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到中年更能讀懂魯迅?一篇《孔乙己》道盡無奈辛酸

2021-01-10 煙火world

學生時代,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很「頭大」,甚至有一些莫名的反感:因為很多看不懂,語言又很隱晦。

慢慢長大後,卻發現越來越喜歡魯迅先生的文章,人到中年後,才發現:魯迅的文章是深入骨子裡的。

魯迅先生名言節選:

1、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2、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3、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4、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5、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最近讀到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初看啼笑皆非、很好笑,看著看著卻覺得莫名的辛酸,因為在某些方面,其實我們何嘗沒有「孔乙己」的影子?

魯迅先生的文筆是如此的辛辣,批判的如此透徹,就像飲烈酒,讓人酣暢淋漓!

孔乙己是精神被荼毒的知識分子,可悲、心腸不壞我

(文中酒店夥計)從十二歲起開始在鹹亨酒店裡當夥計,可以說見慣了各式各樣的人,而孔乙己是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口的之乎者也。可惜的是,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上,更別談功名利祿了,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

他經常著一件長衫,書中對他有這樣的描寫: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裡,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的精神已經被舊社會所荼毒,他不願意從事勞動,在封建教育的影響下唯一的信奉就是讀書,思想已經麻木不仁了。

書中那句「竊書不算偷」,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已經極其迂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是,這樣窮苦的孔乙己,雖然迂腐一股子「酸臭味」,但是內心是很善良的。

他明明自己一窮二白,卻願意把為數不多的茴香豆分給小孩子吃,也願意和店裡的小夥計分享識字。文中記載: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

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腰下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這一段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孔乙己善良的一面,有些可愛,他的心腸不壞。但是在舊社會,這樣的讀書人被荼毒的麻木不仁,長此以往,國家怎麼會有希望呢?

所以魯迅先生說:「舊社會是吃人的社會」。

「孔乙己」的死是底層人民的悲哀,是魯迅先生欲喚醒國民的吶喊

一天,酒店的人發現孔乙己已經很久沒來了,有人說他被打折了腿。因為跑到丁舉人家裡偷東西,慘遭暴打,一條腿已經折了。

很久後,酒店夥計再看到孔乙己時,是這樣的場景: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見了我,又說道,「溫一碗酒。」

再然後,就再也沒有人看到孔乙己,年關也沒看到,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用辛辣的文筆進行描寫,初看覺得好笑,但這笑是含淚的笑,是一個人精神被折磨、麻木不仁後被舊社會所「吃掉」。

它激起讀者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憤慨,這是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所在。孔乙己生活中一個冷酷、麻木的社會環境中,他的死就如同一片不起眼的枯葉,他在精神上的痛苦遠遠超過肉體。滿嘴的之乎者也、搖頭晃腦,這樣的知識分子本身是一個悲劇,這樣的社會是沒有出路的!

為什麼魯迅先生要棄醫從文?他在求學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鏡頭上帝國主義國家在屠殺中國公民,而圍觀叫好的卻是中國人。魯迅先生被震撼了,被深深刺痛。

他學醫的目的是為了醫治中國人,可是醫治了他們的身體、卻醫治不了他們麻木的精神!所以他拿起筆做武器,只有喚醒國人麻木的精神,民族才有希望。

孔乙己的背後,都有我們在現實中掙扎的身影

初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覺得很好笑,孔乙己滿嘴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樣子就像浮現眼前,讓人捧腹,但是讀著讀著,發現原來我們都是「孔乙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

孔乙己的人生信條就是「讀書」,這是他認為可以出人頭地之道。而現實中的我們呢?我們也曾為了心中的信仰義無反顧的努力著,曾經也堅信可以很快擁抱彩虹。

但是很多時候,人生是很無奈的。孔乙己窮其一生,最終連個秀才都不是。而我們以為可以輕易改變生活的時候,卻發現一切是充滿變數的,我們掙扎著默默舔舐傷口、在黑夜發呆。原來,每個人都有孔乙己的一面,我們在嘲笑孔乙己之餘,卻也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同身受,人生真的很不容易。

因為生活所迫,孔乙己喜歡偷竊,並且辯解道:讀書人的事不算偷。雖然這是他精神麻木的表現,但是卻是一個辛酸底層人士試圖挽救最後一點尊嚴。我們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我們有時候必須學會偽裝自己,竭力迎合著這個世界的規則,卻常常在夜深人靜後暗自神傷。

雖然我們沒有像孔乙己一樣淪落為迂腐的讀書人辯解著,但是我們都想在社會中保全自己的尊嚴。魯迅先生文章《孔乙己》中的那襲長衫,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在舊社會的封建主義和科舉制度下,精神麻木、生活潦倒。

但歸根結底,他也是一個受害者,在悲苦的命運中掙扎著,卻無力改變著什麼,因為那需要一個民族的吶喊,這也是魯迅先生以筆為刀的原因。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絲孔乙己的影子,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時代是進步和向前的。

只願在紅塵中行走的我們,每個人都能逃脫「枷鎖」,尋到自己的人生真諦。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煙火」。

相關焦點

  • 隱藏在《孔乙己》中的大道理,上學時沒看懂,更沒讀懂魯迅的用意
    原標題:隱藏在《孔乙己》中的大道理,上學時沒看懂,更沒讀懂魯迅的用意 《孔乙己》這一篇文章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讀過吧,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一個遭遇不堪的老頭在酒館裡鬧出來的一系列笑話嗎?其實不然,這一篇我們中學時候見過的短篇小說之中隱藏著許多的大道理。
  •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人生就是這樣的,年輕無知的時候,不知道悲傷的滋味,不時地呻吟著沒有生病,為賦生詞堅強的悲傷。但到了一定的年齡,經歷了人生的真正起伏,充滿了人類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知道滋味的悲哀",變得沉默寡言。成熟是什麼?那就是眼淚在眼睛裡轉,但臉總是在微笑。
  • 魯迅為什麼喜歡《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個標準的短篇。
  • 人到中年,若能讀懂魯迅的這3句話,說明你是個有故事的人
    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體驗到了真正的人生酸甜苦辣,飽藏人間之疾苦,才真正是「識盡愁滋味」,變得沉默寡言了。什麼是成熟?就是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臉上卻始終保持微笑。真正成熟且內心強大的人,具有智慧看透人生的真相,又有勇氣去面對,還能繼續熱愛生活。人生,本是有好有壞,起起伏伏,變化無常。
  • 人一輩子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讀懂了魯迅
    年少時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覺得晦澀難懂。他筆下活潑可愛的閏土,迂腐善良的孔乙己,勤勞能幹的祥林嫂,都是我從不理解的角色。魯迅先生的文字不適合小孩子讀,讀不懂,最後都是食之無味,如同嚼蠟。少年總是直來直往,懷揣著一腔熱血,又怎會讀懂魯迅先生的思想。
  • 年少不懂魯迅,讀懂魯迅已中年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又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初中課文中的《孔乙己》、《騰野先生》、《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 孔乙己那個落魄的秀才躍然於眼前,穿長衫的窮秀才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兩次家庭變故的魯迅,當鋪成為魯迅經常光顧的地方,由驕傲的富家少爺到落魄的一介中農,家人們把科舉強加於魯迅身上,這樣與當地環境格格不入孔乙己就是魯迅,每次去當鋪的嘲諷就是孔乙己在酒店被人嘲笑,魯迅的心境一如孔乙己一樣。
  • 重溫經典《孔乙己》:少時難懂孔乙己,讀懂已成書中人
    我認為,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努力仰望。魯迅先生對於人性和國民性的洞察力可以說是世界極的。可能直到目前為止,我才真正理解到他的強大和偉大。他的文學才華,他的嬉笑怒罵、他的研究翻譯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相信大多數人同鈺姐一樣,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
  • 魯迅小說《孔乙己》:「我」,並不比孔乙己強到哪裡去
    《孔乙己》:「我」在店裡當夥計那段時間,也只有孔乙己來了才能和大家一起快活一會。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不再少年。在魯迅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看到一個個超越現實的人物,這些人物之所以被認為是超越現實,首先是魯迅的筆觸從最現實下手,而後描摹出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故事,所以稱之為超現實似乎更能貼近魯迅的作品思想,當然這與西方世界的超現實主義寫作還有本質上的區別。
  • 相比《狂人日記》,魯迅更喜歡《孔乙己》
    要推薦給大家的第31本書,是錢理群先生的《魯迅作品細讀》。錢理群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對魯迅、周作人等有著精湛的解讀,他的《與魯迅相遇》《周作人傳》等作品都對讀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本《魯迅作品細讀》收錄了他1993到2013二十年間對魯迅作品的細讀研究。今天節選的片段所分析的,是魯迅的經典小說《孔乙己》。
  • 年少惋惜老閏土,中年已成書中人,再沒有比讀懂魯迅更悲哀的事了
    我當年讀到這的時候,感到的是陣陣的惋惜,我想著,我不能成為閏土,我要當科學家,當老闆,幹轟轟烈烈的大事,閏土成了我的反面教材。中年已成書中人如今已過而立之年,當年我選擇工作的時候,父母讓我找國企或者是事業單位。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要徜徉在社會的河流之中,這才是屬於我的海洋。
  • 魯迅最喜歡的《孔乙己》,原來我一直沒讀懂
    《孔乙己》 魯迅的學生孫伏園,在《魯迅先生二三事》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按:指《吶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譯了外國文。 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於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明顯,有大家風度。」 魯迅為什麼最喜歡《孔乙己》呢?
  • 讀懂魯迅或許是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在魯迅創作的眾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外國翻譯者請他推薦自己的作品,他首推這篇《孔乙己》。學生孫伏園曾問及緣由,他說:「在寥寥數頁之中,將社會對於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顯露,有一種大家風範。」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孔乙己原來是我們自己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讀懂了魯迅引言有人這樣說過魯迅的文章:小時候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漸漸長大發現自己不過是閏土,而中年時猛然回頭一看自己變成了孔乙己,而最後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麻木不仁的啊Q,而周圍有無數的祥林嫂。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人們拿他取樂逗笑,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年少時我們都是那群取笑孔乙己的人,長大後,才發現我們都是現實中的孔乙己,卻漸漸的活成了阿Q,說不清我們究竟是比他過得更好了,還是比他過得更悲哀。
  • 再讀魯迅《孔乙己》:大約死了的「孔乙己」,其實又活了下來
    其中,魯迅作品中傳唱度比較高的一篇文章就是《孔乙己》,這是繼《狂人日記》後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收錄在文集《吶喊》裡。小說用第一人稱的手法通過酒店小夥計「我」的觀察來塑造了一個清末和辛亥革命前後的下層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
  • 再讀《孔乙己》:年少看不懂孔乙己,看懂已近中年活成了孔乙己
    魯迅是個神奇的作家,少時的課文裡有很多魯迅的文章,但在當時並不覺得有多好,等到人近中年再讀,只覺得心驚,方覺當年不覺得好只是因為自己的人生閱歷太少,對世事人情都體會太少,等我們有一定閱歷人生近半,方知魯迅是如此清醒和辛辣。
  • 重讀魯迅經典《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引言"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是魯迅在描寫孔乙己喝酒時的狀態,當時的其他人都是坐著喝酒,唯有他,穿著長衫,一盤花茴香豆。年少時學習孔乙己,只覺得他是一個搞笑的人物,與時局格格不入。
  • 重讀魯迅經典《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
    引言"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是魯迅在描寫孔乙己喝酒時的狀態,當時的其他人都是坐著喝酒,唯有他,穿著長衫,一盤花茴香豆。年少時學習孔乙己,只覺得他是一個搞笑的人物,與時局格格不入。現如今,再重新閱讀孔乙己,便會有全新的看法,將自己融入到這本書中,我不再是我,而是書中的一個笑他的夥計,以局內人的身份融入到了孔乙己之中。我們來舉例一下文中所描寫的人如掌柜,孩子,短衣幫等都在笑他,而笑他的原因,便各不相同。
  •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誰又能逃得過?
    魯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都學過魯迅的文章,我們中學的時候背過的「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魯迅可以說是我們中學時代的記憶,我們學過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祝福》等等,在裡面塑造了許多典型的、讓人記憶深刻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在舊社會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孔乙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談談孔乙己
  • 再讀魯迅名篇《孔乙己》,書中的死了,書外還有很多孔乙己活著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魯迅先生在其最滿意的小說《孔乙己》中,為孔乙己的命運劃上悲涼而解脫的結局。可是,經歷世事後,回頭再讀孔乙己,卻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感受魯迅先生的偉大,對於孔乙己,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