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聚焦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

2020-11-25 中國文明網

  

圖為:麵塑傳承人為潛江春晚製作了一桌「年夜飯」。

  圖為:「竹韻蝶影」在匈牙利展示。(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頻摘殊榮,僅2018年,先後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湖北最美非遺保護中心」,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此前,連續4年在全省非遺工作培訓班上作典型交流發言,2015年、2016年均被授予「湖北省十佳非遺保護行動」。

  是什麼讓這家市級非遺保護單位如此耀眼?12月20日,在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專設機構獨立掛牌一周年之際,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促傳承人群年輕化

  潛江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非遺傳承體系較為完備,現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4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5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26人。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在記錄積玉口鎮寶灣村彩花燭龍時,驚喜地發現舞龍隊伍年輕了,還有中小學的小小傳承人。一項調查顯示,潛江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從2005年的60歲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0歲以下。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羅發紅介紹,「傳承人群年輕化趨勢,在不少項目有所體現。這一可喜變化背後,凝聚著我市非遺保護工作10多年的久久為功。」多年來,潛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在市委宣傳部、市文體旅新局的領導下,該中心主動作為,多管齊下,深化非遺保護理念,大力提高傳承人社會地位,逐步提高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貼,尤其加大進社區、進校園培訓力度。隨著傳承實踐日趨活躍,青年人群參與熱情日益提高。

  據統計,全市全年開展各類傳承人群培訓、「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培訓60餘期,培訓8000餘人次。潛江市非遺傳承傳習館還設有常年免費培訓班。

  10月31日,潛江草把龍傳承傳習匯報展演在潛江龍灣中學舉辦,兩支學生隊、成人學員隊帶來精彩演出。「走圓場」「拜四方」「龍脫衣」等表演套路,隨鑼鼓變換,威風八面,讓人連連喝彩。潛江草把龍燈歷史久遠,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為讓其重煥青春,在該市非遺保護中心指導下,龍灣鎮綜合文化站積極推動進校園系列活動,培養了兩支學生草把龍隊。每周二、四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傳承人進校教授舞龍技巧,學校派出兩位優秀教師跟班指導。如今,學生隊已熟練掌握舞龍基本動作,正逐步學習高階段舞龍套路。

  潛江民歌傳承也不甘示弱,今年預期培訓學員800人次,培養40名青少年民歌演唱骨幹。第三屆「潛江民歌」展示活動中,近400傳唱者組成栽秧歌、浩口哭嫁、四胡小調、打硪歌等四大方陣,從5歲娃娃到7旬老人,男女老少齊上陣,充分體現了民歌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的傳承成果。

  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12月20日,潛江市非遺傳承傳習館內,潛江花燈傳承人程崇尚正帶領團隊加緊扎制花燈,以保證元宵節精彩亮相。潛江花燈手法多樣,精工細作,頗具楚地遺風。為迎接第16屆燈展,該市非遺保護中心向傳承人定製了25展新燈,包括麒麟送子、武松打虎等主題趣味燈。大型燈展不僅豐富了群眾節慶生活,也對項目傳承帶來生機。

  近年來,該市加強「魅力潛江」非遺品牌建設,除組織文化遺產日、春節、元宵節等大型節令活動,還將非遺展示搬上龍蝦節、曹禺文化周等重大活動,促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4月17日,潛江龍蝦城上演一場真假龍蝦爭霸好戲。潛江麵塑傳承人潘鳳娥端上作品,麵塑油燜蝦、蒸蝦、蒜蓉蝦、滷蝦、全味蝦等惟妙惟肖,並現場展示製作過程,從和面、揉面、調色到製作龍蝦、大蒜、蔥花,再到上蒸鍋蒸熟,令觀眾嘖嘖稱讚。「8號蝦鋪」高級廚師展示了真龍蝦燒制過程。當真假龍蝦擺放在一起,眾食客饒有興趣地猜起真假龍蝦,並紛紛拍照。5月,潛江麵塑全蝦宴亮相深圳文博會,再次驚豔全場。把非遺植入美食文化的創意,得到與會專家和觀眾高度肯定。

  11月22日,潛江市楊市辦事處黃腦村文化廣場,竹編技能比武熱鬧非凡。只見一條條竹片上下翻飛、左右穿梭,選手們揮動彎刀,刮青、劃竹、起篾、剝絲、編織,一氣呵成,一個個美觀實用的竹編製品很快呈現在眼前,令人讚不絕口。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彬稱,活動旨在響應「一鄉一品,一村一業」鄉村振興規劃,通過技能比武,進一步摸清傳承情況。下一步將指導當地綜合文化站幫助該村逐步豐富竹編產品類型,提高質量,擴大銷售市場,為建設美麗村莊注入活力。

  為讓非遺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年初,該中心舉辦了一場特殊年貨會,20餘類非遺產品參會。該中心還籌資購進一批贈品,組織剪紙、泥塑、麵塑等項目現場獻藝,明星產品出現搶購一空的情況。不少人表示,非遺年貨會讓他們體會到濃濃的鄉愁和年味。

  非遺助力馬拉松

  4月21日,《奔跑中國·美麗中國》走進潛江,來自國內外萬名選手在潛江開跑,賽事通過央視五套直播。

  這場馬拉松,潛江非遺元素隨處可見,冠名賽事的品牌「園林青」,其釀酒技藝是省級非遺項目。賽事開始前,潛江鑼鼓、潛江海馬、高臺舞獅、採蓮船、蚌殼精、打連廂、潛江民歌等熱鬧非凡,刷屏網友朋友圈。

  沿途補給站上,一個個傳統風格的小亭,成潛江麵塑、剪紙、糖畫及湯格皮影、戲劇服飾等非遺項目展示點。觀眾在補給站點開心互動,有人穿上戲服拍照,有人在糖畫小攤上甜蜜等候,有人圍在麵塑前觀看……當天免費發放的焌米茶,就有2000餘杯。

  該市「春滿潛江」2018春節聯歡晚會,非遺節目也是亮點紛呈,皮影戲傳承人劉守欽表演《筒腔皮影》、潛江民歌傳承人李萬英清唱原生態《催咚催》、潛江麵塑傳承人潘風娥做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菜」……近年,在省非遺保護中心大力支持下,潛江非遺還走出潛江,頻頻亮相國內外重大文化活動。

  5月,第二屆中華體育舞蹈(香港)國際藝術節,8名身著靚麗時尚的剪紙服裝的奶奶級模特,登臺走秀,引來叫好聲、掌聲不斷。她們是潛江剪紙傳承人程冬梅和剪紙班學員,耗時月餘,設計、製作了這些作品。為登臺表演,她們突擊訓練走臺一周,就勇敢登臺,一舉獲最佳舞臺妝容獎。

  6月28日至7月7日,由省委宣傳部、原省文化廳主辦,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2018「長江邊的非遺故事——中國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走入義大利、捷克、匈牙利。「江漢平原皮影戲」「 潛江竹編」兩項目參與展示,潛江金陵寺社區皮影傳承基地年輕傳承人王海榮帶來的精彩表演,及潛江竹編與英山纏花巧妙結合創作的「竹韻蝶影」,受到國外觀眾高度評價。

  其中,「竹韻蝶影」由省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慧一手策劃、設計,經兩位傳承人陳正和、陳廣英反覆嘗試完成,各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蝴蝶點綴竹編藝術品上,令兩個項目都增色不少。

  這些交流活動,不僅開闊了傳承人視野,也擴大了我省非遺項目的影響力。

  連結

  潛江將建湖北首家非遺展示館

  為使非遺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充分展示,潛江開闢專區建設非遺展示館,規劃佔地面積1944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將建成我省首家非遺展示館。

  經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多次實地指導,及幾輪專家評審,非遺館布展設計方案被多次修改、完善。目前,策展理念已達成共識,建設工作穩步推進,預計2019年對外開放。

  據介紹,潛江市非遺館強調「是潛江的」,也「是非遺的」,希望幫助觀眾了解潛江非遺資源、特色及非遺保護工作的成果、經驗等,同時區別於文物展示,即非遺展示注重活態性與傳承性。五個展覽廳,緊扣《非遺法》提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的原則進行內容規劃,以生態的、生動的、生產的、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潛江非遺展開,為觀眾徐徐展開一幅潛江獨有的非遺畫卷。展示內容也不僅是物態實物,還有動態場景、表演、演示,包括傳統戲劇、曲藝、音樂乃至市井民俗吆喝等聲音。觀眾觀摩之外,還能沉浸、體味、互動、傳習。

  非遺展示場所是開展保護工作的重要載體。目前,該市已設立6個非遺傳承基地,其中1個被評為省級非遺傳承示範基地。設立25個市級非遺傳習所。(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相關焦點

  • 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傳承人平均年齡降低10歲
    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傳承人平均年齡降低10歲發布時間:2018年12月26日 09:58 來源:湖北日報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聚焦非遺保護的「潛江現象」:代表性傳承人平均年齡降低10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潛江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年頻摘殊榮,僅2018年,先後被省文化和旅遊廳授予「湖北最美非遺保護中心」,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授予「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
  • 科技加傳統技藝 非遺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來自青島、煙臺、威海、日照、臨沂、濰坊等市的35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加了此次培訓。據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旨在進一步加強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建設,充分利用「雲空間、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使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融入大眾、融入現代生活。
  • 探索|河北開展系列活動:讓古老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6月13日,「河北非遺購物節」贊皇原村土布博物館專場活動中,主持人向網友介紹土布時裝。 通訊員牛二亮攝河北非遺購物節、「雲遊非遺」河北省非遺特色資源網絡展播、「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專題網絡講座、非遺公開課網絡展播……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河北省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吸引了線上線下廣泛關注,進一步引發各界關於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深入思考。
  • 贛州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紀實:傳播客家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在贛州市全面實施《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試驗區總體規劃》工作以來,章貢區以「挖掘、提升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搶救、保護一批傳承人,設立一批傳承基地,開展一系列展覽展示活動」為重點,注重非遺資源融入現代生活,傳播客家文化,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傳承中求創新,在創新中謀發展。
  • 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 題:非遺融入百姓生活新華社記者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華社記者在青海、甘肅、廣東、湖北等地舉辦的各項活動中看到,傳統文化綻放著新鮮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正成為一抹亮眼的色彩。
  • 非遺傳人:要讓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非遺傳人:要讓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 2019-09-27 11這個場景發生在胡同院落裡舉辦的一場非遺體驗活動上。  9月26日至28日,2019年北京國際設計周什剎海分會場大美非遺造物節系列活動在京舉辦。今年大美非遺造物節的體驗項目包括兔兒爺彩繪、堂前燕毽子、鬃人、花燈、花饃、絨布唐、臉譜、翻花、絹人共9項內容,邀請9位非遺傳承人,向大眾零距離傳播非遺文化,帶領參與者體驗技藝創作,感受傳統非遺與現代設計的魅力。
  • 非遺保護與傳承:融入現代人的使用和消費中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上現代生活的舞臺重新煥發活力,一直是非遺保護傳承中的重要議題。11月10日至12日,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的2017「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創意節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辦。這也是「中國文化之旅」的第11年,本次活動中,非遺不再是單一的元素,而是與音樂、時裝、美食和設計等現代元素結合,一系列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跨界創意作品亮相創意節,探尋全新的「非遺」傳承方式。2017「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創意節現場保護非遺思路轉變,從「捐助」到「賦能」如何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一直是非遺保護過程中的難題。
  • 預告 | 「與愛同行 惠遊湖北」湖北省非遺「六進」活動走進潛江
    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非遺進校園、進機關、進社區、進軍營、進鄉村、進景區等「六進」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多姿多彩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向公眾宣傳普及非遺知識,讓非遺真正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進而欣賞、喜愛、體驗和參與非遺傳承,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 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傳承人走進高校深造
    「適應現代生活,是傳承人必須跨過的一道坎」  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參訓學員中既有代表性傳承人,也有他們的子女、徒弟以及長期身處一線的普通從業者。  來自陝西延川的劉潔瓊是剪紙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鳳蓮的女兒,長期跟隨母親從事剪紙創作。
  • 非遺「觸網」在年輕人中走紅 如何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在堅守其本的基礎上,與古為新、與時俱進,讓古老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與更多年輕人產生共鳴,無疑是重要路徑。這方面,年輕一代的傳承人肩負重大責任。目前來看,正如蘇繡、蜀繡一般,非遺經過新生代傳承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精緻的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巧妙相融,煥發出青春活力。
  • 非遺"觸網"在年輕人中走紅,如何融入現代生活
    在堅守其本的基礎上,與古為新、與時俱進,讓古老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與更多年輕人產生共鳴,無疑是重要路徑。這方面,年輕一代的傳承人肩負重大責任。目前來看,正如蘇繡、蜀繡一般,非遺經過新生代傳承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精緻的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巧妙相融,煥發出青春活力。
  • 「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
    原標題:「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文化傳承助力鄉村振興撰文/攝影 雲南老年報 康乃馨 通訊員 餘靜 張麻糯 編輯:鞠元目前,我國已分4批公布了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傳承人近2000人,各省州市縣也紛紛開展「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和審核,以期保護和傳承當地傳統文化和技藝。
  • 這場國家級文化傳承盛宴,讓紡織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作為繼浙江、北京、雲南成功舉辦後的又一次國家級紡織非遺品牌盛宴,本次大會以「提振非遺消費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首次將「消費」與「生活」同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繫起來,這既與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關,同時也對於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性發展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
  • 青州開創非遺保護新模式 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縣域樣本」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青州積極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系列展演,將紅色文化和地方黨建工作先進事例融入到非遺項目的展示展演中,融入到非遺的傳承保護中,充分展示青州的旅遊形象,突出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創新展演展示形式,提升非遺表演創意,創設了以宣傳紅色題材為主導、以非遺藝術團為載體的紅色流動大課堂,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推出山東快書《黨恩頌》、《東方紅》,挫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 非遺「觸網」在年輕人中走紅,如何更好融入現代生活?
    在堅守其本的基礎上,與古為新、與時俱進,讓古老非遺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與更多年輕人產生共鳴,無疑是重要路徑。這方面,年輕一代的傳承人肩負重大責任。目前來看,正如蘇繡、蜀繡一般,非遺經過新生代傳承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精緻的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巧妙相融,煥發出青春活力。
  • 非遺保護「沉下去」非遺記憶「活起來」
    曾幾何時,隨著時代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急劇改變,許多傳統技藝處於失傳的邊緣,許多好聽的戲曲少有人唱起,許多有趣的民俗從人們生活中淡去。幸運的是,經過南昌市文化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近年來有效保護和傳承,如今越來越多的非遺珍寶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回到人們的生活,重新綻放出迷人的光澤。
  • 非遺傳承人劉蘭芳:非遺「活下去」的命脈在於融入生活
    日復一日的鑽研、設計和繡制,讓劉蘭芳和她的慶陽香包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她也成為一個優秀的非遺傳承人。慶陽香包走出國門 成為甘肅對外文化交流的「信使」2011年,文化部授予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 用現代美學和設計賦能,非遺也可以這樣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也是極具珍貴价值的文化資源,如何讓非遺進入現代生活一直是其傳承保護的難題,而通過將現代美學和設計的元素注入非遺當中,則為非遺提供了一種延續繁榮的全新可能。11月14日,2019「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北京798藝術中心開幕。本次展覽歷時三天,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創新基地歷年來培養的17位非遺傳承人,展示了近250件以「非遺走入現代生活」為理念指導設計開發的非遺文創品,包括藍印花布、湘繡、彝族服飾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非遺保護與傳承須注重非遺生存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因此,要更加注重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主辦,省非遺研究會承辦的「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與展示研討會」在池州召開。國內眾多專家學者,與我省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交流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與展示領域的實踐經驗,探討對非遺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保護路徑。
  • 清徐: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口號是:「非遺傳承進萬家健康生活你我他」「非遺代代傳 健康常相伴」「傳承文化瑰寶守護自然之家」,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聚焦非遺在人民大眾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宣傳非遺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戰爭中發揮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