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間信仰區域化

2020-12-17 百家號

俗語云:「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民間信仰作為民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地城性特徵十分明顯。福建崇山峻岭的阻隔,造成了各個空間的分割,使各地區的交往比較困難,因而形成眾多複雜的方言。

地域和方言的不同,反映在民間信仰上就存在著不同區域信奉不同主神的現象。如海神媽祖,其信仰最早發生在前仙沿海地區,是以海為生的人奉把為海上保護神。後經歷代封建統濟者的利用與個導,媽祖神格不斷升高,至清代加封為「天后聖母,使其信仰逐漸由福建擴大到全國沿海地區(包括臺灣)。

南地區唐宋時塑造了神醫吳李,頌揚他醫術濟世,惠及一方。明代永樂年間朝廷敕封吳神為「保生大帝」,自此香火遍及閱南,後隨移民而傳入臺灣。福州地區流傳保育神陳靖姑信仰。唐末五代在古田縣臨水洞建有臨水宮,俗稱「臨水夫人」,其為保胎護幼的女神。

清代時也流傳合灣等地閩西地區尊奉五代定光古佛,其俗名鄭自嚴,出家事佛,常在閩西地方析雨降魔,故受後人崇拜。清代定光古佛信仰傳入臺灣,成為間西籍客家人的守護神。閩北地區崇拜唐代扣冰古佛,俗姓翁,一生在閩北各地弘法濟民,圓濟後地方信徒塑像立桐祠,香火不斷。

閩東地區流行馬仙姑信仰,俗名馬五娘,唐代人,巫術高超常為民解早紓難,故倍受裡民百姓崇拜。這是從大範圍看,各地區都有自己本地歷史上信奉的「鄉土神」。若從小範圍講,各大區內因地理、政區的劃分,也存在著五花八門的地方神崇拜。

如閩南地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神靈:平和縣一帶的三坪祖師、安溪縣的清水祖師、惠安縣的青山公、漳州的開漳聖王、泉州晉江縣的王爺崇拜等。福州還有開閩聖王、永森縣有張聖者。閩北也有建甌縣的練氏夫人、邵武市的廣佑王等。聞西亦有明溪縣的惠利夫人崇拜等。

每個縣內同樣存在名目繁多的「土神」,各種社神、境主遍布鄉村各地,「鄉裡村落,必把土神,即三、五家之村,亦必以磚石瓦缶砌築土壇,設主祀之」(《政和縣誌禮俗》)。可見受地理與政區觀念的影響,民間造神活動中必然帶有地域性的特點,因而各地神明林林總總,千奇百態。

相關焦點

  •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
    其實這背後折射的是我國東南沿海民間信仰的盛行以及民間信仰對普通民眾的重要性。如果你去過潮汕、閩南、臺灣就會看到一些十分類似文化現象,大規模的遊神酬神,幾乎家家戶戶家裡供奉神像,各地隨處可見的廟宇宮殿供奉各種民間信仰的神、大規模慶祝各種宗教的節日。這種宗教信仰現象在中國其他地區幾乎很少看到。與中國傳統的陸地農耕文化不同的是,在中國東南沿海興盛的是海洋文化。
  • 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聚焦池王爺信仰文化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10月27日電 (記者 楊伏山)27日,首屆2019海峽兩岸民間信仰文化論壇暨池王爺信仰文化兩岸學術研討會在廈門舉辦,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從兩岸民間信仰五大方面展開專題深入研討。
  • 民間信仰的法王爺是佛嗎
    民間信仰的法王爺是佛嗎一、齊天大聖信仰齊天大聖信仰始於北宋初年的福建順昌縣。順昌寶山上的齊天大聖祖廟是齊天大聖信仰發源的祖地,比吳承恩《西遊記》最早版本中的齊天大聖要早二百年以上。除了福建順昌,最著名的就是浙江溫州蒼南縣靈溪鎮一帶的齊天大聖信仰。靈溪鎮齊天大聖宮大殿琉璃瓦上有一豎匾,上書「奉旨敕封護國佑民齊天大聖」,顯示齊天大聖是朝廷所承認敕封的正神,這座宮殿過去曾獲得皇家青睞與官方認可。
  • 閩南記憶: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
    因此,涉及疍民的民間信仰,五花八門,為數眾多。就全國範圍而言,疍民的民間信仰的主要有蛇(龍)、媽祖、龍母、玄武、海龍王等五種。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與其它地方大抵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譬如王爺信仰與水仙王信仰。在兩廣擁有大量信眾的龍母,九龍江一帶似乎就不曾聽說。
  • 淺談:海峽兩岸媽祖民間信仰的產生
    媽祖信仰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媽祖文化,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 影響 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所未曾有過的。據統計, 目前 全世界共有媽祖廟5000座,媽祖信眾2億人。
  • 王作安:民間信仰有重要影響 望發揮積極作用
    王作安一行深入了解廈門、泉州兩地佛教發展情況日前,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赴福建廈門參加第六屆「海峽論壇」活動,並帶隊赴福建廈門、泉州市,就宗教義工隊伍建設和民間信仰管理問題開展調研王作安一行深入廈門市閩南佛學院女眾部紫竹林寺、南普陀寺、海滄石室禪院、青礁慈濟宮、仙嶽山土地公廟、天竺巖寺,泉州安海龍山寺、草庵摩尼教遺址公園、泉州清淨寺、泉州大開元寺、關帝廟、花橋慈濟宮等宗教活動場所和民間信仰場所,深入了解廈門、泉州兩地佛教發展情況、義工隊伍建設以及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情況,參加了閩南佛學院第七屆研究生畢業典禮,召開了4場座談會,廣泛聽取宗教界人士和民間信仰場所負責人意見建議
  • 漳州地區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
    [文化旅遊] 漳州地區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廟宇密度高於TW  龍江 於 2010-8-30   漳州地區民間信仰調查與研究   19世紀以來,學者們注意到中國的宗教特別是民間信仰很長一段時期,大陸未向外開放,學者對中國民間宗教的研究,均以TW為主要對象,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事實上TW的神明多來自大陸,特別是福建。所以應該加強大陸方面的相應研究,才能對民間信仰在社會的現實作用,以及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得出完整的結論。   福建漳州作為TW同胞的重要祖籍地,其地方神明與TW民間信仰有重要聯繫。長期以來,漳州地區沒有詳細的民間神明及廟宇的調查統計資料。
  • 不可忽視民間信仰問題
    一、民間信仰的影響在我國,由於歷史傳統和現實的原因,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徒(如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基督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並不高,但民間信仰的善男信女在民間的分布可以說如汪洋大海。就這部分群眾而言,其信仰心理、信仰習慣、信仰感情與法定宗教的教徒沒有什麼根本區別。
  • 龍巖學院《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出版
    近日,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又一科研成果面世:該校陳弦章教授的學術專著《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他先後主持了福建省社科課題《生存的智慧——福建客家民間信仰研究》、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立項課題《」《閩西客家民間信仰與風俗研究》一書所指閩西為古汀州府概念,下轄長汀、上杭、武平等8縣。
  • 臺灣、福建的「女神」,是兩地人民共同的信仰,但為何會是她?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了許多的神話傳說,並且古代的一些人們都會信仰佛教、道教等,甚至有的會信仰一些向神龍、鳳凰、麒麟等一些神獸。但是這些大部分是我國大陸內部所信仰的一些,而在我國的寶島臺灣以及沿海的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人們大部分信仰的是媽祖娘娘。
  • 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民間信仰
    ,細心觀之,可窺閩南民間信仰之堂奧。 關鍵詞:晉江;信仰;民間;閩南;街區 作者簡介:   福建東南部(以下簡稱「閩南」)的民間信仰豐富多彩。因此,儘管五店市傳統街區不過是閩南一隅,卻在閩南民間信仰中頗具典型性,細心觀之,可窺閩南民間信仰之堂奧。  閩南民間信仰何以產生  閩南眾多的自然神源於此地先人們對自然力量的不解和畏懼。
  • 農村敬神活動升溫 「民間信仰」合法性難以定位
    福建民族宗教事務廳民間信仰處處長宋哩表示,目前,這種群體性的活動在神靈的誕辰日、成道日或升天日在廟內開展,也有遊神活動多集中在農曆正月期間在廟外開展,主要是農村和城鄉結合部較為盛行。以各種節慶為載體以對各種鬼神信仰和崇拜為核心的大型民間信仰活動,在許多地市有升溫的趨勢。
  • 圖解| 區域化黨建是什麼,怎麼做?
    與傳統「單位黨建」或社區黨建相比,區域化黨建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點:動態開放性區域化黨建可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擴大黨組織覆蓋面。它以區域服務為導向,通過區域內黨建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集約利用、統籌謀劃,動員區域內各類基層黨組織和全體黨員,以及社會組織、民間組織共同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以區域化黨建各個主體之間的平等合作關係為基礎,通過搭建社會化工作平臺和載體,實施社會化運作、項目化推動,實現黨的服務工作日常化、專業化、精細化、多樣化、高效化,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群體的作用。
  • 福建人對關帝信仰的虔誠在全球華人圈赫赫有名
    福建的關帝信仰、關帝崇拜活動十分濃厚,福建人對關帝信仰的虔誠與恭敬程度、參與人數之多在全球華人圈都赫赫有名。福建人將關帝視作軍神、戰神、財神和正義之神,其神職包括司命祿、佑科舉、祛災除疾、驅邪闢惡、誅罰討逆、巡察冥司、庇護商賈、通達財運、公正決斷、主持正義等全能法力,民眾凡有疑難,無不祈求關帝。關帝信仰是漳州主要的民間信仰之一,全境有供奉關帝的宮廟約190座。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 媽祖文化經歷1000多年 是海峽兩岸民間信仰
    原刊《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年第11期 [導讀]:海峽兩岸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現象,她發源於福建湄洲,又隨著移民來到臺灣並在臺灣生根開花結果。媽祖文化的產生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媽祖信仰從神話傳說到民間信仰再到媽祖文化,經歷了整整1000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所未曾有過的。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媽祖廟5000座,媽祖信眾2億人。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現象。
  • 勞格文談中國的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不能說是一種宗教,而是把來自各方面的多種因素融合在一起,指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老百姓和三大宗教的傳統都有關聯,什麼時候用哪一個,每個地方都有他們自己的習俗。任何鄉村都有三個教,還有第四個教——巫教,我也叫無名之教。這些民間信仰和佛儒道巫多少有點關係。民間信仰還要把對空間、時間的理解加上。這些民間信仰是如何與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
  • 媽祖文化:粵語帶來的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在媽祖信仰之初,信徒僅限於莆田周圍地區,隨著福建海洋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媽祖信仰藉助水運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開來,無論福建商船所到之處,媽祖文化都在當地傳播。由於福建和廣東之間的地理位置接近和發達的海上運輸,使得媽祖文化在廣東盛行,特別是在廣東東部,天后宮隨處可見。
  • 臺灣民間信仰
    臺灣民間信仰揉合了中國儒、釋、道三教的信仰,隨著閩粵移民,由中國華南地區傳播來臺,落地生根,逐漸產生本土的民間信仰風格。全臺被認定755.7萬道教徒中,混雜著臺灣民間信仰者應佔大多數。這裡面,也包含崇奉祖先、巫術、鬼神和其他神靈及動物崇拜等信仰。
  • 福建有趣的小知識,信仰有功於民的神仙,看你對福建了解有多少?
    福建是一個有山有海的省份,各市的生活習慣、語言風俗、飲食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差異,每個地方又都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測試下你對福建的了解程度,看看下面有趣的小知識,你知道多少個?1、福建由於武夷山脈的阻隔,戰亂不多,也成為北方人南遷的首選地,客家人到此後,希望福平安寧,現在福建很多地名都帶有「福」、「安」、「寧」、「平」等寓意美好的字,如福州、南平、寧德、泰寧、南安、永安等。