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變與不變(上)

2020-11-05 眼看社會

藝術的外部環境、傳播方式在改變,但藝術的本質不會改變。

鷗洋作品:《冬天裡的春》80x116cm 1990年 (麻布.油彩) 日本安部牡丹園美術館收藏

藝術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與人類的整個發展進程緊密相關,自其誕生那一刻起,便處於不停的變化與發展中。當藝術處於特殊的環境中時,藝術生態的發展態勢也會變幻莫測。

王闊海作品:《春耕圖》138x69cm

彭太武作品:《鳥啼春日百裡香》138x68cm

「庚子歲首,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全球的步伐,城市一度停止擺動,藝術的發展也隨之被按下暫停鍵。而今,隨著國內疫情態勢的逐步向穩,藝術也正迎來新一輪的復甦。

陳運權作品:《雨打新荷》紙本 48.9x64.2cm 2010年

黃名芊作品:《絲綢之路風光》 70x139cm 2018年

在時代更迭中,社會環境的變化會推動藝術傳播形式的改變。正如疫情期間,「網際網路+藝術」的傳播形式,便在催生著藝術語言的多元化發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與成果展示,也匯聚成為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徵。」

牛連和作品:《花》宣紙 120x120cm 2005.9

他表示,藝術所處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語境會因時而變,但藝術的真、善、美本質不會改變。比如在今年6月下旬,由廣州藝博會主辦的「疫後·藝啟」廣州藝博會2020藝術巡迴展(廣東)便做出了詮釋,其整合東西方藝術力量,聯袂擘畫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在時代脈絡下的發展版圖。這場大型學術展的展示,既是對當代藝術學術發展的探索,也進一步推動著美學回歸生活、藝術回歸城市。

翁志承作品 :《遊園別記》之二 68x68cm

藝術的表達形式千變萬化,藝術最終的成品展現實際上是對生活和社會面貌的一種反映。而如何推動文化藝術在生活中的有效交流及與城市間的全方位聯動,則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藝術所蘊含的潛在話題,值得深思與探討。

孫小東作品:《碧山空林雨做雲》 180x97cm 紙本水墨 2017年

相關焦點

  • 藝術的變與不變(下)
    藝術的變與不變相隨,當下應如何推動藝術生態的持續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藝術發展的高度與厚度。許固令作品:《書香劍氣》43x43cm 1.7平尺「這也從另一個角度提醒著我們——藝術的變與不變相隨藝術的本質在歷史變遷中沒有改變,而其傳播渠道、交流方式、合作形式可應時而變。而這則需要策展人、藝術機構、藝術家、買家等多方的協調與合作,並順勢而為及時調整策略。」
  • 《易經》簡介(三)變與不變
    伏羲從仰觀天象開始,現在叫天文學、氣象學,文就是花樣,天上很多花樣(象),天上的花樣就是天文。 那麼變易和不易,又該如何理解呢?很多人說世事無常,然後開始抱怨,覺得我掌握不住,那就錯了。 變化只是現象,背後一定有不變。宇宙再怎麼變還是宇宙,想到變的時候,一定要想到不變;想到不變的時候,也一定要想到變。 兩者是合在一起的,分不開的。先拿自己來說,你覺得你自己變了沒有?大家肯定會想,我還是我,哪裡變了?
  • 「畫虎村」的變與不變
    這是繼「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範基地」、「全國特色文化村」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後,又一項「國字號」榮譽花落「畫虎村」。這些擁有各自「絕活」的民間藝人匯集王公莊,極大地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產品,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客商的需求。
  • 中國畫的變、不變、怎麼變
    原標題:中國畫的變、不變、怎麼變 陸儼少課徒稿) 潘天壽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20世紀中國畫革新的主潮,那就是「借西畫改造中國畫」,即用西方的造型方法與觀念改革中國畫。中國畫究竟能給架上繪畫面臨的困境提供什麼啟示?日前,在由靳尚誼藝術基金會首次舉辦的「中國畫論壇」上,業界專家就中國畫的本體語言特點、發展現狀及其前景等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與交流,以期釐清在當今社會發展之下中國畫的價值和功能所在。
  • 世界是「變」和「不變」的統一
    2)在「『變』是世界最根本的本質」這一東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基礎上,東方文化的邏輯、思維方式也是以「變」為核心的,總體屬於「辯證邏輯」。3)「變」這個思想對東方文化的各個分支產生了巨大影響,舉例說,「變」是作為中國文化關鍵部分的中醫學的一個核心思想和邏輯。
  • 世上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
    也就是說,易是變,同時又是不變。這也是中國古文字的一個特點,往往同一個字,代表著正反兩個方面的意思。比方說「亂」(亂),在上古就同時是「治」。周武王伐紂發表演說,「受(紂王)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這個「亂臣」,就是「治臣」,不是「亂臣賊子」。此話話意思是說殷紂王人很多,但不跟他一條心;我雖然只有十個人,卻都能治理國家,而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 變與不變,只為走好民間美術的路
    【守望家園】作者:陳藝方(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傳統美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國家級項目就有359個之多。在當下,隨著傳統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條件產生變化,民間美術如何有效承續亟待更多的探討和實踐。
  • 觀展| 以色彩區隔,讀懂大衛·霍克尼繪畫的變與不變
    視頻來源 泰特不列顛(00:45) 編者按:正值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80歲之際,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在2月9日推出回顧展,對其60年的藝術生涯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展示,面對這位一直在變的藝術家,如何讓公眾讀懂他
  • 淺談古箏彈奏中的變與不變
    人們在欣賞古箏演奏時,發現不同的古箏名家在彈奏同一首古箏經典名曲時,會有自己鮮明的風格與特點,比如古箏名家王中山的《漁舟唱晚》和袁莎的《漁舟唱晚》在很多細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場合下演奏同一首曲目都會有所不同,正是由於這些古箏名家對樂曲的理解和把握已經出神入化,琴技已經人琴合一,所以他們才能在不變之中求變化、求創新,但無論怎樣變,萬變不離其宗
  • 天命靡常,變與不變
    殷虛甲骨卜辭有「帝其令雨」,「帝其令風」,「王封邑、帝若(諾)」等。當時的統治者,都把自己政權的合理根據歸結為天的意志。《尚書·湯誓》言「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是說夏桀殘暴無道,天命令湯前去討伐誅殺。周公旦從夏、商滅亡的事實中看到,所謂天的意志不是永恆不變的,「天」並不是盲目任意地把統治權賜於君主,而是有條件的。
  • 陳旭麓:變與不變的哲學
    於是,出現了公車上書——強學會——康有為歷次上皇帝書——保國會——百日維新。這一連串事件,前後相接,構成了一場社會變動。它把中國的出路寄托在因勢以變之中,其鋒芒已經觸動了靈光圈裡的「成法」。無疑,這已經不止近代化一小步了。隨之而來的,是變與不變的矛盾空前激化,發展為一場帶血的鬥爭。
  • 對話明茨伯格:管理的變與不變
    來源|徐少春個人號(gh_fcd446d9366f)導讀在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在馬旭飛教授的主持下,我和魏煒教授作為中國管理模式50人代表,有幸與世界管理學大師亨利·明茨伯格教授通過越洋連線,探討管理的新變化與不變的本質。
  • 從恆卦看人生中的變與不變
    人生中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這是個大家都知道和深有體悟的道理。「一個人不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我們每天在日常感覺不變的事物有很多。每日的白天和黑夜,白天,早晨起床,洗漱,吃早餐,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吃飯,洗漱,睡覺,日復一日。
  • 中國孝道的「變」與「不變」
    當下,老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養」,更多的是需要子輩在精神上的「敬」,是「常回家看看」,是「更多的陪伴」。「孝貴在敬」是傳統孝道在當下「變」中的「不變」。孔子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論語·為政》),「能養」是孝最基本、最基礎的表現。「能養」不僅是從飲食上供養父母,而且要「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論語·為政》)。也就是家有辛勞之事,應代父母承擔,物質享用上應當優先父母。
  • 春節三種代表「吉祥物」的變與不變
    新華社西寧2月7日電(記者張濤)春節期間各種禮儀繁多,由此衍生了多種吉祥物表達新春祝福。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鄭一民等專家說,春聯、爆竹、壓歲錢因為參與性強,最具代表性。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三種吉祥物既有不變的傳承,也有變化的新意。
  • 變與不變
    口述人:魏東(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郵政寄遞事業部暑襪街投遞部班組長)     記錄人:張津     我叫魏東,是四川省成都市暑襪街投遞部班組長,從事郵政工作34年,先後擔任過火車押運員、投遞員及投遞班組長。我今年51歲,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的40年,也在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成為郵政變革發展中的一員。
  • 變與不變中的哲學追問
    ■ 辛鳴  萬物皆變,  關於變,有兩個側面的內涵,一個側面:變是必然的,不變是不可能的;第二個側面:變是必須的,不變就不可能存在。但具體到某一個有特定內涵或質的規定性的客體來說,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變中必須有不變,必須有相對的穩定性,特定階段變化中的質的規定性是不能變的。如果把不能變的給變了,就會喪失根本。
  • 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學誠法師
    (卷第五)蕅益大師亦說道:「真為生死,固不得遠師友、妄自師心,亦不得單恃夾持,不深自操履。」(《靈峰宗論》卷第二)我們現在已經得到暇滿人身,又有良好的師友環境,實在是很殊勝難得。應該常常思維暇滿的可貴、善知識的重要,把心安放在正確的所緣境上,好好努力、用功,才對得起自己的生命,對得起師長的期望。
  • 2020年,龍泉青瓷的「變」與「不變」
    這5隻新茶具是徐哲華今年上半年開發的文創新品,模具精工(採用模具精心製作),已經進入小量試銷階段,「普通消費者都能用得起。」  從年初開始,他就忙著茶具設計、打樣,忙著聯繫廠家合作,忙著做市場調查。  全手工,意味著少量、耐心和勞作。而模具精工,則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售價。  他的一隻手工茶壺或茶杯,少則數百,多則上萬元。
  • 硯邊的變與不變
    這些不變中的變化,吸引了我的關注。夏老說這幾年自己讀帖的時間多了,之所以是「讀帖」而非「臨帖」,是因為下在內心的功夫多,要力達領悟。特別是草書和篆書,通過讀帖,夏老覺得自己的草書寫得更規範了,對篆書的印象更深刻了,這都或多或少影響到他的創作。不少人看夏老近年來的書作,都覺得「非隸、非篆、非行、非草」;「四不像」的背後,其實是夏老在做「變法」,抒寫自己的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