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書法都要講究師承,一般情況下,人們學習書法都要以古為師,只有從古人的作品中才能獲得更多法理。當代一些書法家也有不學古人的,而直接學習當代名家,比如有的人為了快速入選全國書法大賽的資格,就是學習當代名家的,這也許就是師承於當代。這樣做可以不?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他們學發當代名家後就能入展,甚至有的人還能在書協任職。
劉慶渝是當代的書法名家,但不是別人學他,而是他學別人的。這個後面再說。劉慶渝現為中書協理事,擔任過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按這樣的地位來說,他是名家沒有問題的。他本來是學隸書的,也就是說他在學習書法初期以專攻隸書,學了很多漢碑,基礎很好。但他後來卻轉換成了行書,可以說,他的行書寫得非常流利,行雲流水。
當人們看到他的行書時,往往似曾相識,總感覺在哪裡見過這樣的作品,是的,他的行書的確不是他本人的發明,而是學習當代書法名家啟功先生的。想起來了吧?他的師承是啟功體,不過劉慶渝的啟功體寫的要比啟功本人更加流暢。任何事情都有兩而性,啟功先生的行楷書寫得很慢,是一筆一畫地寫,就顯得更見功力了,但劉慶渝的行書因為是嫁接發啟功體,寫起來速度很快,因此,某些筆法也就失去了原樣。
書法能不能學當代人的?按理來說,老師們都不要求這樣做,要求學生們都要以古為師。這個原理老師曾經講過,就是說當代人學古人的,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要流失一部分內容,加之,人與人的理解都不一樣,學出來的風格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老師位不要求學習當代人書法的根本原理所在。
我們並不否認劉慶渝的書法,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基本功底以外,還表現出他對書法的理解,書中的大小、點畫粗細的對比、字勢的呼應等各種關係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但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劉慶渝為什麼要從隸書轉換為啟功的行書風格呢?這其中的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為了更快速地成名,就選擇學習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正如前文所說,當代有很多學書者有師承關係,他們的老師或是名家或是專家,如果能跟著這些名家學習他們本人的作品,名家們也會很高興的。比如我們熟悉的歐陽中石先生,就有很多書法博士生,這些書法博士寫出來的字都與歐陽中石的藝術風格非常接近,最終他們也都成為中書協理事或院校書法博導。而劉慶渝學習啟功書法也不例外,因為啟功的影響力非常大,學有所成時當個理事或主席都是很輕鬆的事情。
二是寫行書要比寫隸書更能表現出書法家的氣度。這個是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能說清楚。假如有一個筆會,同樣是兩個書法家在寫字,別人寫的是行書或草書,而唯獨你一個要在一筆一畫地寫規規矩矩的隸書,在別人看來,這個書法家就缺少氣勢,與自己的名氣、地位不匹配。現在很多書法名家都在寫行草書,其中的原因就是這個了。
三是寫行草書速度快。按理來說,行草書的書寫速度並不快,可當代一些名家為了書寫「表演」,往往把速度提升得很快,讓人看來寫得很流利,水平很高,這實際上是對行草書的一種誤解。如果基礎不好的人寫行草書,那寫出來的字肯定很漂浮。行草書書最強調筆畫的中段質量,中段寫實了、寫到位了,作品就顯得質厚,否則就只能是漂浮、輕浮、油滑了。這是當代書法名家中的一個通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