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甫的《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2020-12-02 雲剪說文化

本文由作者雲剪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是大曆三年(768冬到達嶽陽的。他乘舟離開江陵時,有句云:「百年同棄物,萬國盡窮途」,心境是悲苦的。到公安後,曾擬下沔鄂,最後才決定入湘。他到湖南,是應衡州刺史韋之晉之招。他到達嶽陽,是在一個雪夜。《泊嶽陽城下》詩云:「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可能是雪霽雲晴,才登上嶽陽樓。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對起。《嶽陽風土記》稱:「嶽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闊」。張說於開元四年守此,有《嶽陽早霽南樓》詩,又有《登南樓》詩;而《嶽陽山城》詩有《西樓引夕陽》句,則嶽陽城本有南樓、西樓。稱嶽陽樓,則自甫始。李群玉《洞庭驛樓雪夜宴集》有「閒登嶽陽樓」句,在杜甫後來了。

屈原流放沅湘,作《九歌》,其《湘夫人》有句云:「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杜甫對《楚辭》是熟悉的,對洞庭是懷慕的。登樓之際,想到屈原的流放,想到自己垂老飄蓬,不免有懷舌之思和身世之感。久已聽說洞庭湖水,今日卻登上嶽陽樓了。「昔聞」,「今上」,就把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登樓之後,只見煙波浩森,景象十分壯闊,胸懷蕩漾,仿佛自己就在水國之中。《水經注》說:「湖水廣圓五百裡,日月若出沒其中。」次聯云:「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舊說吳之太湖有洞庭山,有道潛通君山,出於傳說,《漢書·賈山傳》日:「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吳楚只是泛稱南方之地。

《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五年,代地大動,地拆東南百三十步。」可見此句用語皆有所本,意思是說洞庭湖仿佛是東南吳楚一帶大地裂開一樣。說「乾坤日夜浮」,是形象的直覺。眼前所見洞庭湖只是白茫茫一片,雲影波光,君山如青螺,仿佛是在水中浮動。

《尚書·禹貢疏解》「泗濱浮馨」句云:「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中浮然。」又《水經注》「(君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箎竹,兩山相次去數十裡,回峙相望,孤影若浮」,這都說明一個「浮」字。人在樓上,影落湖中,真好像大地都被水波浮起。

如果我們遊覽洞庭湖的風光,心中所想,只是洞庭湖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為湘、資、沅、澧所匯,濱湖為良田,這就索然了,談不到什麼美感了。「乾坤日夜浮」在地理教科書裡是不真實的,在美感經驗上卻是真實的。這一句的好處就是把這種美感經驗恰當地表達出來。

詩人登樓遠眺,旅程暫得休憩,心境起初尚是開朗的。但是看到蒼茫天地,江湖之上,一葉扁舟,想到各地的親友,想到北方的戰局,想到南方的局勢也變化莫測,前途未可逆料,不免憂思萬端。所以第三聯一轉,「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無一字」是說沒有信息;「有孤舟」是說無家可歸。

這時杜甫已五十七歲,在流亡中度過大半輩子,萬裡投荒,身多疾病,大地還在流血,人民不能安居,朝廷不能振作,外族還在侵凌,將帥驕橫拔扈,希望在哪裡?想到這裡,憂思更擴大了,更深沉了,傷心已極,不免涕泗灣淪了。所以結句說:「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一個人的思想感情是時有起伏變化的,決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首詩就是要捕捉這種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通過形象的描述表現出來。例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先從秋風怒號寫起,寫出茅草被兒童抱走後焦急的狀態,寫出夜深沾溼悲苦的心情,最後寫出願天下寒士都能住進安穩的大廈的崇高理想。

詩情跳蕩起伏,是有變化的,矛盾中有統一。又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一「舉頭」,一「低頭」,思想感情就有變化。如果一定要把首句和結句連到一起,這就不符合詩歌創作的實際了。

《登嶽陽樓》詩,從「登」字寫起,說到久已聞洞庭之名,今乃得登樓一望;接著寫望中之景,胸懷為之一豁;因登樓遠望而低徊身世,有飄零之感;最後寫出自己對國事的憂慮,對人民生活的關念,不免由喜而憂,而涕泗橫流。老杜把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的軌跡凝鍊在四十個字裡,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所以成為千古名作了。

參考資料:古詩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雲剪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杜甫登嶽陽樓,看到怎樣的氣象
    一般認為,《登嶽陽樓》前四句寫景、後四句言志。初登的喜悅與結句的悲嘆恰成鮮明的對照,形成強烈的反差,具有較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詩人站在嶽陽樓上,看著國事日非、國運日衰,而自己徒具滿腹治國的經綸卻無處發揮作用,於是悲愴萬分、涕泗橫流。正如明代文藝批評家胡應麟所言:「初唐五言律,『獨有宦遊人』第一。盛唐,『昔聞洞庭水』第一。」
  • 杜甫(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今天總算有幸登上了湖邊的嶽陽樓。從樓上看,無楚之地好像被大湖從這裡向東南裂開了,日月在湖面上浮動。如今漂泊江湖的親朋好友不寄來一封書信,年老多病的我身邊只有孤舟陪伴。國家多災多難,關山地區至今戰事不斷。想著想著,我倚著欄杆,眼淚鼻涕止不住都湧了出來。【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 登嶽陽樓(杜甫)
    [詩詞古文]登嶽陽樓(杜甫)(本文約460個字)登嶽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嶽陽樓:即嶽陽城西門樓,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坼(chè):分裂。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戎馬:指戰爭。
  • 杜甫《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大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天,杜甫從公安到了嶽陽,這首詩就是登嶽陽樓後所作。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優秀詩篇。這時杜甫已經58歲,既老且病,生活異常窘困,心情是很鬱悶的。但詩人並沒有停留在個人的不幸遭遇上,而是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並未國家的多難而嘆息。這也正是杜甫詩歌有著較強的思想性的原因。
  • 登嶽陽樓·杜甫
    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裡。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嶽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
  • 唐詩三百首 |《登嶽陽樓》杜甫
    作者:杜甫  朗誦:雅坤 張家聲 丁然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我們今天要賞讀的就是他的千古名作——《登嶽陽樓》,詩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今天如果有機會,你去嶽陽樓景區,還會看到有一幅千古名聯,上聯云:「後樂先憂,範希文庶幾知道。」下聯云:「昔聞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詩。」所謂文以載道,「後樂先憂」是說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唐詩來了|杜甫《登嶽陽樓》:戎馬關山上,憑軒涕泗流.
    登嶽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 簡單賞析杜甫《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注釋】嶽陽樓:嶽陽城西門樓。今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樓。吳楚:周代二國名,代指長江中下遊地區。坼:分開。乾坤:指日月。《水經·湘水注》:「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裡,日月若出沒於其中。
  • 湖南岳陽樓,因為杜甫的《登嶽陽樓》而增添了一抹哀愁與厚重之感
    在此之前,唐代詩聖杜甫也曾登上嶽陽樓,並寫下了《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在唐玄宗755年,爆發了震驚朝野的安史之亂,這場戰亂攪碎了盛唐的局面,也徹底改變了無數百姓的命運,杜甫便是其中最悲慘的一個。 安史之亂後,杜甫便攜帶著家人開啟了漂泊無定的人生旅程。
  • 杜甫《登嶽陽樓》賞析
    【原文】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賞析】「嶽陽樓」,在今湖南省嶽陽市,下臨洞庭湖。「吳楚」,今江蘇、浙江、湖南、湖北一帶。「坼」,讀chè。本義為裂開。
  • 讀杜甫《登嶽陽樓》享受詩意,品讀大詩人風雨江山之外的家國情懷
    附原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無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創作背景,這是杜甫在暮年,去世前二年,大唐王朝大曆三年時期,人生的最後階段的作品即登嶽陽樓。這是一首五言律詩。開頭頸聯有無限滄桑之感,從昔聞到今上,傳統詩是流水對。從年青的時候就無數次的憧憬八百裡洞庭的美麗風光,如今老年時終於如願以償。即有欣慰,又有無限的滄桑之感。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走到了老年。二聯描寫了洞庭的美麗狀觀。雖然洞庭還象當年書中描寫的那樣,甚至比書中的還要遼闊,浩渺。三聯詩人在高亢感慨之時,急轉直下。聯想到自己已經到了今天這種地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嶽陽樓
    素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名號的古城,儘管城市發展的腳步很遲緩,顯得有些老舊,有人也不算太多,但光憑《嶽陽樓記範仲淹那篇名滿天下的《嶽陽樓記》,著實為嶽陽樓做足了廣告。嶽陽樓位於洞庭湖畔,北視長江東流,南望三湘四水,襟衣帶水,氣象開闊,與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 魚巷子文化散談:李白杜甫登嶽陽樓的「仙聖」五律
    然後在好朋友夏十二的邀請下,南遊洞庭,同登嶽陽樓。登嶽陽樓【唐】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起句直接敘事,看似平凡,實則蓄勢待發。杜甫是李白的小迷弟,寫過許多讚美李白的詩,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等等。如今終於如願以償地登上了偶像曾經賦詩的嶽陽樓。自然心情為之一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一句最顯氣象。
  • 晚年的杜甫登上嶽陽樓,寫下一首經典唐詩,道盡人生悽苦!
    嶽陽樓自古便是一大遊覽勝地,吸引了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賦。就賦文來說,北宋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便足以讓它著稱於世。而就詩歌來說,僅僅在唐詩中,關於嶽陽樓的經典詩篇就不勝枚舉。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 波撼嶽陽城」,李白的「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登嶽陽樓》,便是一首關於嶽陽樓的經典唐詩。
  • 《登嶽陽樓》新解:杜甫才勝李白 憂超範仲淹
    中新網5月21日電 近日,著名學者汪宏華解讀唐詩《登嶽陽樓》,認為杜甫完美融合了崔顥《黃鶴樓》的思鄉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憂國,深刻闡述個人之於家、國的關係。杜甫從自己的處境與經歷預感大唐到了南北分裂甚至亡國的邊緣,他的泗流之淚既是哀傷國難當頭,更是呼籲當局,多存一些危機感緊迫感,抓住最後時機力挽狂瀾。他的難民身份的先憂後樂比之北宋士大夫範仲淹尤顯珍貴。文章還認為杜甫作為現實主義詩人,極有可能是為了體驗底層生活而刻意棄官為民,隨民逃難。  原文如下:  登嶽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 晚節漸於詩律細,戎馬關山淚橫流:讀杜甫《登嶽陽樓》
    前文寫過本人讀古詩只讀一句,即是說不吝詩詞長短,只要碰上一句喜歡的就甚為知足,並勉力從長短句中悟出一些道理來,真是不亦悅乎!杜甫《登嶽陽樓》是一首五律,起句開首就把我給鎮住了:「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妙絕一聯。
  • 巴陵勝狀洞庭俊秀——嶽陽樓
    嶽陽樓景區入口匾額上是「巴陵勝狀」四個大字。取自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意思是說嶽陽樓和洞庭湖相互映襯,山海一天,景色壯美。 嶽陽樓前身相傳為東漢末期東吳名將魯肅閱軍樓。兩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始稱南樓,後稱嶽陽樓。
  • 杜甫《登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堪稱登樓詩之冠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首「詩聖」杜甫的登樓詩。杜甫的這首詩意蘊豐厚,抒情雖低沉抑鬱,卻吞吐自然,顯得雄渾大氣,氣度超然,因此許多人認為這首詩堪稱是登樓詩之冠。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登嶽陽樓》。
  • 古詩《登嶽陽樓》中,登上嶽陽樓,天下美景無不盡收在眼底
    古代很多詩人在到達嶽陽樓的時候,都會為此處的美景寫一首詩詞。嶽陽樓是在嶽陽的古城西門城牆之上,往前面看是君山,往下面有洞庭水,自古有句話是「洞庭天下樓,嶽陽天下樓」。唐代的詩人杜甫寫了一首《登嶽陽樓》,也是後人一直廣為流傳的一首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 散文精選:《登嶽陽樓記》
    嶽陽樓的名氣,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經天下聞之。巴陵之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這雄勁氣象,讓每一個登斯樓者,無不感懷於中。然而,和人們臆想不同的是,一代文學大家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時候,並不是到了嶽陽實地考察,觀而作之。這篇名記創作的大致過程是,宋慶曆四年(1044年)春,滕子京貶任嶽州知州(今嶽陽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