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絲」遺址安平橋屹立不倒 黃氏後人護橋800年

2020-11-29 閩南網

海絲故事NO.13 一座橋

黃氏後人護橋 續寫八百年緣分

2006年夏,連日暴雨,20多位青年安平橋下清掃水葫蘆(資料圖)

  閩南網8月21日訊 2006年夏天,連日暴雨來襲,泉州著名的「海絲」遺址安平橋,出現了可怕的一幕:又黑又臭的河水成了水葫蘆的樂園,短短兩天爆發式的生長,水葫蘆幾乎可以託起一個成年人。一旦颱風颳得更猛烈一點,水葫蘆的「盤根錯節」將這座古橋掀翻該怎麼辦?

  黃真真坐不住了。作為安平橋業主單位泉州市文管所負責人,這是她從業十年裡,最緊張的一次。她清楚地知道,保護古橋可沒有「萬一」可言。從緊急驅車從泉州市區到40公裡外的安平橋,協調兩個鎮政府,到組織安海冬泳隊二十多位青年帶著長戈短戟,下到黑臭的水中,黃真真收穫了一路感動。

  其實,800多歲的古橋屹立不倒,全憑著一代代人對它的愛。從明清至今,安平橋經過了數十次的維修。去看看水心亭周圍,至今留有13座歷代修橋的碑記。

一場戰鬥

  2006年夏,連續暴雨,短短兩天,誰也沒想到安平橋的水葫蘆會一下子遍布水面。

  「不行,得到現場去!」時任安平橋業主單位泉州市文管所負責人的黃真真顧不得右手剛骨折後的傷痛,緊急驅車從泉州市區到40公裡外的安平橋,查看現場。「水葫蘆盤根錯節,一旦颱風更猛烈起來,古橋會被掀翻。」

  她需要協調南安水頭和晉江安海兩鎮的政府,得到他們的幫助。很快,安海冬泳隊的遊泳好手也參與進來。二十多位精壯青年,穿著短褲,帶著長戈短戟,衝進黑臭的水中。他們斬斷水葫蘆的根部,分割其「勢力」。這樣,再來一場大雨,就可以將這些水葫蘆衝進入海口。

  「那麼大的勞動量,每位青年只領回了一百元辛苦費,多虧他們了。」黃真真至今感動不已。

一個轉變

  時過境遷。當時熱火朝天的安平橋水葫蘆大戰,如今只化成了一點一滴的感動和人們隻言片語的講述。800多歲的古橋不倒,全憑著一代代人對它的愛。水心亭周圍,至今留有13座歷代修橋的碑記。僅從明清民國至今,安平橋就經過數十次維修,黃真真親自擔任過建國後第二次大修的負責人。

  「你來走一走就能看到,每一塊老橋板上,都有一個古橋的故事,承載著許多歷史信息。」黃真真說,所以至今,人們都是採用鋪軌人工運送石塊的傳統方式修繕安平橋,儘可能減少施工機械對古橋的影響。只要長度適合,老橋板會被小心地挪位到長度適合的地方補好,這樣既節約了石料,又給了老橋板「重新上崗」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守護安平橋,當地已掀起多輪環境整治治理水系行動。南安水頭和晉江安海各自建起了溼地公園,請黃真真參與規劃。這座古橋已逐漸從歷史上的交通要塞,變成了人們身邊的歷史景觀。

一種緣分

  要問安平橋有幾塊橋板、幾個橋墩,黃真真腦海裡的數字馬上就蹦了出來。最近她作為主編之一,正在編寫一部四五十萬字的《安平橋志》,現在已基本定稿,年內將付梓。

  為了修編《安平橋志》,長年積累的文史資料和政府文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黃真真閱讀了大量省、市檔案部門的紙質資料。還策劃組織和參與了許多民俗活動,為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安平橋的歷史,比如組織古橋愛好者到安平橋老石板的採集地——金門大陌島去考察。當年,就是經由海運,巨大的石條被運到安海,成就了這座屹立不倒的跨海石橋。

  而提起這段造橋史,自然要提到宋代安海鎮上一位大財主黃護。當年,黃護大量捐資,力主造橋。他在建橋工程過半時離世,他的兒子繼續完成了父親心願。「父子建橋」成為一段佳話。

  876年前,黃家人造橋,作為黃氏後人,又有幸守橋10年。黃真真覺得,這真的是一場緣分。(海都記者 吳月芳)

  更多精彩「海絲故事」請關注 泉州十大「海絲故事」評選 專題

相關焦點

  • 洛陽橋、安平橋:閩中橋梁甲天下 泉州橋梁甲閩中
    建於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首創「筏型基礎」「浮運架梁」「養蠣固基」等先進建橋技術,代表中國當時最先進的造橋技藝。安平橋,俗稱五裡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至二十二年(1138年—1152年),是中世紀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盛譽。橋基採用「睡木沉基」法,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 安海宋代儒商黃護:無法忘卻的安平橋倡建者
    唐建中元年(780年),常袞任福建觀察使,建私塾教育自家子弟名為「鰲頭社」,後來安海興建學社,將之更名為「鰲頭精舍」。南宋紹興年間,時任安海首任鎮官的朱松為教導民眾,開啟民智,發起了興學的倡議,黃護等鄉士紛紛捐募響應,擴建「鰲頭精舍」。朱松之子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也曾到此講學,安海學術風氣因此而空前高漲。可以說,在興學方面,黃護也功不可沒。
  • 享譽「天下無橋長此橋」美名的安平橋,就在福建泉州
    安平橋(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裡橋、西橋、安海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晉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橋梁,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 打響「海絲泉州」 豐富文旅市場
    為進一步宣傳推廣申遺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和我市六大旅遊產品等文旅資源,豐富我市地接旅遊市場,11月19日—30日,市文旅局接連舉辦5期「宋元中國·海絲泉州」媒體旅行商踩線活動,吸引本土旅行商代表、媒體代表、文旅專家近500人次參加。
  • 安平橋 稱譽於世的泉州古橋梁建築藝術
    泉州最古老的橋梁建於何時何地的問題已不可能有準確的回答。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表明,泉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橋梁建於唐代。德化縣發現的古橋梁中,建造年代可考的有十座是唐代修建的。上湧西溪村的暗橋,建於唐僖宗在位年間(784—888年),晉江市陳埭加沙村北的吟嘯橋,唐代日輝禪師所建。
  • 泉州,曾是「東方第一大港」,來看看這裡的橋有多牛
    1957年的一個冬日,古老的安平橋上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手持各式各樣的測量工具,沿著古老的橋板上上下下,不時在本子上寫寫畫畫,精心完成對古橋的拍照、測繪等一系列工作,掌握了橋體的基礎結構,摸清了散存的文物狀況……不日,一份關於安平橋的詳細報告遞到了省文化局相關負責人的桌案。正是這樣一份「體檢報告」,讓安平橋八百餘年的呼吸得以延續。
  • 中國最長大石橋,是泉州古橋之最,人稱「天下無橋長此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國很多古橋,一直被世人稱讚,尤其是泉州的古橋梁,素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而今天跟大家介紹的,便是一座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橋梁,有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它就是安平橋。
  • 泉州最長的古石橋,歷經800年滄桑,被稱為古代橋梁中的傑作
    泉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它有著非常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同時也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而在泉州眾多歷史文化古蹟中,古橋是其中一個最吸引人,最為獨特的一道風景,例如泉州最長的古石橋,歷經800年滄桑,被稱為古代橋梁中的傑作。
  • 中國最長大石橋,是泉州古橋之最,人稱"天下無橋長此橋"
    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34;之稱,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著祖國的四面八方。我國很多古橋,一直被世人稱讚,尤其是泉州的古橋梁,素有「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譽。而今天跟大家介紹的,便是一座位於福建泉州的古橋梁,有著&34;的美譽,它就是安平橋。
  • 「世界古橋中恐怕是唯一的」,「天下無橋長此橋」,免費遊安平橋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的第一大港,建有著名的海港古橋,除了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洛陽橋以外,還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歷經 800 年歷史滄桑,現在是「陸上橋」。安平橋連接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俗稱五裡橋,橋的名字來自於地點安海鎮原稱安平道,而五裡橋則是指因橋的長度2255 米,接近五華裡而得名。
  • 晉江安海桐林:弘揚鄉賢文化 激勵後人奮進
    桐林村在文化長廊記錄鄉賢事跡,以激勵後人。一段佳話 父子捐建安平橋  農曆每月的廿五,安海桐林黃護黃逸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黃存仁,都會帶領200名會員齊集安平橋中庭,守護古橋,祭拜祖先黃護。在這裡,至今仍立著一方刻有黃護倡建安平橋始末的石碑。  「黃護是安海歷史繞不過去的人。」黃存仁介紹,黃護是獻地建開元寺的黃守恭之世孫,少時隨父親自同安徙居安海。
  • 八百年屹立不倒,深圳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宗祠之一黃氏大宗祠
    正門上的牌匾「黃氏大宗祠」幾個大字雖歷經滄桑,卻依然光彩照人。它是深圳最古老的宗祠之一 相傳,黃氏大宗祠始建於800多年前的南宋末年。在古代,黃氏族人用最好的材料建造宗祠,用最美的圖畫裝點宗祠,都是為祭奠先人,讓黃氏後人能夠光宗耀祖、保享平安。據說,歷代黃氏族人所出大官和富戶都會捐款修葺宗祠。黃氏後代有很多人移居海外,成為華人華僑,每年清明、冬至、春節等重大節日,黃氏的海內外族人都會前來祭祀。
  • 福建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是泉州安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說
    福建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是泉州安海安平橋,位於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橋全長22米,橋面寬 3 -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 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橋面用5-8條大石板鋪架。
  • 福建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是泉州安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說
    福建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是泉州安海安平橋,位於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橋全長22米,橋面寬 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 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橋面用5-8條大石板鋪架。
  • 中國四大古橋,歷經1400年屹立不倒,外國人:中國才是橋的故鄉
    盧溝橋是北京地區現存最早的多孔聯拱大石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相信《盧溝橋上的獅子》這篇課文大家都不陌生。盧溝橋又名「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與永定河相交,因舊時稱「永定河」而得名。根據相關資料,很早以前,越族人居住在泉州一帶。唐初,社會動蕩,戰亂頻仍,不少中原人南遷。在河南、河、洛等地,人口多遷往泉州、閩南等地,這些南遷的人們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民發展生產。
  • 天下無橋長此橋
    大約在1000年前的宋朝時期,福建突然興起一股規模宏大的「造橋熱」,在百十年的時間裡,閩中地區就造了大約200座橋,其中有一座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就是福建泉州的安平橋,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
  • 泉州19處海絲史跡名單 均入選市級保護名錄
    閩南網1月20日訊 泉州19處海絲史跡,入選市級保護名錄。這是泉州首部實體法《泉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條例》實施後,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保護名錄。據悉,今後還會推出其他批次名錄。  相關負責人介紹,這19處遺蹟,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申報選點的基礎上,加上其他相關的有分量史跡確定的,由專家組織評定、市政府核定。
  • 泉州「中國好人」連續兩年福建省第一 共57人登榜
    泉州的宗祠文化濃鬱,老祖宗常做好事,這個家族的後代便會繼承常做好事的家風。越是興盛的家族,凝聚力越大。」她舉例,泉州的許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和古人行善、家族傳承有關,如唐垂拱二年(686年),泉州巨富黃守恭把地舍於匡護禪師,才有了千年名寺開元寺。此後,他的歷代子孫都積極參與開元寺的維護、修繕工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的安平橋,也是南宋紹興年間當地富商黃護捐資倡建的。
  • 泉州30條自助遊線路,太贊了……打算國慶出遊的必看!
    >3.海絲泉州·多元宗教文化一日遊泉州少林寺——清源山老君巖——泉州博物館(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開元寺——基督教泉南堂——府文廟——清淨寺——草庵摩尼教遺址4.海絲泉州·古城街巷深度遊西街—開元寺—象峰巷—三朝巷—三朝名茶老店—古榕巷—南外正宗遺址—舊館驛—董楊大宗祠—井亭巷(定心塔、玉泉井)—鐘樓—德濟門遺址—李贄故居—黃帝宮—聚寶街—道才巷—
  • 「在泉州,歷史是活著的」之宋朝的橋
    這其中泉州的造橋藝術堪稱兩宋時期中國的一絕,號稱「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根據《泉州府志》的記載,泉州歷代以來有記載可查的橋梁數量是275座,其中兩宋時期所造的有106座,而且這些橋梁大多建造在濱海區域或海灣之上,難度更是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