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濟南章丘普集街道挺有名的南大廳,曾三易其主,看看啥情況

2020-12-16 飄零鄉間行

圖文/王汝生

濟南章丘普集街裡,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只要你問普集的「南大廳」,應該無人不知,甚至還能說出,南大廳是普東大財主劉家的;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初,民居能做鎮級政府使用,可見其規模和標準之高。但是,南大廳並不是普東劉家所建,甚至不是第二任房主,那麼怎麼說「南大廳」是普東劉家經濟實力第二次高峰的標誌呢?

「南大廳」位於普集古老商街南側,距離東出普集的普濟橋不遠,建於清末民初,其主人並非普東劉姓,而是普集的一家孫姓人家(有人也說是東河北孫家)。

作為臨街商鋪本來就值錢,更何況買下大面積的地皮(原來好幾家的房產),重新規劃設計,新建前商、中廳、後家園的豪華大宅,耗費資金相當巨大。其主要布局:臨街西北大門,大門西一間更房,大門東四間臨街商鋪,為一院落。再往東三間為另一院落,形成東西兩個院落。四間的商鋪前有立柱廊坊,後留通達門窗,連接第一院落。院落南居中設有垂花精雕的二道門,二進院房屋是設計最為華麗的部分,正面四間大廳,東西長度等同於臨街六間房屋,長12米,寬度8米。上至龍簷翹首,中立雕花廊柱;寬門大窗,紋花描鳳,琉璃鑲嵌,垂珠生彩;下置精琢石牆,蝠垂門腳,浮雕柱礎。

東西廂房,各設三間,作為客房。東廂房與大廳間留有側門,通往東院。大廳後面三進院裡,西側一座三層磚樓,南屋四間;東北角側門連通東院,東院臨街三間商鋪後帶院落。進了二道門,又一個四合院,東西三間廂房相對稱。東院南屋四間和西院四間南屋連成一體,相接還有兩間小南屋。從院落的東北角側門,就可進入後花園,從花園南門出來就連通了劉家胡同。

這個龐大工程光建設就花費了若干年,在當時普集無論商鋪還是住宅,從面積之大到製作質量,從請人設計到裝飾豪華,都無法相媲美。晃晃大宅,只是建成不久,主人家就棄宅躲進了南山裡,不敢居住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孫姓人家是棗園史家莊人所開鹽店的掌柜,合作多年。隨著老東家去世,少東家又少亡,女眷顧家難以兼顧商業,就委託孫掌柜全權操持了。時間久了,掌柜家越發有錢,東家那邊覺得只要不短缺家裡用項,就不去計較更多。當孫掌柜建好新院落,搬家溫鍋之際,一句話引發了東家和掌柜的矛盾。

那天張燈結彩慶賀喬遷新居的孫掌柜,一趟趟迎接前來祝賀的嘉賓,剛坐下喝口水,門前迎賓跑進來告知,東家老太太領著家人來了,催請掌柜快去迎接。孫掌柜不緊不慢地喝著茶,並不起身。迎賓再催,孫掌柜一蹲茶杯,來了句:「騍馬(母馬)還駕轅!去去去,我還忙著呢!」。這時候女東家已率家人走到大門裡,一行人都聽得真切,不由面露怒色。可是老東家太太仍然面不改色,笑盈盈地上前賀喜。孫掌柜急忙相迎,客氣地引到賓宴席上,奉茶敬酒。事畢,回到棗園史家莊的一行人,看到掌柜的大豪宅,聽到掌柜的欺主話語,心中自然怒火中燒。

女東家託人寫信告知了在北京為官的娘家侄子(也有人說是娘家兄弟),隨即北京的親屬動用濟南官府,要求查辦孫掌柜匿財貪汙之舉。當孫掌柜聽說此事,立刻領著家人,攜帶細軟,跑到南山裡的三角灣躲避起來。因為當事人逃匿,鹽店更換掌柜、帳房,就沒有再繼續深究。時隔兩年多,看看已經沒有人盯著追究,孫姓人家自己也不敢回來居住,就託人想賣了這房子。雖然孫家急於出手,要價不高,看出便宜的人不少,但是終究還是買不起。正巧,普集於家村的永和堂生意正紅,想在普集擴大經營,就和中人約談,一次性買下了整個南大廳。

於家村的永和堂因何能夠如此大手筆?筆者諮詢於家村的村史專家於仁安先生,於先生介紹:永和堂在乾隆年間就在江南經商,同時在北京開設布店,聘請掌柜的負責北京的生意。一年掌柜的看市場上青布便宜,進下了一大批。結果,造成資金積壓,周轉不靈,東家一怒之下辭退了掌柜。不久,宮中老太妃死了,全城持孝,青布一下成了搶手貨,其他布店青布備貨有限,永和堂趁此賣得多,而且價格高,一下賺了一大筆。東家尋思或許冤枉了前掌柜,就親自前去請回掌柜的。

被請回的掌柜,感謝東家的信任,自己總結以前的經驗教訓,運用青布賺的資金,看準時機,接連做了幾單大買賣,永和堂生意越來越好,資產也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其間,在老家於家村就修建了八進院落的家宅,在號稱「百樓村」的於家村也是獨佔鰲頭,一棟三層雕花磚樓(1958年大煉鋼鐵時候被黃河鄉拆除,運回壘砌煉鋼爐了),百畝良田,大型牲畜數十頭。當時,資金雄厚,加之賣家急於出手,價格便宜,永和堂就成了「南大廳」的新主人。由於經商需求,永和堂後來陸續又買下街對面的北園子,還在普濟橋北買下一片土場地。

時至劉蘭閣做了濟南商埠銀行行長以後,永和堂此時正有意想賣了南大廳。此時普集的富戶不少想買進,但是因為此宅體量龐大,加之配套的園子、土場地等設施,資金數目龐大,很多人難於一次買斷,有人就提出分解賣出、各家買入,永和堂主家未表態同意。南大廳的西鄰李家也是這條胡同的大戶,加上是街鄰,就一直溝通,決意買下(可能想分期)。正在此時就有人串通讓劉蘭閣要下來,劉蘭閣表示也沒有這麼多資金,或許因為劉蘭閣在濟南做銀行行長和商會會長的緣故,永和堂竟然同意劉蘭閣要買的話,可以分期付款。這樣劉蘭閣就用濟南的一棟樓房和另一棟濟南房產作抵押,從渤萊銀行和交通銀行貸款,支付了首款,買下了整個永和堂在普集的資產。據說,後來劉蘭閣用那棟房產抵帳,然後再還清尾款,贖回了抵押的樓房。就這樣,南大廳成了劉蘭閣家的財產。

劉蘭閣,字向忱。娶了三房太太,鄭氏、宋氏、賈氏,共有九子。除在濟南的家眷,其他都在南大廳居住。直到新中國成立,普集鎮黨委在北大廳,普集鎮政府就使用了南大廳,讓其住在裡面的地主家屬及子女搬出去,由政府出資租賃民房讓其居住。從此,南大廳成了普集鎮政府所在地,中院大廳就成了會議室,其他院落和房間就成了辦公室和宿舍。一個家居就容得了一級政府使用,可見其規模。

待到普集鎮政府搬到原來普集南門基督教堂以後,劉家人又允許搬回來居住了,此時的大家庭化成了若干小家庭,南大廳也分割到好幾家。經歷了清末、民國、新中國的南大廳,一晃多少年過去了,房子多年失修,現在的劉家沒有修復老宅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上分家多戶,不是一家人能說了算修或建。所以,現在的南大廳基本上逐漸拆除,建成了符合普通農人居住的家園。幸而現在還殘留一小院,因為房主在濟南,執意不賣,也沒修,還留有原來的一點模樣。或許這位劉家人不願意讓童年的記憶失去最後的寄存之所?原因筆者不敢妄議,但是,卻成全了我留存幾張照片的機會。

南大廳已然成為歷史,但是,人還要繼續前行。劉家的後人不僅在普集、濟南、杭州、北京各地延續著家族,生活也發生著根本的變化。翻看劉家新補家譜,有一點挺有意思的。道光年間祖輩給劉家人排的輩分是「桂、茂、蘭、芳」繁體(「蓕、茂、 蘭、淓」)、「麟、鳳、肇、祥」。再看看,1949年續的輩分:「忠、恕、孝、友,道、德、永、昌。」後有增續「自、力、更、生,人、壽、年、豐」,不得不感觸,從君子詩文、望子成龍,轉而忠孝兼備、秉持道德,再到自立持家、過好日子,劉家的願望也越發的平民化了。難道這就是現在社會,從家族化轉向家庭化、從個體化轉向個性化的大趨勢嗎?

備註:南大廳第二任房主,普集甚至於家村多數老人把「永和堂」稱「龍華堂」,系鄉音之故,經考察正名就是永和堂。

相關焦點

  • 探訪濟南章丘普集劉家胡同的三座青磚小樓
    圖文/王汝生《金史》記:章丘設四鎮(普濟、延安、臨濟、明水),普濟者,而今普集也。因鎮區處南部泰沂山脈和北部山東境內的長白山脈的夾縫,形成扼制東西道路的咽喉,故而從金代起,普集就被認為是「普濟鎮,金元屯兵之地」,同時又是一個商貿匯集之地。
  • 濟南章丘有個普集,它的名字是這麼來的,你知道嗎
    圖文/於夫普集位於章丘東部,與淄博市毗鄰接壤。膠濟鐵路、濟青公路自鎮南、鎮中平行穿過,連接著大海之濱與省府濟南。在地理環境上,普集鎮南面是逶迤起伏的泰沂山脈,北面是高聳入雲的長白山脈。關於普濟寺,目前還沒有發現其文字記載。民間口頭流傳至今的是「大佛寺」,章丘最早的一部縣誌明嘉靖修補藍印本第二卷《祠宇》篇中記載的是「石佛寺,在縣治東南普濟鎮。」其寺遺址在今普集東西大街東首路南。寺東牆外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鴻溝,被當地百姓稱作「寺溝」。寺北是一座橫跨鴻溝的石橋,清道光年間的縣誌記載:「普濟橋,在縣治東南普濟鎮東,上有石欄,寬可容兩車。」
  • 第一批「章丘老字號」揭曉啦!看看都有誰
    12月29日,「章丘老字號」授牌暨企業協會揭牌儀式在章丘電視臺一樓演播大廳舉行。1948年政府接管了福祥和、曾祥和、恆祥義三家酒店,組建成立了章丘第一家國有企業王白莊酒廠。經歷了71年風雨歷程的百脈泉酒業已經發展成為山東酒類市場的重要品牌,2017年被認定為「山東老字號」。
  • 濟南章丘相公莊:舉辦「迎國慶•慶豐收」書畫展
    9月26日上午,濟南章丘相公莊街道主辦、章丘龍泉書畫院、章丘書協相公莊分會承辦的「迎國慶·慶豐收」書畫展,在街道文體廣場上展出,共展出書畫作品96幅,展現了新時期農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及來自相公莊、明水、普集的50多名書畫愛好者參加了活動。
  • 濟南章丘傳李村北有座盤龍山,山上有將軍碑,傳說故事挺傳奇
    圖文/王汝生小長白山脈以摩訶頂為峰,從濟南章丘延綿東去百裡。山脈曲突,或連或斷。章丘普集段北山腳之下,雨水沿溝壑流淌成河者,謂之曰:紅石河。蓋因河床經水衝擊日久,顯露出褐紅色巖石之故。紅石河北坡有祖營塢,往南就是齊家塢,齊家塢往東便是李家塢。塢者,近水停船之所、或防衛之小堡、或四周高中間低的地方。
  • 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崛起的文旅名城將是濟南章丘?
    說到古城,國內歷來比較推崇湖南鳳凰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形成了「南鳳凰 北平遙」的地理格局。如今,濟南章丘的明水古城、繡惠古城正在規劃建設中。有分析人士認為,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 ,崛起的文旅名城將是章丘。那麼,章丘到底蘊藏著什麼潛能,它的價值一直以來都被低估了?
  • 尋章丘老字號,樹章丘新品牌!章丘老字號協會成立
    到了近代,一代儒商孟洛川從章丘走出,將「祥」字號開遍大江南北,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經營理念,影響了一代代章丘人,催生了一個個經久不衰的章丘老字號。這些章丘老字號成為商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章丘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
  • 章丘縣誌(1940-1985)中章丘45年間的區域劃分,喜歡的來看看
    圖文/周玉虎濟南章丘境內區劃屢經變更,1503年(明弘治十六年),設6個鄉(城周為關廂鄉,東北為清平鄉,西為西錦鄉,東為東錦鄉,南為明秀鄉,北為下三鄉),103個裡,1.32萬戶。清代,轄6個鄉,56個裡,802個村,6.95萬戶。
  • 濟南章丘有個董家趙莊,村裡的董氏家族竟建有兩個祠堂,看啥情況
    圖文/於夫在章丘普集街道辦事處東5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叫「董家趙莊」的村子。董家又何謂趙莊?趙莊又何為董家?原來,在元末明初之時,山東地區由於長期戰爭和瘟疫蔓延,人口死亡嚴重,十室九空,許多村莊都成了「空殼」。
  • 濟南章丘這個千年古村裡,有個300多年歷史的石獅子,傳說挺神奇
    圖文/劉清蒲博平村位於章丘區普集街道駐地西北4公裡處,村南濱東巴漏河,是一個距今1500歷史的地地道道的千年古村,是從東面的周村穿過章丘進入濟南的必經之路。村內分布著眾多年代久遠的傳統民居,2014年被評為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 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崛起的又一文旅名城竟然是章丘!
    說到古城,國內歷來比較推崇湖南鳳凰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形成了「南鳳凰 北平遙」的地理格局。如今,濟南章丘的明水古城、繡惠古城正在規劃建設中。有分析人士認為,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 ,崛起的文旅名城將是 章丘。
  • 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崛起的又一文旅名城竟然是章丘
    說到古城,國內歷來比較推崇湖南鳳凰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形成了「南鳳凰 北平遙」的地理格局。如今,濟南章丘的明水古城、繡惠古城正在規劃建設中。有分析人士認為,繼「南鳳凰 北平遙」後 ,崛起的文旅名城將是 章丘。
  •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談黃河文化,濟南章丘一定是...
    走近黃河入濟——章丘。黃河小檔案:黃河章丘段河道全長28.42公裡,灘區面積30平方公裡,涉及高新區遙牆街道、章丘區高官寨街道和黃河街道。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由於交通閉塞,村民們長期靠種植糧食為生,「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我們都是用人力車推著玉米、地瓜,走幾十公裡去明水、聖井的大集上,換些煤炭和生活用品,那會兒全村日子都苦,連一個富農都沒有。」黃河街道村民楊金水回憶,最難熬的是水災,為了防止洪水侵襲,宅院大多建在四五米高的土堆上,「俺結婚時為了墊土堆,把家裡耕牛都累得趴下。」
  •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談黃河文化,濟南章丘一定是「必考點」
    走近黃河入濟——章丘。黃河小檔案:  黃河章丘段河道全長28.42公裡,灘區面積30平方公裡,涉及高新區遙牆街道、章丘區高官寨街道和黃河街道。  由於交通閉塞,村民們長期靠種植糧食為生,「新中國剛成立那會兒,我們都是用人力車推著玉米、地瓜,走幾十公裡去明水、聖井的大集上,換些煤炭和生活用品,那會兒全村日子都苦,連一個富農都沒有。」黃河街道村民楊金水回憶,最難熬的是水災,為了防止洪水侵襲,宅院大多建在四五米高的土堆上,「俺結婚時為了墊土堆,把家裡耕牛都累得趴下。」
  • 濟南章丘東嶺山有塊神奇的大夫石
    東嶺山,古稱「嵖岈山」、「杈枒山」,俗稱「茶葉山」,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普集街道境內,距離明水城區約15公裡,屬於長白山脈,主峰海拔612米,因「臥看東嶺曉月明」位列章丘八大景而聞名。其狀如人像,五官清晰,慈眉善目,頗像一位老者。
  • 濟南鼎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帶你們了解章丘特產
    章丘位於濟南東部,濟南五大泉群之一的百脈泉便在其境內,因此章丘又有「小泉城」之稱。除了眾多旅遊景點之外, 章丘的美食和特產也絕對值得你走這一遭兒:豪爽的章丘人離不開大蔥,章丘的大蔥青白分明,鮮嫩多汁,還有股淡淡的甜味,吃起來特別下飯。
  • 濟南章丘牛推官南遺址追蹤:是"古譚國"可能性低
    章丘牛推官南遺址新發現的「人牲」  3月16日,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區文物局在章丘區相公莊街道辦事處牛推官南遺址舉行公眾考古活動,這處東周遺址不斷有新發現,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何利還告訴記者,除了「人牲」之外,考古人員最近還挖掘出了多個類似現在「地下室」的半地下居所,兩千多年前的爐灶上,古老的陶製鍋具依然完整如初,令人仿佛看到了兩千多年前濟南人生活的場景,而這個發現也讓考古人員堅定了此前這是一處生活場所的一系列判斷。
  • 章丘這個百年大門匾額題有三個字,村裡人不知是啥意思,你知道嗎
    去章丘普集街道的曹家村看過400多年的老槐樹後,發現街西邊離老槐樹不足50米的地方,有個老大門,大門把子是一色的青磚,屋頂覆蓋紅瓦,看樣子是近幾年才修繕的。大門整體建造的樣式及材料,屬明清建築風格,應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 章丘民間流傳600多年的章丘八景之一的「黌塘夜雪」,原來是這裡
    另外,清乾隆「黌堂夜雪」圖中,在圖的左下角注有「嘯園」,嘯園為章丘古代名園,清順治四年進士李縉明所建,位於相公莊街道梭莊村。而梭莊東南面山嶺下正好有一村,名叫「黌山前」。據《章丘市地名志》記載:明初,該村建在黌山前面,故名黌山前。在我國北方,山前即是「山南」,因而此村北的山嶺即是「黌山」,也就是「黌堂嶺」。
  • 濟南章丘有個孫鐵匠鋪,融融爐火中,鍛打著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
    圖文/孫繼廣 孫廷華 王永春 李秉傑據史料記載,長白山脈的相公莊街道是章丘鐵匠的發源地,素有「鐵匠之鄉」的美譽,曾出現「村村莊莊冒青煙,家家戶戶有鐵匠」的盛況。章丘鐵匠始於春秋,興於西漢而盛於唐。在2700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章丘鐵匠以「敢擔、敢闖、敢拼、敢打」的工匠精神,走南闖北,讓鐵匠制藝在全國處處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