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陝峽谷:我從黃河的中腰上走過

2020-10-18 隴史薈

  我從黃河走過,最為驚心動魄的地方就是——晉陝峽谷。這裡既是黃河最長的峽谷群,也是黃河風情最為獨特的地方。


 從內蒙古託克託縣出發,沿著晉陝峽谷向南,我們繞行在黃河的東西兩岸,經老牛灣,走河曲,下保德,一路向南,以奔韓城,近千裡的行程,我們短短五天就走完,每天200公裡不快也不慢,正適合我們這些遊歷者。

如果把黃河上遊比作龍頭,那麼下遊自然就是龍尾了,而中遊龍腰了,晉陝峽谷則是龍腰中的龍腰。晉陝峽谷橫亙在晉陝兩省之間,正是黃土高原上最為多姿多彩的地方,完全當得上黃河的中腰稱呼。

走過晉陝峽谷也就將黃河上最有韻味的風光一覽無餘了。

在黃河的中腰上我們一步步品味著黃河。晉陝峽谷分割晉陝兩省,也分割出兩個截然不同地域風情。獨特的黃土地風情,深厚的人文底蘊,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演繹著晉陝峽谷的神韻。

        晉陝峽谷起點在內蒙古託克託縣河口鎮,這裡既是晉陝峽谷的起點,也是黃河上中遊分界點。我們從這裡向南,伴隨著黃河上最長的大峽谷,往前走……

我們抵達託克託縣的時,已是正午時分了。天高氣爽,內蒙高原上陽光正燦爛,雖說是內蒙古,但卻沒有絲毫草原風光。實際上,託克託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城,純樸中透著些許現代化的氣息。「黃河百害,惟富一套」,看得出來這裡是一個比較富庶的地方。

黃河中遊的起點

 昔日這裡是蒙古貴族俺答汗、也先遊牧的草原,如今早已是阡陌相望,雞犬之聲,不絕於耳了。沿著縣城的街道,我們向東,穿過了小城。河口鎮距離縣城並不遠,黃河在鎮的東面。順著一條黃土路,我們一路詢問來到河口鎮。心情迫切的我們沒有在鎮中做過多的停留,穿鎮而過,直奔黃河邊上。

 不知不覺中一條大河出現在我們面前,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岸邊上稻麥飄香。瞬間,我呆住了,沒有想到黃河是如此的波瀾壯闊。一個念頭在我心中升起,我想《我的祖國》的詞作者肯定到過這裡,或者說《我的祖國》中描寫的情景就是這裡。

 在河口鎮君子渡、龍王廟是非去不可的地方。龍王廟同土地廟一樣因為關係到人們的生計,而備受草民的注目。

伴隨著黃河水量的銳減,現代鐵路交通工具的發達,曾經作為黃河上最為繁華的一座龍王廟如今也只剩下了寂寞的旗杆。

河口鎮的龍王廟不大,長不過二三十米,寬不過十幾米,麻雀雖小但也是五臟俱全。據當地人說,如今的龍王廟規模不到當年的十分之一,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這裡的龍王廟是整個黃河流域最大的。現在能證明當年輝煌的只有兩個旗杆,那是一對鑄鐵的的旗杆十幾米高,碗口粗細,上面鑄造的字寫著「鹹豐年」的距現在已經一百多年了。


這裡是長城北面重要的交通樞紐,由託克託南下入長城,經榆林、延安直達西京長安。而從甘肅、寧夏順水而來的運輸隊伍則把這裡視作最後的一站。所以說,這裡是歷來是黃河沿線最為重要的水陸碼頭。

看過了黃河,我們走進了河邊的一個小村,村子緊挨著黃河大堤上,一棵大柳樹下,三五個老漢正在那裡悠閒地乘涼聊天,民居被掩映在柳樹叢中,籬笆牆上的爬山虎長得很旺盛,三三兩兩的小雞在柳樹林裡、葵花地裡散步。

看到我們村民們熱情地詢問起來,話題自然是我們這些陌生人。我們意外地在這裡遇到了一個老鄉,一位甘肅定西來的女子。這位女子姓劉,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從定西逃難而來的,當時家裡吃不上飯,聽說「北套」(甘肅一些地方對河套地區的稱呼)地廣人稀,水源充足,能吃飽肚子。於是,村民們邊結伴出來,爬上火車,一邊乞討,一邊向北行走,就這樣一路上村民們走走停停,漸漸地走散了。寒冬來臨了,無處可去的孤身女子沿著一條鄉間便道,向著遠方一個亮著燈的村子走去,很不幸她沒有走到村子口,就已經昏倒在雪地裡了。過了不久,一個趕馬車的路過看見了將她救起,她就在這個村裡落腳了。算起來,已經三十多年年了,當年的小姑娘,如今也到了快當奶奶的歲數了,日子還過得不錯。這個八月十五就是殺了兩隻羊。

黃河流經河口鎮後,受呂梁山所阻,便折轉南流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裡,黃河中遊水面高程由984米降至377米,將黃土高原劈為兩半,東岸為山西省,西岸為陝西省。故而人們把這個大峽谷稱之為晉陝峽谷,這是黃河的第一長峽。

     走入晉山峽谷,我們才見到了真正的黃河,水勢隨著地勢時緊時緩,繞過山崖,躲過礁石,一路前行,人們說「黃河九十九道彎」,在這裡我們才真正見到了黃河的灣。我們的汽車行走在半山腰中開闢的公路上。望下看,有時候黃河如同一條絲線,有時候黃河如同陝西人吃的褲帶面一般。

     急流不斷,險灘眾多。在山西河曲縣城外面不遠的地方,就是晉山峽谷的第一個要緊去處。這裡原本寬闊的黃河突然收縮成了,只有100多米寬的峽谷,陡峭的山崖,以九十度的姿態沖天而起,人站到懸崖邊上,想要看見腳底下的黃河都不能,只能看著遠處的黃河滾滾而來。這個地方就是當年陳逸飛畫的一幅代表作品就是取材於這個地方。                        

     龍門是晉陝峽谷的最後一個隘口。解放後修起了鐵索橋、公路大橋,現在又修了鐵路橋,昔日的天險龍門已成坦途,來來往往的車輛川流不息,留下的只是曾經有過的傳說,只有黃河晝夜不停的流淌。

    一方水土一方人,黃河的滾滾而來,波濤洶湧,似乎是一種武將雄健;沿著黃河兩岸的黃土高原厚重深沉,有著文豪的風採。

相關焦點

  • 行走黃河最動人曲線 自駕晉陝大峽谷攻略
    在中國地圖上可以看到黃河自青藏高原而出,九曲迴轉,在內蒙託克託縣與山西偏關縣之間突然來了一個90度的大轉折,原本由西向東奔流的河水調頭向南,一路呼嘯,勢不可擋。經過千萬年的衝刷,在黃土高原上拉開了一道巨大深邃的峽谷,這就是黃河晉陝大峽谷。這條峽谷從山西偏關縣老牛灣起,到與陝西接壤的山西河津市禹門口止,共長七百餘公裡,將中華腹地的肥原沃野——黃土高原一分為二。
  • 號稱「晉陝峽谷第一村」,人才輩出,2舉人4進士6知縣53秀才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母親河黃河,在流經了幾千公裡後,來到了黃土高原,衝出了一條巨大的峽谷,一邊是山西省,一邊是陝西省,這就是晉陝大峽谷。晉陝大峽谷,古村落星羅棋布,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位於佳縣境內的木頭峪村。木頭峪在過去也叫浮圖峪、浮圖寨,它坐落在晉陝大峽谷黃河灘上,距離黃河古渡口不遠。這裡風景優美,棗樹遍地,在歷史的長河中,人才輩出,被譽為「晉陝峽谷第一村」。歷史上,木頭峪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在宋朝的時候,就修築了古寨和古堡(浮圖寨名字的由來)。
  • 石門是黃河「三門」之一,位於晉陝峽谷,懸崖壁立,如刀斧劈
    黃河石門走108國道,從陝西省韓城市這邊過了龍門鐵路橋,過了橋左轉,向西北 5公裡,黃河邊有個亭子,亭子西邊下面就是黃河石門。石門是黃河「三門」之一,位於晉陝峽谷的南端,濤濤黃河從寬僅60米的石崖中洩出,故而得名石門,懸崖壁立,如刀斧劈。
  • 晉陝豫共建黃河流域中歐班列「金三角」
    6月18日上午,在由華遠國際陸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華遠國際陸港集團」)主辦的晉陝豫三省中歐班列助力山西外向型經濟發展推進會上,華遠國際陸港集團、西安國際陸港集團及鄭州國際陸港集團圍繞黃河流域晉陝豫三省中歐班列聯動合作進行了現場籤約。
  • 豫晉陝走秋(組圖)
    阮建華豫晉陝走秋之一(9月3日)單騎豫晉陝,四友走仲秋。疫情持續數月,出城甚少,出省全無,憋悶久矣。8月底,老驢友張律師提議,趁山西全省景區免門票之機,去山西駕遊一趟,與我一拍即合,另二位資深驢友也全力呼應。這是我們第6次結伴自駕遊了。請好10天工休假,預計12天的豫晉陝走秋今天成行。晨7時半從武漢出發,沿京港澳高速一路北上,在河南新鄉市下高速至輝縣,下午4時許到達南大行萬仙山,全程670公裡。
  • 晉陝豫僑聯齊聚山西 共話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郝強 攝中新網運城9月23日電 (楊傑英)23日,為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增強僑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晉陝豫僑聯負責人齊聚山西省運城市共話黃河文化,並籤署相關工作合作備忘錄。座談會上,山西省僑聯、陝西省僑聯、河南省僑聯就如何協調晉陝豫金三角地區僑聯弘揚黃河文化發言。
  • 晉陝豫僑聯齊聚山西共話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運城將繼續深入挖掘黃河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不斷拓展黃河文化的傳承載體和傳播渠道,將弘揚黃河文化落到實處。座談會上,山西省僑聯、陝西省僑聯、河南省僑聯就如何協調晉陝豫金三角地區僑聯弘揚黃河文化發言。陝西省僑聯副主席餘勁建議,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僑聯加強交流合作,將「黃河金三角」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聯合舉辦系列相關活動,將「黃河金三角」這個文化交流品牌推出去,抱團發展,共同弘揚黃河文化。
  • 晉、陝知名景點3晚4天行程 磧(音qi)口位於黃河晉陝峽谷中部,因黃河大同磧而得名.
    ,享有 「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與陝西省隔黃河相望,一河之隔的對岸就是陝西省,滔滔的黃河水從這裡流過,流向華北大地。黃河畫廊    水蝕浮雕黃河百裡水蝕浮雕位於晉陝黃河大峽谷磧口段,是世界上珍貴的自然遺產,形成於三疊紀,由地下水溶蝕與河流衝蝕作用複合於三疊系厚層砂巖而形成的天然崖壁浮雕。
  • 晉陝兩地「陶寺」、「石峁」考古成果展山西布展
    晉陝兩地/5) "← →"翻頁 9月17日,「黃河文明的標識
  • 2020年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曲沃)國際果蔬博覽會暨智慧果蔬創新發展...
    華夏經緯網 2020-10-19 10:19:29 訊: 圖為2020年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曲沃)國際果蔬博覽會暨智慧果蔬創新發展大會開幕式現場記者 魏華 攝   金秋時節,果蔬飄香,晉都故裡,熱情似火。9月24日上午,2020年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曲沃)國際果蔬博覽會暨智慧果蔬創新發展大會在曲沃縣開幕。  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齊續春出席並開啟展覽館。副省長王成出席並宣布開幕。
  • 黃河在晉陝大峽谷蜿蜒曲折,一道「S」型峽谷創造出最美乾坤灣
    天下黃河99道灣,最美不過乾坤灣。 黃河流經9個省份,最終在山東匯入渤海,在黃河的萬裡徵程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無數個景區,乾坤灣就是其中之一。初次聽到乾坤灣的名字,就勾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易經》裡說,乾卦第一,坤卦第二,乾坤又有天地之意,這個有著「天地灣」之稱的地方,肯定是與眾不同的。
  • 被稱為黃河入晉第一灣的老牛灣除了門票貴,還有什麼可看之處?
    老牛灣以黃河為界,往南是山西的偏關縣,往北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往西則是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相鄰三省的地方。老牛灣能用豪放一詞來形容,是因為黃河從這裡入晉,內外長城從這裡交匯,晉陝蒙大峽谷以這裡為開端,而這裡也充分體現著我國黃土高原滄桑的地貌特徵。老牛灣地處晉陝大峽谷的核心階段,是黃河入晉第一灣。
  • 山西黃河旅遊帶上的秋日風光,十二星座最應該打卡哪裡?
    七彩光影、大河之秋,黃河旅遊帶上的「醉」美秋色一股腦兒蜂擁而至。「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沿著黃河旅遊帶尋找「醉」美秋色,賦予了旅行者更多的秋意想像。十二星座的寶寶們,你們最適合打卡的黃河景觀在哪裡?山西有答案,秋日看水別有一番風味!
  • 文化地圖|黃河的面孔
    面對梁峁縱橫的黃土高原,在河套逛了大半圈的黃河不得不踽踽獨行。要找到出路,就得迎難而上。雖然這條路太難走了,但黃河還是硬著頭皮向前,硬是在崇山峻岭中闖出了一條道。這一段在最長的峽谷河段,便是分隔了陝西、山西的晉陝大峽谷。車沿著黃河奔騰的方向前進,我的思緒也跟著風在跑。
  • 晉陝兩地陶寺、石峁遺址首次合體,展現4000年前中國早期文明
    被發現於黃河兩岸的山西陶寺遺址與陝西4300年前,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兩岸,黃河之東,陶寺人夯土建都;黃河之西,石峁人砌石築城。上世紀70年代末,山西襄汾陶寺村發現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寺遺址,出土文物實證陶寺社會完全進入文明時代,黃河流域
  • 峽谷雄鷹搏長風 千頃綠波一望收
    奔騰不息的黃河流經宜川時,孕育出天下奇觀壺口瀑布。初冬時節,驅車行駛在晉陝峽谷沿線,抬頭望去,雄鷹在空中展翅翱翔,山坡上的側柏傲然挺立。隨行的宜川縣林業局總工程師袁國榮說:「這都是我們這些年在晉陝峽谷造林綠化的成果,曾經黃土飛揚的禿山荒嶺終於綠了……」驕傲的話語中,透著幾分心酸。袁國榮再次扭頭望向窗外,意味深長地看向已經披上嶄新綠衣的大峽谷。
  • 旅遊: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谷。黃河流經山西的兩大支流是汾河和沁河。汾河,發源於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
  • 「雲上閱讀」公開課 | 中國音樂地理·晉陝黃土高原區
    昨晚,「雲上閱讀」公開課直播邀請民族音樂學家、中國音樂學院教授黃虎,華韻文化高級合伙人、中國音網總編魏小石博士,與網友一起分享「中國音樂地理:晉陝黃土高原區」。本次分享中,黃虎教授向我們介紹了《中國音樂地理·晉陝黃土高原區》這部作品——一部結合了民間音樂理論、實地考察記錄、檔案保存理念的出版物。
  • 【本土】​黃河準格爾大峽谷的地理、歷史、文化解讀
    九州是在禹跡的基礎上提出的。九州空間格局的理念,在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及至後來四海、五嶽、中國概念的形成,都沒有離開過這個核心。文明源地黃河準格爾大峽谷段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地之一,地處黃河中遊的開端。大禹治水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說。準格爾大峽谷刀劈斧鑿的痕跡昭然彰目。
  • 黃河博物館
    黃河博物館成立於1955年4月,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河流博物館,也是唯一以黃河自然史、黃河文明史、黃河治理史為主要展示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被譽為「黃河巨龍的縮影」。現址為鄭州市迎賓路402號,(迎賓路與花園路交叉口東北角) 黃河博物館是廣大社會民眾了解水情河情,弘揚黃河優秀歷史文化,傳播水利科學知識,宣傳人民治黃成就,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防汛抗災意識,培植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