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橋(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裡橋、西橋、安海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晉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橋梁,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橋竣工投入使用。
安平橋地處晉江市安海鎮與南安市水頭鎮交界的海灣上,扼晉江、南安兩地水陸交通的要衝。該橋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灣,西至水頭街,橋梁全長2255米。
安平橋橋墩用花崗巖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
橋上築憩亭,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亭前佇立護橋將軍,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
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白塔,平面呈六角形,空心。
1997年初,安平橋除行人外,禁止一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通行。
安平橋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走在安平橋上,感受800多年前中國古代先進的造橋技術,利用海水潮漲潮落的大自然力量和槓桿原理,把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
花崗巖是非常沉重的,在古代沒有起重機和運載卡車,中國古代人民就利用海運把石頭運到這裡,然後等待潮水上漲到橋墩的位置,然後固定到橋墩上,等待潮水下降,利用自然的力量完成了起重的問題。在淺水的區域就利用槓桿的原理把石材運輸上去。
安平橋的完成,使得這裡的商業貿易變得非常發達,從而讓一方百姓都安居樂業。安平橋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安康平安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