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汝生
濟南章丘普集街裡,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只要你問普集的「南大廳」,應該無人不知,甚至還能說出,南大廳是普東大財主劉家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民居能做鎮級政府使用,可見其規模和標準之高。但是,南大廳並不是普東劉家所建,甚至不是第二任房主,那麼怎麼說「南大廳」是普東劉家經濟實力第二次高峰的標誌呢?
「南大廳」位於普集古老商街南側,距離東出普集的普濟橋不遠,建於清末民初,其主人並非普東劉姓,而是普集的一家孫姓人家(有人也說是東河北孫家)。
作為臨街商鋪本來就值錢,更何況買下大面積的地皮(原來好幾家的房產),重新規劃設計,新建前商、中廳、後家園的豪華大宅,耗費資金相當巨大。其主要布局:臨街西北大門,大門西一間更房,大門東四間臨街商鋪,為一院落。再往東三間為另一院落,形成東西兩個院落。四間的商鋪前有立柱廊坊,後留通達門窗,連接第一院落。院落南居中設有垂花精雕的二道門,二進院房屋是設計最為華麗的部分,正面四間大廳,東西長度等同於臨街六間房屋,長12米,寬度8米。上至龍簷翹首,中立雕花廊柱;寬門大窗,紋花描鳳,琉璃鑲嵌,垂珠生彩;下置精琢石牆,蝠垂門腳,浮雕柱礎。
東西廂房,各設三間,作為客房。東廂房與大廳間留有側門,通往東院。大廳後面三進院裡,西側一座三層磚樓,南屋四間;東北角側門連通東院,東院臨街三間商鋪後帶院落。進了二道門,又一個四合院,東西三間廂房相對稱。東院南屋四間和西院四間南屋連成一體,相接還有兩間小南屋。從院落的東北角側門,就可進入後花園,從花園南門出來就連通了劉家胡同。
這個龐大工程光建設就花費了若干年,在當時普集無論商鋪還是住宅,從面積之大到製作質量,從請人設計到裝飾豪華,都無法相媲美。晃晃大宅,只是建成不久,主人家就棄宅躲進了南山裡,不敢居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孫姓人家是棗園史家莊人所開鹽店的掌柜,合作多年。隨著老東家去世,少東家又少亡,女眷顧家難以兼顧商業,就委託孫掌柜全權操持了。時間久了,掌柜家越發有錢,東家那邊覺得只要不短缺家裡用項,就不去計較更多。當孫掌柜建好新院落,搬家溫鍋之際,一句話引發了東家和掌柜的矛盾。
那天張燈結彩慶賀喬遷新居的孫掌柜,一趟趟迎接前來祝賀的嘉賓,剛坐下喝口水,門前迎賓跑進來告知,東家老太太領著家人來了,催請掌柜快去迎接。孫掌柜不緊不慢地喝著茶,並不起身。迎賓再催,孫掌柜一蹲茶杯,來了句:「騍馬(母馬)還駕轅!去去去,我還忙著呢!」。這時候女東家已率家人走到大門裡,一行人都聽得真切,不由面露怒色。可是老東家太太仍然面不改色,笑盈盈地上前賀喜。孫掌柜急忙相迎,客氣地引到賓宴席上,奉茶敬酒。事畢,回到棗園史家莊的一行人,看到掌柜的大豪宅,聽到掌柜的欺主話語,心中自然怒火中燒。
女東家託人寫信告知了在北京為官的娘家侄子(也有人說是娘家兄弟),隨即北京的親屬動用濟南官府,要求查辦孫掌柜匿財貪汙之舉。當孫掌柜聽說此事,立刻領著家人,攜帶細軟,跑到南山裡的三角灣躲避起來。因為當事人逃匿,鹽店更換掌柜、帳房,就沒有再繼續深究。時隔兩年多,看看已經沒有人盯著追究,孫姓人家自己也不敢回來居住,就託人想賣了這房子。雖然孫家急於出手,要價不高,看出便宜的人不少,但是終究還是買不起。正巧,普集於家村的永和堂生意正紅,想在普集擴大經營,就和中人約談,一次性買下了整個南大廳。
於家村的永和堂因何能夠如此大手筆?筆者諮詢於家村的村史專家於仁安先生,於先生介紹:永和堂在乾隆年間就在江南經商,同時在北京開設布店,聘請掌柜的負責北京的生意。一年掌柜的看市場上青布便宜,進下了一大批。結果,造成資金積壓,周轉不靈,東家一怒之下辭退了掌柜。不久,宮中老太妃死了,全城持孝,青布一下成了搶手貨,其他布店青布備貨有限,永和堂趁此賣得多,而且價格高,一下賺了一大筆。東家尋思或許冤枉了前掌柜,就親自前去請回掌柜的。
被請回的掌柜,感謝東家的信任,自己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運用青布賺的資金,看準時機,接連做了幾單大買賣,永和堂生意越來越好,資產也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其間,在老家於家村就修建了八進院落的家宅,在號稱「百樓村」的於家村也是獨佔鰲頭,一棟三層雕花磚樓(1958年大煉鋼鐵時候被黃河鄉拆除,運回壘砌煉鋼爐了),百畝良田,大型牲畜數十頭。當時,資金雄厚,加之賣家急於出手,價格便宜,永和堂就成了「南大廳」的新主人。由於經商需求,永和堂後來陸續又買下街對面的北園子,還在普濟橋北買下一片土場地。
時至劉蘭閣做了濟南商埠銀行行長以後,永和堂此時正有意想賣了南大廳。此時普集的富戶不少想買進,但是因為此宅體量龐大,加之配套的園子、土場地等設施,資金數目龐大,很多人難於一次買斷,有人就提出分解賣出、各家買入,永和堂主家未表態同意。南大廳的西鄰李家也是這條胡同的大戶,加上是街鄰,就一直溝通,決意買下(可能想分期)。正在此時就有人串通讓劉蘭閣要下來,劉蘭閣表示也沒有這麼多資金,或許因為劉蘭閣在濟南做銀行行長和商會會長的緣故,永和堂竟然同意劉蘭閣要買的話,可以分期付款。這樣劉蘭閣就用濟南的一棟樓房和另一棟濟南房產作抵押,從渤萊銀行和交通銀行貸款,支付了首款,買下了整個永和堂在普集的資產。據說,後來劉蘭閣用那棟房產抵帳,然後再還清尾款,贖回了抵押的樓房。就這樣,南大廳成了劉蘭閣家的財產。
劉蘭閣,字向忱。娶了三房太太,鄭氏、宋氏、賈氏,共有九子。除在濟南的家眷,其他都在南大廳居住。直到新中國成立,普集鎮黨委在北大廳,普集鎮政府就使用了南大廳,讓其住在裡面的地主家屬及子女搬出去,由政府出資租賃民房讓其居住。從此,南大廳成了普集鎮政府所在地,中院大廳就成了會議室,其他院落和房間就成了辦公室和宿舍。一個家居就容得了一級政府使用,可見其規模。
待到普集鎮政府搬到原來普集南門基督教堂以後,劉家人又允許搬回來居住了,此時的大家庭化成了若干小家庭,南大廳也分割到好幾家。經歷了清末、民國、新中國的南大廳,一晃多少年過去了,房子多年失修,現在的劉家沒有修復老宅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上分家多戶,不是一家人能說了算修或建。所以,現在的南大廳基本上逐漸拆除,建成了符合普通農人居住的家園。幸而現在還殘留一小院,因為房主在濟南,執意不賣,也沒修,還留有原來的一點模樣。或許這位劉家人不願意讓童年的記憶失去最後的寄存之所?原因筆者不敢妄議,但是,卻成全了我留存幾張照片的機會。
南大廳已然成為歷史,但是,人還要繼續前行。劉家的後人不僅在普集、濟南、杭州、北京各地延續著家族,生活也發生著根本的變化。翻看劉家新補家譜,有一點挺有意思的。道光年間祖輩給劉家人排的輩分是「桂、茂、蘭、芳」繁體(「蓕、茂、 蘭、淓」)、「麟、鳳、肇、祥」。再看看,1949年續的輩分:「忠、恕、孝、友,道、德、永、昌。」後有增續「自、力、更、生,人、壽、年、豐」,不得不感觸,從君子詩文、望子成龍,轉而忠孝兼備、秉持道德,再到自立持家、過好日子,劉家的願望也越發的平民化了。難道這就是現在社會,從家族化轉向家庭化、從個體化轉向個性化的大趨勢嗎?
備註:南大廳第二任房主,普集甚至於家村多數老人把「永和堂」稱「龍華堂」,系鄉音之故,經考察正名就是永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