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每周閱讀一本書。
【導讀】
我們所犯下的大錯,都是在舒服中釀下的。
「葛優躺」也很舒服,但可以斷定兩件事。一是他沒有錢,二是他不快樂。
我們喜歡舒服,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缺乏安全感,心存恐懼、懷疑和憂慮。
但以舒服之名活著,會扼殺我們的機會、行動和成長。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也說明這點。
所以講,舒服就是一個殺手。
這個意思是說,你越舒服,死得就越快。
舒服常常攔住了我們,限制了我們。
待在辦公室很舒服,可以朝九晚五,但跑市場見客戶卻身心俱疲,不一定成功,開始恐懼。
刷抖音快手很舒服,可以哈哈大笑,但看書卻勞神費心,沒有利益,產生懷疑。
躺在床上很舒服,可以玩手遊,但交朋會友還得碰上擁擠的交通,憂慮重重。
諸如此類。我們所犯下的大錯,都是在舒服中釀下的。
即使想走出舒適圈,也要等到恐懼、懷疑和憂慮漸漸消退或完全消失之後才願意行動。
但這一等,通常是等上一輩子。
因為這些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始終伴隨一生。
有了這種想法,任何事都可能成為我們走出舒適圈、邁向成功的「攔路虎」。
不是因為這個挑戰很大困難很多,而是因為我們太喜歡舒服,太適應舒服。
但事實是,如果我們只願意做輕鬆的事,人生就會困難重重。
如果我們願意做困難的事,那人生就會變得輕鬆無比。
道理很簡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對很多人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舒服。
舒服的狀態會讓我們覺得溫暖、模糊而安全,但它不會讓我們成長。
吃甜食讓人舒服,但它讓人肥胖。
待在家裡讓人舒服,但它讓人錯過外面的機會。
我們唯一能成長的機會,就是在踏出舒適圈之後,就是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
所以每當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就要告訴自己,「我現在一定在成長。」
有一個成功公式值得記住——舒適圈=成長區。
舒適圈越小,我們成長得越慢。
對此,我們要不斷走出舒適圈,然後通過努力,把不舒適的區域變成舒適圈,一步一步擴大舒適圈。
當這個舒適圈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人,就會吸引更多的人脈、資源、機會和財富進來,並自動填滿這個區域。
如果理解了這個成功公式,我們就要牢記一種狀態——一旦感覺舒服了,就將停止成長。
對此,我們必須要在舒服的時候,趕緊走出舒適圈,儘管有恐懼、有懷疑、有憂慮,有不確定性、不方便、心情失落,但也必須採取行動,邁進不舒適的區域,從而繼續擴大舒適圈。
很多時候,那些恐懼、懷疑和憂慮是來自自我主觀想法,是自己編造出來的。
而我們往往對不確定的事,習慣編造災難性的後果。
作家馬克·吐溫說得好,「我這輩子有過幾千個問題,其中大部分從來沒有真正發生。」
我們是自己嚇唬自己。
這些想法只是我們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的手和腳一樣,不等於我們的心靈。
我們並不會因為手和腳有時候不守規矩而去剁掉它,而是去控制它、管理它,為我們所用。
同樣的道理,我們也要去訓練和管理我們的想法。
想法有正面和負面的。
正面的,增加我們的能量;負面的,削弱我們的能量。
但負面的想法會不時地冒出來,清除不了。
暢銷書作家羅伯特·艾倫說過一句深刻的話,「你腦子裡沒有一個想法是不必付房租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要為負面的想法付出代價,比如金錢、精力、時間、健康和快樂等。
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很簡單,不去理會負面的想法,而是集中精力去專注那些正面的想法。
如何去專注正面的想法?
——強力思考法。
它不同於「正面思考法」。
「正面思考法」,是假裝一切美好,但心中並不真的這麼認為。
而「強力思考法」則是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想法都不是真實的,每一件事都是中性的,事情的意義都是我們賦予它的。
所以,我們要編一個增加我們能量的故事,給予它一些積極意義。
這樣做的好處是,會讓我們感覺好很多。
所以,當我們感到恐懼、懷疑和憂慮的時候,當我們不敢踏出舒適圈的時候,我們可以嘗嘗「強力思考法」,給「踏出舒適圈」編一個故事,賦予一些意義——我需要成長,我看見了越來越多的機會、財富在向我湧來。
擴展閱讀:
2019年,我讀了42本書,其中這6本書直接改變了我的生活
一年讀50本書
或添加我的讀書微信號
(syxumin1985),
請標註「每天為你讀書」。
更多書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