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初學隸書,後學啟功體成為省級書協主席

2020-12-21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學習書法都要講究師承,一般情況下,人們學習書法都要以古為師,只有從古人的作品中才能獲得更多法理。當代一些書法家也有不學古人的,而直接學習當代名家,比如有的人為了快速入選全國書法大賽的資格,就是學習當代名家的,這也許就是師承於當代。這樣做可以不?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他們學發當代名家後就能入展,甚至有的人還能在書協任職。

劉慶渝是當代的書法名家,但不是別人學他,而是他學別人的。這個後面再說。劉慶渝現為中書協理事,擔任過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按這樣的地位來說,他是名家沒有問題的。他本來是學隸書的,也就是說他在學習書法初期以專攻隸書,學了很多漢碑,基礎很好。但他後來卻轉換成了行書,可以說,他的行書寫得非常流利,行雲流水。

當人們看到他的行書時,往往似曾相識,總感覺在哪裡見過這樣的作品,是的,他的行書的確不是他本人的發明,而是學習當代書法名家啟功先生的。想起來了吧?他的師承是啟功體,不過劉慶渝的啟功體寫的要比啟功本人更加流暢。任何事情都有兩而性,啟功先生的行楷書寫得很慢,是一筆一畫地寫,就顯得更見功力了,但劉慶渝的行書因為是嫁接發啟功體,寫起來速度很快,因此,某些筆法也就失去了原樣。

書法能不能學當代人的?按理來說,老師們都不要求這樣做,要求學生們都要以古為師。這個原理老師曾經講過,就是說當代人學古人的,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要流失一部分內容,加之,人與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學出來的風格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老師位不要求學習當代人書法的根本原理所在。

我們並不否認劉慶渝的書法,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基本功底以外,還表現出他對書法的理解,書中的大小、點畫粗細的對比、字勢的呼應等各種關係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但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劉慶渝為什麼要從隸書轉換為啟功的行書風格呢?這其中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為了更快速地成名,就選擇學習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正如前文所說,當代有很多學書者有師承關係,他們的老師或是名家或是專家,如果能跟著這些名家學習他們本人的作品,名家們也會很高興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歐陽中石先生,就有很多書法博士生,這些書法博士寫出來的字都與歐陽中石的藝術風格非常接近,最終他們也都成為中書協理事或院校書法博導。而劉慶渝學習啟功書法也不例外,因為啟功的影響力非常大,學有所成時當個理事或主席都是很輕鬆的事情。

二是寫行書要比寫隸書更能表現出書法家的氣度。這個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能說清楚。假如有一個筆會,同樣是兩個書法家在寫字,別人寫的是行書或草書,而唯獨你一個要在一筆一畫地寫規規矩矩的隸書,在別人看來,這個書法家就缺少氣勢,與自己的名氣、地位不匹配。現在很多書法名家都在寫行草書,其中的原因就是這個了。

三是寫行草書速度快。按理來說,行草書的書寫速度並不快,可當代一些名家為了書寫「表演」,往往把速度提升得很快,讓人看來寫得很流利,水平很高,這實際上是對行草書的一種誤解。如果基礎不好的人寫行草書,那寫出來的字肯定很漂浮。行草書書最強調筆畫的中段質量,中段寫實了、寫到位了,作品就顯得質厚,否則就只能是漂浮、輕浮、油滑了。這是當代書法名家中的一個通病所在。

相關焦點

  • 中書協即將換屆!來看看歷屆書協主席的作品「神仙打架」也分高低
    中書協即將換屆!中國書協歷屆主席的書法風格也差別甚大,觀眾們是如何看待?他們各自的書法水平又是如何?盤點歷歷屆書協主席的作品,到底如何自有各位觀眾評說!其字也被稱為「啟功體」。擅長繪畫,所創連環畫受到徐悲鴻先生的稱讚,認為其畫風「用來描寫中國社會非常適合,1951年冬,他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創作了一系列戰地素描。1990年起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黨組書記。
  • 中書協會員張有清,隸書字帖《歸去來辭》欣賞,學隸書的必修課程
    隸書是最簡單的書體,但又是最難的書體。簡單的地方在於技法非常簡單,但技法越簡單,卻難以學習。隸書筆法簡單,結體比較規整的特徵,故選方整規矩,點畫完備、字跡清晰一路的碑帖都可以。例如,史晨碑、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等都屬此類碑帖,比較適合初學。之前我說過,學禮器碑,不如先學乙瑛碑,而乙瑛碑出自禮器碑,看似平正厚實,實乃巧麗,故學乙瑛碑不如先學史晨碑,史晨碑是「八分」之正宗,宜隸書初學。
  • 「女啟功」韓寧寧的書法不錯,是唯一憑啟功體入中書協的女書法家
    一提到「啟功體」,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聯繫到啟功先生,啟功先生所獨創的「啟功體」,一經問世,就形成了一種獨步書壇的氣勢,雖然喜歡這種書體的朋友不少,研習這種書體的朋友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將這種書體寫到位,寫出瘦勁,寫出自我特點的卻真不多,而且卻被譽為「女啟功」,其筆下的「啟功體」,不但有啟功的瘦勁
  • 歷屆中國書協主席簡介
    &nbsp&nbsp&nbsp&nbsp第二屆中國書協主席——啟功&nbsp&nbsp&nbsp&nbsp啟功(1912~2005)字元伯,滿族,姓愛新覺羅,生於北京。書法結體精嚴,筆畫清朗剛健,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一反古人「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功」之說,特別重視結字。
  • 中國書協理事談隸書創作應注意的法則
    現為中國書協理事、隸書專業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文聯副秘書長,天津市書協常務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多次出任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大展評委。出版有《張建會書法作品集》。在我初學書法的那段時光裡,最值得回憶的是初次見到漢碑石刻拓片時,那風蝕模糊的字跡及碑刻斑駁的石花呈現出的那種渾樸氣象,深深地印在我稚嫩的藝術生命的潛意識中。
  • 曾任中書協主席張海的1件隸書,估價7000元,書法個性明顯
    曾任中書協主席張海的1件隸書,估價7000元,書法個性明顯。張海先生是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推動人物之一,他曾任中書協主席,在其位謀其職,一心一意為當代書法的發展而付力,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因為他有非常高的書法家系列地位,又有獨樹一幟的書法形態,所以書畫藝術品市場對他的書法作品向來有比較好的關注度。特別是張海書法作品的收藏體系比較成熟,市場培育也比較周全,所以張海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除了有不低的價格表現之下,還有比較活躍的交易力度,並不是有價無市的水分太多,而是貨真價實的交易真實。
  • 她學顏楷書法,做到了省級書協主席。網友:水平是省級會員
    她就是河南省婦女書法家協會主席楊傑。楊傑生於1957年,現為中國書協理事,河南省書協主席、河南省書協婦女書法委員會主任,河南省婦女書協主席。她多次參加全國性的書法大賽,作品曾獲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優秀獎、首屆中原書法大賽三等獎、第二屆中原書法大賽團體一等獎。作品入選全國首屆扇面書畫展、全國書法百家展、華夏名家迎奧運主題書畫展。
  • 歷屆書協主席的書法變遷,6位主席對書壇的影響
    1982年成立中國書法家協會,舒同當選為第一屆書協主席。他的書法主要是學顏柳,將行書的點畫圓轉,與顏體的渾厚持重結合起來。有意識地擴大右邊橫折鉤如「戰馬弓蹄前躍」,這也是舒體的標誌性符號。「用藏鋒之功,使圓渾之勁」,創作出這種能容百家之長的「七分半書」,作為特殊時期第一任書協主席,也是名至實歸。
  • 邵陽書協主席曾偉子:整個武林都在等著他的黯然銷魂掌
    他就是自稱不著名書法家的著名書法家、邵陽市書協主席——曾偉子。2017年,入圍全國第四屆隸書展;2019年第十二屆國展,他又以隸書闖關;同年底,還入選中書協主辦的第四屆「文質兼美」優秀基層書法家展;2020年初,入選中國國家畫院「漢隸十二品新探」大展———至少在隸書界,這些成績還是有點說服力了。
  • 書協主席是管理崗位,不一定需要書法大咖,換屆主席空缺是好事?
    就在近些日子,甘肅省書法家協會進行了新一屆的選舉,產生了13位副主席,可是讓人遺憾的是書協主席之位空缺,這樣的情況的出現,在任何一屆書協的選舉中都是首次,打破以往的記錄,由於書協主席空缺,也引起了廣大網友朋友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究竟是什麼原因才導致了這樣尷尬的局面呢?是因為無法均衡各方面利益關係,還是沒有找到德才兼備的書法大咖?
  • 「書協主席風採」 曾偉子
    ,湖南省書協理事、隸書委員會副主任,邵陽市書協主席,邵陽市文聯副主席。>影響打出去 資源整進來——曾偉子談邵陽市書協工作本報記者 / 唐福祥 書法報:曾主席您好!請您介紹一下邵陽市書協的相關情況。 曾偉子:邵陽市書協成立於1985年,下轄10個團體會員單位和3個專業委員會,共有市級會員470人、省級會員139人、中國書協會員13人,另有7人已達到申報中國書協會員條件。從邵陽走出去的書法家很多,與家鄉保持聯繫的國家級會員有30多人。
  • 從林岫、孫曉雲到安文麗,為何美女書法家頻頻出任省級書協主席?
    主席。那麼,為何美女書法家頻頻出任省級書協主席她的字韻秀整飭,方圓寬和,工整遒勁,筆力勁秀,點畫精細,結構端挺;取法上深得《董美人》、《張黑女》、《張猛龍碑》之精髓,亦受鄧石如以後碑學潮流的影響;在藝術形式上不是簡單模擬,而求融會貫通,取長補短為己所用,各體書法都具有鮮明個性。
  • 中書協前主席張海隸書自成一家,業界卻說「有小風格,無大氣象」
    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海隸書別具一格,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任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卸任中國書協主席後的張海先生,雖是名譽主席,但其書法特別是隸書仍飽受爭議孟會祥卻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他說:「就點畫形態而論,張海隸書幾乎刪盡蠶頭燕尾,而大量加入行草書甚至魏碑楷書成分;就運筆過程而論,張海隸書絕無矯揉而一任縱恣,大書深刻,力透紙背;就氣象境界而論,張海隸書蠲除隸書裝飾意味,而張揚隸書的天真爛漫,觀之如山呼海嘯,令人熱血沸騰」。
  • 天津市書協隸書委員會與東麗區書協共同舉辦迎接國展和市十屆書展...
    天津市書協隸書委員會與東麗區書協共同舉辦迎接國展和市十屆書展看稿會。    天津市書協副主席、隸書委員會主任沈憲民,天津市書協理事、隸書委員會副主任郝金寶,天津市書協理事、隸書委員會副主任、東麗區書協主席邢紀慶,天津市書協理事、隸書委員會秘書長馬俊達,天津市書協理事、隸書委員會委員黃震,天津市書協隸書委員會委員趙子玉、黃志剛、劉嘯、吳新宇、李寶光、黃春曄、劉磊,天津市書協理事、青少年委員會委員、東麗區書協常務副主席張文達
  • 中書協前主席張海隸書自成一家,業界卻說「有小風格,無大氣象」
    張海先生曾舉辦過一次新作展,作為中國書協老領導,張海的書法展立刻引發書法界關注,隨之而來的,依舊是兩極分化的爭議。張海,1941年9月生於河南省偃師市。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張海隸書別具一格,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現任鄭州大學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海隸書以《封龍山頌》為基礎,摻之以草法,橫畫主筆並不刻意作蠶頭雁尾狀,而是意到即止,斬釘截鐵,富有時代情趣而又別具風姿,非常人所能為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張海隸書就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並為書壇所矚目。
  • 初學隸書能從劉炳森隸書著手臨摹練習嗎?
    初學隸書不可以從劉炳森的隸書入手。上圖為劉炳森隸書作品,供參考之。學隸書,建議直奔漢碑。劉炳森的隸書寫的有形有神,但融入有個性,他是師法漢隸後才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的,所以說,先不要學之,當把漢隸臨摹到一定水平時,再把劉炳森的隸書作為參考。我給題主的這個立場,主要是從「取法乎上」的層面來考慮的。上圖為漢《華山廟碑》局部,供參考。當然,如果喜歡劉炳森的隸書,那就學吧,這是自由,也是的權力,別人是無權幹涉的。
  • 給隸書加上漢簡筆法,他獲了全國獎,還做了中書協副主席!
    毛國典現在是中國書協副主席,也是江西省書協主席,他對江西書法的貢獻,自己對自己書法的投入,都是有口皆碑的。 他的書法以帶有簡帛意味的隸書為主,有強烈的個人面目。
  • 「女啟功」韓寧寧將「啟功體」寫出了「脂粉氣」,瘦勁不失溫潤
    一提到「啟功體」,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聯繫到啟功先生,啟功先生所獨創的「啟功體」,一經問世,就形成了一種獨步書壇的氣勢,雖然喜歡這種書體的朋友不少,研習這種書體的朋友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夠將這種書體寫到位,寫出瘦勁,寫出自我特點的卻真不多,而且卻被譽為「女啟功」,其筆下的「啟功體」,不但有啟功的瘦勁,而且還有自我特點,寫出了一種比較溫潤的特點,在瘦勁中透著溫潤,掠奪一絲「脂粉氣」,並且憑藉這樣的書法入了中書協
  • 中國書協名譽主席張海書法飽受爭議,網友這樣評價他,冤嗎?
    圖/張海新作卸任中國書協主席後的張海先生這點筆者認同,雖說他四體皆能,但是卻都是無一不精,因此,我們在欣賞張海先生的書法作品時,才會不難看出,張海的書法雖有小風格,卻無大氣象。2、在擔任書協主席的10年無太多的建樹?這樣的評價倒有失公允。
  • 書協主席的水平一屆不如一屆
    文/老白把中國書協往上推三屆,從沈鵬主席、張海主席到蘇士澍主席,水平一路下滑得非常厲害。主席真是一屆不如一屆了! 沈鵬書法作品 沈鵬當書協主席的時候,非議很少,他的水平就擺在那裡。張海拿手的是隸書,他自稱為「草隸」。他的草隸,點畫拋筋露骨,除了看出他運筆的大膽之外,實在沒有太多的美感。據說他的組織能力強,他在河南省當書協主席的時候,河南省的書法活動搞得風生水起。不過,他到了中國書協主席的任上,好像強項也沒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