流淌,在這山河懷抱中,有著美麗神奇傳說的鳴羊山下,有個秀麗的村莊,這就是千年歷史文化名村道流村。
說起道流村,大致可分為道流村遺址、原址及現在村址而言。在省歷史文化古村—博平村西500多米處,巴漏河畔北岸,明水街道官道店路口西,有塊章丘市政府於1998年立的道流村遺址石碑。上寫道流村遺址,章丘市人民政府立。據濟南市縣(市)區級文化保護單位名錄(章丘市共151處)中記載,道流村遺址起源於商周時期,為商周時期文化遺存,具體位置在章丘相公莊街道道流村西南四百米處,北至大溝,南、西至巴漏河岸,東至道(流)—官(道店)路。東北長約350米,南北長約500米。
這個地方恰好是明水、普集和相公三個街道接壤處,也被人們稱為三角地帶。地理位置優越,很適應人類居住。這樣,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商周時期,道流村先人為了生存,擇水而居,選擇了這個地方,居住下來,繁衍生息,慢慢形成村落,也就形成了道流村的前身。從商周時期算起,距今己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時間,說道流村為千年歷史文化名村,應該是實至名歸,毫無懸念了。
道流村現在村址,在相公莊街道東四公裡處,在道流村遺址北五百多米處。據《章丘市地名志》記載:道流村原名柏家莊,明隆慶年間,一五六七年,山洪將村莊衝毀,遷往村東高地建村,改名道流村,沿用至今。據此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明隆慶年間以前,道流村原名柏家莊的莊址,也可以稱為道流村原址,在現在村莊以西的地方。據村裡老人講,柏家莊址就在現在莊址西三百多米處。原先村裡共有圤姓和柏姓兩家。
又據從相公糧所退休,現己80多歲的鄭中名講,整修大寨田時期,從道流村原址柏家莊的地方,挖出過秦朝時期的刀幣和漢朝時期的制錢,也就是銅錢,當然,現在沒有實物證明這一點。但綜上所述,柏家莊確實存在,毋容置疑。那問題來了,從道流村遺址到原址的變遷,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變遷過程,誰也說不清,目前,也查不到任何歷史資料記載。如果說從道流村原址挖出過刀幣和漢錢,那只能說明從秦朝時期道流村先人就已經移居到原址。除此,沒有過多的解釋和佐證這一點,這也是至今難以解釋的一個迷。
從上面也可以看出,道流村前身柏家莊,從公元前246年到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共經歷了1800多年。柏家莊圤、柏兩姓,也許還有其他姓氏的生存及生活狀況一無所知。只聽人們說柏姓的祖墳在現在村址北二百米處,也就是村北的北溝北。目前,道流村尚有一戶圤姓,是唯一道流村老戶,也有的說是遷來的。兩種說法目前都無法證實。因此,柏家莊的當時狀況又是一個謎。
章丘地名志記載,現在的道流村址是在明隆慶年間,因山洪暴發衝毀了村莊,人們遷往村東高地重建新村,改名道流村沿用至今。說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改名叫道流村呢?村裡說詞不一,聽起來好像是水倒流,但是道不是倒,有的猜測是不是垂柳呢?這根本不靠譜。從字面上看,道是道路的道,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水從道路上流呢?筆者認為,隆慶年間的山洪可能來勢兇猛,導致把一個村莊摧毀,而飽受洪水之害的道流村先人,為了讓後人記住這一事件,才改名道流村。為了趨利避害,這才選擇了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有利洩洪的位置重建新村。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不一定切合當時狀況。
從1567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50多年了。從現在的地理位置看,村址位置較高,村北有北溝,村南有南溝,再往南就是遺址處的巴漏河了。村址選的還算理想,因道流村飽受洪水之害,所以考慮到排水問題。據說,村北這條北溝還蠻有講究,一是排水順暢,一旦山洪水暴發,可沿這條溝順流而下。二是這條北溝還是風水寶地,這條溝寬五米,深二米,並彎彎曲曲自然形成了七道彎,據村裡老人講,這條溝七道彎出了個進士老爺,要是九道彎就出朝庭呢。是的,在道光年間,道流村鄭氏家族確實出了個恩科進士,這就是道光帝欽點的河南即用知縣鄭芳蘭。說起來這可能也是機緣湊巧吧。
莊南這條溝,其實不是溝,是條古官道。只是人們不經常走了,就形成了條溝,後來,人們也就習慣稱為南溝。不過這條溝還能起到洩洪排水的作用呢。這條古官道,據說起源於淄博市的周村,經章丘博平、官道店、道流村和繡惠而直通濟南。這也是條經濟、文化、商務的大動脈呢,當時拉動了周邊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說起來,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呢。去年,區政協文史辦協同濟南電視臺有么說么故事欄目組來道流村採訪拍攝古官道節目。並對道流村鄭氏家族一門十官、一門十聖旨的故事進行採訪,並以古官道上的古村落為題做了專題報導。
綜上所述,道流村村址的一波三折與溯源,因年已久遠,查不到更加詳細的資料,村裡流傳下來的說法也極少。那麼,明隆慶年間道流村重建新村後,又有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