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民間信仰作為民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地城性特徵十分明顯。福建崇山峻岭的阻隔,造成了各個空間的分割,使各地區的交往比較困難,因而形成眾多複雜的方言。
地域和方言的不同,反映在民間信仰上就存在著不同區域信奉不同主神的現象。如海神媽祖,其信仰最早發生在前仙沿海地區,是以海為生的人奉把為海上保護神。後經歷代封建統濟者的利用與個導,媽祖神格不斷升高,至清代加封為「天后聖母,使其信仰逐漸由福建擴大到全國沿海地區(包括臺灣)。
南地區唐宋時塑造了神醫吳李,頌揚他醫術濟世,惠及一方。明代永樂年間朝廷敕封吳神為「保生大帝」,自此香火遍及閱南,後隨移民而傳入臺灣。福州地區流傳保育神陳靖姑信仰。唐末五代在古田縣臨水洞建有臨水宮,俗稱「臨水夫人」,其為保胎護幼的女神。
清代時也流傳合灣等地閩西地區尊奉五代定光古佛,其俗名鄭自嚴,出家事佛,常在閩西地方析雨降魔,故受後人崇拜。清代定光古佛信仰傳入臺灣,成為間西籍客家人的守護神。閩北地區崇拜唐代扣冰古佛,俗姓翁,一生在閩北各地弘法濟民,圓濟後地方信徒塑像立桐祠,香火不斷。
閩東地區流行馬仙姑信仰,俗名馬五娘,唐代人,巫術高超常為民解早紓難,故倍受裡民百姓崇拜。這是從大範圍看,各地區都有自己本地歷史上信奉的「鄉土神」。若從小範圍講,各大區內因地理、政區的劃分,也存在著五花八門的地方神崇拜。
如閩南地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神靈:平和縣一帶的三坪祖師、安溪縣的清水祖師、惠安縣的青山公、漳州的開漳聖王、泉州晉江縣的王爺崇拜等。福州還有開閩聖王、永森縣有張聖者。閩北也有建甌縣的練氏夫人、邵武市的廣佑王等。聞西亦有明溪縣的惠利夫人崇拜等。
每個縣內同樣存在名目繁多的「土神」,各種社神、境主遍布鄉村各地,「鄉裡村落,必把土神,即三、五家之村,亦必以磚石瓦缶砌築土壇,設主祀之」(《政和縣誌禮俗》)。可見受地理與政區觀念的影響,民間造神活動中必然帶有地域性的特點,因而各地神明林林總總,千奇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