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武藝,是哪十八般呢?

2020-08-31 曾也瘋

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34;、&34;,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現代人對&34;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


「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徵錄》,華嶽曾中過武狀元。此書十八般武藝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

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徵塵。」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叉。



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钂、鉤、、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還有一說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耙、鞭、鐧、錘、叉、戈、矛;另一說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 槍、劍、戟、 钂、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 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钂、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 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法。綜合曆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複,共包括下列種目:

  • 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杆、杖、棒、斧、鉞、戟、大刀。
  • 屬短兵器的有:劍、刀、鞭、鐧(簡)、鉤、鐮、錘、拐、環(圈)
  • 屬軟兵器的有:鏈、流星、綿繩套繩。
  • 屬徒手的武藝,統稱為「白打」。

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申報的「十八般武藝」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23日,十八般武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焦點

  • 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夜讀
    我們都知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形容一個人多才多藝,堪當多面手的意思。但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十八般兵器」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作為軍事術語出現在兵書上,「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撰《翠微北徵錄》。
  • 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人們不斷創造、發展中華武術,並且形成風格迥異、千變萬化的各門各派的獨特技法,概括為人們熟知的「十八般武藝」。
  • 十八般武藝與十八般兵器
    下面給大家介紹常見的十八般兵器,即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錘。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藝與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藝」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元代的雜劇中在古今戲劇、小說中,常常用「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來描寫那些馳騁沙場的武藝高強者。可十八般武藝究竟包含哪些呢?施耐庵(元末明初)在《水滸傳》第二回中寫道:「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 中國古代「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人們經常聽到一個傳統的武術術語叫作「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這「十八般武藝」都講的是哪些呢?今天小編就帶您去看看! 演 變 作為軍事術語出現在兵書上,「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撰《翠微北徵錄》。該書卷七記有 「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但沒有給出「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
  • 十八般武藝到底指哪十八般?記者帶你來體驗
    「十八般兵器」是大多武館的必須陳設,也是中國武術和武館的象徵之一。那麼,我們常說到的這十八般武藝,又是哪十八般呢?記者走進杭州餘杭五常街道,帶你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常十八般武藝。據介紹,五常的十八般武藝,源於中國傳統的十八般武藝。
  • 人們常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到底是哪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是各種武藝的統稱。元關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朝,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則說:一弓、二弩、三槍、四刃、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簡、十三撾、十四歿、十五叉、十六爬頭、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指手博之戲,即今天的拳術),清代有兩種並存的說法: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歿、叉、爬頭、棉繩套索、白打。
  • 十八般武藝,「般般劣跡」!
    經常聽到誇一個人比較厲害,就會說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是這十八般武藝到底是哪十八般?古時候為拓展領土經常會出現戰爭,所以古人特別崇尚武學。體現一個人的才能就是常用精通十八般武藝來表達,其實十八般武藝指的是對於十八種兵器的使用技法。
  •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形容武藝高強,那麼何為「十八般武藝」?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形容武藝高強,那麼何為「十八般武藝」?我們都知道,形容一個人武藝高強,通常會說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實際上,一個人「十八般武藝」並不是說「十八種武學」,而是「十八般兵器」,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多種武器」。那麼,「十八般兵器」都有哪些兵器呢?
  • 閒扯武藝十八般和生活
    我們經常聽到,誇讚武藝高強的人本事很大很厲害,就是用:『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樣樣精通,樣樣能打。』這句話來稱讚。那都是哪十八般武藝和兵器呢?和生活有啥聯繫呢?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師,試其技藝,十八般皆能,無人可與為敵,遂應首選。然通後卒不以勳業顯,何也?
  • 十八般武藝到底有哪些
    原標題:十八般武藝到底有哪些 本文由武林檔案編輯整理 文字數:1014字,閱讀時間:約2分鐘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藝,其內容在各個時期有所不同
  • 不能丟棄的「十八般武藝」是指什麼
    開封的開封府內陳設的武器雖然上了鏽,但的確是真傢伙,再看看陳舊的十八般兵器背景,讓人能聯想到「能文能武」的眾多古人。早在2011年,十八般武藝,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十八般武藝都有哪些?
    古典小說在描寫本領高強的英雄好漢時,總說他們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這「十八般武藝」究竟是怎樣來的呢? 「十八般武藝」之說始於明代、明萬曆年間人謝肇浙在《五雜組》中說:「正統己巳之變(1449年,明英宗在山西土木堡被敵人所擄,史稱土木之變或己巳之變),招募天下勇士。
  • 「十八般武藝」,你精通多少?
    說到中國武術就不得不提到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十八般武藝,在中國宋朝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而後同時出現的就是十八般武器了,在中國許多地方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十八般武藝最早是作為軍事術語出現在兵書上,「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撰《翠微北徵錄》。
  • 古人的十八般武藝,看看你了解幾個
    十八般武藝一說最早出自南宋武科狀元華嶽,他在兵書《翠微北徵錄》的卷七中寫道: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然而,究竟具體是指哪十八樣兵器,華嶽卻沒有明釋,今人亦無從考證。及至宋元之間,十八般武藝開始散見於各類戲曲小說之中,漸漸成為了民間的一句流行俗語。例如南戲作品《張協狀元》便有一句: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會白廝打。元代著名雜劇《趙氏孤兒大報仇》亦提到:教的他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拈,無有不會。不過,真正將十八般武藝排列成表的,還是要數明代。
  • 十八般武藝到底指的是什麼?
    十八般武藝又叫十八般武器。根據舊版《辭海》的解釋,是&34;。所謂九長九短,是指九種長的兵器和九種短的兵器。可是,《水滸》第二回描寫史進每天請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經過半年,史進的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都學得精熟。
  • 你知道古代的「十八般武藝」是什麼嗎?
    此書十八般武藝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可惜宋代的兵書多毀於兵燹,今傳者寥寥無幾,「十八般武藝」的原始出處和內涵今天已無從查考。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 十八般武藝|飛簷走壁(二)
    十八般武藝|飛簷走壁(二) 十八般武藝 | 「藍朋友」學車?
  • 十八般武藝居然沒刀,王進教史進的是寂寞?
    後面王進開始教導史進十八般武藝。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過了半年多,,史進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學得十分精熟。書中的此段描寫,施耐庵連續說了兩次十八般武藝,兩次是一模一樣的,應該就不存在疏漏錯誤。
  • 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看完漲姿勢了
    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八般兵器一詞,其實是由「十八般武藝」演化而來。「十八般武藝」最早見於南宋人華嶽所著《翠微北徵錄》中,卷七記載到:「臣聞軍器三十有六, 而弓為其首;武藝一十有八, 而弓為第一」,但文中並未詳細記載具體所對應的武藝。在明朝時期,謝肇 淛所著《五雜俎》明確指出了十八般兵器的具體內容,卷五記載:「 正統已巳(十四年, 即 1449 年)之交, 招募天下勇士。
  • 十八般武藝中最後一位的白打,你知道是什麼嗎?
    古典小說在描寫本領高強的英雄好漢時,總說他們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這「十八般武藝」都是哪些呢?十八般武藝也稱「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根據舊版《辭海》的解釋,是「我國武藝之總稱也」,相傳為戰國時孫臏、吳起所遺傳,分九長九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