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故事NO.13 一座橋
黃氏後人護橋 續寫八百年緣分
2006年夏,連日暴雨,20多位青年安平橋下清掃水葫蘆(資料圖)
閩南網8月21日訊 2006年夏天,連日暴雨來襲,泉州著名的「海絲」遺址安平橋,出現了可怕的一幕:又黑又臭的河水成了水葫蘆的樂園,短短兩天爆發式的生長,水葫蘆幾乎可以託起一個成年人。一旦颱風颳得更猛烈一點,水葫蘆的「盤根錯節」將這座古橋掀翻該怎麼辦?
黃真真坐不住了。作為安平橋業主單位泉州市文管所負責人,這是她從業十年裡,最緊張的一次。她清楚地知道,保護古橋可沒有「萬一」可言。從緊急驅車從泉州市區到40公裡外的安平橋,協調兩個鎮政府,到組織安海冬泳隊二十多位青年帶著長戈短戟,下到黑臭的水中,黃真真收穫了一路感動。
其實,800多歲的古橋屹立不倒,全憑著一代代人對它的愛。從明清至今,安平橋經過了數十次的維修。去看看水心亭周圍,至今留有13座歷代修橋的碑記。
一場戰鬥
2006年夏,連續暴雨,短短兩天,誰也沒想到安平橋的水葫蘆會一下子遍布水面。
「不行,得到現場去!」時任安平橋業主單位泉州市文管所負責人的黃真真顧不得右手剛骨折後的傷痛,緊急驅車從泉州市區到40公裡外的安平橋,查看現場。「水葫蘆盤根錯節,一旦颱風更猛烈起來,古橋會被掀翻。」
她需要協調南安水頭和晉江安海兩鎮的政府,得到他們的幫助。很快,安海冬泳隊的遊泳好手也參與進來。二十多位精壯青年,穿著短褲,帶著長戈短戟,衝進黑臭的水中。他們斬斷水葫蘆的根部,分割其「勢力」。這樣,再來一場大雨,就可以將這些水葫蘆衝進入海口。
「那麼大的勞動量,每位青年只領回了一百元辛苦費,多虧他們了。」黃真真至今感動不已。
一個轉變
時過境遷。當時熱火朝天的安平橋水葫蘆大戰,如今只化成了一點一滴的感動和人們隻言片語的講述。800多歲的古橋不倒,全憑著一代代人對它的愛。水心亭周圍,至今留有13座歷代修橋的碑記。僅從明清民國至今,安平橋就經過數十次維修,黃真真親自擔任過建國後第二次大修的負責人。
「你來走一走就能看到,每一塊老橋板上,都有一個古橋的故事,承載著許多歷史信息。」黃真真說,所以至今,人們都是採用鋪軌人工運送石塊的傳統方式修繕安平橋,儘可能減少施工機械對古橋的影響。只要長度適合,老橋板會被小心地挪位到長度適合的地方補好,這樣既節約了石料,又給了老橋板「重新上崗」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守護安平橋,當地已掀起多輪環境整治治理水系行動。南安水頭和晉江安海各自建起了溼地公園,請黃真真參與規劃。這座古橋已逐漸從歷史上的交通要塞,變成了人們身邊的歷史景觀。
一種緣分
要問安平橋有幾塊橋板、幾個橋墩,黃真真腦海裡的數字馬上就蹦了出來。最近她作為主編之一,正在編寫一部四五十萬字的《安平橋志》,現在已基本定稿,年內將付梓。
為了修編《安平橋志》,長年積累的文史資料和政府文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真真閱讀了大量省、市檔案部門的紙質資料。還策劃組織和參與了許多民俗活動,為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安平橋的歷史,比如組織古橋愛好者到安平橋老石板的採集地——金門大陌島去考察。當年,就是經由海運,巨大的石條被運到安海,成就了這座屹立不倒的跨海石橋。
而提起這段造橋史,自然要提到宋代安海鎮上一位大財主黃護。當年,黃護大量捐資,力主造橋。他在建橋工程過半時離世,他的兒子繼續完成了父親心願。「父子建橋」成為一段佳話。
876年前,黃家人造橋,作為黃氏後人,又有幸守橋10年。黃真真覺得,這真的是一場緣分。(海都記者 吳月芳)
更多精彩「海絲故事」請關注 泉州十大「海絲故事」評選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