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很「頭大」,甚至有一些莫名的反感:因為很多看不懂,語言又很隱晦。
慢慢長大後,卻發現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深入骨子裡的。
魯迅先生名言節選:
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2、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4、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5、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最近讀到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初看啼笑皆非、很好笑,看著看著卻覺得莫名的辛酸,因為在某些方面,其實我們何嘗沒有「孔乙己」的影子?
魯迅先生的文筆是如此的辛辣,批判的如此透徹,就像飲烈酒,讓人酣暢淋漓!
孔乙己是精神被荼毒的知識分子,可悲、心腸不壞我
(文中酒店夥計)從十二歲起開始在鹹亨酒店裡當夥計,可以說見慣了各式各樣的人,而孔乙己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口的之乎者也。可惜的是,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上,更別談功名利祿了,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他經常著一件長衫,書中對他有這樣的描寫: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的精神已經被舊社會所荼毒,他不願意從事勞動,在封建教育的影響下唯一的信奉就是讀書,思想已經麻木不仁了。
書中那句「竊書不算偷」,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經極其迂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是,這樣窮苦的孔乙己,雖然迂腐一股子「酸臭味」,但是內心是很善良的。
他明明自己一窮二白,卻願意把為數不多的茴香豆分給小孩子吃,也願意和店裡的小夥計分享識字。文中記載: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這一段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孔乙己善良的一面,有些可愛,他的心腸不壞。但是在舊社會,這樣的讀書人被荼毒的麻木不仁,長此以往,國家怎麼會有希望呢?
所以魯迅先生說:「舊社會是吃人的社會」。
「孔乙己」的死是底層人民的悲哀,是魯迅先生欲喚醒國民的吶喊
一天,酒店的人發現孔乙己已經很久沒來了,有人說他被打折了腿。因為跑到丁舉人家裡偷東西,慘遭暴打,一條腿已經折了。
很久後,酒店夥計再看到孔乙己時,是這樣的場景: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
再然後,就再也沒有人看到孔乙己,年關也沒看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用辛辣的文筆進行描寫,初看覺得好笑,但這笑是含淚的笑,是一個人精神被折磨、麻木不仁後被舊社會所「吃掉」。
它激起讀者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憤慨,這是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所在。孔乙己生活中一個冷酷、麻木的社會環境中,他的死就如同一片不起眼的枯葉,他在精神上的痛苦遠遠超過肉體。滿嘴的之乎者也、搖頭晃腦,這樣的知識分子本身是一個悲劇,這樣的社會是沒有出路的!
為什麼魯迅先生要棄醫從文?他在求學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鏡頭上帝國主義國家在屠殺中國公民,而圍觀叫好的卻是中國人。魯迅先生被震撼了,被深深刺痛。
他學醫的目的是為了醫治中國人,可是醫治了他們的身體、卻醫治不了他們麻木的精神!所以他拿起筆做武器,只有喚醒國人麻木的精神,民族才有希望。
孔乙己的背後,都有我們在現實中掙扎的身影
初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覺得很好笑,孔乙己滿嘴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樣子就像浮現眼前,讓人捧腹,但是讀著讀著,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孔乙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
孔乙己的人生信條就是「讀書」,這是他認為可以出人頭地之道。而現實中的我們呢?我們也曾為了心中的信仰義無反顧的努力著,曾經也堅信可以很快擁抱彩虹。
但是很多時候,人生是很無奈的。孔乙己窮其一生,最終連個秀才都不是。而我們以為可以輕易改變生活的時候,卻發現一切是充滿變數的,我們掙扎著默默舔舐傷口、在黑夜發呆。原來,每個人都有孔乙己的一面,我們在嘲笑孔乙己之餘,卻也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同身受,人生真的很不容易。
因為生活所迫,孔乙己喜歡偷竊,並且辯解道:讀書人的事不算偷。雖然這是他精神麻木的表現,但是卻是一個辛酸底層人士試圖挽救最後一點尊嚴。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我們有時候必須學會偽裝自己,竭力迎合著這個世界的規則,卻常常在夜深人靜後暗自神傷。
雖然我們沒有像孔乙己一樣淪落為迂腐的讀書人辯解著,但是我們都想在社會中保全自己的尊嚴。魯迅先生文章《孔乙己》中的那襲長衫,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在舊社會的封建主義和科舉制度下,精神麻木、生活潦倒。
但歸根結底,他也是一個受害者,在悲苦的命運中掙扎著,卻無力改變著什麼,因為那需要一個民族的吶喊,這也是魯迅先生以筆為刀的原因。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絲孔乙己的影子,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時代是進步和向前的。
只願在紅塵中行走的我們,每個人都能逃脫「枷鎖」,尋到自己的人生真諦。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