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火宮殿牌樓自從有了火,民間便有了火官,便有了火神,便有了祭祀火神的廟宇。根據長沙地方志記載火宮殿,又名乾元宮,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迄今260多年了。然而,這之前民間不可能不祭祀火
民國時期火宮殿牌樓
自從有了火,民間便有了火官,便有了火神,便有了祭祀火神的廟宇。根據長沙地方志記載「火宮殿,又名乾元宮,始建於清乾隆十二年(即公元1747年)」迄今260多年了。然而,這之前民間不可能不祭祀火神,只是可能不叫火宮殿,但火神廟卻肯定是存在的,這有明朝萬曆五年(即公元1577年)鑄造且一直擺放在火宮殿廟門前的鐵香爐為證,儘管這隻鐵香爐丟失於1938年的「文夕大火」。從萬曆五年迄今430多年了。那麼再之前呢?至少可以追溯到「以火德王」的炎帝,我們都是他老人家的子孫。
火宮殿的古牌樓後面寫的是「乾元宮」,乾,是天;元,是始;乾元宮即是天道伊始最早的宮殿,這當然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就存在的火神。宋代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在其《通書·誠上第一》中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但乾元宮並不是火宮殿的專利,嶽陽北去30餘公裡的臨湘,古稱陸城,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屯兵之地。1938年11月8日遭到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毀壞的古建築就有蓴湖書院、文廟、武廟、乾元宮等。湘潭龍牌醬油的創始人吳鳳來清末創辦吳恆太醬園,地址就在湘潭十六總的乾元宮側。邵陽的古建築中,有水府廟戲樓、大成殿、乾元宮等。火宮殿這個乾元宮之所以名聲更響,是因為按長沙的方言「乾元宮」與「錢圓功」三個字諧音,錢圓功就是錢花光了的意思。說火宮殿的東西好吃,大家都擋不住誘惑,所以「進去火宮殿,出來錢圓功」。
至於火宮殿為什麼也稱乾元宮,只要讀了《火官經》裡面對火官的一段「贊」就明白了,贊曰:
乾元四品,考校火官;運符乾健,德合黎明;居太陽丹天之中,統左府注生之籍;盛德在火,炎帝持衡;功參佐於三元,氣運行於四月;駕赤龍而行南陸,照明螢或之宮燭;朱陵而顯丹臺,煥赫文昌之府;輝輝朗耀,炳炳照臨;大悲大願大聖大慈,赤皇上品三炁火官炎帝真君洞陽大帝南丹紀壽天尊。
為什麼火官是乾元四品?按古代的排序,上元天官(玉帝),中元地官(青帝),下元水官(白帝),火官排四(炎帝),土官排五(黃帝)。 「火官贊」裡的最後一句「赤皇上品三炁火官炎帝真君洞陽大帝南丹紀壽天尊」是火神菩薩的標準全稱。「文夕大火」火宮殿廟裡的火神像被毀,1941年由長沙市政府撥款重修,立了一個神位代替,神牌上刻的就是這個全稱。
《火官經》還有一段偈語,據說老百姓每天念幾遍,就可以祈求到火神菩薩的保佑。偈曰:
昔奉天尊教,稟令守炎方;
今奉天尊敇,聞善降吉祥;
家有天尊咒,火部不為殃;
家有天尊咒,火勢息威光;
家有天尊咒,火怪自潛藏;
家有天尊咒,諸魔自滅亡;
家有天尊咒,災厄自消禳;
家有天尊咒,財物得阜昌;
家有天尊咒,家宅保安康。
民國時期,火宮殿從一座火神廟逐漸演變為湖南的風味小吃市場,這個過程都與「火」有關,其時間段大致可以這樣分:
1930年以前,火宮殿基本上還是一座火神廟的形象。那時長沙市的民房幾乎是清一色的木板房,有的還是泥糊的竹籬笆牆,一旦失火,必定是滅頂之災!人們對火災的恐懼無法排遣時,便轉而去祈求火神的庇佑。家裡沒有失火的,要祈求火神菩薩保佑永遠不要失火;已經失過火的,更要祈求火神菩薩為他們退災兇,廟裡一年四季香火不斷。尤其是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相傳是火神菩薩過生日,市民們都來敬神、許願,有錢的還要為菩薩點兩本戲,在廟前的戲臺上熱鬧一番,前前後後有個把月。
1926年5月15日《大公報》刊登了一則啟事:「啟者,本廟於諸神瑞誕及建蘸酬神等事,向無捐簿在外募捐,近聞有人假借本廟名義按戶寫捐,顯系假冒,私圖漁利,特此聲明,幸各注意。乾元宮謹啟。」這說明當時有人假冒廟裡的名義募捐行騙。那時,火神廟所佔的地盤很大,前有坪,後有院,中間有正殿,側邊有戲臺,有足夠大的地方讓人們在這裡酬神打蘸,或搞點五花八門的小營生。
從1930年到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火宮殿是作為長沙市消防聯合會的駐地,常駐著一支救火義勇隊。這支救火義勇隊的戰鬥力很強,長沙市內大一點的火警,幾乎都由他們去撲滅。《湖南國民日報》1931年8月25日公布了全市31個救火隊的地址和電話,要求張貼在各居民戶和店鋪內,一旦發現火警,即可就近通知。這31 個救火隊分為東南區和西北區兩大塊,乾元宮救火隊排在東南區第七位,電話是140。那時的救火隊是民間義勇組織,為了節約費用,都是駐紮在寺廟裡。東南區這一片,除了乾元宮外,天妃宮、多佛寺、洗藥庵、陶公廟、天符宮都駐有救火隊。
那時的消防設施極落後,出現火警,消防隊員只能用板車拖著一個大木桶裝水去救火,杯水車薪,經常因為撲救不及時而火燒連營。1934年下半年,長沙市消防聯合會決定,購置兩臺消防車(汽車)。錢從哪裡來呢?報紙上說「乃由該會經手,將所管火宮殿空坪,租與合記百合湘劇場演戲,期限三個月,所得租金,概作購汽車基金。」長沙市的第一臺消防車,原來是用火宮殿的地坪租金來添置的。
1926年成立於火宮殿的長沙消防聯合會
長沙市消防聯合會駐紮在這裡,租出了地坪和舞臺(只租了三個月),似乎並沒有對這裡的小生意造成太大影響。1938年1月26日《觀察日報》記者寫了一篇文章《火宮殿:吃喝玩樂門門有,油炸豆腐最著名》,全文於下:
假如你到北平的天橋、天津的三不管以及上海的城隍廟的時候,一定也會聯想起長沙的火宮殿,因為它們都是大城市中的平民娛樂場所,雖然後者並不及前三者來得熱鬧緊張,可是也自有它的特殊風味。來到長沙,沒有到那裡邊去逛一趟,也可以引為遺憾的吧。
火宮殿的地址,也是個很奇特的所在。因為在那鬧市區的坡子街裡,有高樓大廈,銀行金店和闊綽的商號,而古色古香的火宮殿,卻隱藏於其中。宮殿式的大門上,懸著「古祝融殿」的金色輝煌的匾額,從這裡進去,便到了另一個社會的角落了!
穿過一條不長不短的夾道,在那戲臺底下鑽出去,便是一塊露天大空場,看戲的人們就立足在此觀戲。不一定天天有唱的,於是各種不同的娛樂就利用了這空場子,全都活動起來。說書、相聲、測字、賣藝、零食……無所不有,腰裡僅帶著少數的銅子,便可以在那裡吃喝玩樂一天,所以熙來攘往,十分熱鬧。
火宮殿的零食品中,油炸豆腐最負盛名。本來,油炸豆腐就是長沙的美味,而火宮殿的更要美得高明。一塊黃松松的豆腐,炸得外焦裡嫩,香美無比,不必說吃,只要遠遠地聞著那股味兒,就該使你垂涎三尺了。到那裡去逛的人,誰不是人手一塊呢?
豬血、餛飩、米粉……也照樣的受人歡迎。價錢很便宜,口味又鮮美。聽完了《三國演義》後,哼著一段反二黃,便可在那裡飽餐一頓。既不來手巾,也不要小帳,吃喝之後,咂咂嘴兒,倒乾脆得很。
王鐵筆、三才眼的測字,滿口江湖術語,吸引了不少的觀眾。三麻子的相聲,唱著《小寡婦上墳》,形容得惟妙惟肖。小張正在講《水滸傳》,描寫魯智深醉打金剛,把聽眾們笑得前仰後合。
不要小看了這地方,去年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還在這裡演講哩!徐先生本來是深入民間的,以他那滑稽的口吻,把國家大事說得很周詳,搶去了不少說書人的買賣。聽眾越聚越多,徐先生講了又講,到了午餐的時候,大家公請了徐先生一頓。這充分地表現了那一群的民眾,並不是不關心國事的。
這裡沒有夜戲,黃昏時候,一切一切停息了,只有那古銅的鐘聲,點綴著這靜寂的夜。
這篇文章對了解「大火」以前的火宮殿,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火宮殿演變成聞名遐邇的小吃場所,是在「文夕大火」之後,坡子街是過火的重災區,火宮殿幾成廢墟。1940年前後,長沙謀劃重建,為修復火宮殿,政府出了資,也向小商販們集了資,在神殿前寬大的火燒坪內搭建了48間棚屋,分成四線,分別冠名為東成、西就、南通、北達(也有說是兩條小街的,其實都是四線房屋)。
「文夕大火」後火宮殿搭建的棚屋
1947年2月22日《大公報》刊登了署名「滌予」的文章《火宮殿的小吃》,現摘錄於下:
久住長沙的人,提起火宮殿,沒有不知道的。因為那兒在長沙大火前,是小販雜賣的集中場所,也是江湖雜耍賣技餬口的據點。每逢初一十五有廟戲的時候,那就更熱鬧了。閒散的人,都愛到那裡去逛一逛。那裡賣的零食,像油炸豆腐、米花結麻花、又香又脆,是全市聞名的。
長沙大火後,火宮殿起了一個劇變。警局為救濟一般無依貧民起見,把這兒改作了小賣場所,搭成兩道小街,東成、西就這幾個吉利字眼,也就冠在這兩條小街的門牌上。這裡有酒菜館、麵食店、理髮所,因此就變成了貧民的小市場。
那裡的酒菜、麵食、茶點,一應俱全,味道比市面上的妙得多,價格比較餐廳酒館都要便宜。紅燒豬腳、清燉蹄筋、豆腐湯這幾樣菜做得最可口。尤其有家滷菜館,臘菜味道不差,最宜於小酌。打幾兩白幹(酒),切一盤臘牛肉,真夠味!約集幾個人,湊集不多的錢,便可大吃大喝一頓了。據說敵偽(指日本人)佔領長沙時候,一些避難無處安身的單身漢兒,食喝兩字都在這兒解決,因此,留在長沙的地下工作人員也是借這兒掩護潛身。長沙光復後,公務員、老百姓都復原(歸來),長沙市人口增多,這裡的生意也更好了,從早到晚,熙來攘往,有時竟沒有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