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34;、&34;,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武藝發展的面貌。現代人對&34;的理解是泛指多種武器,或多種技能。
「十八般武藝」始見於南宋華嶽編的兵書《翠微北徵錄》,華嶽曾中過武狀元。此書十八般武藝編成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他在書中自稱「臣聞」,可見「十八般武藝」的說法實際上還要早。
元?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徵塵。」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叉。」
謝肇浙《五雜俎》中對「十八般武藝」的具體內容作了記述:「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種都是兵器的名稱,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術」。
《水滸傳》有謂十八般武藝是指九長九短: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钂、鉤、槊、環;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鐧、錘、杵。還有一說是刀、槍、劍、戟、棍、棒、槊、钂、斧、鉞、鏟、耙、鞭、鐧、錘、叉、戈、矛;另一說是: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鐧、撾、殳、叉、耙頭、綿繩套索、白打。
自清代以來,十八般武藝又有4種說法:
第1種說法認為是「刀、 槍、劍、戟、 钂、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扒、拐、弓箭、藤牌」。
第2種說法與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樣,但最後 3件改為:代、抉、弓矢。
第 3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長為槍、戟、棍、鉞、叉、钂、鉤、槊、環;九短為刀、劍、拐、斧、鞭、鐧、錘、棒、杵。九長九短中不列遠射兵器的弓矢和防禦武器的牌或藤牌,這是近代武師一般不習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 4種說法,近代戲曲界有人認為是刀、槍、劍、戟、 斧、鉞、鉤、 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錘等18種兵器。
後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法。綜合曆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複,共包括下列種目:
歷代「十八般武藝」中所指的這些種目,並未能包括武器的全部。例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至於武俠小說家筆下劍造的許多「奇門兵器」,就更難以盡收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申報的「十八般武藝」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23日,十八般武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